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臨死前一心想殺死忠心耿耿的樊噲,原因竟是這樣

2020-12-04 玲姐講歷史

不知道大家對樊噲這個人有什麼見解,我依稀記得在我高中的語文課文裡見到過這個名字。作為與開國君主劉邦一起長大的他,後來順帶娶了好朋友的妹妹,直接成為朋友的好妹夫。樊噲一直跟著好朋友劉邦四處去打戰,真所謂力挺自己的好弟兄,甚至還在危難時刻救下了朋友的命。按理劉邦應該感恩戴德,畢竟他欠了樊噲一個大大的人情呀。可是不可思議的是,劉邦自己在將死之時,還想拉上樊噲墊背?這又是什麼道理。

先來說說樊噲這個人的小前半生,他起初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狗肉販子,後來在劉邦準備起義的時候,無條件支持他,並跟著他一同去作戰,真真是鼎力支持了。很多人覺得是由於他賣過狗肉的緣故,所以他對殺生這事很熟,因此打仗總是經常勝利。因為英雄們好像都一定有哪個地方是與平凡人不同的,也許樊噲的賣狗肉就是這一個導致他十分神勇的特點。

當劉邦拿下關中這個富饒的區域以後,許多人一下子放鬆警惕,開始享受這美好的生活。這個時候,樊噲就與普通人不一樣了,他勸誡劉邦不要沉迷於過當前這種安逸的日子,而應該更加打起精神,比較關中這塊肥肉遭受著那麼多人的覬覦,保不好一不留神就被搶走了。可見,賣狗肉的樊噲並不是一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凡夫俗子,他比一般人還懂得去關心當下的局勢。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其實是在秦朝被滅了以後,項羽這邊以及劉邦兩邊的戰爭的起始,也許這還是導火線。在當晚的宴會上,項羽的左右便瘋狂地明示他伺機殺掉劉邦,可是項羽不知道一直在顧及些什麼而不願意把他殺了。因此宴會持續了許久都沒有什麼動靜。此時,劉邦那邊的人看得出了些許不對勁的地方,馬上出去把樊噲給找回來,看他有什麼解決方案。哪知樊噲剛剛得知這件事,立馬衝進營帳,破口大罵項羽,責怪他不分青紅皂白,寧願去聽信身邊的小人的話語而忘記自己曾經立下的誓言。這麼一罵以後,項羽開始覺得自己是不是從一開始但凡有那麼一點點心思都是錯的。而劉邦在這一刻突然覺醒,明白有人要在今晚殺害他。趕緊想出一個藉口,他假意要去解決一下人生三急之一,而逃出了營帳。逃出營帳後,劉邦還在想究竟是要直接走掉,還是回去營帳中,他覺得如果直接走了似乎有點不講情面。這時樊噲直言不諱,別人就是那殺肉看肉的刀,我們簡直就是肉的存在啊。劉邦聽完,這才下定決定走掉。

逃過上面講的故事的那一次,又在身邊眾多賢能人士的輔佐之下,劉邦終於如願以償地當上了漢朝的皇帝。可是他剛上任不久就想偷懶,隨手把政務拋在一邊,對外聲稱自己是生了大病所以想一個人好好休養著。樊噲見狀,忍無可忍,在某一天裡樊噲直接衝進劉邦休息的地方,對他說:「還記得我們以前在打仗的時候,多麼地瀟灑又是多麼地得意啊!如今天下黎民百姓其樂融融,您倒乾脆把政務丟在一邊了,整日身邊都只留了這個太監,莫非您是忘了秦朝那位叫的趙高的人的下場了嗎?」

劉邦聽完不但不覺得樊噲是在勸誡他,反而覺得樊噲會這麼想是因為有了二心,於是從此他處處提防著樊噲。所以後期有一個臣子對劉邦說:「也許再過一百年後,呂后會與樊噲聯手起來……」劉邦聽完立馬動起了除掉樊噲的念頭。

又過了許久,劉邦果真生了大病,但又還是一心想除掉樊噲,於是派出屬下劉平出手。不過這個劉平有自己的想法,他覺得將來呂后會掌握政權,所以抓了樊噲以後並沒有履行劉邦說的殺人。而劉邦在此時不久後就死了,呂后便乾脆把樊噲放了。劉邦一心想要他死,可是他還是活得很長久。

相關焦點

  •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死對他有救命之恩的樊噲
    劉邦和樊噲是髮小,樊噲是沛縣殺狗賣肉的屠夫,在劉邦做了沛縣泗水亭長後,因為二人經常在一起喝酒吃狗肉,情同手足。劉邦做了亭長(相當於現在街道辦的片長)後。不忘提攜老朋友,讓樊噲做了自己的隨從,以後劉邦做了「黑社會」老大,樊噲成了他首席馬仔。
  • 劉邦臨死前,為什麼要下令殺掉戰功赫赫的救命恩人樊噲?
    劉邦下達殺掉樊噲的命令,主要原因是當時出現了一個傳聞,說是手握兵權的樊噲要舉兵,誅殺與呂后對立的戚姬和劉如意母子。戚姬是劉邦的寵妃,劉如意是他們夫妻兩個的愛子。劉邦晚年十分擔心自己一旦死去,生怕戚姬母子隨之也會遭遇不測。為此,劉邦煞費苦心得分封劉如意到趙地為王,由忠誠耿直的周昌輔佐趙王,讓他遠離帝都長安的政治鬥爭漩渦。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劉邦晚年時,一次呂雉問他「蕭何不在了,誰能接替他?」劉邦回答「曹參」。呂雉又問「曹參不在了呢?」劉邦回答「周勃,但周勃太直,可以讓陳平幫他。」呂雉再問「周勃和陳平不在了呢?」劉邦嘆了口氣「那時候就不是咱們能管得了,讓後人自己幹吧!」
  • 劉邦臨終前,對呂后是一種什麼態度?他想不想除掉她
    如果問,誰是劉邦最想殺的人?這個很好回答。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大將,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以及那些坐鎮一方的諸侯,比如陳豨、臧荼、盧綰等人。劉邦想殺他們,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對劉邦當皇帝不是很服氣,因而惦記著劉邦的皇位,覺得自己也可以過一把皇帝癮。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為何最終都成了頂級人才?真相讓人羨慕!
    翻開劉邦的歷史,有一個讓人疑惑之處,即: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為何最終都成了頂級人才?蕭何是秦朝沛縣的縣吏(所謂吏,小職員也),樊噲是殺狗的屠戶,周勃是喪事上的吹鼓手,灌嬰是布販,夏侯嬰是車夫,曹參是管理監獄的小吏.......總之,劉邦身邊都是一幫小人物,或者可以說是狐朋狗友!
  • 劉邦身邊的狐朋狗友,趕車的、吹喪的,為啥個個成了軍事大才?
    說他不如自己的哥哥會經營,後來在統一天下後,劉邦還拿此事和劉太公開玩笑:「您看我和劉仲二哥到底誰經營的基業大?從這方面上來看,連他的父親劉太公也沒有想到,劉邦最後竟然能開創出如此大的基業來。如果說劉邦是個例就算了,畢竟歷史從來都不缺乏天才的存在。如果劉邦是天才一般的個例倒也還說得過去。可是不僅是劉邦,隨著劉邦打天下的人,似乎個個如此。
  • 劉邦的「狐朋狗友」當年不學無術,為何搖身一變就成了治國大才?
    劉邦在參與起以前僅僅是一個泗水亭長,這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吏,也就是說不算秦朝公務員,充其量也就是幫助秦朝地方官員跑跑腿的人員,這個時期的劉邦可以說就是一個地方小混混,整天和他的朋友們鬼混,這些朋友們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蕭何、樊噲、曹參、周勃、任敖和盧綰等人,他們的出身分別是蕭何是沛縣主吏掾,後面做到功曹,也就是沛縣縣吏,而樊噲是屠夫,曹參是獄卒,夏侯嬰是車夫,周勃就是一個吹鼓手,任敖也是獄卒
  • 劉邦樣樣不如人,為何人才都向他聚攏?因他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實際上,劉邦身邊,何止僅此三位大才?陳平、婁敬、周勃、彭越、樊噲等數不勝數的文武人才,均雲集劉邦左右,助其打天下、治天下。為何劉邦深諳用人之道,並擁有非常高超的馭人之術?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他可能一不小心,無師自通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何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
  • 古代開國之君為何偏愛屠殺功臣,真實原因令人抓狂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在打江山,特別是和項羽進行楚漢爭霸時,靠的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這樣的奇人異士,靠的是曹參、夏侯嬰、樊噲、周勃這樣的絕世武將,然而,他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開始上演倚天屠龍記,一個個功臣被冠以各種「莫須有」的反叛罪名遭到屠殺,特別是在楚漢爭霸中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被誅殺時,一句「飛鳥盡,良弓藏
  • 龍凱鋒:劉邦採取什麼危機公關方法,使項羽在鴻門宴上放棄殺機?
    鴻門宴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就是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準備在宴席上殺掉劉邦。鴻門,是一個地名,就是今天的陝西省長安縣東白鹿原。在今天白鹿原是一個出名的地方,因為有一部電視劇叫《白鹿原》。那為什麼項羽沒有聽謀臣範增的諫言,殺掉劉邦呢?個人認為,有四大原因導致項羽沒有殺掉劉邦。
  • 功勞不亞於韓信蕭何,如果劉邦鴻門宴被殺,他就是劉邦繼承人
    除了這三名頂級功臣之外,曹參、彭越、樊噲、陳平、英布等人也是功不可沒。最讓人感到詭異的是,劉邦的豐沛集團中還有一個人,對劉邦建立大漢江山的重要性,可能不亞於韓信、蕭何,但是史書上對他的記述只有寥寥數語,仿佛故意要把此人從史書中抹去。這名特殊的功臣就是劉邦的大舅哥,呂后的大哥呂澤。
  • 項羽很愛惜人才,劉邦卻截然不同,為何最後人才都選擇為劉邦效力
    但相傳劉邦對於人才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最後人才都跑去為劉邦效力了。這也讓很多朋友們感到非常的疑惑。到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但是結局卻是非常不幸的,陳勝吳廣雖說非常的勇敢,但是卻沒能夠如願以償,最終天下還是成為了劉邦的囊中之物。
  • 劉邦作為一個沒文化的「流氓」,為何能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
    但是誰能想到這樣一個文盲、流氓居然能帶領一幫兄弟打贏了項羽還建立了大漢王朝,而且這些兄弟們能力各個都比他強,為什麼都聽他指揮呢?一、江湖豪爽習氣在秦朝時期,是比較崇尚這種江湖綠林好漢氣息的,劉邦雖然私生活不檢點、又是酒色之徒,甚至貪生怕死,但是但為人仗義,豪爽大度,待人寬厚,胸懷大志,兄弟們跟著他覺得有意思又有盼頭,這樣的人是敢擔當的人!
  • 羽跟劉邦說,乾脆你我二人單挑,誰打贏了,天下就是誰的
    想幹做就去做,何必想那麼多。項氏義軍,一呼百應,勢如破竹,很快接手了陳勝吳廣的造反事業,並找到當年楚王孫復立楚懷王,項梁自封武信君,項氏義軍變成楚義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所以,很快引得四方歸附,包括劉邦和英布。當然,樹大自然招風,秦帝國高層決定派帝國大將章邯剿滅「這幫土匪」。這根支撐帝國最後的柱子一出手果然非同凡響,一下子就幹掉了楚義軍頭目份子項梁。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歷史上這兩人,臨死之前一句話,不僅保住性命,而且就此發跡
    烏江兵敗的項羽如果回到江東,再募八千子弟兵,以烏江為屏障,和劉邦分庭抗禮,中分天下,猶未可知。奈何,起兵八年,歷經七十餘戰,稱霸天下,未嘗一敗的項羽卻輕言放棄,自刎於烏江。讓人感嘆「大丈夫能伸為何不能屈」呢?英雄為何能在順境中成長,卻不能再逆境中勃發呢?麥可.喬丹說過:「我可以接受失敗,但我不能接受放棄!」
  • 劉邦英明豁達,劉盈內向文弱父子為何如此不相似?其中原因很複雜
    那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劉盈的性格如此軟弱膽小,甚至有些內向?其實這和劉邦有著莫大的關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這樣說過:一個人童年的缺憾,會造成了他成年後的一種執念,從而對他的性格產生強烈的影響。劉盈童年時候缺乏的是父愛缺乏的是親情,這對於他的成長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使得他在成年之後處處體現出對親情的渴望和珍惜。
  • 鴻門宴,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起兵於沛縣(今江蘇豐縣)的劉邦和舉事於吳中(今江蘇蘇州)的項梁項羽叔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前208年,秦將章邯殺死楚軍首領項梁後,會合王離的長城軍團攻打趙國,包圍巨鹿城。楚國分兵兩路,北路軍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率軍六萬救趙;西路軍以劉邦為主將,進攻關中。楚懷王與雙方約定誰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 章邯巨鹿之戰敗給項羽,而後死心塌地追隨項羽,卻誓死不降劉邦?
    但是當一個統治者同事具備了蠢和壞,那麼這個國家就要遭殃了,不得不說,胡亥就是這樣的統治者。章邯是一名軍人,他是有血性的,他最後投降項羽絕非是因為貪生怕,而是有原因的:俗話說,「功高震主」,再加上胡亥和趙高本就是小人,他們都害怕章邯功勞過大,尤其的趙高,一肚子的壞水,天天想弄死這個殺死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