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的話題發生地依舊在西安,我們足跡來到「詩經裡」小鎮。面對古色古香,且有幾番詩情畫意的小鎮風格,大家頗有一些情趣。而我自己對於詩經也是相當推崇的。在我看來,詩經比起唐詩宋詞來說,是更加「乾淨」的詩歌。這裡面對於政治因素的影響極少也極小。很多詩篇都是表達了人性最真實,最寶貴的東西,而且用詞相當優美,讀起來讓人無限遐想!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朗朗上口的詩篇到底是出自何人之手呢?詩集又是如何匯總,如何流傳的呢?題目中稱它為流行歌曲又意義何在呢?帶著這些話題,我們開始今天的講述!
簡單的介紹下詩經,它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裡面的詩歌年代從喜洲到春秋中葉,跨度達到500多年。總篇幅數是305首。其作品的內容包括勞動,愛情,戰爭,風俗,婚姻,祭祖等方面。是周朝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以供天子真實的了解民情。
詩經裡的詩歌是誰所作?
這個問題是所有人接觸詩經後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到現在是有了準確答案。詩經並不是單個人的作品集,而是一本集大家的合集。所以如果去追溯某一首詩的作者已經無法考證了。這些詩歌的來源,有可能是民謠,有可能是當地的故事改編,有可能是一件真實事件改編等。在周代有一種官,名叫:採詩官。這個官從名字來分析就不難看出是幹嘛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入民間收集詩歌素材。通過聆聽,記錄,抄送等方式把這些素材進行整理。所以採詩官是整個詩經集合中最重要的一環,他直接接觸到了詩經所有的作品。而且是否收錄都是在他的一念之間。但如果這樣就說採詩官為作者也是不準確的,只能說他是收集者更為準確。
為什麼說詩經裡的詩歌是3000多年前的流行歌曲呢?
其實不僅是詩經,古代所有的詩歌大多數都是被用作唱誦的,而不是今天的吟誦。我們知道有個詞叫樂府,有種詩叫樂府詩。我們耳熟能詳的木蘭詩,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陌上桑都屬於樂府詩。那麼樂府這個詞看字面就知道肯定是和音樂有關的。所以古代的詩歌是帶有音樂,用作吟唱的文學形式。詩經作為中國最早的詩歌,它的形式也是以音樂的形式出現的。我們上節說到採詩官,採詩官在採集的過程中,有時候會遇到直接吟唱的形式,比如民謠,就直接記錄下來。而如果是故事,或者是真實案例這樣的,就把內容記錄,然後回到工作崗位上,交給太師,也就是負責音律的官員。由他們配合文字加上調子,成為可以吟誦的詩歌。而這種形式的流傳最早也是以歌曲的形式流傳,只是因為時間太過久遠,到了我們這個年代只能看到文字的東西,樂章部分早已失傳。所以說詩經是3000年前中國的流行歌曲,這個說法也不過分。
最早的詩經是起到什麼作用呢?
其實詩經最早的作用並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用作閱讀欣賞之用。周代用專門的官員去做這個東西,實際上是對當政者有用的。皇帝聆聽這些詩詞的時候,就能準確的把握住民情。不管是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因為當時的通信手段不強大,民眾也沒有機會跟當政者面對面的進行溝通。如果冒然去做什麼家訪,恐惹得民眾因為顧及朝廷威嚴而回答不實。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聽,編,寫的方式,留下詩經這樣的「民情調研」,再配上音樂,唱給皇帝聽。讓他能及時的獲得有用的情報!
詩經是如何保存傳承的?
詩經相傳是孔子時期,才得到最為嚴格的一次匯總編寫。而可惜的是在孔子時期,很多詩歌已經失傳了。失傳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生活條件有限,能用上甲骨來記錄東西的人畢竟是少數,因為造價太過昂貴。普通人根本無法去接觸和嘗試。所以在經歷戰火,以及小範圍的傳承後,使得大量的詩經內容失傳。經過孔子的編輯後,傳說是交給學生子夏來繼承傳詩。但那個時代,仍然面臨著物資匱乏,資源有限的窘境。所以更多時候是通過口誦而傳承。所以經過這千年的時光,我們現在依然能夠讀到這300多首詩歌,我覺得已經算是奇蹟!
最後我仍要為詩經說一句,中國古代的璀璨文化結晶,應該被更多的國人所熟悉。在閱讀這些優美的字句之時,想像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這種價值比起任何的代入都無法比擬!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