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代末期,魚龍,最大的恐龍

2020-12-04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梁曉麗,今天給大家說說《魚龍》《最大的恐龍》

魚龍

22500萬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地殼上升形成了廣泛的海退,使中生代陸地面積顯著增加。生活環境的變化,促使海洋生物向大陸發展,這時的生物界以爬行動物為代表.各個種類的恐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水中漫遊的魚龍和空中飛翔的翼龍也曾顯赫一時,可謂海、陸、空比比皆是。魚龍是爬行動物,卜最特化的一種,這類動物在形態上、生活習性上都很像魚,所以被叫作魚龍。由於要適應海洋生活,魚龍身體呈紡錘形,很像現代的海豚。它們生的頭長、眼大、嘴尖、頸短、具有很多大而尖銳的牙齒,四肢發展成槳狀的鰭腳,背上有一明.顯的肉質背鰭,尾部有非常像撥魚的尾鰭,但呈倒歪形。

魚龍的種類是形形色色的,較早的混魚龍長2米多,牙齒單個地嵌人牙窩,與典型的成排牙齒長在牙槽內不同。又如細瘦狹長的鰭龍,身體雖瘦,但個體很長,最長可達20米。最使人奇怪的是:魚龍不是卵生,而是卵胎生。人們曾在雌魚龍化石體腔內找到了幼體魚龍的骨路化石。翼龍是一種善於飛翔的爬行動物,它的前肢已變成了飛行器官,這是由第四指和腹側延伸出來的薄膜相聯而成的。為適應飛行的需要,翼龍骨骼像鳥類一樣變得中空而細弱,重量也大大減輕,為了覓食,眼睛也變得更大。世界最大的翼龍是在美國的70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的,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動物,翅膀展開時竟達15.5米,下領骨長1米左右。由於它嘴巴大,脖子細長,因此可能具有恐龍那樣的身軀。恐龍是中生代最繁盛、最活躍的爬行動物,雖然在6500萬年前絕滅了,但當時曾經主宰了世界,成了中生代名符其實的統治者,因此中生代亦稱「恐龍時代」。

晰臀類恐龍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動物,這是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它站立時身高超過17米,長有30餘米,重最起碼在50噸以上。霸王龍則是最巨大的食肉類動物,軀體構造笨重,可長達16米,高6米;頭骨為適應猛食而長得特別強大,可達1.5米,同時有幾十枚利劍一樣的牙齒,牙冠可達巧釐米;它的前肢短小,可後肢特別粗壯有力,還長有銳利的大腳爪;後面生有一條粗的尾巴。也有很細小的種類,如細頤龍只有小雞那麼大,是一種類似鳥的爬行動物。從前人們認為,白奎紀末期由於地殼運動的結果,地形發生了迅速的變化,地球上的氣候很快變冷,引起植物界的變化,恐龍的食物減少了;加之它身軀的畸形發展,活動不靈敏,生殖力減低和不同種類的相互殘殺等原因,使恐龍走向滅亡。但近年許多學者指出,小行星撞擊地球,擊起的塵埃長期遮蔽了陽光,改變了地球表面的自然條件,才是恐龍在距今6500萬年突然滅絕的原因。

最大的恐龍

恐龍,這類生活在22500一7000萬年以前的爬行動物,向來被當作龐然大物的象徵。絕大多數恐龍的軀體都有幾米甚至十幾米長。最小的和最大的並不常見。從目前已知的材料來看,最大的恐龍是在美國發現的梁龍。

梁龍是屬於晰腳類的恐龍。所謂晰腳,是指這一類恐龍有晰蠍般的腳,它們都是用四條腿走路的,生活在沼澤和湖泊之中,以植物為食。梁龍是由厄爾·道格拉斯在美國猶他州東部發現的。為了補充安德魯·卡內基在匹茲·堡博物館的藏品,1909到1922年,他在那裡進行了艱苦的發掘工作。在一架完整的雷龍標本旁邊,道格拉斯挖掘出一架幾乎完整的梁龍標本,研究者為了紀念安德備·卡內基,特意把這條恐龍命名為卡內基氏梁龍。

梁龍的軀體從頭至尾有26米長,抬起頭來有四層樓房那麼高。它不僅是恐龍家族中最大的,也是陸生動物中最大的,所以有的科學家把它叫作動物工國中的巨人。仔細觀察一下梁龍,就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26米長的軀體前端只有一個很小的頭,看起來顯得十分不協調。但是梁龍的眼睛是很大的,說明它的視力很好。更有趣的是梁龍的鼻孔長在頭的頂部,即在眼睛之上,很像現代海洋中鯨、海豚等海生哺乳類,這是梁龍對水生生活的適應。在水中生活時,只要把頭露出水面,就可以觀察到外部的情況和呼吸新鮮空氣。梁龍的腦子大約只有幾兩重,這麼小的腦子要指揮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軀體,的確是難以勝任的。好在梁龍的骨盆脊椎上還有一個膨大的神經球,負責指揮後肢的工作,所以有人誇張地說,梁龍有兩個腦子。梁龍的牙齒小而細,有的像釘子,有的像小勺子,每邊牙齒的數目不超過12個,說明它是以細嫩的水生植物為食的。

梁龍的巨大軀體要求它必須具有骨骼結構上力學的適應性,在這一點上,梁龍是相當成功的。梁龍有四條粗壯的腿,大腿骨(股骨)比小腿骨(腸骨和膝骨)長,而且腳上有彈性的腳墊,這樣就加強了軀體的負荷量。梁龍身體前面的脊椎骨比較小,從軀幹部開始,逐步增加高度,到了骨盆的上部,脊椎骨的神經束變得最高,形似中國古代的拱橋形,這樣就增加了背部的力量。比從農業檢恩『古攏夕嶺陰特樣屏可以減拐骨銘太身的重量,又可以增加肌肉的附著力、它為仿生學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示。

1977年,在美國科羅拉多的一條乾涸的河床中,發掘出一條晰腳類恐龍。據科學家推側,它與梁龍是兄弟,活著時可能有24米長,僅次於梁龍。在我國四川省的合川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有22米長,它的脖子幾乎佔去了整個身體的一半,約10米左右,它是僅次於梁龍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條恐龍。在恐龍王國中,除了「巨人」外,也有小的「侏儒」。例如在我國雲南省祿豐縣上三迭紀發現的大地龍,是恐龍的祖先類型,它只有一隻公雞那麼大。在我國山東萊陽發現的一種叫中國鸚鵡嘴龍的恐龍,只有普通家貓那麼大小,當地的人民群眾把它叫做「石貓」。

相關焦點

  • 中生代海洋猛獸:魚龍的外形酷似海豚,滄龍的祖先是蜥蜴
    地球上的早期生命生活在古生代。古生代出現了多次生命大爆發,植物多種多樣,陸地動物和海洋動物也出現了。不過論生命的精彩程度還是要以中生代為最,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中出現了諸多有代表性的動物,恐龍就是其中之一。
  • 神奇的魚龍
    圖3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脊椎動物和植物演化概況在二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中,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消失。所幸爬行動物並未全部遭遇厄運,殘存者繼續發展演化。一部分爬行動物演變為恐龍稱霸大地,直到白堊紀末期一顆天外小行星撞擊地球才使其滅絕。
  • 怎麼把恐龍做成大餐——魚龍肉丸
    高中時期便創建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學位,師從著名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柯裡(電影《侏羅紀公園》的主角原型);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學位。受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項目資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與翻譯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並多次在CCTV各頻道為公眾介紹古生物知識。
  • 古生代和中生代時期有哪些存在時間相對很短的動物?
    泥盆紀是古生代的第四個紀,它的起始時間為4.1億年前到3.6億年前,一共經歷了5000萬年,這個時期由於海西運動,陸地增多,為脊椎動物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而眾多的泥盆紀動物直到泥盆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才消失,所以,也沒有出現比奇異蟲存活時間少的動物。
  • 科學家在博物館標本中重新發現最大魚龍化石記錄
    北京時間8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近日在博物館中「重新發現」了一種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證實這是該類動物中最大的化石記錄。據介紹,該化石屬於一類遊弋在2億年前海洋中的魚龍,當時正是恐龍稱霸地球陸地的時期。
  • 眼睛足有臉盆那麼大,長得和海豚很相似的海生恐龍——魚龍
    自然界中,眼睛的大小可以代表一種生物視力的強弱,現在脊椎動物中眼睛最大的是藍鯨的眼睛,直徑達15釐米,差不多一般家用盛菜的盤子大小了,這樣一雙眼睛可以幫助藍鯨在昏暗的海水中看清從眼前遊過的魚群和烏賊等獵物。但是要說眼睛大,恐龍界的大眼萌魚龍可不服輸,這種海生恐龍,擁有一雙洗臉盆大小的超級大眼。
  • 恐龍時代那些強大的海洋霸主們
    三疊紀可以說是地球物種更替的一個時期,因為從2.5億年前地球上迎來了「第四次生物大滅絕」,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古生代的生物群幾乎滅絕殆盡,這才給了三疊紀晚期爬行動物崛起的機會。下面,我們從三疊紀晚期開始看當時的海洋霸主。01 幻龍幻龍是鰭龍目下的一種動物,它與蛇頸龍屬同目成員。
  • 三疊紀魚龍化石新年擬在青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 2021年1月1日,《地球生命演化特展——宇宙的奇蹟·地球與生命》將,亮相青島市博物館,其中,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全長6.7米的三疊紀魚龍化石將亮相。地球何時形成?生命如何演化?
  • 世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有6項金氏世界紀錄,就藏在山東平邑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博物館——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位於平邑縣城,是於2004年建成開放的集收藏、科普、展示、科研於一體的大型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科普教育基地」......館內擁有六項金氏世界紀錄,並因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收藏被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大的收藏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化石的博物館。」天宇自然博物館館內共收藏古生物化石18665件,種類極其豐富,涵蓋了地球顯生宙各個時段的古生物化石。
  • 紐西蘭大魚龍:體長38米,重405.8噸,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
    ,這種魚類被認為是要比藍鯨還要大的魚類,體長可以達到38米長,重311.5噸,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魚龍的頭像海豚,擁有一個長的、有齒的吻。魚龍嘴巴長而尖,上下頜長著錐狀的牙齒,整個的頭骨看上去像一個三角形。像今天的鮪魚它的體型適於快速遊泳,椎體如碟狀,兩邊微凹,一條脊椎骨好像一串碟子被串在一條繩索上,尾椎狹長而扁平。
  • 魚龍化石鑑定學識
    魚龍化石鑑定學識魚龍化石的形成還必須需要有機物自身必須有堅硬的部分,如殼類動物的殼,一般動物的骨頭,牙齒,植物的話就是其木質結構都可。但這也不是絕 對,如果條件非常優越,一些軟體動物也是有可能被保存為魚龍化石的。
  • 閱讀恐龍故事,這是高逼格的打開方式
    魏格納設想全世界的大陸在古生代-石炭紀以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他稱為盤古大陸),它的周圍是遼闊的海洋;後來,特別是在中生代末期,盤古大陸在天體引潮力和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離心力的作用下,破裂成若干塊,逐漸形成了今日世界上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情況。換句話說,隱生宙時期大陸還是一個整體,自石炭紀開始"漂移"。
  • 雪山上的「超級海豚」:薩斯特魚龍—— 蟲洞列車系列二
    此間,大家熟悉的恐龍和鱷類都開始出現了……」列車上,JoJo老師一邊眉頭緊皺,翻著舌羊齒的資料,一邊給我們講三疊紀晚期生存指南。「叮咚,旅客朋友們,前方到站三疊紀諾利階站(距今2.16億~2.03億年),地標定位為喜馬拉雅地區,請準備下車。」
  • 古生代最大的怪物魚,遠古海洋霸主,為何消失在海中
    我們現在要說的是鄧氏魚,鄧氏魚是古生代最大的魚,頭部與頸部覆蓋著厚重且堅硬的外骨骼。有著堅固的盔甲包裹,是古生代最大的甲冑魚,稱霸與當時的生態系頂端,悠然自得地遊蕩在大海裡,推斷它用它那強而有力的巨大下巴襲擊並噬各種魚類。
  • 古生代 | 進化的歷史012
    古生代泥盆紀摘要:本文主要講述了古生代的物種進化歷史。古生代科學家認為寒武紀之前的生物已經進化出了集中的神經網絡。二疊紀二疊紀是古生代最後一個紀,由於植被的茂密也是重要的成煤期。爬行動物雖然發生在石炭紀,但其首次興盛是發生在二疊紀。
  • 白堊紀末期,強大的恐龍都滅絕了,為什麼哺乳動物沒有滅絕?
    已發現的恐龍種類多達800多種,它們從三疊紀的晚期開始嶄露頭角,到了白堊紀末期退出了歷史舞臺,在這1.6億年間,不斷的有恐龍滅絕,當然也有新的恐龍出現。比如梁龍出現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到了1.4億年前時,它就已經滅絕了,而像霸王龍、棘龍這些大型的肉食性恐龍直到白堊紀的晚期才出現在地球上。
  • 盤點上古洪荒巨獸(古生代),地球顯生宙史詩–歷史學習筆記3
    這時已經出現恐龍的最初形態,在二疊紀末期發生了第五次生物大滅絕,若以消失的物種來計算,當時地球上70%的陸生脊椎動物,以及高達96%的海中生物消失。但生存下來的一部分物種,進化成了中生代的明星–恐龍杯鼻龍杯鼻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卡色龍類與盤龍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