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強的動物毒素是什麼?
若提起有毒的動物,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蛇了。世界上最毒的蛇大都在澳洲,澳大利亞中部乾旱的平原上有一種叫作內陸太攀蛇的毒蛇,是公認陸地上最毒的蛇。其毒液的毒性比響尾蛇強300倍,比眼鏡王蛇強50倍以上。其毒素相當神秘,迄今為止人類對這種海蛇的毒素研究並不多。這種海蛇性情比較溫和,因此也很少有貝爾徹海蛇傷人的報導。大海是動物毒素的聚集地,同樣在澳大利亞附近的沿海水域,生活著一種叫澳洲方水母(也叫箱型水母)的浮遊動物。它的觸手含有對人類超強的毒素,人若觸及其觸手,30秒鐘後便會死亡。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海,20多年來因方水母而中毒身亡的人數是死於鯊魚之口的人數的5倍。
-
世界第一毒「箭毒蛙毒素」已人工合成:1毫克秒殺20人
毒素是動物界中十分常見的「武器」,很多動物依靠自己獨特的毒素來捕食或者對抗天敵。蛇毒、蠍毒、河豚毒素等等都具有致命的威力。冷兵器時代,這些毒素也自然被用來增強殺傷力,例如印第安人的吹箭筒,還有塗滿毒藥的匕首。今天,我們來說說箭毒蛙,這是一種在生物圈毒素排行榜上靠前的毒素,威力驚人,僅僅幾毫克就能致人死地。
-
J Med Chem 一周文獻速遞 20200615-20200619
文獻連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0c005242020-6-181.我們發現了一系列新的非常有效的伊波拉病毒小分子抑制劑。這些4-(氨甲基)苯扎胺抑制劑對馬爾堡病毒也有效。這些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允許製備各種各樣的結構,包括構象上受限制的吲哚類(化合物41-50)。化合物20、23、32、33和35是伊波拉和馬爾堡傳染病病毒的優秀抑制劑。代表性化合物(20、32和35)在大鼠和人的血漿和肝臟微粒體中表現出良好的代謝穩定性,32不抑制CYP3A4和CYP2C9。
-
Science | 陳冰組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全長結構
刺突蛋白全長結構仍然未知。 該研究發現,全長S蛋白prefusion狀態與已報導的胞外域S蛋白結構整體相似。不同的是:1.FPPR會直接影響鄰近CTD1的構象,並進一步抑制RBD從而穩定S蛋白三聚體處於閉合狀態。在該研究發表的同時,多篇有關於FPPR的功能文章也進一步證實了其重要性功能。3.與胞外域S蛋白相比,全長S蛋白三聚體更緊密。胞外域S蛋白三聚體結構中三個S1亞單位相對更往外移動約12埃,其突變K986P破壞了Lys986與Asp47/Asp428之間的鹽橋。
-
Chem.文獻速遞:20200424-20200501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開發了CYP4Z1的時間依賴性抑制劑,該抑制劑是1-氨基苯並三唑(ABT)相關的脂肪酸模擬物。與ABT相比,最有效的類似物8-[((1H-苯並三唑-1-基)氨基]辛酸(7)對CYP4Z1的IC50低60倍。這種基於選擇性機制的第一代抑制劑(MBI)將成為檢測CYP4Z1的生化作用及其與乳腺癌相關性的有效分子工具。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
「細胞色素P450是一個龐大的酶家族,簡稱為CYP,參與許多天然產物的合成途徑與毒物、藥物代謝反應。」論文通訊作者陳純琪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植物中,P450家族參與一些特殊化合物的合成,如青蒿素和紫杉醇;在人體中,P450家族主要參與解毒過程,如化解可以導致癌症的黃麴黴毒素等。這是因為P450的催化多能性很高,涉及20餘類反應,包括羥化反應、環氧化反應和成環反應等。
-
毒蘑菇「毒素合成」背後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事實上,早在一百多年前人們就已發現,上述三個屬中的劇毒蘑菇之間的親緣關係較遠,分別隸屬分類學中三個不同的科,但卻都能合成同一類毒素:鵝膏毒肽。但是,「鵝膏毒肽生產線」如何進化而來一直是個謎題。 近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重點實驗室真菌地衣多樣性與適應性進化團隊揭開了謎底,合成「鵝膏毒肽」的機制大大出乎想像。
-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摘要: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種致癌性較強的劇毒物質,主要由麴黴屬真菌產生,廣泛存在於食品及其動物飼料中,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黃麴黴毒素具有穩定的結構,一般的處理很難將其去除。因此如何將黃麴黴毒素有效檢測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
Science:神經迴路有問題,合成蛋白來修復
突觸重塑對於確保有效接收和整合外部刺激以及存儲和檢索信息至關重要。突觸的構建和重塑受突觸組織蛋白的調控,該過程異常可擾亂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傳遞平衡,導致精神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比如自閉症譜系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等。因此,研究如何調控神經元修復神經元迴路至關重要。
-
萬能生物催化劑全長晶體結構獲破解—新聞—科學網
「細胞色素P450是一個龐大的酶家族,簡稱為CYP,參與許多天然產物的合成途徑與毒物、藥物代謝反應。」論文通訊作者陳純琪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植物中,P450家族參與一些特殊化合物的合成,如青蒿素和紫杉醇;在人體中,P450家族主要參與解毒過程,如化解可以導致癌症的黃麴黴毒素等。 這是因為P450的催化多能性很高,涉及20餘類反應,包括羥化反應、環氧化反應和成環反應等。
-
被寄往白宮的致命毒素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倘使 S-S 之間的連結被破壞或蛋白質變性,就不再是蓖麻毒素。我國主要植物毒蛋白概況,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防化研究所,鄭碩,1987,4蓖麻毒蛋白的示意圖(A)和晶體結構(B)。酶活性圖1.毒素蓖麻毒蛋白的示意圖(A)和晶體結構(B)。
-
芽孢桿菌—黴菌毒素的剋星!
黴菌毒素是某些黴菌在禾穀類植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低分子量的次生代謝產物。迄今為止,已鑑定和報告的黴菌毒素多達500種。動物一旦攝食黴菌毒素超標的飼料,將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肝臟和腎臟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變和免疫抑制等,這統稱為黴菌毒素中毒。
-
巖沙海葵毒素的全合成
下面我們來看看巖沙海葵毒素的二維核磁共振氫譜(COSY),其中偏離對角線的點標示出H-H耦合,在化學位移δ=6.1-6.3出現了較弱的共振峰,這是由於C74和C76的E-E構象產生的,下圖虛線框中標出了這個存在異構的雙鍵:
-
Science:身體內部的「叛變」—被利用的肌動蛋白
不過照目前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結果看來,我們低估了這些毒素的「詭計多端」。細菌通過釋放非常有效的毒素傷害我們的身體。了解毒素工作原理十分重要,因為它們是細菌引起疾病的關鍵。比如一些最致命毒素——百日咳和痢疾的細菌釋放的毒素,單個分子就足以殺死整個細胞。這些毒素「聰明地」靶向機體的重要分子—一些本身就稀少或作用非常重要的信號分子。
-
NusA蛋白——有效的改善蛋白溶解性的標籤
這些研究結果被總結在表1中。其中,Shih等(2002)的研究由於包括了來自四個不同物種的目標蛋白而尤為重要。表1. 根據NCBI報導預測的全長蛋白分子量 Liu 2006),以及來自Plasmodium falciparum的b-ketoacyl-acyl載體蛋白合成酶
-
Chem.:單細胞信號通路蛋白分析為抗癌藥物的促凋亡特性提供新見解
雖然單細胞DNA分析技術為許多生理和病理過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見解,但是相比之下,在單細胞中進行蛋白分析的技術卻落後了。因為蛋白質沒有DNA類似PCR擴增那樣的分析技術,所以單細胞信號蛋白的分析仍然是一個難點。傳統的信號蛋白分析如ELISA和WB等需要大量的細胞,並且無法在活細胞中進行分析。
-
【藥用】海洋生物毒素的藥物開發前景
在這近二十年的研究歷程中,人類不僅從海洋生物中尋找到了哺乳動物體內含量甚微的有效物質前列腺素,並根據海綿中的活性物質阿糖胞苷合成了抗癌劑、有效殺蟲劑padan等;許多具有免疫、抗炎、抗腫瘤、抗病毒以及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活性物質也先後被分離提純。海洋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海洋毒素或藥物的原料。
-
動物所通過人工合成gRNA骨架進一步拓展Cas12b/C2c1基因編輯工具盒
然而,目前可供選擇的Cas12b/C2c1基因編輯工具數量非常有限。 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該團隊進一步挖掘獲得多個新的可有效編輯哺乳動物基因組的Cas12b/C2c1系統。同時,該團隊通過序列比對分析發現,Cas12b/C2c1系統在進化上非常保守,並通過實驗數據證明Cas12b系統的效應蛋白和gRNA組分之間可相互替換並實現基因組的編輯。
-
.| diSUMO光親和探針——高效識別多聚SUMO鏈特異性結合蛋白
合肥工業大學李宜明課題組使用基於醯肼的四片段連接策略首次合成了diSUMO光交聯探針,該探針有著顯著不同於mono-SUMO光交聯探針捕獲結合蛋白的能力。組學研究發現了包括RPS3一系列新的多聚SUMO鏈的結合蛋白,這些蛋白有望成為潛在的抗癌藥物靶標。
-
福建省天然生物毒素工程實驗室——福建農林大學
實驗室將建立純化萃取、合成改造與仿真、製劑小試、非臨床檢驗檢測等四個公共平臺。力求把它發展成為具備檢測分析天然生物毒素能力,擁有強大天然生物毒素功能研究及其新產品新藥物新技術開發能力的等多功能、綜合性、高水平的國家級開放型重點實驗室,通過天然生物毒素研發技術平臺和生物毒素資源資料庫的建設,為本公司和省內外相關企業、科研院所研究開發天然生物毒素技術和產品提供基礎性研究、技術開發試驗的條件和環境,致力於天然生物毒素基礎與應用研究,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性基礎與應用研究為依託,通過天然生物毒素攻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