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訪花傳粉、維持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保護內蒙古地區的昆蟲資源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7月2日上午,在內蒙古農業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昆蟲研究室,史麗正在將野外採集的昆蟲,按照目、科、屬、種的順序進行分類鑑定,分裝入小管中,一部分存入低溫冷櫃,一部分用於DNA提取。
蝴蝶、蜜蜂、蟈蟈、蜉蝣、石蛾……在她身後,是收集的110萬例昆蟲標本。其中包括世界範圍內首次發現的18個新物種,1個中國新記錄屬,20個中國新記錄種和18個內蒙古新記錄種,基於這些標本的研究成果不僅填補了局部地區昆蟲研究的空白,也為進一步保護和利用昆蟲資源,更大限度地發揮昆蟲在豐富生物多樣性、環境監測及維護生態平衡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數據。
近年來,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備受國內外專家、學者關注。如何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其中,摸清內蒙古昆蟲的「家底」和自治區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緊密相關。
就地理位置而言,內蒙古從東向西,形成了森林、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等多種不同的自然景觀,複雜多樣的地理條件為昆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與棲息的環境。從2013年起,史麗帶領團隊對亞洲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了為期3年的昆蟲資源調查研究。
該調查研究源於2011年出版的《內蒙古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報告》中,記載的野生植物110科296屬620種,陸棲脊椎動物76科293種,但關於昆蟲種類記錄卻為零。
因此,內蒙古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昆蟲多樣性研究顯得格外重要,對實施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昆蟲摸底調查共收集昆蟲標本1141928例,首次記述了狹義昆蟲綱的雙翅目19科117屬214種,蜉蝣目5科7屬8種,襀翅目1科1屬2種,毛翅目4科7屬9種,膜翅目4科29屬44種。」保護區的物種多樣性十分豐富,令史麗感到震驚,而這僅僅是內蒙古昆蟲多樣性的一瞥,全面開展內蒙古昆蟲資源摸底調查,刻不容緩。
8年時間裡,史麗團隊在內蒙古傑出青年培育基金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在大興安嶺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呼倫貝爾輝河自然保護區、阿爾山市不凍河和白狼鎮、通遼大青溝和小青湖、赤峰達裡諾爾湖和旺業甸、阿拉善左旗賀蘭山等地開展了內蒙古地區陸生和水生昆蟲的資源調查,總計採集昆蟲1158573例,目前大部分保存在冷櫃中,為內蒙古昆蟲志的編寫和昆蟲DNA條形碼資料庫的構建奠定了標本基礎。
此外,更讓史麗關注的是,我區淡水資源有限,淡水昆蟲對維持淡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關鍵作用,因此,內蒙古淡水昆蟲多樣性調查項目可以為建立淡水水質變化監測預警系統和水生昆蟲多樣性長期保護平臺提供科學數據。
「淡水昆蟲調查項目從西部、中部到東部共涉及52個淡水資源樣點,採集了186種54科7目淡水昆蟲。其中,內蒙古新記錄2科3屬25種,在我國首次發現1屬2種,有56種正在鑑定和描述中。已知的毛翅目、蜉蝣目和襀翅目昆蟲總科數佔總類群的59.32%,總個體數佔總類群的92.39%,毛翅目、蜉蝣目和襀翅目是自治區淡水昆蟲的優勢類群。」史麗說,調查數據基於EPT物種豐富度和科級生物指數的水質評價比較結果表明,30個採集點的水質為潔淨和極潔淨。
記者:梅剛 賈奕村 王智華
編輯:王皓
校對:楊文娟
聲明: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