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
心理話
蔣 碩
愚人節快到了,我們來討論一句有趣的話:「不如抵制蠢貨」。它自5年前某事件中誕生,於近期某事件中流行,用來應對「滾出」或「陰謀論」,大概有些碾壓的快意。這句話通常隔空使用,使用者的心理姿態往往充滿不屑與義憤,似乎深受「蠢貨」侮辱,與之不共戴天,似乎只要有愚蠢的人、事、觀念存在,就是絕對不能允許的大事。
為什麼我們「不允許」他人愚蠢呢?
拒絕異質性群體存在
首先我們來看看「愚蠢由誰來判定」。答案是唯一的——「我」。「我」負責評判你是否愚蠢,評判標準非常簡單:愚蠢=和我不同。
愚蠢的你是:反智、狹隘、缺乏邏輯能力的;衝動、易受蠱惑的;佔人口大多數的。而我則是:信息渠道豐富、開放、善於學習的;價值體系多元的;少數派的精英階層。
這可以說是群體極化的形式之一。群體極化指「人們往往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人交往,通過互動,強化自己持有的觀點和自我認知」。我們接觸到的「蠢人蠢事」,多是群體極化的結果,而對愚蠢的抵制,則是另一種群體極化。它們的本質都一樣:簡單而極端的感情、「絕對化」的要求,是偏見群體的共同表達。不允許愚蠢存在,也就是不允許異質性群體存在。
彰顯我與他人的不同
為什麼「抵制蠢貨」的人不能和「蠢貨」進行具體、深入的討論呢?可能沒能力,更可能是沒訴求。
因為不愚蠢的我,是少數派精英;你不蠢了,和我一樣了, 整個社會都開放、多元、理性了,我豈不是泯然眾人,哪裡還有碾壓他人的優越感?因此,我並非不允許你愚蠢,我只是在表達「不允許愚蠢」的態度。一旦你真的不蠢了,我會更加擔憂。
這是一種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並非青春期少年的專利,它是不自由社會的產物,與人們的自尊乃至自戀有關。而當逆反與自戀——對聲望、利益的自我服務意識和對他人的低共情——相結合,它會變得更激進,督促我們抓住一切機會彰顯與他人的不同,甚至不惜採納和表達自己未必真正理解、認同的觀念,總之,夠獨特就好,驚人更好。所以,一旦愚蠢的異質性群體不存在了,或看起來沒那麼龐大、有力了,我們也就沒那麼特別了,那將多麼寂寞。
學會與「愚蠢」和平共處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能和每個我們認為愚蠢的人、每個認為我們愚蠢的人共生,並且享受其中,也許世界和平就指日可待了。
如果你被這個想像逼瘋了,也許你還應該修煉一下。至少,可以試著換換觀察與思考的角度,嘗試一些新的行為。
心理學認為,自我價值越低的人,越習慣向外求索,依賴與他人的關係來進行自我確認。這個過程中,他人的「愚蠢」會成為喜聞樂見但又脆弱不堪的參照系,「不允許愚蠢」則變成掩藏無力感的攻擊。所以,我們有必要整理自己的目標、現狀與感受,確定我們的價值所在,而不是通過他人的蠢來襯託自己的智慧,用對他人的排斥、壓制來確認自己的力量。
比起不由分說的碾壓,不妨去觀察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試著探究隻言片語背後的信息。也許你會發現,看似不合理的存在,自有其強大的理由,看似無邏輯的人,卻堅定自洽。如果是那樣,請表示欽佩,至少告訴自己此人不勞操心,而如果你發現了一些困擾,而他人有求助意願,不妨提供些信息,讓他有選擇而不是被糾正。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精華信息傳遞的過程,而信息的傳遞激發互動型的成長。
而真正貢獻信息的方式,既不是批判式的,也不是炫耀式的,而是平和、真實、具體的呈現。改變是每個人自我驅動的結果,而努力呈現更多不同觀念、方式,就是賦予一個人、一件事「其他可能」。這就是我們能做的,允許他人、也允許自己愚蠢,於參差多態中,共享幸福的本原。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責編:魏豔、趙竹青)
2017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全面走完「第二步」在2016年相繼完成長徵七號運載火箭首飛試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後,今年4月中下旬,將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開展貨物運輸補給、推進劑在軌補加、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等多項關鍵技術試驗。【詳細】
6329米!國產水下滑翔機「海翼」刷新世界紀錄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上完成了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為我國深淵科考提供了新的科考手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