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通過的風險與技術

2021-02-26 荒野探知

事發在印度比亞斯河,當天有48名大學學生前往山區校外教學,當學生們站在河床上時,河川水位突然開始上升,但學生們並沒有提高警惕、及時返回岸邊,接著河水就以極為迅速的速度開始暴漲,在河中的學生已經來不及返回岸邊,就這樣被河水衝走。

 


這是另一部早期河道裡爆發洪水的視頻,針對於這樣的漲水速度,如果是用繩索架設的方式過河,來不及上岸的人員的倖存率是極低的,對於河道或者急流來說,通過的方式是和水的情況息息相關,在水量較小的區間,可以說過河的方式沒有那麼多要求,一旦漲水,成為急流,那就可能成為致命的威脅。

 

相關的洪水事故視頻百度可以搜到很多。

如何準確的判斷水勢,洪水到來之前的悶雷聲,可能敵不過現場人群的嘈雜,還有你有沒有足夠的聲音經驗。

水變渾,很多地方在雨量增大後,水已然渾濁,怎麼知道啥時間大水會一下子衝下來。

 

戶外的領隊帶領活動的時候,對於途經的河道有多少了解,河道的上下遊水情關係,如果不知情通過就是在拼人品,了解情況越仔細,判斷越準確,這是屬於前期的判斷與確保。戶外活動領隊需要去準確的了解是否可以繼續,還是放棄。從很多次的事故看來,領隊(或者隊員自己)更加希望活動可以繼續,從而選擇涉險。

 

案例:廣東遊客漂流遇山洪遇難人數升至8 人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574a6f579490cb4430000003&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山區救援的目標不同,很多任務下來就是十分緊急的。如遇到惡劣的天氣是否就可以放棄?我們牢記救援的法則,第一條是保證救援者的自身安全,第二條隊友安全,第三條公眾安全,第四條救援受困者。在面臨任務緊急,天氣惡劣,這會成為我們不出動的理由嗎?還是我們有能力出動,有技術力保證自身在需要通過這樣的河道或者可能成為急流的河道時我們自己的安全。可能和戶外領隊區別的地方,就是有人等著我們去救助,我們不能輕易的說,放棄!

 

就通過技術而言,同樣的情況是在水量較小的區間,可以說過河的方式沒有那麼多要求。那麼重點在於如何判斷水情,或者在水情變化的時候可以確保自身安全。

 

如果在行動裡確實有可能遭遇水情,如果是下水,則下水人員必須配備正確的浮力衣,浮水繩,急流頭盔和防寒衣。過河方式可以選擇從水路中間通過,或者在空中架設橫渡系統通過。


空中架設在這裡就不多言了。

如果是下水,首先在上遊安排水情觀察哨,下遊確定輔助保障人員。通過方式可以視水情(深度,流速,水下情況)採取涉水渡河,攻擊式過河,架設45度繩索橫渡過河,這些無機動力的過河方式。



在確保行動隊員安全的情況下,選擇合理的渡河方式。

以上只是理論描述,實際水情的判斷和通過方式選擇只有在有正規指導下受訓後才可能積累出正確的觀點和應對經驗,請勿以理論角度去做實地嘗試。

IRIA育緯教官談溯溪風險與技術學習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YwMTg3ODgxNg==/v.swf

(文章裡包含兩起事故視頻,向其中的遇難者表示哀悼,希望這樣的悲劇可以給後人以警醒。其餘圖片來自於IRIA急流救援訓練)

相關焦點

  • 城市黑臭河道快速處理技術研究
    但人們隨意排放汙水,城市河道逐漸成為汙水管道,城市河道黑臭嚴重,極大影響了河流生態健康,因此研究一種高效、生態、廣普、低毒、持續的快速削減河流有機汙染技術,改變河流汙染狀況,才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黑臭河到、垃圾河、漿糊河作為快速城鎮化的後遺症,已經成為目前大多數城市的沉痾頑疾。
  • 河道生態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探討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河道清淤工作針對現有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相應水利建築功能的可持續化使用有非常重要的工作貫徹意義,針對相應淤泥及雜物的處理,採取有效的處理技術,不但確保了現有環境的穩定發展,更能夠提高河道針對抗洪排澇水平,為後續整體城市經濟發展提供良好且穩定的發展空間。基於此,文章就河道生態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展開分析和探討。
  • 天狼星無人機免像控技術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
    針對河道帶狀複雜的地形條件及高精準的測量要求,提出採用天狼星無人機航空測圖系統進行地形圖測繪的方法,並針對該方法,用實例進行了驗證,驗證結果表明而天狼星無人機航測系統通過其內置100Hz實時動態差分RTK技術和高精度慣性導航IMU系統,很好的解決了照片匹配等問題,在不需要布設像控點情況下獲取高精度的影像數據,大大提高了航測效率。
  • 河道疏浚淤泥固化技術研究
    河道疏浚淤泥固化技術研究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隨著環境整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淤泥的大量產生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面對我國人口增長與耕地減少的矛盾,淤泥的開發是解決矛盾的有效途徑。因此淤泥的開發利用是最有價值的潛在資源,淤泥的固化技術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 城市河道淤泥的疏浚與處理技術應用分析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現如今,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各領域快速發展,城市河道淤泥處理技術也在不斷創新。如果河道淤泥不及時予以清理,日積月累,淤泥當中就會產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蟲、重金屬以及難以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們生存的環境造成二次汙染,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
  • 水利知識點丨河道淤泥常見處理技術
    前幾天,我們說到了河道清淤技術(往期請看水利知識點丨中小河道治理中的常用清淤技術),有些人可能會有這樣的問題:河道清淤之後產生的淤泥都是怎樣處理的呢?所以今天我們來說說河道淤泥的處理技術。
  • 中小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
    我國的中小河道數量較多,治理工作的進行,必須從長遠的角度來分析、探討,最大限度的促使治理工作的進行,按照科學的思路來轉變規避同類問題的反覆出現。與此同時,對於清淤及淤泥處理的應用,要保持高度的理性,避免造成單一技術所產生的各類不足。文章就此展開討論,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 濟南勘測院利用雷射掃描技術 快速精準測量棚蓋河道
    對羊頭峪西溝棚蓋河道勘測前,勘測人員做準備工作。記者 陳文進  攝2018年,濟南市實施城區河道有水工程,對城區一些河道進行汙水整治,打造親水平臺。濟南市勘察測繪研究院管線測繪分院承擔了對羊頭峪西溝等棚蓋河道的勘測工作。
  • 微生物修復(ISSA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河道治理技術的研究
    1、技術原理ISSA PGPR原位生態修復技術是通過將激活PGPR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製成生態修復劑,再投放在生態反應池中,建立起「PGPR選擇性激活平臺」,同時把這些營養物質持續提供給水環境中的PGPR微生物,從而使得原來湖水中的PGPR微生物被連續不斷地激活並且快速繁殖,促進生態系統修復。
  • 贊贊贊……治水新技術!溫嶺探索河道中使用水體礦化還原治理
    最近,在大溪鎮大溪河餘家橋附近,多了一個新的設備,水流緩緩地通過這個設備
  • 一種河道淤泥固化處理工藝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本文以浦東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實例為背景,提出一種河道淤泥固化處理工藝。該工藝通過使用液態的固化劑混合液以高壓旋噴的方式直接噴入河道淤泥中,在河道現場直接進行淤泥的攪拌混合,從而實現河道淤泥的固化處理,取得了經濟高效,節約工期的良好效果。關鍵詞:河道清淤;固化處理;環保高效。
  • 城市河道汙染治理研究
    3.2 河道治汙技術漸趨豐富隨著科學的進步和認知的發展,河道治汙技術由傳統走向現代,由單一走向綜合。河道治汙技術的日益豐富,為我們開闊了一方天地。 (2)傳統化學技術這類技術是指利用各類化學製劑,通過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以逐步消除水體中的有機和無機汙染,達到治理受汙河道的目的。其方法主要是使用凝聚劑和絮凝劑等來除藻、去毒、滅菌、淨水,恢復和增強河道自淨作用。
  • 河道淤泥無處堆放?江幹引入淤泥幹化新技術 減量7成淤泥
    河道淤泥無處堆放?江幹引入淤泥幹化新技術 減量7成淤泥發布時間:2018-05-05 13:19:10 Sat  來源:杭州網這是河道清淤中市民常問的一個問題,雖然清淤工作開展多年,設備、技術都有長足的進步,幹清、溼清、機械、人工……但都繞不開淤泥——泥漿的模式。尷尬,河道清出的淤泥沒處放放在以前,河道工作人員要在河道邊找到一個大面積的場地用來堆放淤泥,直至變成泥餅。但隨著城市發展和河道環境的提升,「找場地」逐漸變成了清淤作業的老大難問題。
  • 河道生態修復國際案例和對策建議
    德國擬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學派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認為用混凝土將河道硬化是導致河流汙染等問題的根本原因,強調河流整治必須遵循自然的理念,要將生態學原理應用到河流治理中。美國結合生態學與工程學理論,提出了「自然河道設計技術」或「河川生態工程」,認為在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同時,還要兼顧生物多樣性需求和生態系統穩定性。
  • 春城「美麗河道」怎麼建?聽聽他們怎麼說
    同時,還將通過優化水系布局,加強水系管理,完善昆明市河網。昆明市相關部門及各縣(市、區)將依據《昆明城市總體規劃》《昆明市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相關上位規劃的要求,結合既有支流、溝、渠等水域資源現狀,融合河道生態修復需求、各片區發展特色及具體項目建設,梳理歷史水系,加強河網聯通。
  • 他們往無錫河道裡投菌!結果,你絕對想不到!
    他們的技術很驚奇——往河裡投放菌這前後的改變,離不開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師生自發組建的「匯思」河道治理創新創業團隊,正是這群熱心環保的師生將新研發的「物聯網+生物生態治理」治河技術「落地」,前進河才變得更美。讓人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個團隊的技術秘訣,竟然是往河裡投放菌!
  • 家門口的河道變清了 原來杭州用了這三招
    三個片區河道特點不同,治理手段自然也不一樣——康橋片區用的是食藻蟲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技術、上塘南片區採用了生物載體掛膜技術,而祥符片區利用的則是沉水植物種植床等技術。  聽著很暈嗎?杭州市區河道監管中心的工作人員說,拱墅這三個片區水域所採用的技術,正是杭州市區河道生態治理的縮影。  目前,杭州市區河道用得比較多的「治水招」為底泥處理、曝氣增氧、生物膜技術、生態浮島等舉措,他們會根據每條河的不同特點,將其中幾招相互結合打出「組合拳」,以期達到最佳的治水效果。
  • 川儀環境公司創新實施生物轉盤於河道治理應用
    創新工藝 生物轉盤首次應用於河道治理據了解,梁灘河水質達標綜合治理工程是川儀環境公司拓展河道治理業務領域的示範工程,川儀環境公司採用新工藝方案,創新性地實現了生物轉盤在河道治理的首次應用,控制指標達到地表四類水體。
  • 東河河道演變對千噸選廠尾礦庫的影響分析
    對於選址於河岸附近的尾礦庫而言,按照《尾礦庫安全技術規程》等法規的規定,必須充分考慮到這種不良影響,並具備可靠的防範措施,以保證尾礦庫的運行安全。  不同河段的河床形態隨水流條件而異,受河流的衝刷河床斷面變窄,而泥沙的淤積將使河床變寬,通過對河道的調整讓河流過程達到一種新的相對平衡,河床橫斷面形態也隨之不斷變化。其橫斷面形態變化在空間上表現為:上遊山谷內河段以下蝕、衝刷為主,橫斷面形態多呈「V」字型;中下遊河段河床衝、淤作用兼有,河床橫斷面形態多呈「U」字型。   在河道中下遊,彎道對河床形態變化的影響極大。
  • 復墾肥土 制磚煉炭 河道淤泥多渠道尋出路
    「五水共治」進入攻堅期,全省各地的清淤工作如火如荼,但疏浚河道後的淤泥如何處理一直是個難題,如何提高清淤效率、加大淤泥的資源化利用、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全省各地動足了腦筋。  目前,我省清淤疏浚主要有抓斗式挖泥、水力衝挖和絞吸式挖泥三種方式。在金華婺城區「十裡長湖」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大型一體化生態清淤機將水底的淤泥絞吸上來,輸入管道沉澱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