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頭條熱榜得知,鍾南山入選「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網友紛紛表示:眾望所歸,當之無愧。
眾所周知,鍾南山院士在抗擊非典和新冠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除了科學上的貢獻之外,鍾南山院士生活中的幾件小事也很讓人鼓舞。
尊重事實,而不是尊重權威
搞學術的人恐怕都知道權威在學術圈中的地位。這裡還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青年,才二十出頭就得出了諾獎級別的推論。在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的時候,他計算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理論(白矮星的質量如果超過太陽質量的1.44倍就會坍縮成緻密的一點,也就是黑洞)。
他開心地把這一個研究結果告訴了他的導師。他的導師是當時科學界的偉人,還和愛因斯坦是好朋友。導師就積極支持他的實驗,並且還爭取到了皇家天文學會會議發言權。
青年在做學術時
青年覺得,這下,穩了。
然而,他開心地在皇家天文文學會讀完論文之後。導師卻一反常態,對他極盡羞辱,甚至當眾撕毀了他的論文。
原來,他的導師對他的研究一直是否定的。但是導師沒有直接拒絕,而是玩起了小把戲。遭此一難的他成果一直被權威抨擊、打壓和漠視,全世界無人認可他的研究。除了兩名中國學生。
兩名中國學生堅持上他的課。而他雖然只有這兩位學生,也堅持備課上課。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周都會驅車幾百裡趕來,給這兩位中國學生上課。
50年後,他的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獎,時間證明了真相。
這位青年是錢德拉塞爾博士,兩位上課的學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
錢德拉塞爾博士
權威的影響力可見一般。所以在學術界中,就有一些人,「唯權威是從」,權威說的就是對的,論文裡時不時要引用權威的語言。反抗權威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誰都敢批評。
2003年非典期間,有位醫學界的權威稱:非典是由衣原體感染造成的。而鍾南山院士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自己的判斷。
頂著巨大的壓力能夠堅持自己的判斷,這點最讓我佩服。如果我的研究不說被權威否定了,哪怕被我老師說了一聲,我可能就不敢堅持我自己的判斷了(當然也因為我實在菜)。
我曾讀過一本語言學著作,前面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別的學者研究的不足,第二部分是自己的導師在彌補這些不足上的貢獻以及很多獨創性貢獻,第三部分提出一些導師無關痛癢的問題,明貶低暗讚揚,以退為進,讓導師大佬的偉岸形象更加高大起來。而實際上,著作錯誤百出,甚至連一些基礎的知識都在瞎編亂造。除了讚揚自己的導師之外,通篇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研究成果,我看了之後直後悔自己為什麼拿了這本書。
而批評權威,第一需要的是勇氣,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提出異議的勇氣。第二需要的是實力,也有一些「初生牛犢」以批評別人為樂子,顯得自己知識淵博,實際上懂行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其中貓膩。
我朋友圈就有一人,隔三岔五批評別人的論文不講人話,空洞等等。然而我那天問了他一個問題:「你天天作詩,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你,為什麼平聲字分上平聲和下平聲?」(他批評別人不懂四聲)
答:「額,額,額,上平聲……下平聲……」解釋了一堆。我「呵呵」一笑。
批評別人,總要有批評的理由,有自己立得住的觀點,而不是想為了批評而批評。鍾南山院士的一句話很有道理:「每講一句話,一定要有依據。我們要尊重事實,而不是尊重權威。」
不是抱怨,而是盡力在做
1971年,鍾南山認為,把他分配到搞慢支炎,他也是很不情願,作為一個內科醫生,對這些沒有什麼辦法。但是當時依舊去了,經過了調研,發現了很多可以調研的地方。於是他以簡陋的實驗場所為起點,從僅有的幾個團隊成員起步,他帶領團隊艱苦創業。晚上值班,白天看門診,下午有些時間。實驗沒地方,自己的辦公室把幾個桌子拼起來,要做一個豬的動物實驗。
即使是最開始不情願的工作,他也認真細緻地對待,而且還做出了自己的成績。
1979年,他留學英國,為了省錢,坐火車去,草紙和洗衣粉都帶著。一個月生活費是6英鎊,剪頭髮要12英鎊。即使這樣,也沒想過要留在那裡,他認為國家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就從個人報恩的思想也得回來。後來英國大使館參贊給他轉了一封信,導師對他非常欣賞。他把信寄給父親後,父親說:「你最後還是使得他們認識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的。」
在紀錄片上看到這個片段時,我還是很感動的。在很多人的心中,光是「鍾南山」這個名字,便是定心丸一樣的存在。可是,這個片段,也能讓人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遇到過不情願的事情,他也有很窮很窮的時候,他也有湊合著把桌子拼起來做實驗的時候,甚至也有到了35歲時父親對他一聲嘆氣的時候。
可是,他 意志堅強,頭腦清楚,不是抱怨,而是在認真在做。
而抱怨,似乎是很多人的生活。抱怨每個月補貼太少,抱怨經費不足,抱怨實驗室條件艱苦,抱怨編輯回復太慢,抱怨「人心不古」,抱怨很多很多。
我本科有一位老師,總是喜歡在課堂上抱怨別人思想境界不高,抱怨自己這個千裡馬未曾遇到伯樂。有一次有個學生提出了一點意見,那個老師直接說:「你們這群烏合之眾,我懶得與你們為伍。」於是他的課,學生全部翹課。
抱怨這件事,是真的上癮。好像你抱怨了,你現在遭遇的所有不順都是因為外部環境造成的,把自己的責任撇得乾乾淨淨,再加上一句「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仿佛自己的一生悲苦皆是外力所致。
實際上,抱怨是最無效的方式。
堅持運動,精力充沛
在大學時代,鍾南山差點成為專業田徑運動員。1959年,在首屆全運會上,鍾南山打破了當時男子400米欄的全國紀錄。喜愛運動的他雖年逾80,依舊每天鍛鍊。堅持每周鍛鍊3次以上,甚至一口氣還能做10個引體向上。他說:「我現在還可以承擔所有的日常工作,這跟堅持身體鍛鍊有很大關係。」
大家曾經用一個圖來形容科研人員。
仿佛學歷和頭皮裸露面積直接相關。而對於正在遭受中年危機的一部分人來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黑眼圈越來越神,肥膘越來越多,皮膚越來越糟,心累而又無能為力。關於運動的重要性我在《67歲大爺一口氣救下4個年輕人不喘氣,而多少年輕人卻未老先衰》這篇文章裡說過。
宣傳國之棟梁的意義
我喜歡看這些人的紀錄片或者是宣傳,與我而言,不是想八卦他們的生活,而是從他們普通的日常中找到他們的精神支撐,來治癒自己某一時刻的迷茫。事實上,我並不是一個意志特別堅定的人,我有自己追尋的方向,但是又總會在燈紅酒綠的某一刻感到迷茫和懷疑自己。在面對學術冷板凳的時候,我很多時候會經歷著金錢問題的困擾。在自己的研究停滯不前的時候,我甚至也需要補充雞湯來給自己加點營養。
而這些人事跡的存在,是讓我在腳踏實地的同時也能仰望星空,不至於太過迷茫。
人活一世,除了金錢之外,總還要有點精神追求。
本科時候,我們其中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說:「希望某某(專業大牛)不要老那麼快。只要他在,我們學校就有底氣和實力和某某大學某某大學並坐。」能力一流的人,確實是難得的棟梁。
學期剛開學,線上第一節課,老師在線上告訴我們:
「儘管說停課不停學,但我希望你們不是對同胞的遭遇和痛苦漠然冷淡的。我們應該關心社會,關心疾苦。」
學術之路能走多遠我不知道,但我希望自己至少可以是一個有溫度的人,願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