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8,時針和分針也成直角
「你看,10:38的時候,時針和分針也成直角。」兒子小樸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般,滿臉興奮地對我宣布他的重大「發現」。
他怕我不信,一手拿著鐘錶,一手拿著三角尺,把三角尺放在表面上,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測量時針和分針的構成的夾角的角度,演示給我看。
顯然是有備而來,鐘錶的電池已經被拿去,時針和分針固定在10:38分左右的位置,我發現,三角尺的兩條直角邊和表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幾乎完美地重合在一起。看他那信心滿懷的樣子,已經操作過不止一次。
這時,我才明白是怎麼回事。原來,昨天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告訴孩子只有9:00和3:00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才能成直角。顯然,這是不夠嚴謹的。孩子也沒有完全接受我給的答案,還一直在琢磨這個問題,並利用鐘錶上的時間調節旋鈕撥動指針進行認真的觀察。
我思索了片刻,雖然10:38分的時間點不夠精確,但是孩子這種緊密聯繫實際自助探索的熱情和學習方式不值得提倡和支持嗎?特別是數學這樣產生於生活並和生活實踐緊密聯繫的學科,不該大力鼓勵孩子這種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習慣和能力嗎?我不能以過分追求精確而讓孩子受到打擊和冷落。
「對不起,我說錯了。」我真誠地向樸樸道歉,「那麼,你能告訴我為什麼會是這樣嗎?」
「你說3:00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直角,我就在想,為什麼4:05的時候,時針和分針同時移動了一個數字,為什麼就不是直角呢?我拿出來鐘錶進行觀察,並手工撥動指針,發現分針指著數字1的時候,時針已經不是正好指著4了。兩根針同時在走動,只是他們走動的速度不一樣。」
「你觀察得非常仔細,那麼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除了這幾種情況之外,還有什麼情況下,時針和分針的夾角是直角吧!」我順勢引導孩子。
沒有多久,孩子嚮往宣布他的「研究結果」:「我發現,分針一分鐘走一格,時針12分鐘走一格,每過大約三十八分鐘,他們就會呈現一次直角。」
如果不是孩子提醒我,我似乎已經形成思維定勢了,習慣於九點和三點鐘時針和分針成直角,六點鐘成平角,從來就沒有想到過還有這麼多。
我們經常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比學會知識本身更有價值。孩子緊密聯繫實際自己動手去探索,這難道不是一種寶貴的學習方式嗎?這種主動探究的精神不是值得鼓勵嘛?
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在我的課堂上,是不是也為了追求答案的簡單統一而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呢?像這樣學生通過動手觀察自助探究就能學到的知識,是不是也越俎代庖直接告訴了孩子?
教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學生學會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而學會學習——以學習方式為重要內容的學習品質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