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對外公布,截止到6月21日,40天吸納66人,共生成主題158條,其中成蹊發布78條,專屬長內容3期,其他星友貢獻的主題數量為80。討論內容涵蓋音樂、搖滾樂、Beyond樂隊、讀書、寫作、思考、生活等多個方向。這便是「外行聽音樂」知識星球的當前概況。
每個人對價值的判斷標準不同,有時我們甚至很難說清一件事是不是真的有用。
比如思考。對思維幾乎停頓的人來說,思考當然毫無作用,渾渾噩噩也是過一天,幹嘛還要讓腦細胞那麼累呢?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思考關係到太多東西了,隨手就能列出一長串,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邏輯能力、文化修養、智慧養成……只有反覆思考過的東西才能最終轉化為自身的智慧。
再比如哲學。哲學那麼繞那麼煩那麼難理解,有用嗎?一點哲學沒接觸還不是照樣活一輩子?掌握一點哲學知識可以讓思考和認知更有效率,也許就此可以用另一種厚度和重量過一輩子,就算你苦口婆心地跟他們這樣解釋,對方依然很難聽得進去。
那麼音樂呢?想將音樂的價值闡述清楚似乎比上面兩項更難。「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貝多芬這句名言顯然不夠有吸引力,雖然他是貝多芬。有人將聽歌視為消遣和調劑,這不就是聽個響兒嗎?有人認為音樂可有可無,有飯吃就行了唄。洞悉音樂真諦的人對此自然是笑而不語。
音樂源自生活,是對生活思考後的提取和再現。音樂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顆靈魂向其他靈魂傳遞情感、力量、才華和想法的絕佳途徑。音樂的價值無法量化,它是全人類相通的特殊語言,是極為高級的藝術,是融於靈魂的感知和體驗。在傾聽的過程中,好音樂會給你強烈的律動、共鳴、美感和啟發,不管你想要什麼,音樂裡應有盡有。
過去幾年,我曾試著建過兩三個微信群,目的就是想交流音樂,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微信群很適合閒聊,卻不適合做高質量見解的分享,更無法將好內容有效沉澱。原因很簡單,在微信群裡,大家離得太近了。當距離過近的時候,生活化的無用信息一定會成為主流,畢竟這才是喜聞樂見的。
歌迷朋友推薦我做知識星球時,我對私密小圈子的能量並不了解,所以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反覆試驗論證,結果令人感到驚喜。彼此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到分享和交流上,這樣一來,討論更有效率,收穫也更為明顯。
當然了,一個以音樂欣賞為主的圈子必然小眾,它一定不如炒股或成功學的圈子吸引力大。「外行聽音樂」這顆星球不可能適合所有人,註定只是少數人的菜。不過小眾也有無可取代的好處,那就是安靜和純粹。
星友們性格各異,有人樂於分享,有人樂於傾聽。有的星友心血來潮了,激動地跟眾人分享那些打動自己的音樂和書籍,有的星友是突然頓悟了某個問題,也會拋出來供大家討論。還有的朋友平時太忙,所以經常是周末像翻日記一樣看看前幾天熱議的話題,反正查詢和調取內容非常方便。
那麼,這67個人躲在這裡偷偷聊些什麼呢?
與音樂有關的主題
與讀書有關的主題
還有各類混搭主題
其實最精彩的並不是主題,而是評論區的討論,含金量槓槓的。
前幾天,有朋友提議搞個618促銷價格,多拉點人進來,我覺得不妥。既然選擇了小眾,那就小眾到底嘍。估計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別說星球了,就連甄選商城也是從沒有打過折的。靠打折引來的人,從來都不是精準用戶。
我這人比較軸,死犟死犟的,但凡一件事經過摸索發現具有真價值,無論有多難無論收益有多低,都會一直堅持做下去。家駒的歌,可不是白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