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王敗寇乃是世間常態,在交戰的過程中,或許兩方都是勢均力敵的對手,但是當結局已定之時,失敗者將成為案板上的魚肉,隨意為對手所處置,比如陳友諒便經歷了這樣的事情,就連他的後人,都因此而遭殃。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民初農民起義的重要人物,都是因為元朝壓迫而奮起反抗之人,也都是有能力角逐天下的英雄人物。
朱元璋,我們都知道,他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後來遇到自然災害,家中沒有吃的了,還剃髮出家,四出流浪,靠化緣為生,25歲還是一貧如洗,也沒有家室,直到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才逐步翻身。
而陳友諒則不同,他雖然也出身底層,但家庭條件也不算太差,小時候還是有條件讀書的,史書記載他」少時好學,略通文義,姿貌豐偉,膂力過人,優於武藝「,20來歲的時候,還在元朝當官,擔任沔陽總管府的「獄吏」。
相對於朱元璋而言,陳友諒的生活要好上不少,因此陳友諒從決定反抗起,僅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便成為了長江以南的第一農民勢力。而在這個時候,張士誠和朱元璋其實在某種意義上,並不能夠算得上是和他勢均力敵的對手。
陳友諒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將南方統一了,因此朱元璋和張士誠是他所必須戰鬥的對象。朱元璋也是個聰明的人,他知道陳友諒一定會來進攻自己,於是便用了計謀將陳友諒騙到了南京,並收走了對方的戰利品。吃了一次虧之後的陳友諒勢力大減,無奈之下只能夠逃亡湖北,而朱元璋便是在這個時候將安徽的重鎮收入囊中的。
陳友諒對這件事情自然是不高興的,因此不久之後便開始用自己的所有財富進行反擊,他選擇了進攻南昌,從而為攻打南京做準備。但是可惜的是,陳友諒的計劃不大好,南昌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同時也由於朱元璋一方的南昌守將能力實在太強,因此陳友諒消耗了幾個月的時間都沒有拿下,最終讓朱元璋有了支援的機會,雙方並因此而展開了一場大戰。
陳友諒的船非常之大,剛開始有著很好的優勢,但是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風向的改變讓朱元璋有了火攻的機會,將陳友諒的船隻都燒了。失去了倚仗的陳友諒自然落敗了,無奈之下只能夠選擇投降。
然而,朱元璋並不打算放過陳友諒,他繼續進攻並將其給射殺了,而陳友諒佔領的所有地盤也成為了朱元璋的囊中之物。最為無奈的是,朱元璋大概對陳友諒是非常不喜歡的,因此此戰過後,朱元璋還下了命令,不允許陳友諒的後人們上岸一步,他們一輩子都只能夠在湖中生活, 與今天的疍民(「疍」,拼音:dàn)有些類似,只是不知道他們是否為疍民的祖先。
或許朱元璋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因為怨恨,而是因為忌憚,他害怕這些人上岸之後開始布局,開始反攻,最終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便選擇了這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如今的我們看來,陳友諒的後人還是挺可憐的,你們說是不是呢?
參考資料:《明史》、《大越史記全書》、《明太祖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