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前進,維京人入侵下的英格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2021-01-21 阿森侃史

公元8世紀末到9世紀初,維京人開始進攻西歐基督教諸國,這給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帶來了長期的動蕩。雖然維京人的入侵對於英格蘭人們來說,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但是在抵抗維京人的過程中,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都得到了加強。另外,入侵並在英格蘭定居的維京人,在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碰撞中開始融合,逐漸演變為英格蘭民族的組成部分,共同推進了英格蘭的統一進程。

維京人

維京人意為「居住在峽灣的人」,是指中世紀時期,居住在歐洲北部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維納亞半島的丹麥人、挪威人和瑞典人。維京人所居住的地區,耕地稀少且貧瘠,由於緯度較高,熱量不足,所以不適合發展農業。但此處峽灣犬牙交錯,森林密布,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和許多優良的港灣。因此,維京人多以漁獵為主,善於航海。維京人入侵時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又一次大遷移,它開始於8世紀,持續時間長達300年之久,歷史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維京時代」。維京人長期生活在海上,為了生存,經常劫掠過往商船,被西歐人視為「海盜」。

維京人入侵西歐,的原因眾多,首先是因為自然環境的限制,土地貧瘠,農業不發達,居民多以漁獵或搶劫為生。8世紀左右,維京人人口激增,人們的生存出現困難。其次,當時維京人的社會分化加劇,王權強化,受到政治壓迫的許多維京人被迫移民海外,尋求生路。

維京人南侵歐洲路線

英格蘭因為地理位置上與維京人更為接近,很容易成為他們入侵和劫掠的目標。當時的不列顛,正處於小國割據的時代,沒有一個統一且強大的政權。英格蘭割據的各方勢力經常刀兵相向,類似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這種現狀,更為維京人的入侵提供了方便。從公元8世紀末開始,居住在丹麥地區的維京人就不斷襲擊和劫掠英格蘭的沿海地區,不列顛島受到嚴重威脅,在入侵不列顛島的同時,西歐各國也遭到維京人的入侵。維京人的入侵引起了英格蘭人的恐慌,但是四分五裂的英格蘭,並沒有力量能夠擊退維京人。到8世紀晚期,維京人逐漸停止了對英格蘭的入侵,島上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度過了一段較為安穩的日子。9世紀30年代,維京人又捲土重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安穩被再次打破。在30年代到60年代這段時間內,維京人的入侵還與上次一樣,以劫掠居民財物為主,專注於間歇性襲擊,並沒有表現出長期殖民的意圖。

此時的英格蘭有7個王國組成

60年代,維京人似乎改變了原定的計劃,出現了第一次定居高峰。865年,丹麥的維京人首領哈夫丹與伊瓦爾率領維京人在東盎格利亞登陸,在此地逗留數月之後,他們開始向北部的諾森伯裡亞進發。866年,這一支維京人開始襲擊諾森伯裡亞。此時的諾森伯裡亞王室正忙於內鬥,內部彼此不斷消耗之下,國力十分衰弱,兩位互相爭奪的國王都被維京人所殺手。3月,諾森伯裡亞的約克城被攻破,淪為了丹麥人的附屬國,丹麥人讓埃格伯特繼承王位,成為他們的傀儡,諾森伯裡亞實際上被丹麥人所掌控。

隨後,丹麥人隊伍進入到麥西亞,遭到抵抗,便退回約克。869年,丹麥人攻打東盎格利亞,獲得了成功,俘虜了國王埃蒙德並將其殺死,東盎格利亞也被丹麥人收入囊中。曾經將強大的諾森伯裡亞和東盎格利亞,就這樣被維京人打敗,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中,只餘威塞克斯王國。此後,它成為了反對維京人入侵,實行英格蘭國家統一的唯一希望。

盎格魯-撒克遜人

780年,維京人率領著35艘戰艦,入侵威塞克斯的多塞特郡,遭到威塞克斯國王埃格伯特率領的大軍的抵抗,不但目的沒有達到,還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埃格伯特死後,其子埃塞爾伍夫成為新的威塞克斯王,雖然埃塞爾伍夫才能不及其父,但是在他卻將自己的王位繼承安排得十分妥當,他死後後,他的四個兒子分別按照他的安排繼承王位,他們都是抗擊維京人入侵的領袖。

其中,阿爾弗雷德大王是最著名,也是最偉大的統治者,在他的帶領下,英格蘭人終於脫離了維京人壓迫的苦海,成為將英國蘭從維京人入侵的厄運中拯救出來的英雄。

阿爾弗雷德大王

阿爾弗雷德與871年繼位,正好遭遇維京人的大舉進攻,僅在即位的第一年,阿爾弗雷德就與維京人進行了19場戰爭。由於初登王位,再加上國內局勢本就不穩,在雷丁和威爾頓戰役中,阿爾弗雷德接連失敗,最後不得不向維京人繳納贖金,換取和平。維京人侵略的步伐並沒有停止,874年,維京人徵服了麥西亞,開始大規模的定居。877年,維京人再次進攻威塞克斯,佔領了威塞克斯大半的土地。阿爾弗雷德被迫逃往阿瑟爾尼島,憑藉著島上茂密的森林和周圍的沼澤,擺脫敵人的追擊。生死存亡之際,不願臣服於維京人的而忠誠於阿爾弗雷德的貴族,組建了一支隊伍,應召趕來,緩解了危機。有了軍隊,阿爾弗雷德隨即向駐紮在埃丁頓的維京人發起進攻,取得了重大勝利。

埃丁頓戰役的勝利,雖然沒有瓦解掉維京人的勢力,但卻是英格蘭抵抗侵入的一個轉折。兩個星期後,維京人接受了威塞克斯的停戰條件,雙方籤訂了《韋德莫爾條約》,劃地而治。條約規定,以倫敦向切斯特西北走向劃定邊界,英格蘭東北部由丹麥人統治,西南部仍歸盎格魯-撒克遜人,並且丹麥人要皈依基督教。這次條約是雙方力量達到均衡的一個標誌,維京人統治區域被稱為丹法區。

英格蘭人與維京人的戰役

在與維京人的鬥爭中,阿爾弗雷德為了增強軍事實力,進行了英國歷史上最早的軍事改革。創建了一支常備軍隊和一套有效的防禦系統,這都源於當時戰爭的啟發。892年,丹麥人在肯特登陸,然後入侵威爾特郡和切斯特。在阻擊敵人的過程中,阿爾弗雷德看到由農村公社組成的民軍戰鬥力薄弱,根本無法抵擋丹麥人的進攻,為此,他實行了軍事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將民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家種田,一部分外出作戰,這就避免了因為戰爭耽誤農時,也解決了農忙無人上戰場、都在家忙於農活的危險,保證國王任何時候都有一支軍隊供他支配,這也是英國歷史上「民軍」制度的開端。二是組織一支由貴族組成的常備軍,與民軍不同,這支軍隊是職業軍人,國王授予他們土地,並且能夠世代繼承。

兩軍交戰

軍事改革大大提到了英格蘭軍隊的實力,在戰場上,維京人不再如以前一般能夠佔據優勢,反而是被英格蘭的軍隊所包圍。阿爾弗雷德還改進了一種稱為「堡」的防禦體系,在抵抗維京人的入侵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這種「堡」的類型多樣,有的是羅馬時代的舊城市,利用其中殘存下來的城牆作為工事;有的則是直接利用羅馬人修築的堡壘,進行一定的修補後,進行再利用,也有點在海角上修築防禦工事。堡與堡之間的距離一般為20英裡。這些堡不僅具有抵抗維京人入侵的功能,而且還可以居住和進行商業發展,在盎格魯-撒克遜後期,很多堡都成為了永久的居民點,還有的變成了商貿活動的市場。阿爾弗雷德去世之後,他的繼承者進一步完善了堡壘體制。

英格蘭北部的哈達德良長城

此外,阿爾弗雷德還組建了海軍。因為維京人具有很高的航海能力,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停靠上岸,十分機動靈活,往往在阿爾弗雷德收到消息趕去時,他們又乘船離開了。阿爾弗雷德的軍事改革,成功阻止了維京人的侵略步伐。

除了軍事改革與防禦體系外,阿爾弗雷德在國家的管理體制方面也有創新。為了加強統治,他創建了嚴格的戶籍制度,將威塞克斯的居民都置入國家的管理體系中,改變以往國家鬆散的局面。阿爾弗雷德還是一位成功的立法者,他制定了《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被認為是英國司法制度的起源,為後來英國的普法奠定基礎。

繪畫中的阿爾弗雷德大王

不過,阿爾弗雷德最傑出的貢獻是促進了英國文化的發展,他在位期間,大力發展英格蘭的文化與教育事業,從歐洲各地請來著名的學者,興辦學校,教化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他的主持下,學者們進行書籍翻譯,將西歐優秀的文學作品輸入英格蘭,還主持校訂了各地的編年史,即《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是中世紀時期,西歐最重要的史學著作之一。在文化上的建樹,增強了英格蘭的民族意識,培養了國家統一的文化根基,為英格蘭的統一奠定思想基礎。

維京人的船隻

結語

在維京人入侵下,奮發的阿爾弗雷德,將英格蘭帶上了統一的道路,英格蘭秩序煥然一新。阿爾弗雷德的個人威望和影響力都遠遠超過了以前的麥西亞和諾森伯裡亞王,深受英格蘭人民的愛戴和支持。他的一系列政策,為英格蘭發展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創造了前提。

在長達百年戰爭的碰撞下,定居於丹法區的維京人與英格蘭人民逐漸融合,成為了英格蘭統一進程的一部分。維京人的入侵,也結束了英格蘭王國分裂的狀態,雖然東北部地區變成了維京人的領地,但英格蘭人從戰爭中產生的強大凝聚力和迸發的民族意識,也不斷的催促著他們完成國家的統一,當英格蘭人得到發展後,雙方勢均力敵的狀態便被打破了,此後便是英格蘭人收復失地的行動。

參考資料

《英國通史

相關焦點

  • 從羅馬到盎格魯撒克遜,看英格蘭統一前夕的「七國時代」
    《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考察世界歷史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國家的歷史都經歷了一個從分散走向統一的進程,這一進程反映的是人類從部落走向集體,最終使「國家」得以脫胎的過程。
  • 英格蘭是如何被維京人徵服的
    盎格魯薩克遜人趕走了原住民凱爾特人後,在英格蘭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但歷史就是不斷的重演,九世紀末海上8+9,維京人大舉入侵,把盎格魯薩克遜人搞得不要不要的,還好這時出現了一位英雄挺身而出。公元871年,英國歷史上迎來唯一的大帝(the Great),七王國之一的威塞克斯,他們的首領阿爾弗雷德大帝,團結了另外六個王國,準備與維京海盜大幹一場。
  • 維京人,到底是誰?中世紀的維京簡史(下)
    911年,西法蘭克國王通過條約將魯昂和周圍地區授予了維京人首領羅洛(Rollo),以換取後者不再侵擾的承諾。(這片土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諾曼第」)同一時期,斯堪地那維亞人(主要是挪威人)也開始殖民冰島,當時這座位於北大西洋的島嶼,一直都沒有人定居過。到10世紀後期,一些維京人(包括著名的紅色埃裡克(Erik the Red))還進一步向西擴張到了格陵蘭島。
  • 維京人為什麼沒徵服歐洲?看看「人生贏家」羅洛的故事就知道了
    歐洲歷史上,有三百年時間被稱為「維京時代」。從公元8世紀開始,兇猛的維京人殺向歐洲沿海和不列顛群島,對這些地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維京人當時的維京人到底有多麼強大呢?公元865年,維京傳奇英雄拉格納的兒子伊瓦爾,和他的兩個兄弟哈夫丹以及烏比,帶領超過3000人的維京人大軍,從都柏林出發,一路殺向英格蘭。
  • 維京擴張:歐洲迎來海盜時刻
    9世紀初,維京人對法國的入侵暫時告一段落。 795年,維京人佔領奧克尼群島,隨後控制蘇格蘭和愛爾蘭沿線地區。800年前後,維京人侵略加洛林帝國的商業中心多雷斯港,造成了加洛林帝國的分裂。 9世紀20年代,維京人首領哈拉爾·克拉克,為尋求查理大帝繼承者「虔誠者」路易幫助,在路易的說服下皈依基督教。
  • 《維京時代與英格蘭》:差點被遺忘的北歐神話
    《維京時代與英格蘭》這本書通過獨特的切入點,對維京海盜與英格蘭的歷史與淵源進行了詳盡的解析。這本書用許多神話和傳說,告訴了我們北歐勇士以前是如何徵服英格蘭的,也讓我們知道維京文化是如何去影響世界的。本書作者埃莉諾·帕克是英國牛津大學博士,也是中世紀英語文學講師,曾獲得「朗文今日歷史獎」。她的文字十分通俗易懂,也有趣直白,讓非專業人士也能被她的文章深深吸引。
  • 血與火的徵服
    這些王國在抵禦北方維京人入侵過程中逐漸實現統一,到10世紀末,這片土地被稱為盎格蘭(Engla lond),意為「盎格魯人之地」。此時,這個島國深陷內憂外患,一方面國王昏聵,一方面大批維京人從北方渡海前來,攻城略地。英格蘭被徵服後,王室因為與諾曼第公爵的姻親關係流亡至諾曼第。但維京人的徵服未能持久,在一段混亂之後,流亡諾曼第的虔信者愛德華(也譯為懺悔者愛德華)重返英格蘭,加冕為王。
  • 全新英格蘭,從一顆彗星開始說起
    《1066》是英國資深媒體人埃德韋斯特又一力作,全書講述了公元1066年再英格蘭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一次王位之奪,兩次入侵,三族勢力的不斷糾纏。歷史總是相似的,我們總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英國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1066把歷史的進程濃縮到了一年。
  • 印象中「兇猛」的維京人究竟是什麼人,和《權力的遊戲》有關嗎?
    所以看到這本書時,我不免有點興趣:《維京時代與英格蘭》,因為維京人經常被等同於北歐四國之一丹麥人的稱呼。所謂「維京時代「,就是8-11世紀斯堪地那維亞人向歐洲其他地區的遷移。而許多中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維京人對於英格蘭的徵服與其他種族人不同,他們頻繁突襲這片土地,不是為了佔有它,而是為了掠奪和毀滅。維京人真的那麼可怕嗎?
  • 長風破浪:維京人的地中海史詩遠徵
    戰敗的洛泰爾不得不籤署了《凡爾登條約》,原本統一的法蘭克王國被一分為三。洛泰爾死後又將自己的中法蘭克分配給三個兒子,形成了勃艮第王國、洛林王國和義大利王國。義大利國王路易二世不滿父親的安排,聯合叔叔路易又一次掀起了內戰……由此可見,法蘭克王國已經被內戰扯的支離破碎。
  • 冰與火交織的最後淨土:維京人發現冰島始末
    與此類似,發現並殖民冰島的維京人,也是出於類似的緣由,永遠告別了熟悉的家鄉。公元9世紀,整個歐洲都處於"北方人時代"所帶來的極度恐慌之中,從峽灣中殺出的維京人將混亂的種子散播到每一處他們所能達到的地方,流淌著鮮血的金錢成為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燃料。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海外掠奪與商貿往來,洪流般湧入的巨額財富使斯堪地那維亞原先的社會體系開始發生天翻地覆的劇變。
  • 維京「海盜」:殘暴的戰士,高超的水手,歐洲傳奇還是烏合之眾?
    維京人早期的資料有所缺乏,他們開始對歐洲和不列顛島進行攻擊的紀錄最早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的公元789年,他們首次發動了針對英格蘭的襲擊,這也被視為是「維京時代」的開端,當時他們攻擊了英格蘭東北海岸的一座修道院,搶走了大量財富和糧食。劫掠是早期維京人的主題,儘管他們偶爾也從事貿易,但實際卻是很少的,也因為這樣使他們早期擁有「海盜色彩」。
  • 「無骨者」伊瓦爾,他真是下身癱瘓的維京人領袖嗎?
    某種意義上說,歷史上的拉格納應該算是維京時代早期的標誌性人物,他的兒子們,以及其他的維京人領袖,才是真正的主角。從拉格納死後,維京人開始了大規模對英格蘭的入侵,當然,法蘭克王國也未能倖免。在這期間,拉格納的兒子們接過父親的戰旗,開始縱橫馳騁。歷史上的拉格納有這樣幾個兒子:伊瓦爾、烏比、哈夫丹、西格德,以及比約恩。至於還有些傳說中,不太能確定的,就不說了。
  • 維京人是怎麼退出歷史舞臺的?我們從克努特大帝說起吧
    不過,就算是基督徒,他也是標準的維京海盜。趁著11世紀初英格蘭的混亂,克努特的父親「八字鬍」斯韋恩組織了龐大的隊伍,大規模入侵了英格蘭。在很短的時間內,英格蘭人民就拋棄了他們的廢物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迎接「八字鬍」斯韋恩成為國王。年輕的克努特一直跟隨父親身邊,參與了與英格蘭人的戰鬥,也見證了父親成為英格蘭的國王。
  • 維京人的四種職業:航海家、北歐海盜、商人,殖民者
    (維京人入侵的歐洲地區) 在古英語中「vikinger」是在海灣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盜;「vikingar」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
  • 七國爭霸的謝幕,全英格蘭的統一偉業居然是這位落魄王子完成的?
    687年,肯特人起來反抗,燒死了穆爾及其十二位隨從。卡德瓦拉再次入侵,徵服肯特。眼看威塞克斯在卡德瓦的帶領下下隱隱然有稱霸英格拉的趨勢,這時候盛名下的卡德瓦拉突然宣布退位,他決定前往羅馬受洗,雖然很多人反對,但是他執意要去,最終逝於羅馬。他的接班人伊尼沒有威塞克斯那麼牛,威塞克斯開始停止擴張,退出了肯特,專心鞏固自己已有的成果。
  • 850年,為了爭奪都柏林的控制權,維京人內部爆發了戰爭
    奧塔是著名的渥爾娃女巫或者說女預言家,她會在祭祀奧丁的儀式中展示自己的預言天賦,以此來撫慰聚集起來的維京軍隊。索吉爾斯採用這種方式來褻瀆愛爾蘭最為神聖的兩個地方,他這樣做絕非出自偶然的意願。他是在樹立維京神祇的權威,藉助這種行為來削弱中世紀的愛爾蘭人對上帝的信仰。一位南部的修士如此哀嘆:「許多愛爾蘭人放棄了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加入了『白色外族人』掠奪教堂的行列。」
  • 維京海盜在歐陸沿海的瘋狂肆虐
    但8世紀開始的維京侵襲,與此前的北歐蠻族流動大有不同,過去是沿著陸地,現在卻是通過海洋。這是因為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隨著日耳曼人的文明化,文明地區的範圍反而擴大了許多,這就意味著維京人有了更多的搶劫目標。不過,北歐野蠻人的數量面對文明民族有著巨大的差距,他們要想奪取土地和財富,就需要更加靈活機動的作戰方式。瑞典人較少參與劫掠活動。
  • 血與火的洗禮——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東坡兒女
    四川新聞網消息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之際,東坡故裡人王曉月發表《血與火的洗禮——記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東坡兒女》一文,介紹了當年眉山人民為抗美援朝所做的貢獻,本網全文發布這篇紀念文章。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誕生後所面對的第一次反對外來侵略的保家衛國戰爭。戰爭的勝利,昭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新生!
  • 北境之光:北歐神話中的冰與火之歌
    咆哮的墨色大海,陰影下沉默著的崇山峻岭,奇詭迷幻的極光,炙熱的火山,寒冷漫長的冬夜和萬物生長,奇蹟般繁榮但又短暫的春天,這一切都讓北歐這片地方的神和人前所未有的接近。《維京傳奇》講述第一個入侵英格蘭的傳奇海盜拉格納的故事,目前有五季,值得一看綜合來說,《薩迦》的結構非常複雜,形式也十分多樣,因此很難有成體系的中文翻譯,矛盾先生在1930年寫過的一本《北歐神話ABC》,但是現在能買到的基本都是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