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莞一公辦小學普及器樂進課堂學生必須會三門樂器
核心摘要:馮正華稱,學校普及器樂進課堂,是本著對每一名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讓每一名孩子都得到全面發展。熊丙奇也提出了自己的一點建議:希望學校不僅將器樂作為一種技能教給孩子,更要注重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五六年級的學生在練習長笛
東莞一公辦小學普及器樂進課堂,考核比語數英更嚴格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餘曉玲
實習生 雷芙蓉
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主辦的首屆中國青少年優秀鼓管樂隊展演上月在北京舉行。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學生管樂隊作為廣東唯一的代表隊參加了此次比賽及展演活動,並一舉獲得專業「銀獎」、「最佳創作獎」和「優秀組織獎」。羊城晚報記者了解到,在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每名學生都得至少會玩三門樂器,考核很嚴格,此外,校長和學校老師、行政人員都得跟著一起練。
考核嚴格,校長也得一起學
「我就坐在臺上,孩子們要一個一個在我面前過,考核甚至比語文、數學、英語還要嚴格。」11月8日上午,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校長馮正華在辦公室演奏了一段薩克斯,這也是他每天的「必修課」。馮正華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到高中畢業都沒有接觸過音樂,但現在他也會了幾門樂器,包括薩克斯這種有難度的。
馮正華稱,學校普及器樂進課堂,是本著對每一名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的態度,讓每一名孩子都得到全面發展。學校從建校之初就面向全體學生普及器樂教育,一年級至二年級開設豎笛課程,三年級至四年級開設葫蘆絲課程,五年級至六年級開設長笛課程。至六年級畢業時,每名學生都至少學會三門樂器。每天下午上完第二節課,4點至4點15分這15分鐘的時間,就是全校學生練習樂器的時間,學校為此專門開發了教材《暮韻》。
學生會的老師一定要會,老師會的行政幹部也要會。每周三晚,是學校所有老師的音樂培訓時間,授課者有的是學校的專業老師,有的是校外的專家。
「我對於樂器是零基礎,剛開始學的時候還是很難的,和孩子們一樣,每天堅持練。」學校副校長、語文老師孫道明告訴記者,他主要練習長笛,一個多月才入門,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吹奏的第一首曲子《走進新時代》,「當吹出來的是樂音而不是噪音的時候,就有點小小的幸福感了」。
雖然到學校之前也沒怎麼接觸過器樂,但舞蹈老師的彭君君學習器樂起來還是容易多了。「豎笛和葫蘆絲大約都只花了一節課的時間,關鍵是每天的練習,現在每天自己都會和學生一起練習。」
家長開心,省下幾萬培訓費
8日中午12時,正值孩子們午飯時間,羊城晚報記者隨機採訪了兩名學生。「我是三年級轉學到松山湖實驗小學的,一二年級開設的豎笛課程我沒有學過,但是老師和同學會在課餘時間教我。」五年級二班的樊星語還即興給記者表演了葫蘆絲。
五年級一班的馮鶴汀則告訴記者,自己最喜歡的就是「暮韻時間」了,因為每天下午上完第二節課時都特別困,只要一吹葫蘆絲或者長笛,整個人都神清氣爽了,學習效率也會提高。作為學生管樂隊的成員,馮鶴汀也參加了上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青少年優秀鼓管樂隊展演。談到學習樂器的感受,兩名學生都告訴記者,能上臺表演展示,自己很自豪也很光榮。
「器樂進課堂,我們注重普及性和公平性。」馮正華告訴記者,平常只要有出校門表演的機會,他們都是整班的孩子出演。馮正華表示,其實學習與音樂、運動都是相通的,音樂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們的學習。
「如果學校能夠系統地教這些器樂課程肯定很好啊,這樣就不用花錢到外面去上培訓班了。」兒子讀小學四年級的家長秦先生告訴記者,他兒子在校外學習小提琴,一年下來培訓得好幾千元。松山湖實驗小學的一名家長就曾對校長說,學校的器樂進課堂讓他省下了幾萬元的培訓費,且學校的器樂教學比校外培訓機構的更系統更嚴格。
專家肯定,對學生成長很有益
11月11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熊丙奇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大多數學校藝術體育教學邊緣化的當下,這所學校的做法很值得肯定。熊丙奇向記者介紹,雖然在中小學教學大綱中對藝術教育有要求,但從全國各地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存在很大困難,有三個方面的原因:藝術老師匱乏;教學器材設施缺乏;學校面臨的升學壓力「迫使」學校將藝術體育教學邊緣化。他說,其實從古到今,藝術體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發展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藝術能夠讓孩子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愉悅身心拓寬認知,體育可以增強孩子的體質和提高學習效率。
熊丙奇也提出了自己的一點建議:希望學校不僅將器樂作為一種技能教給孩子,更要注重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網友熱議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別語·江南:欣賞,羨慕,在陽光下幸福的學生、家長、老師。
orler: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讓樂器陶冶孩子的情操。
路邊小草:如果考大學器樂也能加分就更好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