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先以傳染性肝炎為主,逐漸轉變為以遺傳性肝病等罕見病為主,數十年間,兒童肝病疾病譜發生了巨大轉變。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肝病研究團隊發現並報導了一種新的遺傳性肝病,致病基因為ZFYVE19,臨床表現為先天性肝纖維化、硬化性膽管炎和高GGT膽汁淤積症。該研究論文於7月31日在線刊登於BMJ旗下的遺傳病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標誌著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肝病領域的專業研究水平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傳染感染科主任王建設介紹,從初次通過二代測序方法從病人中篩選出ZFYVE19,到研究成果被認可並發表,歷時漫長的6年時間,經歷了多位研究團隊成員的接力奉獻。
由於既往對於這一基因功能的研究十分有限,初期在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報導時受到了業內學者的較多質疑。
為了尋找致病證據,課題組研究人員積極收集更多病例、隨訪病人,提供具有說服力的家系證據;
同時,與華山醫院、仁濟醫院合作,收集病人肝移植術中的組織樣本進行研究,證明在病人中該蛋白表達缺失;
與奧地利格拉茨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合作,分析研究病人肝組織的病理特徵,從病理特徵推測此病應該是纖毛病,終於找到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線索;
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作,通過細胞系模型和病人來源的誘導幹細胞實驗證實ZFYVE19變異影響纖毛形成,首次明確該基因與纖毛形成的直接相關性;
最終,在與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合作中,發現ZFYVE19基因的資料庫注釋存在缺陷,從而導致這一基因在測序分析中容易被忽略,最後我們通過該基因轉錄和蛋白翻譯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對該基因的翻譯起始位點進行了新的注釋,克服了注釋錯誤對基因功能預測造成的誤導誤判,故而至今才被學術界揭示。
作為國內最大的兒童肝病診治和研究中心,從2003年開始,王建設便帶領肝病臨床及科研團隊專注於兒童膽汁淤積症的臨床和研究,且在國際上較早在病人中應用二代測序方法進行已知疾病的診斷和未知疾病的發掘,在多年臨床和科研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病例和研究數據資源。
2017年王建設領銜的肝病團隊鑑定了MYO5B缺陷引起的低GGT膽汁淤積症譜系,被國際上公認為家族性膽汁淤積症6型。
今年3月,該團隊又在國際上率先報導了一組由USP53缺陷引起低GGT膽汁淤積症譜系,詳細闡述了該病的臨床特徵及病理特徵,並揭示了這一新基因與已知低GGT膽汁淤積症致病基因TJP2的潛在關聯。
而近期報導的ZFYVE19則是全球首次關於該基因致病的報導,臨床上表現為先天性肝纖維化、硬化性膽管炎和高GGT膽汁淤積症。
作者:李晨琰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院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