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9期,原文標題《愚蠢的大腦》,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大腦在替我們認識外界時有一些自發的傾向,比如在沒有聯繫的事情上建立關聯,把聰明人視為威脅,這分別會造成迷信和反智主義。
主筆/薛巍
迪安·博內特
計算機剛出現時,為了理解其特性,我們把它比作電腦。但隨著電腦的普及,我們又反過來把人腦比作電腦。專家認為這個比喻是有問題的。《自然》雜誌一篇文章說,詩人狄金森宣稱,大腦比天空更廣大、比大海更深。科學家們在描述大腦時也做過很多比喻:像一個主宰,像地圖,像基礎設施網絡,像機器、機器人、計算機或網際網路。但這些比喻既有所揭示,也有所遮蔽,會忽略一些關鍵的因素。把人腦比作電腦是很有誘惑力的,但忽略了人腦也是一種器官,並且意識到自己是器官。我們現有的圖像和語言限制了我們對大腦的想像:它的精神性、物質性和具身性是相互關聯的。
英國神經科學家迪安·博內特也指出,人腦跟電腦是有顯著差異的。在英語裡,記憶跟電腦的內存是同一個詞(memory)。內存是存儲信息的地方。電腦有內存條,手機也需要內存。有人以為電腦內存跟人的記憶的運行是一樣的。把信息放進去,大腦記住它,需要的時候去取。但其實不是。數據和信息放進電腦內存後,需要的時候去檢索時,跟它們被存儲時沒有任何變化。「設想一下,一臺電腦覺得它內存裡的一些信息比其他信息更重要,或者對信息的歸檔毫無邏輯。或者一臺電腦不喜歡你存儲進去的信息,它要按自己的喜好去修改。這樣的電腦你開機不到半小時後就會把它從窗戶扔出去。其實我們的大腦對我們的記憶一直都是這樣幹的。電腦你還可以修理或者更換,大腦我們只能這麼用著,甚至無法重啟。所以認為人腦就像一個電腦是簡單化的、會誤導人的對比。」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迪安·博內特供職於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心理醫學和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他還是一名單口喜劇演員,在《衛報》開設的科學博客「大腦誇誇其談」閱讀量很高。他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一書中對大腦的運行原理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涵蓋了記憶、恐懼、智商、味覺、憂鬱症等日常話題,把大的主題又分解成了一些問答,如我們為何會先記住人的面孔而非名字、為什麼聰明人經常在辯論中落敗。
博內特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犯錯,「大腦是我們的意識的基座,是所有人類經驗的引擎,職責重大,卻又那樣混亂不堪……它當然令人讚嘆,但要說盡善盡美,那可差遠了,而它的種種不完善,正影響著人們所說、所做、所經歷的一切」。比如我們的大腦有自我中心或「謀私利」的偏見以及害怕危險的傾向,這會造成反智主義:越是聰明的人越不被信任,因為我們把那些看上去比自己更聰明的人視作一種威脅。那些體格更高大、更強壯的人雖然令人心驚膽戰,但卻是一種已知的屬性。擁有健美的身體很容易獲得理解:他們無非是去健身房的次數更多,或者在他們選擇的運動項目上堅持得更久。可是,一個比自己聰明的人就是個未知數了,他們的行為方式讓你難以預料或者根本無法理解,大腦完全搞不清楚他們會不會帶來危險。
我們在胃已經填飽的情況下,還是想再吃一些甜點,大腦認為胃仍能裝得下更多食物。甜點的甜是大腦認得出且想獲得的明確獎賞,於是它否決了胃給出的「裝不下」的信息。博內特說:「或許是人類需要相當複雜的飲食來維持最佳狀態,因此比起被動地依賴基礎代謝系統能獲得什麼就攝取什麼,大腦不如直接插手對飲食的調控。」
大腦還有讓我們想要惹人喜愛的傾向,總是想去取悅別人,想在他人面前顯得積極正面。有的人就利用大腦的傾向去操縱別人,讓別人按他的意願做事。其中一種是以退為進。比如有人問能不能把家當都存放在你那裡,因為他得搬離現在住的地方。這也太不方便了,所以你拒絕了。之後她問,要麼周末借一下你的車,好讓他把那些東西搬到別的地方,怎麼樣?這就容易多了,於是你一口答應。但周末把車借給別人其實也不方便,只不過比一開始的要求稍微好點罷了。如此一來,你同意了讓別人用你的車,雖然你從來不隨便答應這種請求。聽上去好像被拒絕的人比較可憐,但實際上他們才是處於操縱地位。將別人拒之門外讓你感到愧疚,所以會答應一些小要求來補償對方。
大腦的聯想功能會導致我們恐懼各種東西。其中最普遍的是社交恐懼,比如怕給別人打電話、排隊結帳時後面有人、演講、理髮。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但如果到了影響正常生活的地步,就是社交恐懼了。恐懼是對某種東西非理性的畏懼。如果一隻蜘蛛突然落在你的手上,你尖叫一聲,身子亂扭,這很正常,但如果你還要把衣服都燒了,還一個月不出家門,那就是非理性的了。博內特說我們的大腦有時很愚蠢,這樣的話,一個眾人眼裡的傻子反而可能負負得正,大智若愚,什麼都不怕,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他。
幾乎任何東西都會造成恐懼,有奶酪恐懼症、黃顏色恐懼症、長單詞恐懼症、恐懼恐懼症(擔心自己患有恐懼症)。社交恐懼是害怕他人的負面反應,我們不僅害怕他人的敵意或者攻擊,僅僅是他人的不贊同就會讓我們望而卻步。他人的讚賞對我們很重要,哪怕是陌生人的。很多人渴望出名,而名氣不過就是陌生人的贊同。社交焦慮是由於大腦預計並擔心負面的結果,加上大腦又需要他人的接受和認可。打電話時擔心冒犯對方或者讓別人感到厭煩,排隊結帳時擔心自己在算帳時耽誤他人的時間。恐懼症很難消除,只能小心如何不讓自己的孩子患上恐懼症:是否有社交恐懼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父母過於嚴苛,孩子就會經常擔心自己惹他們不爽;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又會讓孩子缺乏應對負面效果的經歷,當長大了失去父母的保護後,在引起負面後果時,他們就會驚慌失措,擔心再有類似遭遇。
關於智商的壞消息是,到20多歲時,大腦的通路就已經基本定型了,玩字謎遊戲之類已經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了。個子矮的人有些不妙,博內特說,個子高的人比個子矮的人更聰明,雖然這並不是絕對的。「籃球運動員不是必定比賽馬騎手更聰明。大個子摔跤選手安德雷不比愛因斯坦更聰明。身高和智商的相關度是大約0.2,也就是說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其身高跟智商有關聯。隨機抽一個高個子和一個矮個子,我們說不準誰更聰明。但如果抽一萬個高個子和一萬個矮個子,那麼高個子就會比矮個子的平均智商高一些,大約高三四個點。」
智商是會遺傳的。「如果遺傳性是1,意味著某一特徵的各種變化都取決於遺傳,如果是0就是跟遺傳無關。你所屬物種完全是遺傳的結果,跟環境無關。如果你著火了,那完全是由於環境,其遺傳性為0。智商的遺傳性成年人是大約0.85,兒童只有大約0.45。這是因為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和學習,影響其智商的因素有很多。成年人的大腦則更加固定。」看來孩子如果顯得沒有父母聰明,還不用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