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620年,告訴你什麼是最危險職業!揭荷蘭航海家「驚險日常」

2020-12-05 懶人說歷史
什麼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

什麼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回到17世紀,答案可能是那些從荷蘭出發,航向亞洲的指揮官、船長與水手。

海上玩命貿易

什麼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職業?回到 1620 年代,答案可能是──那些從荷蘭出發,航向亞洲的指揮官、船長與水手。

1622 年夏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雷爾松(Cornelis Reyerszoon)指揮官率領 6 艘大型帆船和 6 艘中型快船,總計 660 人,前往攻打葡萄牙人在中國居住的澳門失敗後,轉而佔領澎湖,試圖向實施海禁的明朝尋求開放合法貿易。這時的商船艦隊,主要是依靠翻譯成荷文的葡萄牙海圖航行,但常因資訊陳舊或錯誤,而處於「船在人在、船亡人亡」的險境。你可能有過這個經驗:從嘉義布袋搭乘客輪前往澎湖,短短 80 分鐘的船程,就暈船暈到彷佛窺見西方極樂世界。但當時的荷蘭木造帆船,僅依靠風力和潮流前進,從荷蘭歷經數個月搖晃到亞洲,除了暈船,還會遇上未知的海岸地形、惡劣天候,一不小心真的會航進西方極樂世界,因此要想辦法降低航行風險。

荷蘭商船艦隊降低風險的方法,就是在臺海兩岸進行水文探測,了解哪裡大船會擱淺、哪裡可以躲颱風等等。

1622 年 9 月 29 日,雷爾松指揮官率領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在澎湖收到明朝福建官方否決開放貿易的通知。糟糕的事不只這一件,七天前才有一艘船艦「格羅寧根號」(Groeningen)終於找到航路返回澎湖,在此之前,這艘船歷經颱風浩劫,在臺灣海峽漂流了兩個月,如下圖所示:

格羅寧根號從澎湖出發後路線圖

1622 年 7 月 19 日格羅寧根號從澎湖出發後,遇到颱風而脫離艦隊、漂向北方,花了兩個月才航行回到澎湖。

綜合上述情況,雷爾松指揮官判斷:若要在這片海域完成貿易任務,甚至是武力封鎖明朝沿海的貿易路線,必須要更加了解這片海域。於是不再只依賴以前的葡萄牙海圖,而是要求所有掌舵人員:「船開到某個地方,附近有河流、灣澳、淺灘及小島,都要量測水深、以地圖方式標示,或至少要完整記錄在航海日誌中。」

格羅寧根號這些船,是由荷蘭國家或是各個城市共同出資,大家一起出錢才能造船跑那麼遠,耗費相當驚人。荷蘭東印度公司無時無刻都想著如何把這些錢賺回去,但如果船沒了,一切都免談,因此「水文探測」就是基礎且必要的工作。

水文探測的目的,至少要能告訴下一批從荷蘭出發的商船艦隊,哪些海岸不要太靠近,因為大船會擱淺。或是,當荷蘭商船在陌生的海域遇到暴風,就像去六福村坐海盜船坐了 20 多個小時後,要能讓頭昏眼花的船長判斷自己可能身在何處,保住自己和船員的小命。

荷蘭東印度公司6名船員和當地居民起衝

上圖為:1622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 6 名船員,在古雷半島南岸附近遇風漂流上岸,和當地居民起衝突。此處背景為銅山灣,左方一艘為維多利亞號,另一艘為 De Haan 或 Sint Nikolaas 號,皆為荷蘭中型船。

水文探測三寶

荷蘭水文探測紀錄包含三樣東西:海圖、海岸描述、航路指引。

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如何運用這些水文探測紀錄來航行?舉例說明:有天,媽媽叫小明去買醬油,平常造訪的巷口雜貨店剛好休息,只好去更遠的雜貨店買。但小明不知道路,媽媽就會畫個地圖,或直接跟小明說:「從巷子口繼續直走,遇到第二個紅綠燈右轉就到了,那家雜貨店招牌是黃色的」。

上述這段例子中,地圖就像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繪製的「海圖」,媽媽說明的路線就是「海岸描述」與「航路指引」,讓後續出發的荷蘭商船像小明一樣,知道該怎麼走,還有看到什麼景色就是到達目的地。

從荷蘭航向亞洲,商船艦隊要在哪裡等待起風和潮流,這些都要事先告訴船長和水手們。不像現在可以戴上 VR (虛擬實境)眼鏡體驗一遍,在 17 世紀只能依靠前人傳授的經驗。但人算不如天算,有時候航路指引表示會起風的地方,卻沒有起風,船長就得參照海圖隨機應變。

沒有起風是一個難題,風太狂又是另一種修羅場。當荷蘭商船被颱風吹到不知名的海岸,船長會等到太陽升到中午的高度之後,測量自己的緯度在哪,並搭配前人留下的海圖和海岸描述,用測深錘測量水深、觀察海岸景色,找找看自己位於何處。

航海之光,歐洲北海航海書的封面

上圖:左邊是測量緯度的航海士,右邊是拿著測深錘的水手。

「海圖」標有水深,而「海岸描述」的文字內容,包含:水深的描述、港灣可以看到什麼山、海邊有什麼形狀的巨石、海裡的土質等等。航行時,水手除了用測深錘測量水深,也會將測深錘往海底丟,看看錘子底部黏附上來的土質和顏色,是溼黏的黑土、或是有珊瑚礁碎屑的土等等。

綜合以上這些線索,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就能推斷自己的大概位置,想辦法進行後續的貿易任務。

與繩同行:尋找看不見的水道

現今船隻運用自動且即時的探測儀(聲納)掌握水深,但回到 17 世紀,當時受僱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長和水手,沒有這個福氣。他們需要手動且費時地一次次將「測深錘」投入海中,量測目前海底有多深,避免讓船隻撞上海底的礁巖或沙丘。

上圖:在搖晃的船上,什麼是最方便的度量衡?那就是水手的雙臂長度,也就是 1 噚。一般而言,1 噚約為 6 尺。(一噚也就是兩臂之長,如今這個單位的使用被嚴格限制在海洋測量中,特別是使用準繩測量水體深度的情況下。從前英語國家的海圖普遍使用「噚」作為深度的單位,然而現在這種情況也在逐漸改變,甚至在美國也開始使用公製作為單位。)

測深錘

上圖:測深錘:鉛錘上系有水錘繩。有些繩子上有做記號,代表不同的水深;或是水手用雙臂丈量放入海底的繩長,來換算水深。

雖然爸媽常叮嚀「走路要看路」,但只能依靠測深錘的船長和水手,就算想看路也看不到,因為海床的高低起伏落差,都藏在蔚藍或洶湧的海平面之下。

對於當時的荷蘭中型船及大型中式帆船而言,5 噚是安全的水深,才不會因為海浪上下波動,使得船底撞擊海床。一旦進入海圖標示水深 5 噚以內的海域,船隻就要放慢速度,並且水手要與繩同行、不斷投下測深錘,就像蝙蝠用超音波的回音探測前方物件的距離,藉此尋找可以航行的水道。

海圖標示的數字,在海岸外圍是以「噚」

上圖:海圖標示的數字,在海岸外圍是以「噚」來計算。而到了海灣內,水道的高低落差變小,就改以較細緻的「尺」來標記。畫虛線處(紅線標示)是會觸底的沙洲範圍,提醒船隻小心行駛。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臺灣降雨集中,加上山脈的地勢落差,時而暴漲、時而消停的河水日積月累地改變出海口的深淺,尤其是臺灣西南部沙岸的河流與舄湖出海口外圍,包含潮下沙溝(subtidal channel)和潮下沙壩(subtidal sandbar)的深度變化。

例如,1634 年夏季,當時任職於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普特曼斯長官發現:魍港(現今布袋鎮好美裡一帶)入口處的水道深度,由先前海圖標記的 7~8 尺增加到 13 尺,使原先無法進入的中型船隻,能夠駛入水道深水處停泊。

魍港這個水道深度改變,是 1633 年夏季至秋季許多颱風的傑作。颱風帶來的猛烈雨勢讓河水暴漲,強勁的河水衝到出海口後,將海口的水道挖得更深;同時,水道中被河水挖起來的沙土,會在水道周圍堆成高高低低的沙壩,若不先探測水面下的變化,一不小心就會讓船隻擱淺。

為了航行安全,當時緊急重新測繪魍港水道的海圖,並在可以停泊中型船隻的深水區旁,策畫建立「芙列辛根堡」(Vlissingen,或譯菲力辛根)來看守海床較深的錨地,也就是泊船區。芙列辛根堡於1636 年 10 月左右設立,後於 1657 年 6 月因海岸地形變化而倒塌。

1633年之前測繪的魍港海圖。

上圖:1633 年之前測繪的魍港海圖。藍線標示是可以航行的水道,此時水道入口處深度只有 7-8 尺(紅圈處),大型中式帆船不易出入,要小心翼翼地投測深錘前進。

1636年重新測繪的魍港海圖。

上圖:1636 年重新測繪的魍港海圖。此時水道入口變深至 11~12 尺(1634 年夏季一度有 13 尺深),已符合當時航行大型中式帆船的最低要求。而芙列辛根堡看守的水道之內有較深的錨地可供泊船,大約 19~20 尺深。

搭配海圖,航路指引也會告訴你說,船隻先暫停在什麼地方比較安全,然後移動時,發現船頭和港口的目標(例如城堡、旗竿、樹林等)夾角呈現特定的角度即抵達定位,就可以開始尋找水道,進入港灣停泊。

有了海圖和航路指引,會不會航行失敗呢?

還是會。

當時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若是沒有當地人(沿岸漁民、海商與海盜)帶路,或是海象不佳時,船隻還是有可能卡在淺灘或碰撞礁石。

若想往內陸航行於更淺的河道,例如當時溝通臺江內海與魍港水域交通的「漁人水道」,就得換成更小更輕的舢舨船或竹筏。因為漁人水道非常淺,多半只有 0.6-0.9 公尺深,少數最深處也只有 1.5 公尺,萬一擱淺才不會撞壞船體結構,需要時甚至可以把舢舨船扛起來或拖著走。

減少船難與商業成本

1620 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人員初來到中國臺灣海域,是依靠葡萄牙人之前航行的資訊,還有沿岸漁民、明朝水師的協助。到了 1630 年代,基於這些實地航海經驗,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修改艦隊船隻的大小與配置,並實驗各種航行路線,也主動測繪自己的海圖。

每次出航,航海日誌會描述所見所聞,有些也會回報船隻運用的問題。

航海日誌的記載,例如:在中國臺灣海域航行,要考慮西南季風和東北季風的周期,以及颱風季有哪些港灣可作為避風港。船隻運用上,荷蘭大噸位的多桅帆船不易頂風行駛,也不利靠岸停泊,改用可配置火炮的荷蘭中型快船、或中式帆船更適合,因為吃水較淺,也更易於操控、轉向及登陸。

荷蘭東印度公司規定每次的水文探測紀錄和航海日誌要繳回,並於巴達維亞當局經由專人整理,和現有的地圖比對,再整理成新版的「海圖、海岸描述、航路指引」,發給下次要出航的商船艦隊,開啟下一輪航海知識的累積循環。

1622 到 1636 年間,透過商船艦隊一邊貿易、一邊進行水文探測,逐步將「海圖、海岸描述、航路指引」完善化,成為指揮官、船長與水手的謀生兼求生工具。

這時期,荷蘭商船通常是從東南亞載來香料,到日本換銀子,再用銀子跟明朝交換絲綢,也就是拿各地特產相互交換。荷蘭東印度公司高層就能參考這些水文探測資料,謹慎區別不同船隻適合的港灣與航道,並規劃這一個航道應該載運什麼商品,以及擬定後續的造船計劃,藉此減低「船亡人亡」的海運成本。

打開史料,還有沙子掉下來

荷蘭國家檔案館收藏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檔案,其中不只有荷蘭的歷史,也包含許多亞洲國家的歷史。

荷蘭國家檔案館向聯合國申請經費,用以維護這些檔案;同時聯合國也要求檔案館必須訓練亞洲的歷史學者,有能力使用這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進行研究。換句話說,TANAP 計劃除了推展史料的應用,也能讓來自各地的青年學者互相交流,是讓檔案活化、轉化為知識的方式。

上圖:荷蘭商船拿登(Naarden)號舵手 Michiel Gerritszoon Boos 於 1663 年 12 月 31 日至 1664 年 1 月 13 日,在澎湖附近海域航行的航海記錄,以花體字書寫。

因為荷蘭很寒冷,所以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的保存狀況良好,不會感覺這些是三四百年前的古書。有些檔案文書收藏到檔案館後,就被編目儲存,之後就完全沒有打開過,尤其是亞洲送過來的報告,這種例子比較多。

甚至曾聽說,有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打開後會有沙子掉下來,是幾百年前船上的沙子。

在荷蘭國家檔案館,除了各國的學者,通常還會有當地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在檔案館裡閱讀館藏。

現代有些人看到史料,會立刻附加自己的解讀。其實我們,應該要帶著同情與理解來閱讀這些古書,也就是不要急著看圖說故事。「因為這些古書怎麼會知道,三四百年之後,有一個跟荷蘭東印度公司沒什麼關係的人會去讀它,所以它不一定能回答你心裡深深欲求知道的事情。」

因此,在解讀史料時,要先了解為什麼當時的人要寫這些書、編排這些檔案,還有是要寫給誰看。

先了解當時作者和讀者的脈絡,對這些古代人抱持尊重。這些思考過程累積起來,也就會對我們追尋自己的歷史很有幫助。

相關焦點

  • 保羅·范赫文為荷蘭航海家作傳
    保羅·范赫文為荷蘭航海家作傳2002年04月15日16:09:41 中新社 水杯子   荷蘭裔大導演保羅·范赫文(《本能》《透明人》)宣布將拍攝一部荷蘭航海家的傳記片《巴達維的墳場》(BATAVIA'S GRAVEYARD)。
  • 永遠的船長——紀念旅行家、航海家郭川
    永遠的船長—— 紀念旅行家、航海家郭川四年前得知郭川失聯的消息,是在從明斯克飛往布達佩斯的航班上;三年前的今天,從貝爾格勒回到北京,寫下了下面這篇文字;兩年前的今天,在波赫莫斯塔爾老橋上,再一次想起老友郭川的音容笑貌;去年今日,在北非摩洛哥的藍色小鎮——舍夫沙萬的石子路上,又一次腦海中滿是老友郭川標誌性的剛毅笑容......
  • 荷蘭航海家北極探險日誌:我們吃了幾把草,精神馬上振作起來了
    荷蘭航海家巴倫支從19世紀中葉起,他反覆航行過並航遍了各個海區的巴倫支海被命名如斯,以資紀念,他參與發現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東部的一個小島也被稱為巴倫支島。 1871年,挪威獵海象人發現了巴倫支一行在新地島北岸東南處的越冬營地小屋和越冬者留下的一些東西。
  • 遊覽荷蘭著名博物館,了解荷蘭航海時代的知識
    今天小編一起參觀下荷蘭的博物館吧,看你來過哪個博物館!國家博物館( (Rijksmuseum)倫勃朗( Rembrandt)巔峰時期的作品你平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他的巨幅油畫作品《夜巡》無疑是博物館中最負盛名的畫作。現在夜巡》被單獨擺放在一個獨立的展室中.佔據了展室的整個牆面。是歐洲著名的博物館之一,也是荷蘭最大的博物館。
  • 今天是我國第16個航海日!一起盤點山東有哪些「世界級」航海家
    翟默:由畫家變身航海家2009年8月16日,41歲的翟墨駕駛著帆船回到日照,完成中國首次單人無動力環球航海。在為期一年、長達二萬八千三百海裡的旅途中,他途經雅加達、好望角、巴拿馬,穿越南海、孟加拉灣、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和加勒比海,經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流域40多個國家和地區。
  • 24個荷蘭中學生靠帆船橫渡大西洋回國,中國家長:難以想像
    各位小夥伴在讀這篇文章之前,先想一想如果你家孩子打電話告訴你他想要花一個半月去探險珠穆朗瑪峰,作為家長的你會同意嗎?作為學生的你會興奮嗎? 在荷蘭就有一群完全沒有經驗且在加勒比海學習帆船項目的高中生,在非常時期駕駛帆船橫穿大西洋,回到家鄉。
  • 維京人的四種職業:航海家、北歐海盜、商人,殖民者
    大多數時候,維京人是鄉間職業農夫,而且是能工巧匠,維京人的農場出產幾乎全部日常生活用品,從工具到衣物,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於是,北歐的農夫,漁民,成了著名的北歐海盜,駕駛長船的航海家,精明的商人及遠離家鄉的殖民者。 一,航海家維京人。
  • 2020帆都青島|航海家——新世界的探索者
    玻里尼西亞人的航海,維京人的航海,中國鄭和的航海……15世紀開始的航海時代,航海家輩出。葡萄牙的亨利王子,葡萄牙的費迪南德·麥哲倫,葡萄牙的達伽馬,葡萄牙的迪亞士,義大利的哥倫布,義大利的亞美利哥,英國的德雷克,英國的庫克船長,荷蘭的威廉·巴倫支……這些熠熠閃光的名字後面都有一片被發現的新大陸。
  • 最出色的航海家——哥倫布
    許多探險家紛紛遠航,哥倫布在西班牙大金融家和國王的支持下,開始了尋找東方的航行。1492年,哥倫布率領三艘小帆船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港口出發,向西航行,試圖橫渡大西洋,到達亞洲。 哥倫布率領船隊在海面上航行了71天,來到了一個小島。但並沒有見到馬可波羅描寫的中國的城鎮和宮殿,哥倫布十分失望,只好返回西班牙。
  • 書摘|搜尋高麗:西方航海家的朝鮮冒險因何難成功?
    1583年,他啟程前往印度,在果阿邦擔任葡萄牙大主教秘書一職,因此得以接觸到許多本不應該為荷蘭人所知的信件。荷蘭人此前一直通過葡萄牙收購貨物,但1580年西班牙人佔領了葡萄牙,停泊在裡斯本港的外國船隻全部被沒收了,荷蘭的香料貿易也被迫中斷。
  • 中國第一位女航海家:孔慶芬
    1976年,孔慶芬取得遠洋一等船長的證書,成為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女遠洋輪船長,也是中華民族航海史上第一個女航海家。孔慶芬女士於1933年生於天津,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遠洋輪女船長。孔慶芬少年時代就刻苦學習,1949年考入河北工學院,後來因病休學。雖然離開學校,但她一直堅持自學。後來到天津航政局當打字員,之後任港務監督員。
  • 泉州海洋職業學院擬建偉大航海家鄭和主題航海文化園
    經過校董事會研究決定,泉州海洋職業學院近期將計劃充分利用校園主大門後側35畝自然山體(觀海嶺),建設以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為主題的航海文化園,文化園廣場直徑為45m的圓形廣場,圓形廣場中央豎立一尊25m高的鄭和石雕像,可俯瞰泉州灣出海口,石雕像底座雕刻以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輝煌歷史,周邊配套海洋文化石雕景觀,與現有建成的主大門兩側總長2公裡、189幅的海絲主題石雕文化長廊相互映襯,展現泉州海上交通的歷史輝煌和未來希望
  • 尋找大航海家鄭和的足跡
    600年前的中國明代永樂年間,大航海家鄭和以歷經二十八年(1405-1433年),七下西洋的壯舉,震驚了當時的世界。他根據14 年的研究認為: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在1421年,率領一支擁有數百艘船隻的龐大船隊從中國出發,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環球航行的壯舉!他比哥倫布提早72 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比麥哲倫提前一個世紀完成了環遊地球的航行!這一論斷語出驚人。
  • 什麼人會開林肯航海家?多少年薪開得起它?林肯航海家的油耗大嗎
    大家好,這期分享的是《什麼人會開林肯航海家?多少年薪開得起它?林肯航海家的油耗大嗎》。放眼目前,汽車行業已成為炙手可熱的高級市場,一款又一款好車被推向市場。「國產良心出品」領克03,街上出現的頻率不斷提升。
  • 揭秘大航海時代,著名航海家死的原因,只因為兩個字!
    說起麥哲倫,我想應該不少人在中學的歷史書上都學到過關於他的歷史,在大航海的時代,他的艦隊最終成功的繞了地球一圈,證明了地球是個圓球形,但是在航海的過程中,這位航海家並沒有跟隨他的艦隊走完全程,他在半路上犧牲了,關於這位航海家的死因我想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
  • 葡萄牙從東方進口的商品,由荷蘭航海者轉銷給北方各國
    荷蘭和英國已經取而代之。荷蘭的興起,更確切地說是政治上還比較鬆散地聯合在一起的「七省」的興起,是同當時歐洲所發生的事件有直接聯繫的,我們必須簡要地回顧一下這些事件。十六世紀時,葡萄牙從東方進口的商品由荷蘭航海者轉銷北方各國。
  • 什麼人會選林肯航海家?開它有檔次嗎?林肯航海家的缺點多嗎
    大家好,這期分享的是《什麼人會選林肯航海家?開它有檔次嗎?林肯航海家的缺點多嗎》。而今汽車消費市場形勢嚴峻,廠商想盡辦法產出好車才能繼續生存。「大放異彩」的大眾途嶽,在銷量與口碑上得到了雙贏。歐洲王牌標緻508,在同價位車型中獨樹一幟。
  • 歐洲大航海時代的水手們每天需要做許多危險工作,而待遇卻很差
    引言雖然作為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水手們的豐功偉績一直被後人歌頌,但其實大航海時代的歐洲水手們在海上大都過著一種悲催的生活,稍有不注意就會喪命或是受傷,而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日常工作中有許多危險的事項,並且水手只要還在船上工作,那麼這些危險就會如影隨形,讓其永遠都擺脫不掉。
  • 致敬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寫在中國航海日之際
    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 ——鄭和 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是的,2萬多人,2年多的時間在海上吃什麼,喝什麼?據專家測算,2萬人兩年共需口糧大約3600萬斤。這麼多的糧食怎麼運?對,有專門的運糧船,而且是大型的糧船,每艘糧船可載糧240萬斤以上,這樣的糧船大概有15艘之多。運淡水的水船大約和糧船也差不多。同時,他們還有一套有效的補給機制,在出使的沿途根據情況適時補充食物和淡水,以此循環。
  • 什麼人會選林肯航海家?多少年薪開得起?45萬的林肯航海家值嗎
    大家好,本文將和大家分享《什麼人會選林肯航海家?多少年薪開得起?45萬的林肯航海家值嗎》。當下汽車行業裡,各大廠商暗中博弈、險象迭生,勝則生,敗則退出市場,誕生很多實力突出的不錯的車。「移動沙發」日產天籟,在橫向對比中實力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