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1回:和平號空間站脫軌,人造天宮探索使命

2021-01-19 採風追影文化傳播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2121回:和平號空間站脫軌,人造天宮探索使命

 

公益類分享型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最近聽說多國聯合運營的國際空間站也快要退役了,最多還有五六年的使用壽命,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曾經風光無限的和平號空間站,儘管它最後被摧毀了,但它的失敗奠定了國際空間站的成功。

 

和平號空間站(兼有「和平」與「世界」之意)是前俄國建造的一個模塊軌道空間站,俄國解體後歸屬俄羅斯。和平號經過數年由多個模塊在軌道上組裝而成。它是人類首個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研究中心,同時也是首個第三代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曾經保持著近十年(確切說是9年又358天)的人類在航天最長連續逗留紀錄,通過多國合作,和平號空間站曾經接待過多國的太空人。太空梭-和平號計劃期間,米國的三臺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發現號、奮進號)共拜訪空間站11次,帶來補給以及乘員替換。

 

和平號由多個模塊在軌道上組裝而成,首個模塊於1986年2月19日發射升空,其後至1996年的十年時間之中,其他多個模塊相繼升空。


 

2000年底,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因和平號部件老化且缺乏維修經費,決定將其墜毀。和平號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中(尼莫點)。和平號的研究任務今後由國際空間站所取代。

 


和平號包含六個經常在軌的組件:核心艙,量子1號天文物理艙,量子2號氣閘艙,「晶體」號實驗艙,「光譜」號遙感艙,「自然」號地球觀測艙;米國航天局為其提供了一個專門用於與太空梭對接用的對接艙。

 


和平號空間站是俄國在1976年2月17日決定研發的第三代空間系統,用以取代之前的禮炮計劃DOS-17K空間站。其中四個禮炮空間站的部件自從1971年就開始發射升空,還有三個在研發和平號空間站的時候陸續發射升空。當時的計劃是發射和平號(DOS-7)和星辰號(DOS-8)為禮炮空間站裝配4個塢站接口。

 


1979年2月,和平號空間站計劃綜合了弗拉基米爾·切洛梅管理的金剛石計劃。塢站的接口能力得到加強,以適應TKS宇宙飛船。能源科研生產聯合公司負責空間站的整體設備,但是,整個計劃分包給了禮炮KB,當時赫魯尼契夫國家航天研製中心的研發部門正在忙於能源、禮炮七號、聯盟號以及進步號的工作。禮炮KB從1979年末開始實施,和平號原先的圖紙在1982至1983年左右被放棄。新的系統吸收了禮炮計劃的數字電腦飛行控制以及迴轉陀螺儀(來自金剛石計劃),新的自動對接系統,牛郎星通信系統,氧氣發生器以及二氧化碳過濾器。

 


在1984年初期,和平號空間站的計劃幾乎陷於停頓,所有的資金被轉移至暴風雪計劃,以支持暴風雪太空梭的早日升空。不過資金也很快回到計劃中,當年2月末3月初時,瓦朗坦·格盧什科在第27屆群組吹氣大會上表示,和平號空間站一定要在1986年初期升空。

 

現在所有的計劃都已經清楚,空間站必須在1986年初期發射。

 


1984年4月12日太空人節這一天,空間站被運送到拜科努爾,做最後的系統整合與測試。1985年5月6日,和平號到達發射場。在赫魯尼契夫國家航天研製中心的地面模型測試結果,需要更換或者重做2500根纜線中的1100根。

 

1985年10月和平號被推到無塵室。發射的第一次嘗試是在1986年2月16日,但是由於通信問題而失敗,第二次嘗試在1986年2月19日 21:28:23 UTC成功發射升空,這次發射成功滿足了當時俄國的晸治底線。

 


早期迫於當時的晸治壓力,發射升空是在非常急促的時間段內完成的,在第一次發射升空時,沒有攜帶任何模塊。俄國再次決定讓聯盟T-15任務肩負雙重使命,同時完成和平號空間站和禮炮七號的任務。

 


伊歐一任務機組指揮官列奧尼德·奇茲米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基米爾·索羅沃夫乘坐聯盟號於1986年3月13日12:33 GMT升空,3月15日登上和平號空間站,在此期間在他們兩次從進步號太空飛行器卸下物資,分別是在3月19日進步號任務-25和4月23日進步號任務-26。4月17日他們控制空間站在4000公裡的軌道上追趕禮炮七號,並於5月4日終於趕上禮炮七號。在和平號空間站呆了6周後,5月5日他們乘坐聯盟號離開空間站,這是航天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一個太空飛行器在兩個空間站之間飛行。

 


5月6日他們經過一天的旅程來到了禮炮七號,當聯盟號T-15位於禮炮七號時,無人駕駛的聯盟TM-1號也於5月23日來到無人居住的和平號駐留了7天,5月29日離開。測試了無人控制飛行器獨立飛行並且與和平號空間站接軌的試驗。

 


在禮炮七號工作了50天後,聯盟號T-15於6月26日攜帶機組人員再次回到和平號並帶來了來自禮炮七號400公斤科學儀器,其中包括一個光譜儀。伊歐一任務的機組成員花了20天在和平號開展地球觀測,並於1986年7月16日離開,使得新的空間站暫時又變成無人居住狀態,至此再也沒有船員回到過禮炮七號,不久之後科學家放棄對它的控制,讓它墜落在了阿根廷附近。

 


空間站的第二次遠徵任務,伊歐二任務組於1987年2月5日由聯盟號發射升空,當他們在空間站時,量子1號於1987年3月30日升空,這個是一系列俄國37K實驗計劃中第一個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的模塊。量子1號根據原先的計劃應該與禮炮七號對接。然而,由於技術原因,該模塊在設計發展過程中,被配置給了和平號空間站。該模塊還攜帶了具備X光及紫外線功能的天體物理觀測設備。

 


量子1號與和平號的第一次對接嘗試於1987年4月5日進行,但是由於機載控制系統的問題對接失敗。太空人尤裡·羅曼年科和亞歷山大·拉韋金進行了一次航天漫步,他們在艙外發現量子1號與空間站之間有一個垃圾袋,袋子可能是最近的一次貨船留下的,他們清理了垃圾袋之後,量子1號於4月12日完成與空間站的對接。

 


1989年9月5日,聯盟號體耳目八任務升空。標誌著人類在航天生活最長紀錄的開始,也是和平號的第二次擴展。量子2號和晶體號在這個時候也已經做好了發射準備。EO-5機組成員亞歷山大·維克託連科和亞歷山大·謝列布羅夫於9月8日到達和平號,結束了和平號長達5個月的冬眠期。他們在空間站進行了大量的科學技術研究和試驗,此次的飛行成本大約8000萬盧布,如果這些實驗能夠成功,晸府期待能從這些試驗成果中取得2億5千萬盧布的淨收入。

 


因為一批電腦晶片引發的問題,量子2號一直拖延到11月26日才由質子號運載火箭8K82K發射升空,原先計劃在12月2日進行對接,但是由於太陽能電池板以及自動對接系統的故障,一直到12月6日才完成對接。這次任務為空間站添加了更多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科學實驗儀器,並且希望這些在航天中的實驗成果,能夠促進俄國的國民經濟發展。

 


量子2號給和平號帶來了第二套陀螺儀、新的生命支持系統、水循環系統以及氧氣發生器,減少了和平號對於地面的依賴。量子2號有一個1米直徑的氣密室與和平號相連,一個類似於米國的機動載人裝置背包式裝置位於這個氣密室。

 


聯盟TM-9帶著EO-6機組成員阿納託利·索洛維約夫和亞歷山大·巴蘭金於1990年2月11日升空。在於和平號對接時,位於和平號的EO-5機組人員發現,聯盟TM-9號太空飛行器8個熱絕緣模塊中的3個已經鬆動,這可能會在返航時引發事故。當時他們研究決定,這個事件是在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內, 可以在稍後的艙外活動中修復。

 


他們繼續逗留在和平號等待晶體號。5月31日,晶體號升空,6月6日做第一次對接嘗試時,由於姿態調整推力器的故障而失敗。6月10日,實驗艙在和平號的前端塢站與之對接。由於對接的延誤,EO-6的機組人員延遲了10天才啟動了晶體號系統,並且於6月17日做了一次航天行走,修復了聯盟TM-9熱絕緣模塊的鬆脫問題。

 


晶體號搭載了4個半導體爐,用於生產空間材料。並且還攜帶了一些生物技術研究設備,包括一個小型的溫室植物栽培實驗室。這些設備都配備了光源及給養系統。 最主要的是,這個模塊配備了一個專供太空梭對接塢站,外圍附加對接系統,原始計劃是為暴風雪號準備的,雖然這個設備從來沒有被暴風雪號使用過,但是不久之後,該塢站還是用於米國太空梭的對接。

 

國際合作及空間站故障時有發生。

 


和平號太空梭計劃是1993年由時任米國副總管阿爾·戈爾和當時的俄羅斯總管維克託某切爾諾梅爾金共同宣布的一項新的空間站計劃,之後這個計劃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國際空間站。他們還一致同意,米國今後也將會參與到和平號空間站的計劃中。太空梭將參與運送物資以及太空人到和平號,米國的太空人將在和平號上生活若干個月,並且允許米國的太空人和俄羅斯的太空人分享航空飛行經驗。


 

米國的參與,也為和平號空間站計劃帶來了新的資金來源,最顯著的成果是之後發射了光譜號和自然號。而且,亞特蘭蒂斯號運送的對接艙,也使得和平號與太空梭的對接變得更為容易。

 


從1995年3月開始,米國的太空人在和平號上生活了28個月,在和平號上逗留的期間,處理了很多緊急突發事件,包括1997年2月23日的一場小火災,空間站上的兩臺基本電解生氧裝置連續出現故障,站上的3名太空人只好使用高氯酸鋰裝置來生產氧。太空人拉佐特金在量子1號艙內用高氯酸鋰制氧時,制氧設備突然破裂,引起火災,明火燃燒了90秒,煙霧蔓延到整個空間站,太空人們都帶上了防毒面具,濃煙持續了5到7分鐘。幸好站上的空氣過濾系統性能很好,沒有給太空人帶來更大危害。

 


後來在1997年6月25日與無人駕駛的進步號太空飛行器在一個對接實驗中,撞上和平號,造成航天史上最嚴重的碰撞事故。撞擊造成了嚴重空氣洩露。幸虧兩名太空人準確定位,及時堵上漏洞,避免了過多氧氣洩露。 這次碰撞之後,在光譜號留下了一個洞,隨後他們關閉了通往光譜號的通道。在這兩次事故中,太空人都差一點使用疏散逃生飛船。在這些事故之後,米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開始關注是否需要繼續和平號計劃以確保太空人們的生命安全。1998年6月,最後一名米國太空人安迪·託馬斯乘坐發現號太空梭離開和平號空間站。

 


空間站在它長達15年的服役期間,共發生了2000處故障,其中近1000處故障一直未能排除。空間站的中央計算機也已經老化到了必須完全更換的地步。空間站的溫度調節系統也故障不斷,航天艙內的局部溫度有時高達53攝氏度。空間站上的蓄電池也曾有過兩次異常放電,導致和平號與地面短暫失去聯繫以及空間站局部停電。

 

和平號空間站原始的後續計劃是和平2,現在新計劃成為了國際空間站的一部分,包括核心服務艙星辰號。

 


和平號的生活並不容易。1998年6月,發現號太空梭成員拍攝了地球的兩個衛星,當時地球上空密布著濃密的暴風雨雲層。和平號在距離地球200英裡的地方每90分鐘圍繞地球一圈,月亮在距離地球240,000英裡的地方每28天圍繞地球一圈。



重約一百噸的和平號內部仿佛變成了一個狹小的迷宮,裡面充斥著纜線、科學儀器,以及一些私人物品,比如說照片、兒童的繪畫、書以及吉他。通常和平號會有3名太空人,最擁擠的時候,會有6名太空人同時待在空間站長達一個月。和平號總是不斷有太空人來訪,一直到1999年8月28日。

 


米國航天局的太空人約翰布拉哈說空間站的空氣非常健康,不幹也不溼,沒什麼味道。他還介紹說,新增加的光譜號和自然號看上去可以一直在上面居住10年而不用帶回家清掃。

 


在和平號太空梭計劃實行期間,俄羅斯太空人負責維修和保養空間站,米國的太空人在空間站主要進行人體生理學、生物學、微生物學以及材料科學實驗。

 


珊農·露茜德在和平號停留期間,成為了當時在航天逗留時間最長的女性(11年後被蘇尼塔·威廉斯在國際空間站打破),她說:「我覺得每天在空間站工作和南極洲考察站的工作很類似,區別就是這裡很孤立,真的很孤立,你沒有辦法得到來自地面更多的支持。你真的是在為你自己工作。」

 

兩個業餘無線電呼號在80年代後期被分配給了和平號,分別是U1MIR和U2MIR,允許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和和平號空間站的太空人進行通信。


 

彼得·羅德尼·李維琳曾有機會在1999年登上空間站,他願意為這次訪問支付了一億美金,這幾乎說服了俄羅斯聯邦航天局,但是後來因為在眾多國家他都受到舞弊指控而失去了這次機會。(包括米國、英國、香港、越南以及澳大利亞這些國家及地區)

 


在和平號最後的日子裡,曾有人想購買和平號,計劃讓它作為第一個在軌的電影及電視工作室,在航天中完成電影電視的製作過程。由私人贊助的聯盟TM-30在2000年4月4日帶著謝爾蓋伊·扎利奧汀和亞歷山大·卡萊利升空,對和平站進行了兩個月的修復工作,希望證明空間站仍然可以勝任今後的工作。但是這仍然成為空間站的最後一次任務,之後俄國聯邦航天局由於需要支持國際空間站計劃,再也沒有經濟能力維持空間站龐大的財晸開銷。

 


和平號的脫軌分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依靠一個修改版本的進步號太空飛行器(M1-5),攜帶著2.5倍的燃料將空間站維持在220公裡的衰減軌道上。第二階段由M1-5分兩階段點燃引擎,分別是2001年3月23日00:32UTC和02:01UTC,在這兩個階段後,空間站維持在165×220公裡的軌道面上。



第三階段開始於05:08 UTC,M1-5開始控制空間站向地球大氣層衝去,大約22分鐘之後,空間站進入大氣層;05:44UTC,空間站在完成了歷時15年的航天任務後,位於斐濟上空;05:52UTC,空間站開始燃燒並隨即解體;06:00UTC,未燃燒殆盡的空間站殘骸,落入了南太平洋冰冷的海水中。為此,NASA製作了相關動畫模擬和平號最後的時光。


 

15年來,和平號空間站總共繞地球飛行了8萬多圈,行程35億公裡,共有31艘聯盟號載人飛船、62艘進步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實現對接,太空人在空間站上進行了78次航天行走,在艙外逗留的時間長達359小時12分鐘。先後有28個長期考察組和16個短期考察組在空間站從事考察活動,共有俄羅斯、米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敘利亞、保加利亞、阿富汗、奧地利、加拿大、斯洛伐克12個國家的135名太空人在空間站上工作。這些太空人共進行了1.65萬次科學實驗,完成了23項國際科學考察計劃。

 


為人類探索和開發宇宙空間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和平」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它最終墜落到了浩瀚的南太平洋。在「和平」號身上,不但凝聚著俄國群眾的智慧,同時也昭示著整個人類的夢想。沒有人把墜毀的「和平」號看作是一堆廢銅爛鐵,它是人類探索宇宙、徵服太空的裡程碑。帶著人類的光榮與夢想、帶著人類的追求和期望,「和平」號離人們越來越近,當時群眾都在密切關注著墜落的那一刻。

 


葉落歸根,在太空中已經遨遊了15年的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像遠去的遊子,終將回到地球的懷抱。它不可避免地要粉身碎骨葬入大海之中,但它15年風雨歷程鑄就的輝煌,已成為人類航天史上不朽的篇章。

 

俄國人都很遺憾,他們曾經為和平號付出了很多艱辛的勞動,可惜和平號的時代過去了。



與俄羅斯「 和平」號空間軌道站相伴15年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在對「和平」號發出最後一個制動信號以後的5到6分鐘內,便會與空間站完全失去聯繫,不會「目送」「和平」號墜向大海。這是俄羅斯地面飛行控制中心負責人在向媒體介紹「和平」號將要墜落的具體過程時透露的信息。

 


按計劃,在指揮「和平」號墜落過程中,控制中心將在恰當的時間,選擇恰當的軌道位置,通過遙感信號對「和平」號進行兩次制動,使「和平」號進入墜落軌道。當空間站飛到幾內亞灣至高加索地區之間的上空時,控制中心將抓住時機發出第三個制動信號,令空間站沿墜落軌道迅速墜向地球。在這之後,控制中心將與「和平」號進行最後一次大約持續5到6分鐘的通信聯絡,這次聯絡所提供的信息將使工作人員得知,「和平」號是否會安全墜入指定區域。此後,空間站將同與其朝夕相伴15年的控制中心永別了。

 

俄羅斯航天局說他們找到了出路,把和平號放在南太平洋無人海域。

 


"和平號"空間站由3個艙組成,總重量137噸,工作容積400多立方米,是迄今為止人類探索太空規模最大的太空飛行器,有"人造天宮"之稱。在太空運行的這一"龐然大物"將按照地面指令墜落在預定海域,這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據俄羅斯專家測算,當「和平」號與地面失去聯繫,墜入稠密大氣層之後,劇烈的空氣摩擦將使空間站烈焰熊熊。空間站的太陽能電池板和天線將首先在距離地面110到100公裡的大氣中化為灰燼。


 

在90到80公裡的高空,空間站的外殼和內部結構將分裂成無數碎塊。在穿越距離地面70到60公裡的高空時,猛烈的燃燒將使大部分碎塊灰飛煙滅,剩餘的總重大約12噸的殘片將散落到南緯47度到50度之間的南太平洋無人海域。

 


"和平"號的設計工作始於1976年。1986年2月,由工作艙、過渡艙、服務艙組成的基礎構件進入太空。 1986年3月迎來了首批兩名前俄國太空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平號空間站開始老化,各種問題也不斷產生,特別是最近幾年,和平號上失火、計算機失靈、無線電通訊中斷等故障接連不斷,使俄國技術人員大傷腦筋。

 


  最嚴重的故障發生在1999年底,和平號空間站曾與地面控制中心一度中斷聯繫24小時,儘管經過專家搶修恢復了與和平號的無線電通訊聯絡,但有證據顯示和平號的太陽能電池板出了問題,有關方面也因此擔心空間站可能失去電源,從而導致系統凍結,最終使空間站的運行失去控制而墜毀,後果不堪設想。對於這個原設計壽命僅為5年,但卻已經圍繞地球運行了15年的空間站,俄羅斯有關專家提出,最佳的選擇是將它銷毀。

 


「和平號」是20世紀質量最重、壽命最長、載人最多和技術最先進的太空飛行器。15年來,"和平"號先後同90多艘載人飛船及貨運飛船成功對接,並9次"親吻對接"米國太空梭。它總共接納了28個長期基本考察組和30個國際考察組,108名來自俄羅斯、米國、日本等12國的太空人光顧 "和平"號。


這些太空人共完成20多個科研計劃,以及太空動植物培育、生物技術、材料加工、太空製藥、宇宙電子流、反質子流帶電粒子和弱伽馬射線監測、深空探測、"人造月亮"等總計2.2萬項科學實驗。此外,他們還嘗試了從太空預報地震、火山爆發、水災及其它自然災害的可能性。在此期間,太空人們進行了78次、共359小時零12分的太空行走。作為重要的太空科研基地,和平號空間站在為人類探索和開發宇宙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預計到和平號將要墜入地球,塔某鍾公司的業主在太平洋中布置了一個40X40英尺的目標,塔某鍾公司在這個目標的中心畫上了它們的公司的象徵,一個鈴鐺,並且書寫上「免費的塔克在這裡」。塔某鍾公司的品牌傳播副主席克立斯·貝克宣稱:「如果和平號擊中我們的鈴鐺,每一個在米國的人都可以免費得到一個塔某鍾公司的塔克。」不過該公司也為這項危險的賭博購買了巨額的財產保險。最終,並沒有任何碎片擊中那個目標。

 


空間站的支援載具主要依靠聯盟號和進步號。聯盟號主要負責運送太空人,輪換機組人員。聯盟號還充當救生艇的角色,在發生緊急情況時,可以相對快速的將太空人送回地球。無人操控的進步號主要負責貨運任務,補給空間站。

 


晶體號所攜帶的兩個外圍附加對接系統原本是為暴風雪號準備的,但是計劃隨後被遺棄,該設備後來用於米國的太空梭。在和平號太空梭計劃期間,太空梭也作為空間站的支持系統充當運送太空人及貨物的角色,允許米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太空人訪問或長期停留在空間站。太空梭為空間站帶來了大量的貨物,延長了空間站的給養時間。當太空梭與空間站對接時,空間站臨時性擴大了生活和工作空間,繼而成為了當時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總共249噸。

 


布賴恩.伯勒(Bryan Burrough)在他的著作《Dragonfly:NASA and the Crisis Aboard Mir》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空間站早期發展的過程。

 

波利亞科夫 (Polyakov, Valery V.) 在他的著作滯留航天679天一書中記載了在空間站的生活。

 


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DOS-7)是和平號空間站的第一個發射升空的組件。它在1986年2月20日被質子-K運載火箭從俄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LC-200/39發射臺發射升空。 但是在設計之初,核心艙(DOS-7)和DOS-8是做為禮炮七號的一部分。而後者一直到2000年才作為國際空間站的一部分發射升空。

 


核心艙被送到位於172X301公裡的初始軌道面,並於3月6日開始接受指令,3月8日到達距離禮炮七號只有10公裡的位置。第一次使用同步衛星中繼通信是在3月29日。

 

核心艙上擁有以下設備:對大氣層塵埃進行分析的EFO-1電子光度計,瑞典生產的哈蘇相機,KATE-140地形掃描遙感相機(50米精確範圍),MKS-M多段波光譜儀(0.4-0.9微米),256通道光譜儀(可見光和紅外線範圍),研究地表大氣排放的脈衝觀測儀。

 


核心艙是基於禮炮6號以及禮炮七號的設計。設計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變革,包括更好的計算機設備以及太陽能電池隊列。和平號核心艙所採用的是鎵太陽能電池陣列,它比禮炮七號的矽陣列多出30%的電量(到120瓦每平方米)。自從1978年起,俄國在禮炮6號以及禮炮七號做了很多鎵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實驗。核心艙所採用的陣列,是禮炮七號陣列跨度的近2倍。

 


它的設計目標被設定為可以為兩名太空人提供舒適的獨立工作艙室,並且有六個接駁塢站。其中四個,位於核心艙的前端輻射狀的節點上,一個被稱為停泊的地方。另外兩個接口一個位於艙室的後部,一個位於側翼,這兩個是計劃為聯盟號以及進步號做對接預留的。核心艙裝備有兩臺引擎,都被設置在船尾,這些引擎是為了做軌道調整而準備的,每臺發動機可以提供300公斤的推力。不過這兩臺引擎在1987年4月,量子1號到達太空站尾部與之對接之後,就被停用了。

 


核心艙的主要任務是作為太空人日常的娛樂及生活空間。配置了廁所、健身、醫療以及娛樂影音設備。船舷的兩頭可以睡覺及一些私人空間。

 

1987年的6月第三塊太陽能電池板被安裝到了核心艙,這是被量子1號帶到太空的。

 

空間站在1998年電影《世界末日》中扮演了重要的中繼加油站角色。在該片中,空間站僅僅被稱為俄羅斯空間站,並且由於燃油洩露而爆炸。

 


1997年的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和平站作為一個名叫Hadden Suit的人物的避難所。在《南方公園》第一季中,阿尼第一個因為空間站墜毀擊中他而死亡,之後所有人也在墜毀事件中死亡。空間站在該片播出3年半之後,脫軌墜入南太平洋中。1999年電影《病毒》中,空間站被一種外來物種侵入。

 

在智利喜劇電影《ChilePuede》中,一個非法的私人智利航天公司被米國晸府懷疑,和阿拉伯的蓋達組織利用衛星聯手準備進攻米國。一個俄羅斯的科學家指導他在空間站工作的太空人侄子,避免了毀滅性事件的發生。1991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墜落天使》中,和平號和米國的自由號空間站對接,成為一個巨大的太空人在航天中的棲息地。

 


羅伯特·J·索耶所撰寫的短篇小說《在所有的上面》中提到,米國太空人登上空間站帶回俄羅斯太空人的屍體。2002年小說《Q版特工 6 航天殺人真菌》中,主角特工阿Wing要阻止和平號上培植的殺人真菌落入壞人手中。

2012年電影《鋼鐵蒼穹》中,俄國與一眾國家違反了協定,將空間站改裝為航天戰艦,並協助攻擊月球的吶粹基地。

 

質子-K運載火箭是俄國質子號運載火箭家族中的三級型號。米國國防部對這種火箭的代號是「SL-13」,米國國會的謝爾頓命名法(用於識別火箭的衍生型號)則稱其為「D-1」。此火箭主要用來發射空間站。

 


在切洛勉的UR500(即兩級型質子號)基礎上發展三級火箭的計劃在1964年就已經決定了。當時為這種新火箭安排的任務是發射「金剛石」軍用空間站(其中實際發射成功的都被編進了禮炮號的編號序列)和LK-1載人環月飛船(此飛船後來被取消)。但火箭的發展出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可靠性一直達不到要求。第一枚帶有第三級的質子號於1967年3月10日發射,但這是一枚帶有「D組級」上面級的四級火箭;不帶上面級的質子-K於1968年11月16日首次發射,將質子4號科學衛星(重達16噸)送入太空。

 

以下是由質子-K發射成功的空間站。

 


禮炮號系列:禮炮1號,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禮炮5號,禮炮6號,禮炮七號;

 

TKS空間艙系列:宇宙-929,宇宙-1267,宇宙-1443,宇宙-1686(注意這些艙段通常是對接到禮炮號空間站上作為後者的組件);

 

和平號空間站的6個組件:核心艙,量子1號天文物理艙,量子2號氣閘艙,「晶體」號實驗艙,「光譜」號遙感艙,「自然」號地球觀測艙;

 


國際空間站的兩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和星辰號服務艙。

 

截止2000年,質子-K共發射31次,其中失敗4次。

 

Jumbo Huang Notes: Mir (peace or world) was a space station that operated in low Earth orbit from 1986 to 2001, operated by the Soviet Union and later by Russia. Mir was the first modular space station and was assembled in orbit from 1986 to 1996. It had a greater mass than any previous spacecraft. At the time it was the largest artificial satellite in orbit, succee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after Mir's orbit decayed. The station served as a microgravity research laboratory in which crews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biology, human biology, physics, astronomy, meteorology, and spacecraft systems with a goal of developing technologies required for permanent occupation of space.

 


Mir was the first continuously inhabited long-term research station in orbit and held the record for the longest continuous human presence in space at 3,644 days, until it was surpassed by the ISS on 23 October 2010. It holds the record for the longest single human spaceflight, with Valeri Polyakov spending 437 days and 18 hours on the station between 1994 and 1995. Mir was occupied for a total of twelve and a half years out of its fifteen-year lifespan, having the capacity to support a resident crew of three, or larger crews for short visits.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the Salyut programme, Mir represented the next stage in the Soviet Union's space station programme. The first module of the station, known as the core module or base block, was launched in 1986 and followed by six further modules. Proton rockets were used to launch all of its components except for the docking module, which was installed by US Space Shuttle mission STS-74 in 1995. When complete, the station consisted of seven pressurised modules and several unpressurised components. Power was provided by several photovoltaic arrays attached directly to the modules. The station was maintained at an orbit between 296 km (184 mi) and 421 km (262 mi) altitude and travelled at an average speed of 27,700 km/h (17,200 mph), completing 15.7 orbits per day.

 

第2122回:太空飛行器墓地尼莫點,海洋遠極最寂寞地



相關焦點

  • 第2121回:和平號空間站脫軌,人造天宮探索使命
    回:和平號空間站脫軌,人造天宮探索使命俄國再次決定讓聯盟T-15任務肩負雙重使命,同時完成和平號空間站和禮炮七號的任務。"空間站由3個艙組成,總重量137噸,工作容積400多立方米,是迄今為止人類探索太空規模最大的太空飛行器,有"人造天宮"之稱。
  • 為什麼和平號空間站又被稱為人造天宮?
    空間站有工作艙、生活艙、服務和對接倉等幾部分構成。在宇宙空間高真空、微重力的環境中,可以合成許多地球上得不到的產品。所以人們可以在宇宙空間站進行科學研究、試驗新產品的活動,這裡也因此成了重要的科學研究基地。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從「和平號」空間站上歸來的兩名太空人寄託夫和瑪納羅夫創造了在太空飛行整整一年的新紀錄。
  • 蘇聯載人航天的典範——和平號空間站
    在1984年初期,和平號空間站的計劃幾乎陷於停頓,所有的資金被轉移至暴風雪計劃,以支持暴風雪太空梭的早日升空。不過資金也很快回到計劃中,當年2月末3月初時,瓦朗坦·格盧什科在第27屆黨代表大會上表示,和平號空間站一定要在1986年初期升空。現在所有的計劃都已經清楚,空間站必須在1986年初期發射。
  • 和平號空間站的啟示
    新華網消息據《科技日報》4月28日報導(孫健)  15年來,和平號空間站一次次創造的奇蹟激起了人類探索太空的無限熱情。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3月23日,和平號平安墜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但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無疑將永垂史冊。
  • 第七期:構築「天宮」_網易探索
    但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空間站與後來的「和平號」相比還是顯得結構簡單、任務單一、擴展性差,另外禮炮系列的可靠性不是很好,禮炮1號成員組在返航時遇難,禮炮2號則發生故障未能載人。 美國的「天空實驗室」於1973年發射,是人類迄今向近地軌道發射的人造天體中重量和容量最大而又最複雜的一個。航天員由「阿波羅」飛船接送,分3批共9人,在站分別工作了28天、59天和84天,進行了270多項研究實驗,拍攝了18萬張太陽活動的照片、4萬多張地面照片,還進行了長期失重人體生理學試驗和失重下材料加工的試驗。
  • 和平號空間站(組圖)
    第1頁:和平號空間站 第2頁:和平號空間站對接  蘇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是由核心艙和5個專業艙段組成,總重達135t,長達87m,是當時世界上重量最大、載人最多、壽命最長、技術最先進、在軌工作時間最長的空間站,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多艙段組合方式的空間站。
  • 空間站們在此長眠:失控的天宮一號,還是落向了這座海底公墓
    遙遠的南太平洋尼莫點附近,號稱地球最寂寞之境,是退休的人造太空飛行器最佳的落入區域。天空一號的許多前輩,就曾被人為控制,歸葬此處,比如著名的蘇聯和平號空間站(MIR)。根據英國天文科普作家David Whitehouse2017年年底為BBC撰寫的文章,這片海底「公墓」安葬著260多個太空飛行器殘骸,大部分來自蘇聯和俄羅斯。
  • 百噸級空間站曾被燒成火球,天宮迎來鳳凰涅槃時刻
    談到天宮空間站就不得不提到十八年前隕落南太平洋的和平號空間站,兩者有著一定程度的外在相似性,但內在卻早已是大不相同。和平號空間站是人類開啟大規模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鼻祖,也是蘇聯載人航天技術的集大成者。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任務歷來有著緊密聯繫,例如,發射東方1號載人飛船的東方號火箭就是R-7彈道飛彈衍生產品,起初蘇聯研製載人空間站也是為了服務軍事偵察任務。蘇聯前後共發射了8座空間站,乍一看上去這個數量真是夠多的,然而這只是因為航天探索早期階段技術發展不成熟,需要大量單一且原始的試驗,其中還伴隨著失敗。
  • 和平號:人類踏入太空的裡程碑,做出傑出貢獻的空間站
    人類踏入太空的裡程碑,做出傑出貢獻的空間站,和平號的一生從冷戰後期的1986年起,經過了整整十年的長時間的準備和製造,發射了組裝工作,到了1996年4月最後一個艙體被發射上天,和和平號空間站主體完成了全面對接,先後經過二十二次發射對接
  • 2022年中國天宮空間站,17國加入,打造真正的國際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是美國的第一個空間站。和平號是蘇聯在禮炮空間站基礎上打造的第一個國際空間站。從一九八六年之後的十年裡,陸續和五個模塊進行對接,組成了一個巨無霸。和平號空間站的主體是太空人的生活艙,它不同於禮炮空間站只有一個對接口,而是擁有六個對接口,可以對接各種模塊和飛船。每個模塊都是一個專業的太空實驗室。太空人在核心艙生活,在實驗室工作,蘇聯在這時候還和美國nasa進行了很多航天項目的合作。
  • 和平號空間站:俄羅斯 可長期居住的空間站
    和平號空間站(蘇聯與美國在這裡進行過宇航事業合作,許多不同國家的太空人也曾到訪和平號進行工作。它被廢棄後於2001年受控再入大氣層燒毀。原本為其後繼項目和平號-2準備的星辰號服務艙隨後被合併至國際空間站的項目中。和平號空間站(俄語:Мир,兼有「和平」與「世界」之意)是蘇聯建造的一個軌道空間站,蘇聯解體後歸俄羅斯。
  • 當年禁止中國進入國際空間站,如今想加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想多了
    而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墜入地球之後,美國和俄羅斯聯合建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造太空飛行器——國際空間站。這個空間站目前一共有20多個國家參與建造和使用,但是非常奇怪的是,作為全球航天力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家,中國卻並沒有參與國際空間站的計劃。
  • 天宮一號完美謝幕
    這是結束了長達7年太空之旅返回地球的中國天宮一號。  北京時間4月2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天宮一號謝幕了,而中國航天已進入空間站時代。
  • 輝煌的太空歷史,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美國首個空間站,也是人類發射的最大太空飛行器 就在美國贏得登月競賽之際,蘇聯改變目標,進入近地軌道,密集部署「禮炮計劃」。NASA不得不迎頭趕上,使用阿波羅計劃中最重的運載工具——土星五號火箭,將火箭體的第三級改造為空間站。
  • 和平號空間站設計者及太空人聚斐濟與空間站告別
    和平號空間站的設計者和曾經在和平號上居住過的太空人們已抵達太平洋南部國家斐濟,他們準備觀看將在本周末進行的這個巨大空間站的銷毀過程。  和平號預計將在3月21日或22日墜落在南太平洋。斐濟國內航空有關部門20日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將準備隨時發射兩架航空器來監控空間站的墜落過程。
  • 國際空間站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
    天空是蔚藍色,宇宙是黑暗的,是閃亮的,是無限的,是畏懼的,同時也是充滿希望的另一個空間,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在太陽系中存活了將近50億年,和宇宙相比,地球微不足道,過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了更好地在太空中工作,建立了國際空間站,如今故障頻發,4年後面臨退役,中國天宮空間站冉冉升起,成為最後唯一的希望
  • 資料:進步M-34貨運飛船與和平號空間站相撞事故
    >和平號載人空間站   來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  1)故障情況  1997年6月24日,裝有新型Toru交會對接控制系統的進步M-34貨運飛船脫離和平號空間站的對接口。6月24日夜間,飛船飛離空間站一段距離,25日,飛行指令長控制進步號貨運飛船飛回來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  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的控制站有一個電視裝置,它可以顯示從進步號貨運飛船上傳回的圖像信號 ,這與聯盟號飛船上的裝置很相似。控制站還有用於轉動與平移的手動控制器和程序模式開關。進步號貨運飛船靠近空間站時,恰巧處於地面站和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範圍之外。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天宮空間站,總大小在80-100噸級,有潛力擴展實驗艙成100+噸級,預計在2022年完成,壽命十年,亦可通過維護延期。相比而言,它比起目前420噸級的第四代空間站國際空間站的確要小一圈,但天宮對於我國而言已經是最佳方案。我國空間站和國外空間站差距又多大呢?先從簡述前三代空間站歷史和特點說起。1.基本背景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登月項目的競爭中落敗於美國後,便掀起了新一波的競爭:空間站建設。
  • 「天宮一號」到底是墜毀、回家、還是再見?
    例如我國於1970年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仍位於435 X 2041的大橢圓軌道,幾乎不受地球大氣影響,已經飛行了48年的軌道依然穩定,甚至受到太陽和月球的軌道攝動還有遠離地球的趨勢,基本上到人類滅亡都不會回來。
  • 天宮一號,歡迎回家!
    這些太空飛行器在完成自身使命或報廢失效後,都將離開運行軌道並最終再入大氣層。圖片截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天宮一號重量才有大概8噸,比起美國重達80噸的天空實驗室、俄羅斯140噸的和平號空間站來說,簡直是個袖珍太空飛行器,對航空活動和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極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