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正是在孔老夫子這樣的敦敦教誨下,後世無數的中華兒女以懷揣著家國情懷,在各行各業竭盡所能的為祖國的繁榮與富強做出著貢獻。
一、國士無雙,精神無兩
知名作家江才健曾說:"楊振寧先生於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整個中華兒女而言都是一件極富意義之事。
當年的鴉片戰爭,西方人憑藉船堅炮利,讓中國人一蹶不振。而楊先生無異於是一面旗幟,在用自己的努力改變著國人不如人的思想"。不過現在網絡上有許多人都認為楊振寧老先生對祖國貢獻不大,只是"回來養老"。
但他的成果並不能具體到某一個物件,而是深刻的改變著整個物理領域。他對國人的貢獻有很多,比如上面提到的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再者,楊老先生在美國期間,幫助了無數的中國留學生,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他們找好的專業介紹厲害的導師,讓其更好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且楊振寧的回國帶動了成千上萬的海外遊子回來建設祖國。
回國以後的貢獻那就更大的,許多的學科項目他都是顧問,一個項目有楊振寧或者沒有楊振寧是完全不一樣的。總而言之,如果讀到了物理博士,就知道了楊振寧的厲害。
那麼,他到底有怎樣的建樹,又是緣何成為的諾獎獲得者?
1922年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的省會合肥,他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家裡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他自幼耳濡目染受到雙親的薰陶,對科學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7年抗戰爆發於國內四處輾轉,終於在次年到了西南聯大學習。
九年以後,獲得庚子賠款赴美留學的資格。他在美利堅先攻讀哲學,又進入了普林斯頓學院,與李政道一同受教於奧本海默門下。在那段日子裡,楊振寧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除了李政道還有米爾斯。
每隔幾年都能有重大的突破,從基本粒子的複合模型到非阿貝爾規範場再到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諾獎,這一路的風雨兼程艱難險阻,想必只有楊老先生自己明白。
楊振寧在1964年入了美國國籍,但他從未忘卻過祖國,那只不過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形勢所迫。
因為自從韓戰結束以後,中美兩國的關係降到了冰點。當時的美國總統們決不允許有中國人參與到核心的研究領域並對華人充滿了敵視。再加上六十年代正值美國"紅色恐怖",若不入籍楊振寧前途無望事業無望,還何談"師夷長技以制夷"。
不過他一直牽掛著祖國,多次通過香港向大陸表達敬意,在中美兩國關係稍稍鬆動但文革還未結束的1971年楊振寧就冒著風險回國訪問,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以美籍學者身份訪華之人。
當時他還曾碰到過兩彈一星元勳也是他的故交鄧稼先,在鄧稼先的鼓舞下,楊振寧回國發展的願望愈發強烈,這一幕在電影《橫空出世》中有所演繹。
二、在外受疑,有家難回
既然鄧稼先和楊振寧都曾在國外留學,那麼為何前者成了中國的兩彈一星功臣,而楊振寧,身在美國時,卻沒有進入核武器研發領域,而且有媒體稱其為"是20世紀中繼愛因斯坦和費米之後,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識和才能的"物理學全才"。"物理學全才"
同時楊振寧不像其他科學家那樣恃才傲物,他脾氣很好在待人接物上處理的都非常得當。何況,當時的美國急需這方面的人才。所以,他的專業能力那麼厲害,人際關係很好,而美國又需要這樣的人,那為什麼美國不讓他去研究核武器呢?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他於1995年接受香港記者採訪時,就曾主動說過。他自己講道:"我的專業是物理與核物理也有密切的關係,但在當時我很忌諱與美國的核研究沾邊"。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楊振寧是中國人而中美又處於敵對的態勢,他是1964年才入的美籍,而且也是在艱難之下做出的決定。美國人不會不知道楊振寧父親對他加入美籍的不滿,也不會不知道楊振寧是因為當初新中國的護照難以在世界上流通才選擇了美國。
當時紅色恐怖還沒有完全的結束,所以美國人對他也是非常的忌憚。儘管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但他們對楊振寧的許多做法並不滿意也不放心。
比如他與國內保持著密切的聯繫,比如他經常去中國香港訪問,這些都可能成為美國人擔心他"洩密",而限制其出境的理由,到時候就會萬分尷尬。所以說,第一個原因就是美國不信任中國人,不放心楊振寧,所以讓他儘量不要觸碰到核武器。
其次,是楊振寧本人不願意。一方面,幫著美國製造核武器,這是它們用來威脅中國的利器。楊振寧始終有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如果他進入到了美國的核武器領域,祖國的同胞會如何看待他,他還能不能再踏上故鄉的土地,這都是一個大問題。
另一方面,美國人原本就不信任楊振寧,倘若他接觸到了核武器研發的領域,那麼美國必定會加緊對他的監視,到那時候楊振寧可以說是兩頭不討好。在美國受到它的鉗制,在祖國名聲就會毀掉。所以,不參與核武器研究,是個明哲保身的明智之舉。
就像1971年他申請回國時,倘若他進入了美國的核武器領域,那麼必定會被限制出境,可能這一輩子都不會見到親人。再者,當時國內的文革轟轟烈烈,這個消息若是傳到國內,他的親朋好友必定會受到牽連。
還有楊振寧是個具有愛國情懷的人,當時冷戰鬧的那麼厲害,美國就想著用核武器壓制中國,他怎麼會幫著"敵國"來迫害自己的母邦呢?
三、拳拳愛國心,錚錚歸家人
隨著蘇聯解體,冷戰正式結束而中國也早就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中美之間的關係終於實現了正常化,中國也在積極的融入這個世界。
國內的各個大學都期盼著楊振寧老先生能儘快的回到祖國,終於在2003年他決定回國定居,從此往來於北京和香港任教講課。
可以說楊老先生是中國物理領域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如今近百歲高齡,還在為了中國的科學發展做著貢獻,這種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那麼,從楊振寧老先生的經歷中可以帶給世人怎樣的啟迪呢?
首先,是人人都該具有家國情懷。當年楊振寧赴美是本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心態去的,也知道那份"庚子賠款"看似是美國人的恩惠,其實是中國人的屈辱。所以他到了美國,還是無時無刻的不掛念著祖國。
當今社會有許多流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遊子,他們或為錢或為學,但都應該把建設祖國當成第一要義。而且現在的國家已經強大了已經崛起了,想要回國也沒有那麼難了,因此就更該學習楊振寧的那種精神。
而且,也不該為了名利就去幫著外國人製造武器。正如鄭強在那次演講中說的:"我都害怕有一天被你們造的飛彈炸死"。
若是為了個人的得失,就去幫著他國來對抗母邦,實屬不該。即使真的不想回來,也不能與祖國為敵,也應該時時刻刻的牽掛著這片生你養你的土地。
其次,是"三思而後行"。當年楊振寧如果沒有刻意的規避與核物理的關係,想必美國不會放棄這個人才,定當再三邀請他加入核武器的研究。好在楊老先生高瞻遠矚,知道其中的利害得失。
在再三考慮下,他決定還是對核武器"敬而遠之"。試想,如果當年楊振寧真的參與了核武器的研發,那祖國的百姓還會如此愛戴他嗎?他還能安心的回來養老,回來報效祖國嗎?
當年進入美國核物理領域,不論是對其個人前途還是其在物理學領域的研究都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楊振寧並未為此,而不顧一切。所以,目光長遠對一個人的發展很重要。千萬不能因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放棄了長足的考量。
再者,慎之又慎也很關鍵。正如他在《曙光集》所言:"美國的飛彈基地我知道在哪,也有我很多的朋友。但他們邀請我,我從來不去,一直堅持了二十多年。"
試想,如果楊振寧去了不是會被懷疑用心不軌,就是會被強制要求進入其中工作。
做學問他很嚴謹做人他又很謹慎,所以人們都將楊振寧先生稱為"我國科學工作者的一面旗幟"。現在有許多人不理解楊振寧,或許是別有用心或許是"無知者無畏",不過在了解完楊振寧以後,肯定會對他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