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多重?矛盾的答案暗示著新的物理學

2020-09-05 宇宙秘事


兩種完全不同的「稱量」宇宙的方法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如果更精確的測量不能解決差異,物理學家可能必須修改宇宙學的標準模型,這是我們對宇宙的最佳描述。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天文學家Hendrik Hildebrandt說:「如果這真的是標準模型崩潰的一瞥,那將是潛在的革命。」

在過去的幾年中,通過兩次獨立計算所謂的哈勃常數,即今天宇宙膨脹的速度,引起了人們對標準模型的正確性的類似擔憂。這兩個測量值也不一致,產生了所謂的哈勃張力。

新的差異(稱為西格瑪八張力)涉及測量宇宙中物質的密度以及其聚集的程度,而不是均勻分布的程度。結果封裝在一個名為sigma-eight的參數中。為了計算西格瑪八號,希爾德布蘭特和他的同事轉向了一種稱為弱引力透鏡的效應,由於來自銀河系和地球之間物質的引力,來自遙遠星系的光向望遠鏡的偏轉很小。產生的畸變是如此之小,以至於幾乎不會改變單個星系的形狀。但是,如果您在一片天空中平均採用成千上萬個星系的形狀,就會發出微弱的鏡頭信號。假設星系應相對於地球隨機定向,則它們的平均形狀應接近圓形,即沒有弱透鏡。但是,由於此效果產生的輕微失真,平均形狀反而轉向橢圓形。

天文學家使用此信號來估計沿視線到大片天空中各種富含銀河區域的視線中的介入物質(正常和深色變體)的數量和分布。換句話說,他們設法測量了物質的宇宙密度。但是這樣做恰恰需要更多的信息:到每個正在研究的星系的距離。通常,天文學家通過發現它的光譜紅移來計算到另一個星系的距離,紅移是指星系的光朝光譜的紅邊的較長波長移動的量。紅移越大,物體越遠。

但是,在處理數百萬個星系時,測量單個光譜的紅移效率極低。因此,希爾德布蘭特(Hildebrandt)的團隊轉向了一種稱為光度紅移的技術,該技術涉及以不同波長在光學和近紅外範圍內拍攝同一片天空的多個圖像。研究人員使用這些圖像來估計每個星系中單個星系的紅移。希爾德布蘭特說:「它們不如傳統的光譜紅移那樣好。」 「但是就望遠鏡時間而言,它們的效率要高得多。」

在整個分析過程中,研究小組使用了九個波段(四個光學波段和五個近紅外波段)中數百個平方千米的天空(滿月大約是一個半度)的高解析度圖像。歐洲南方天文臺的千度調查(KiDS)和VISTA 千度紅外星系調查(VIKING)使用該組織位於智利的Paranal天文臺的兩臺小型望遠鏡收集了大約1500萬個星系的這些觀測數據。

VIKING數據通過在近紅外波長下對天空的同一區域進行多次觀測,從而增強了KiDS數據集。一個星系的距離越遠,它離開我們的速度就越高。這導致更多的星系光被紅移到近紅外範圍,因此僅依靠光學觀察是不夠的。紅外測量結果捕獲了來自這些星系的大量光,從而更好地估計了它們的光度紅移。

為了確保光度紅移儘可能準確,這些觀測值是根據帕拉納爾更大的8米超大型望遠鏡和莫納克亞山的10米凱克望遠鏡對一些相同星系的光譜紅移測量進行校準的。夏威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亞當·裡斯(Adam Riess)批准了KiDS研究人員的工作。他說:「他們的最新結果使用紅外數據,這可能在追蹤鏡片質量和獲得可靠的光度紅移方面做得更好。」

天文學家利用合併後的數據(覆蓋約350平方公裡的天空)估算出sigma-八。他們發現的值與使用歐洲航天局的普朗克衛星對宇宙微波背景(CMB)的觀測結果計算出的sigma-八位數相衝突。宇宙中最早的可觀測光,是在大爆炸之後約38萬年發出的。普朗克繪製了CMB的溫度和極化在天空中從點到點的變化。宇宙學家可以使用該地圖來計算早期宇宙的西格瑪八值。使用宇宙學的標準模型(說宇宙由大約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和68%的暗能量組成),

這就是張力。希爾德布蘭特的弱鏡頭研究估計sigma-eight約為0.74,而Planck數據提供的值約為0.81。希爾德布蘭特說:「大約有1%的機會使這種[緊張程度]發生統計波動。」 統計波動是數據中的隨機噪聲,可以模擬實際信號,並且隨著更多數據而消失。「這不是徹底失去睡眠的東西。」仍然沒有一個或兩個團隊的計算中也可能存在系統錯誤。在研究人員識別出任何此類錯誤之後,差異可能會消失。或可能不會這樣做,哈勃緊張局勢就是這種情況。隨著天文測量變得越來越精確,哈勃張力的統計意義只在增長,給不止幾個焦慮的理論家造成了不眠之夜。「希爾格布蘭德的西格瑪八度差異可能會發生類似的情況。」 「我們不知道。」

裡斯率領一支團隊使用附近宇宙中超新星的測量值估算哈勃常數,他將sigma-8張力比作「哈勃張力的小弟弟或妹妹」。現在,這種差異在統計上被認為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成為3.5幸的機會不到350萬分之一。幾年前哈勃(Hubble)緊張的地方就是西格瑪八分之一的緊張局勢,十分之一的機會成為統計異常。裡斯說:「因此,它的重要性不高,但值得密切關注。」

如果西格瑪把張力上升到與哈勃張力相同的統計相關性水平,那麼重新評估宇宙學標準模型的壓力可能變得太大而無法忽略。屆時,宇宙學家可能被迫運用新的物理學方法,以使普朗克估算值與當今宇宙參數的直接測量值保持一致。希爾德布蘭特說:「那將是令人興奮的選擇。」對標準模型的潛在「新物理學」修複方法可能涉及更改暗能量或暗物質(或兩者)的數量和性質,以及調整它們彼此之間以及與正常物質的相互作用方式,以及其他更奇特的修改。裡斯說:「一些理論模型解決了修正哈勃恆張力的宇宙學模型,使這種[σ八張力]變差了。有些使它變好了。」

希爾德布蘭特同意沒有明顯的解決方案。他說:「如果有一個引人注目的模型,也許人們會跳上這一潮流。」 「但是目前,我不認為存在。提高(西格瑪八張力)的重要性或反駁它確實是我們觀察者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多重宇宙」理論新發現
    起源好似沸騰的氣泡 宇宙不可能只有一個  7月17日,安大略周邊論物理研究所在其官網(www.perimeterinstitute.ca)上報導說,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提出的這個「氣泡海」多重宇宙的理論,基於「宇宙起源於真空」的推斷。研究人員相信他們可以證實多重宇宙理論,因為宇宙中有大量的真空,而真空中蘊含能源,如各種暗能量,真空能量等。
  • 「多重宇宙」真的存在嗎?
    其他宇宙是否可能具有不同的初始物質分布,或者擁有不同的物理常數值(例如決定核力強度的那些常數)?不同的假設,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已知的物理學定律預言了其他宇宙的存在。提議中的弱電統一理論預言了標量場(scalar fields)之類的實體,它是科學家假設的一種類似磁場那樣的、充滿空間的場。這些場驅動了宇宙暴脹,產生了無窮多的宇宙。
  • 量子計算機、肖爾算法與多重宇宙有關聯性,能證明多重宇宙存在
    我們知道,傳統計算機的發明是20世紀最為重要的科學事件之一,那麼,量子計算機的發明將是21世紀最為重要的科學事件,它的重要性並非僅僅體現在計算機本身,而且將可能顛覆我們傳統的單一宇宙觀——我們的可見宇宙並不是唯一的,多重宇宙確實存在。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純粹是扯淡,量子計算機和多重宇宙有什麼關係?量子計算機的出現怎麼會是多重宇宙存在的有力證據?
  • 關於多重宇宙的幾個推論
    據量子物理學關於多重宇宙詮釋(MWI),我們生活在無限的交替時間網裡。
  • 科幻作品中的多重宇宙是幻想還是現實,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2它對舊的理論中的矛盾作出了解釋。3可能最重要的,它作出了新的,還沒有被驗證過的預測,可以被證實也可以被證偽。這就是實際上上,在所有的領域當中,科學是怎麼出現的:從像物理一樣「簡單」,到像生物一樣「複雜」。
  • 什麼是平行宇宙?它和多重宇宙有何區別?
    嚴格的講,在天文學名詞中並沒有「平行宇宙」一詞,它被叫做「多重宇宙」。多重宇宙中的不同宇宙可被稱為「平行宇宙」。目前這種理論在物理學裡只是尚未被證實的一種假說,但量子論中的一些方程式可以描述它,如薛丁格貓。本文將粗略講解下多重宇宙。
  • 多重宇宙相互作用產生量子效應
    4年之前,比爾·波裡爾教授提出了新的量子學理論,基礎物理學領域的科學人士對激發了科學創意和想像力的新奇理論饒有興趣,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X》近日邀請了部分物理學家對波裡爾教授的奇特理論進行評價。多重宇宙的概念並不新鮮,早在1957年,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了能夠解釋量子力學特性的多重世界理論,然而艾弗雷特的理論「美中不足」,它沒有很好地定義多重世界概念,他應用的數學工具建立在標準量子力學波動理論的基礎上。在波裡爾教授構建的多重世界相互作用的理論中,理論從一開始就構建在數學的基礎上。
  • 宇宙中真的有很多個自己嗎,多重宇宙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可能性
    反駁三,如果真有多重宇宙,我們的世界將會降格為一個黑客帝國式的虛擬世界!這個反駁又是保羅戴維斯提出的,也顯然是所有反駁中最為古怪的一個。戴維斯認為,如果真有許多個宇宙,其中的一些就會演化出技術先進,並能用電腦建立虛擬世界的文明。這些虛擬世界無窮無盡,在數量上將會大大超過組成多重宇宙的真實宇宙。
  • 138億年前宇宙的一道光,或將迫使我們建立新的物理學法則
    一種新的觀測技術暗示了光的一種扭曲,而這種現象正在挑戰著一個物理理論——宇稱守恆。難道,我們又要迎來物理學的一次重大變革?這種偏振可以給科學家提供許多關於早期宇宙的秘密,尤其是它離奇的偏振角度CMB β,更加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因為它有可能暗示我們CMB與暗能量和暗物質之間的神秘關聯。我們知道,暗能量是宇宙膨脹的動力,暗能量則提供著引力,它們佔據了宇宙能量的絕大部分,卻始終無法被我們探測到。
  • 找不到證據的多重宇宙,對科學有害?
    1990年,我為《科學美國人》撰寫了一篇文章,主題是:我們的宇宙是否可能如一些物理理論暗示的,是多重宇宙中的一個。文章標題為《這裡有一個宇宙,那裡也有一個》(Here a Universe, There a Universe...)。之所以使用這種輕鬆的語氣,是因為我不想讀者把這些宇宙猜想看得太過嚴肅。畢竟,我們還沒有辦法證明或推翻其他宇宙的存在。
  • 有沒有多重宇宙?
    物理學中的任何實驗,不管它是關於日常生活現象的,或是有關原子事件的,都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的。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從一個佯謬出發的。物理學中的任何實驗,不管它是關於日常生活現象的,或是有關原子事件的,都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的。經典物理學的概念構成了我們描述實驗裝置和陳述實驗結果的語言。我們不能也不應當用任何其他東西來代替這些概念。
  • 我們的宇宙是「俄羅斯套娃」?多重宇宙新景觀:存在無限等級結構
    人類科學的發展已經跨進了新的世紀,但宇宙學和物理學的發展似乎還停留在20世紀,並無大的進展。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作為20世紀創造出來的解釋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的理論,儘管都不完美並且互不兼容,但它們作為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兩大支柱理論的地位依然巋然不動。
  • 多重宇宙到底有多少個?答案在我這,但是你讀得出來麼?
    上個世紀初期,天文學家又發現了銀河外的其他星系,才出現了宇宙的概念。那麼宇宙就是最大的了嗎?其實也不是,宇宙也有很多,我們稱之為多重宇宙。多重宇宙,又叫做多元宇宙,上個世界科學家在觀察微觀粒子的時候發現,每次觀察到的梨粒子都是不同的。於是這名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假設,宇宙有沒有可能就像粒子一樣,存在有不同的狀態呢?
  • 宇宙在不斷分裂?它可能只是量子多重宇宙的一支!
    博科園:本文為宇宙學類多重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氣泡宇宙」中的一個。但無限個宇宙意味著無限種可能,因此該理論無法做出有意義的預言。正因為如此,黑洞成為了那些同時涉及強量子效應和強引力效應的物理學理論的理想實驗場地。通過一個與黑洞有關的特殊思想實驗,我們能夠認清傳統的多重宇宙理論究竟是在何處脫離了正軌,導致無法作出預言。本文作者,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野村泰紀假設我們向黑洞裡扔一本書,然後從黑洞外觀察事情的進展。儘管書本身永遠無法逃離黑洞,但理論預測它攜帶的信息並不會泯滅。
  • 平行宇宙,多重宇宙,我們還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之中嗎?
    現在說到了平行宇宙理論。「平行宇宙」是假設的與一個宇宙自身共存的獨立現實。具體的一組平行宇宙就叫做多重宇宙。一、無限數這種理論認為可能有不定量的宇宙同時存在,並且這些宇宙仍然在不斷擴大甚至倍增。因為不是所有的膨脹空間都同時衰退,不同的衰退速率提供了特殊的關鍵,使得多重宇宙能夠無窮無盡的形成。多重宇宙(不僅僅是平行宇宙)的概念並非與我們的想法不可兼容。根據一些科學家的理論,時間不是線形的,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在不同的維度裡同時發生。
  • 你是多重宇宙永恆論者還是單一宇宙存在論者?科學是如何解釋的
    多重宇宙指的是,宇宙每時每刻都在分裂成為多個副本,而你的多個副本存在於其他宇宙中。每一個副本的你都是一個清晰的意識存在。他們都有你的過去,但沒有你的未來。若你像許多物理學家一樣相信這兩種觀點,那麼你一定相信所謂的多我論。若你不同意這兩種觀點,那麼你就是單一宇宙存在論者。
  • 多重宇宙探索:宇宙是否有多個?哪些理論能為這一說法提供支撐?
    這些「假如」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上演?在過去的幾年中,多重宇宙的想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根據這個假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那麼,多重宇宙是如何產生呢?其中的宇宙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相似性或者差異呢?  多重宇宙會讓人構想出許多相互平行的現實,其中一些和我們的只有著細微的差別。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解釋確實預言了這種類型的多重宇宙。
  • 多重宇宙的「痕跡」在哪裡?在我們這個宇宙裡能否找到蛛絲馬跡?
    這些「假如」有沒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上演?在過去的幾年中,多重宇宙的想法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根據這個假設,我們的宇宙只不過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那麼,多重宇宙是如何產生呢?其中的宇宙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相似性或者差異呢?多重宇宙會讓人構想出許多相互平行的現實,其中一些和我們的只有著細微的差別。量子力學的多重世界解釋確實預言了這種類型的多重宇宙。
  • 弦論和多重宇宙算不算偽科學?
    埃利斯和西爾克同時提到了另一個看似背叛了「波普爾主義」的理論:多重宇宙理論,該理論聲稱大爆炸產生了許多宇宙,其中大部分都與我們的宇宙迥然不同。但在開場演講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理論物理學家大衛·格羅斯(David Gross)說,這兩種理論有本質的區別。他把弦論列為「原則上」可以測量的理論,所以完全是科學的,因為弦的存在將來或許可以探測。
  • 薛丁格的貓,關於量子理論的理想實驗,3分鐘帶你了解多重宇宙
    「薛丁格的貓」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量子理論理想實驗,總結了古典物理學、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量子力學多重世界解釋這三者的差異。通過這項實驗,我們能了解到很多關於多重宇宙的解釋,下面一來了解下。關鍵在於,這兩種不同的情況是相互隔絕的,任何一方都不知道另一方的情況,所以量子力學多重世界解釋給出的答案是,貓既是活的也是死的。這個薛丁格的貓的理想實驗是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薛丁格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中存在著的祖母悖論,也被稱為平行宇宙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