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來,和平號空間站一次次創造的奇蹟激起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無限熱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3月23日,和平號平安墜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但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無疑將永垂史冊。
縱觀和平號輝煌與磨難交織的15年生涯給我們帶來的各種啟迪,對我國載人航天飛行事業的發展極有啟發。
一、載人航天必須與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相適應
脫離國情國力的現實,一味追求空間技術發展,不僅不會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大推進作用,反而可能因此影響經濟的健康發展,並最終給空間技術開發帶來不利的負面影響。這可能是和平號最大的一個教訓。我們不應該忘記,作為冷戰的產物,和平號負載著一段沉重的歷史。
美蘇冷戰帶動了蘇聯國防宇宙科技一枝獨秀的發展。15年前,和平號的發射升空將蘇聯航天科技推向顛峰,並將美國遠遠地拋在後面。但是,永無止境的航天科技研究,也像無底洞般吞噬著蘇聯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蘇聯國家經濟的發展。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的極度困難限制了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俄羅斯不僅無法用新的空間站來更換已超期服役多年的和平號,甚至還因資金不足而無法維持和平號的正常運行。
經濟實力是科技發展的基礎。載人航天飛行,特別是空間站的建設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技術密集、系統複雜的科研活動,雖然它代表了高技術的前沿,但其短期內所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卻十分有限。和平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充分證實,宇宙飛船、空間站等載人航天設施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許多新的機遇,特別是在空間科學、微重力科學以及外星資源的利用等方面。作為一個大國,為滿足經濟建設、國家安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有必要以一定的投入,去掌握必需的前沿空間技術,提高自己的科技競爭力,維護國家的長遠利益。但從另一方面看,對載人航天發展的投入也必須要與國家整體的經濟實力相一致,只有辯證地處理好可能與發展、現實與未來的關係,我國的載人航天才有可能得到良性的發展。
二、空間技術的開發需要與市場相結合
和平號的輝煌與磨難也讓我們看到,像前蘇聯那樣為了軍備競賽而動用天文數字般的巨額投資,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出和平號這樣的空間科技奇蹟,但相關的高、精、尖技術如果不及時反饋到國民經濟主體中去,並拉動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勢必會對國家的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很大的衝擊。反之,如果在開發空間技術的同時注意逐漸將有關科研成果面向市場進行擴散和轉移,通過經濟和市場機制等手段使國家的投入轉化為國民財富積累,就可以使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空間技術的發展相得益彰。
雖然俄羅斯在研製和平號的過程中所發明的600多項新技術和新工藝後來也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個經濟領域,並產生了一定的效益,但總的來看,由於俄羅斯空間技術部門相對封閉,與社會經濟生活嚴重脫節,加上市場觀念滯後,自身對技術轉化的能力不強,國內的市場機制也比較落後,使得和平號空間站在研製和運行15年間所取得的大量科研和空間技術成果,大多仍停留在掌握技術和取得成果的階段,而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做得很差。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同時,需要特別注意提高載人航天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重視技術進步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帶動作用,並力求使技術的先進性與經濟的合理性相統一,使我國為發展載人航天飛行所研發和掌握的眾多先進技術更好地面向市場並逐漸轉化為生產力,這樣才可能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更為經濟和更為高效的載人航天發展道路。
三、發展載人航天必須搞出自己的特色
實際上,由於經濟實力的差距,俄羅斯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方面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走著不盡相同的技術道路。憑藉其基礎研究的雄厚實力和獨創的技術設計,以及俄太空人們的奉獻精神,俄羅斯總是努力將航天項目的成本削減到最低,這也是俄羅斯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仍能與美國一爭高低,並在載人航天的許多方面取得領先的主要因素。與動輒花費數十億美元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項目相比,和平號的建造和維修成本相對低廉許多,從而使俄羅斯在資金嚴重不足的困境下仍讓和平號飛行了15年。
例如,只有5年設計壽命的和平號能夠超期服役到15年,並在困境中承擔起發展俄羅斯空間技術的重要使命,就是憑藉其優良的設計和經久耐用的硬體系統,許多獨創的設計思想和技術連美國人也大為驚嘆。正如一位美國太空人所言,「美國的做事方式是:由於太空設備的每一部分都十分珍貴,因此要用最貴最先進的方式和材料來製造。而俄羅斯的做事方式是:不管什麼都用鋼鐵來造,然後,用最大的火箭將這個龐然大物發射上天」。這使得和平號按西方現代技術的標準看雖然顯得有些笨重,但實踐證明15年間其艙內環境仍基本保持穩定。此外,由於體積龐大,和平號發射時需要消耗大量燃料,這原本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但俄羅斯充分利用成熟科技的操作方式發揮了節約成本的妙用。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不斷研製更貴更先進的火箭發射器時,俄羅斯一直在使用20世紀60年代的舊式火箭,因此,他們可以集中有限的資金,從事更為必須的技術研發。
我國的航天事業是在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我國獨立自主的航天活動,是以較小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裡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並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重要成就。但也正是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並不雄厚,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載人航天,除了跟蹤、學習先進國家的先進技術外,必須發揮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在技術上有所獨創,在別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只有找到一條符合國情的技術路線,搞出自己的特色,我國的載人航天才能實現真正的飛躍。
四、載人航天要發揮太空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在空間的重要作用是任何機器都不能完全替代的,人特有的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可以捕捉偶然的機遇和解決不可預料的問題,可以察覺和理解各種新的事物,這也是人類發展載人航天飛行的主要考慮。而由於在太空飛行時,常常會出現很多意外情況,所以提高太空人的隨機應變能力和工作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自1987年以來,和平號上的太空人一直保持著在太空連續生活的各項記錄,俄羅斯在載人航天飛行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由於和平號上的太空人有時要在太空生活很長時間,這就使得太空人無法在每次執行任務前都可以事先計劃好行程中的一舉一動而不至於出現大的偏差,所以俄羅斯十分注重發揮太空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種隨機應變的工作態度,雖然常常使初次與他們合作的西方太空人感到驚訝,但實踐證明,在過去15年中,正是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俄羅斯太空人在和平號上生活得如魚得水。
由於我國在空間技術的掌握方面與俄、美等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著一定差距,因而會對我國未來的太空人隨機應變的能力提出很高要求。在我國預備太空人的選拔和培訓中,我們必須十分注重對太空人隨機應變能力的培養,注重對太空人本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俄羅斯在這方面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五、發展載人航天離不開國際合作
可以說,正是在拯救和平號的過程中,俄羅斯開始了與美國的航天合作。也正是在這種合作中,美俄等國開始共同構思新的國際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是多國合作的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墜毀和平號的過程中,俄羅斯與國外航天、軍事機構也進行了很好的合作。現在,俄羅斯航天機構已充分認識到,必須認真總結這方面的經驗,並將其運用到國際空間站建設及俄羅斯航天事業的發展中。
我國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地發展空間技術的同時,對開展在航天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一直比較重視。由於經濟實力所限及其它原因,在國際空間站計劃開始時我國沒有參與。在無法參與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情況下,發展我國自己的載人航天技術,就更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只有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廣泛國際合作,我們才能夠不斷跟蹤、了解並接觸到世界先進的載人航天技術,並結合我國國情加以掌握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