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讀心術」
「譬如,我說錯了一個字,我可以用無數多種方式來說錯它,我可以用一千多個其他的錯字來代替那個對的。然而,在許多可能的錯誤中,唯獨發生了這個特殊的錯誤,究竟是有沒有原因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後臺有很多人來提問,想要了解「讀心術」。讀心術這種神奇的事在現實世界中顯然不會存在,但從日常生活中無心的細節了解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某個想法——甚至這個人自己也尚未了解到——卻不是毫無可能。(要注意,假如脫離了理解這個人的整體,這種細節的分析很容易斷章取義,或者出現過度解讀,不建議據此得出過於肯定的結論。)事實上,精神分析中就常常要使用到這樣的技術。
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精神分析所觀察的材料,常常是被其他科學譏諷為瑣碎的、平凡的、不重要的那些事件,生活中人們都很少注意他們。這些事不僅僅在病人身上會出現,在健康的人身上也會出現。他把這些事稱為過失(faulty actions),他認為,這些事就是通往我們黑暗潛意識的窗口。
什麼是弗洛伊德式錯誤?
由於弗洛伊德是第一個研究這些現象的人,人們定義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弗洛伊德式錯誤(A Freudian slip)。它的定義是:由於潛意識中的願望、衝突、對於「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信念,導致語言、記憶、或行動中出現的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的出現打斷了原本該出現的語言、記憶、行為。這種弗洛伊德式錯誤的出現,揭露了某種幹擾性因素的存在。
你本來要說一個人的名字,話到了嘴邊,你忽然忘了Ta叫什麼,你明明認識Ta,Ta的名字對你來說也不陌生——這就是一個弗洛伊德式錯誤的情境。口誤、筆誤、看錯、聽錯、忽然的遺忘、丟失物品,都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錯誤。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事有意義的原因主要有二:
1. 雖然這些事情的發生看起來看起來是偶然的,但我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說錯、寫錯、看錯、聽錯。比如,妻子在見到丈夫的前女友時說,nice to beat you(本來想說的是nice to meet you),她本可以說成其他的單詞,可唯獨脫口而出了beat這一個。
2. 有人認為疲勞、注意力下降是發生錯誤的原因,但弗洛伊德認為這不是本質原因,充其量只是讓過失的發生變得容易一些。月黑風高夜方便搶劫,劫匪才是搶劫發生的根本原因,黑暗只是讓搶劫發生得更容易些罷了。他還說到,比如說一個人走回家的路,根本不用花費注意力,也能夠正確地走到家。注意力和錯誤的發生沒有必然的聯繫。
弗洛伊德認為,過失的發生從本質上來說,體現了兩種互相衝突、互相牽制的意向的存在。而過失則是對這兩種意向所作的一種調節。在過失中,兩種意向各有一部分成功,一部分失敗。
當那位妻子說出nice to beat you的時候,她內心既有友好的意向,也有憎惡的意向,而在這個過失中,兩種意向都得到了體現,卻也都不完全成功。
當你忽然想不起某一個詞語、人名,很可能是因為這個詞語、人名和你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相關。精神分析理論中對於遺忘的理解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則:和痛苦情感有關的事物,回憶便將引起痛苦,所以記憶方面便反對這種事物的回憶。這個避免痛苦的傾向,實際上就是忘記名詞及其他多種過失(如丟失物品)的最後的目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過失都這麼直接和顯然。
失物:滿足願望還是自我懲罰?
失物就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弗洛伊德式錯誤。當你不知道怎麼回事丟了一件物品——或許是你認為非常重要,不可能遺失的;或許是無關緊要,有一天忽然發現已經丟失的——你也許需要想想這種丟失揭示出了什麼。
有時,失物單純是因為你想要一個新的東西來替代它,我有一個朋友,每次都在蘋果出新產品的前夕「不知為何」丟失舊的蘋果產品。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兩種相互衝突的意向,一種是希望獲得新物品,另一種則是覺得不應該購買新物品,而這種「失物」的發生則可以讓ta獲得購買新物品的正當理由,有助於ta實現自己的願望,同時因為這種替換變成了「被迫無奈」的,ta得以迴避自主的責任和相應的內疚感。——通常,易受暗示的人格特質(包括易受自我暗示及外界暗示)會比較能夠出現這樣的行為。
有時,失物也可以作為自我懲罰出現。很多時候和內疚或羞恥的情感相關,無意識地遺失物品,是對自我的一種懲罰。
有時如前文所說,失物也是為了迴避被這個物品所引發的和痛苦有關的回憶。
失物還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儀式意義,如果你把自己某件物品的丟失放到更大的語境中,聯想你在這個時刻各個方面的生活狀態,聯想和這個物品有關的人和事,也許你會發現,丟失物品是因為你想要迎接一個的生活階段了?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例子而已。
也有時,一根雪茄只是一根雪茄
不過,弗洛伊德式錯誤理論是經典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其他學派,甚至是當代精神分析學派,都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弗洛伊德誇大了過失意義的普遍性(通常他們也都多少承認過失的意義的存在,只不過不是每一個過失都有意義)。
因此業界有這樣一句話,Sometimes a cigar is a cigar. (因為弗洛伊德曾說夢見所有的柱狀物都是丁丁的象徵,這句話被用來表達「不要過分解讀細節」的含義。)
認知心理學專家、伊利諾伊大學的語言學和心理學教授Gary Dell在2012年研究了「口誤」,他指出,想法和語言之間的轉換,與大腦的三個部分有關,這三個部分的互動有時會重疊,這時就會出現口誤,他認為口誤的發生表明人在語言上的靈活性,以及大腦的敏捷性——經常口誤的人可能在學習多語言上更有天賦。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gner,則認為,口誤有時不是和潛意識有關,而是和負面的秘密有關。他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他讓參與的志願者「不要想啤酒」,而後這些志願者更頻繁出現了「啤酒」有關的口誤。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也會存在,比如一個因為懷孕而非常害怕的少女,往往會在與母親的對話中無意說出這件事。他指出,我們的一部分大腦,會永遠都在想著「最壞」的那些事,我們要預防這些事發生。一部分大腦會反覆檢查這些事,以希望能夠避免最壞的情況,因此我們反而會對這些事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則會容易讓他們在過失中曝光。
不管怎麼樣,這些生活中不太被人留意的細節,是我們了解自己(窺探別人?)的機會。但仍然要強調,Don’t jump to the conclusion. 即便是弗洛伊德本人,也不能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看得準確無疑。假如過分相信自己的「分析」,可能反而會給你的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困難。而如果想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幻想,哪些才是事實,如果你真的在乎,不妨直接提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