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的大腦

2020-12-12 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49期,原文標題《愚蠢的大腦》,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大腦在替我們認識外界時有一些自發的傾向,比如在沒有聯繫的事情上建立關聯,把聰明人視為威脅,這分別會造成迷信和反智主義

主筆/薛巍

迪安·博內特


計算機剛出現時,為了理解其特性,我們把它比作電腦。但隨著電腦的普及,我們又反過來把人腦比作電腦。專家認為這個比喻是有問題的。《自然》雜誌一篇文章說,詩人狄金森宣稱,大腦比天空更廣大、比大海更深。科學家們在描述大腦時也做過很多比喻:像一個主宰,像地圖,像基礎設施網絡,像機器、機器人、計算機或網際網路。但這些比喻既有所揭示,也有所遮蔽,會忽略一些關鍵的因素。把人腦比作電腦是很有誘惑力的,但忽略了人腦也是一種器官,並且意識到自己是器官。我們現有的圖像和語言限制了我們對大腦的想像:它的精神性、物質性和具身性是相互關聯的。

英國神經科學家迪安·博內特也指出,人腦跟電腦是有顯著差異的。在英語裡,記憶跟電腦的內存是同一個詞(memory)。內存是存儲信息的地方。電腦有內存條,手機也需要內存。有人以為電腦內存跟人的記憶的運行是一樣的。把信息放進去,大腦記住它,需要的時候去取。但其實不是。數據和信息放進電腦內存後,需要的時候去檢索時,跟它們被存儲時沒有任何變化。「設想一下,一臺電腦覺得它內存裡的一些信息比其他信息更重要,或者對信息的歸檔毫無邏輯。或者一臺電腦不喜歡你存儲進去的信息,它要按自己的喜好去修改。這樣的電腦你開機不到半小時後就會把它從窗戶扔出去。其實我們的大腦對我們的記憶一直都是這樣幹的。電腦你還可以修理或者更換,大腦我們只能這麼用著,甚至無法重啟。所以認為人腦就像一個電腦是簡單化的、會誤導人的對比。」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迪安·博內特供職於英國卡迪夫大學的心理醫學和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他還是一名單口喜劇演員,在《衛報》開設的科學博客「大腦誇誇其談」閱讀量很高。他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一書中對大腦的運行原理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涵蓋了記憶、恐懼、智商、味覺、憂鬱症等日常話題,把大的主題又分解成了一些問答,如我們為何會先記住人的面孔而非名字、為什麼聰明人經常在辯論中落敗。

博內特認為,我們的大腦會犯錯,「大腦是我們的意識的基座,是所有人類經驗的引擎,職責重大,卻又那樣混亂不堪……它當然令人讚嘆,但要說盡善盡美,那可差遠了,而它的種種不完善,正影響著人們所說、所做、所經歷的一切」。比如我們的大腦有自我中心或「謀私利」的偏見以及害怕危險的傾向,這會造成反智主義:越是聰明的人越不被信任,因為我們把那些看上去比自己更聰明的人視作一種威脅。那些體格更高大、更強壯的人雖然令人心驚膽戰,但卻是一種已知的屬性。擁有健美的身體很容易獲得理解:他們無非是去健身房的次數更多,或者在他們選擇的運動項目上堅持得更久。可是,一個比自己聰明的人就是個未知數了,他們的行為方式讓你難以預料或者根本無法理解,大腦完全搞不清楚他們會不會帶來危險。

我們在胃已經填飽的情況下,還是想再吃一些甜點,大腦認為胃仍能裝得下更多食物。甜點的甜是大腦認得出且想獲得的明確獎賞,於是它否決了胃給出的「裝不下」的信息。博內特說:「或許是人類需要相當複雜的飲食來維持最佳狀態,因此比起被動地依賴基礎代謝系統能獲得什麼就攝取什麼,大腦不如直接插手對飲食的調控。」

大腦還有讓我們想要惹人喜愛的傾向,總是想去取悅別人,想在他人面前顯得積極正面。有的人就利用大腦的傾向去操縱別人,讓別人按他的意願做事。其中一種是以退為進。比如有人問能不能把家當都存放在你那裡,因為他得搬離現在住的地方。這也太不方便了,所以你拒絕了。之後她問,要麼周末借一下你的車,好讓他把那些東西搬到別的地方,怎麼樣?這就容易多了,於是你一口答應。但周末把車借給別人其實也不方便,只不過比一開始的要求稍微好點罷了。如此一來,你同意了讓別人用你的車,雖然你從來不隨便答應這種請求。聽上去好像被拒絕的人比較可憐,但實際上他們才是處於操縱地位。將別人拒之門外讓你感到愧疚,所以會答應一些小要求來補償對方。

大腦的聯想功能會導致我們恐懼各種東西。其中最普遍的是社交恐懼,比如怕給別人打電話、排隊結帳時後面有人、演講、理髮。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但如果到了影響正常生活的地步,就是社交恐懼了。恐懼是對某種東西非理性的畏懼。如果一隻蜘蛛突然落在你的手上,你尖叫一聲,身子亂扭,這很正常,但如果你還要把衣服都燒了,還一個月不出家門,那就是非理性的了。博內特說我們的大腦有時很愚蠢,這樣的話,一個眾人眼裡的傻子反而可能負負得正,大智若愚,什麼都不怕,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他。

幾乎任何東西都會造成恐懼,有奶酪恐懼症、黃顏色恐懼症、長單詞恐懼症、恐懼恐懼症(擔心自己患有恐懼症)。社交恐懼是害怕他人的負面反應,我們不僅害怕他人的敵意或者攻擊,僅僅是他人的不贊同就會讓我們望而卻步。他人的讚賞對我們很重要,哪怕是陌生人的。很多人渴望出名,而名氣不過就是陌生人的贊同。社交焦慮是由於大腦預計並擔心負面的結果,加上大腦又需要他人的接受和認可。打電話時擔心冒犯對方或者讓別人感到厭煩,排隊結帳時擔心自己在算帳時耽誤他人的時間。恐懼症很難消除,只能小心如何不讓自己的孩子患上恐懼症:是否有社交恐懼跟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父母過於嚴苛,孩子就會經常擔心自己惹他們不爽;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又會讓孩子缺乏應對負面效果的經歷,當長大了失去父母的保護後,在引起負面後果時,他們就會驚慌失措,擔心再有類似遭遇。

關於智商的壞消息是,到20多歲時,大腦的通路就已經基本定型了,玩字謎遊戲之類已經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了。個子矮的人有些不妙,博內特說,個子高的人比個子矮的人更聰明,雖然這並不是絕對的。「籃球運動員不是必定比賽馬騎手更聰明。大個子摔跤選手安德雷不比愛因斯坦更聰明。身高和智商的相關度是大約0.2,也就是說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其身高跟智商有關聯。隨機抽一個高個子和一個矮個子,我們說不準誰更聰明。但如果抽一萬個高個子和一萬個矮個子,那麼高個子就會比矮個子的平均智商高一些,大約高三四個點。」

智商是會遺傳的。「如果遺傳性是1,意味著某一特徵的各種變化都取決於遺傳,如果是0就是跟遺傳無關。你所屬物種完全是遺傳的結果,跟環境無關。如果你著火了,那完全是由於環境,其遺傳性為0。智商的遺傳性成年人是大約0.85,兒童只有大約0.45。這是因為兒童的大腦還在發育和學習,影響其智商的因素有很多。成年人的大腦則更加固定。」看來孩子如果顯得沒有父母聰明,還不用著急。

相關焦點

  • 谷歌 AI 掌門人宣稱,人工智慧目前「非常愚蠢」
    11月15日消息,近日谷歌人工智慧掌門人谷歌副總裁安德魯摩爾對外表示,人工智慧目前還非常愚蠢,雖然人工智慧很擅長做一些我們的大腦無法處理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按照類比或創造性思維或者跳出框的方式進行通用推理。
  • 認為美國「反智主義」愚蠢,才是愚蠢
    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就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人民因此推崇川普的「低智商」或者「反智」,更不能推定川普總統「愚蠢」。事實上,在川普能夠被民選成為總統可以看出,很多美國人也不認為川普經常說錯話、「亂說話」、「沒規矩」、「不按常規出牌」等,是智商有問題的表現(儘管也有很多專業人士認為有智商問題)。
  • 科學史上六大最愚蠢實驗
    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6大最愚蠢實驗」。這是多麼愚蠢的實驗?嬰兒的心理遭受了多大的傷害,也許在他成人後見到白色棉花球還會嚇得尿褲子。也許那時美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不強,要不沃森可有得受了。
  • 人類到最後會如何滅亡,科學家稱:有可能是愚蠢死的
    人怎麼會愚蠢死的呢?在人類世界中,雖然說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天才的存在吧,但是卻總有一部分擁有超前意識,學霸級別的人物存在,他們的大腦並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追趕的。再不濟,還會有一大部分普通人的存在,而真正愚蠢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怎麼能夠對人類未來的命運造成無法挽回的地步呢?
  • 科學家警告:人類愚蠢的行為可能會讓大腦變的越來越蠢!
    換句話說,二氧化碳這種會導致全球變暖的無色無味氣體,可能會使我們變得愚蠢。他還將想法整理成了一篇文章,共同作者是科羅拉多大學的機械工程教授 Shelly Miller 和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神經科學教授 Anna Schapiro。
  • 愚蠢的動物,吃掉自己的腦子變成植物,最後還被人類端上餐桌
    最愚蠢的動物,吃掉自己的腦子變成植物,最後還被人類端上餐桌!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世界上竟然有一種最愚蠢的動物,它可以吃掉自己的腦子,然後變成植物,最後還被人類端上餐桌,這種最愚蠢的動物就是海鞘。因為沒有食物它便開始消化自己的身體,就連自己的大腦也會被自己消化掉
  • 中國科學家: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
    在最近的一期刊上,科技專欄作家卡羅琳·德爾伯特(Caroline Delbert)發表有一篇題為《量子力學解釋了為什麼人會做愚蠢的事情》(Quantum Mechanics Explains Why You Do Dumb Things)的科技報導文章。科學家已經將量子機器學習思想運用於人的大腦,以查看它是否可以解釋人的決策。大腦的複雜性表明,量子模型比經典模型更適合解釋數據。
  • 人類擁有智慧和愚蠢兩面,AI要類人,愚蠢是否也必不可少?
    另一個答案是,水桶裡的智慧被清空,便剩下一個由愚蠢組成的殘骸。換句話說,一旦你喪失了所謂的聰明,剩下的就是愚蠢。這是一個看似深奧的討論,但稍後你會看到,這一觀點對許多重要的事物都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崛起而言。智慧可以在沒有愚蠢的情況下存在嗎?或者從實際意義上講,如果智慧與愚蠢並存,又總是必須存在一定數量的愚蠢嗎?
  • 被認為是外星生物的章魚,真的是愚蠢的嗎?這些誤會需要澄清
    從以上的案例來看,章魚確實很容易上人類的當,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一種愚蠢的生物。研究表明,章魚擁有無脊椎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分布在它的每一條觸手上,當它觸碰其他東西時神經元就會立馬參與信號傳遞,因此章魚的伸手十分敏捷。
  • 科學史上最愚蠢的5大實驗
    美國Cracked網站最近披露了這些糟糕的科學實驗,並將它們稱作「科學史上五大最愚蠢實驗」。這是多麼愚蠢的實驗?嬰兒的心理遭受了巨大的傷害,也許在他成人後見到白色棉花球還會嚇得尿褲子。也許那時美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還不強,要不沃森可有得受了。
  • 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
    這句話通常隔空使用,使用者的心理姿態往往充滿不屑與義憤,似乎深受「蠢貨」侮辱,與之不共戴天,似乎只要有愚蠢的人、事、觀念存在,就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大事。   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呢?   拒絕異質性群體存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愚蠢由誰來判定」。答案是唯一的——「我」。
  • 愚蠢是種流行病
    我討厭那些宣揚無心的(愚蠢)行為的電視節目和電影。這些節目的主角向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們——證實,愚蠢是種美。這種想法已經滲入到女孩一些關於自我認知的問題中,而且我相信這會影響到我們的國家。如果我們對這個社會還懷有希望,我們就必須停止這種愚蠢流行病的蔓延。年輕人從各種媒體所收集到的訊息中摻雜著一種潛在的暗示:愚鈍是一種魅力——尤其年輕女性來講。
  • 愛因斯坦是不是愚蠢的「精英」?
    愛因斯坦是不是愚蠢的精英?下面一個中學生都可以做的試題,就可以判斷光速變與不變,就可以判斷愛因斯坦是不是愚蠢的精英。要判斷相對論那種特有的「光速不變」理念是真是假,辦法非常簡單,相對論的「光速不變」與經典物理的光速恆定,唯一的差別是:經典的光速恆定,只限於與光源固定的參考系,相對論的「光速不變」,既包括與光源固定的參考系(靜系),也包括與光源相對運動的參考系(動系),只要證明動系的光速不是不變的常數c,相對論就要徹底破產。
  • 愛因斯坦為什麼說人類的愚蠢是無限的?
    跟愛因斯坦人類的愚蠢是無限的。講的是一件事情。而醉生夢死最早就是來自於宗教的認知。愛因斯坦講這句話的時候應該已經步入晚年,他能說出這句話,就一定會燒毀自己的手稿。因為他知道,那些手稿也在&34;愚蠢&34;的範疇。
  •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
    為愛的浪漫而愚蠢的決鬥毀了史上最有創造力的數學天才伽羅華1832年5月30日的清晨,巴黎的一所公寓,一個年輕的小夥子帶著一把手槍走出家門,去赴一個死亡的約會。決鬥的理由浪漫而愚蠢,兩人同時愛上了一個舞女,兩人又恰好相識。為了決定誰能擁有這份愛情,一個人提出了決鬥,另一個人表示同意。在「決鬥場」與他的對手相遇,決鬥是在25公尺的距離用手槍對射。小夥子倒下了,腸子被射穿。沒有醫生在場,他被丟在他倒下的地方。9點鐘的時候,一個路過那裡的農民把他送到科尚醫院。也僅僅讓他在時清醒時昏迷中多活了一天。
  • 三聯生活周刊:誰是最愚蠢的一代
    法國小說家馬丁·佩奇,生於1975年,他的第一本小說就叫《我怎麼變愚蠢的》,書中的主人公25歲,是個阿拉姆語言的學士,貧窮,不快樂,孤獨,並且認為自己的不快樂與自己的智識生活有關——他相信,有知識有智慧,只能讓一個人更痛苦,更孤獨。他想成為一個酗酒者,想做大腦手術,想方設法要變得愚蠢。
  • 當人有自殺想法時,為何大腦不去阻止?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有一個神奇的現象,每當我們要受到傷害的時候,大腦會優先的保護自己,那麼為什麼人類有自殺想法的時候,大腦不會去阻止呢?自殺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換句話說,那些選擇自殺的人,大多數都是因為一時衝動,無論他們自殺是否成功
  • 未來人類的大腦會越來越聰明嗎,它是否遵循著「用進廢退」的規律
    近年來,許多科學家都在關注這樣一個問題: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特別是人類對自己發明的高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類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是聰明還是愚蠢?雖然這些研究還沒有得到明確的答案,也引起了很多爭議,但它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 「Nice」這個詞跟「愚蠢」有什麼聯繫?
    #何謂Nice? 不過在字面上,我們仍能看到「無知的/愚蠢的」這層意思: #總結 Nice - 本義:無知的/愚蠢的
  • 發現不易察覺的「頭腦病毒」,去除大腦雜質非常重要
    就拿以往筆者作文中多次提到的查補肉身大腦的「漏洞」和消除「智能病毒」這項功課來舉例,所謂的大腦中的漏洞和病毒,這是一個形象的比喻,因為人的腦就相當於一部精密複雜的計算機,出廠默認的系統設置不會完美無缺,需要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進行刪除、更換、下載、安裝、升級各種功能的應用系統軟體,如此才會越來越先進和順暢好使,而那些阻礙頭腦科學運作的低級認知、荒謬理念、錯誤想法、垃圾經驗以及墊底標配思維模式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