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讀懂大腦運動意圖有望造福癱瘓病人
當下,基於癱瘓病人腦電波信號進行運動意圖的檢測已得到了深入而廣泛的研究,即讓受試者大腦進行運動想像任務,例如想像自己某一肢體的運動,但實際該肢體保持不動,受試者只是進入單純的肢體運動想像場景,此時腦電波會出現相應特徵,提取出此類特徵即可展開受試者運動意圖的預測識別。
-
採集癱瘓患者腦電波另有蹊徑
原標題:採集癱瘓患者腦電波另有蹊徑(記者衣曉峰)腦電波能夠客觀地反映人的生理狀態,如情感、專注度、所執行動作等,基於癱瘓病人腦電信號進行運動意圖的檢測已得到廣泛研究。不同於常用的多通道腦電信號採集方法,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工程學院孫金瑋教授團隊另闢蹊徑,建立了一種腦區最佳通道選擇策略。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測量科學與技術》上。
-
上海醫生提出偏癱治療「中國方案」:給癱瘓的手換「大腦」
健側頸七移位術發展為左右頸七互換術示意圖徐文東發現,在臨床上將健側頸七神經與癱瘓手連接後,術後早期,癱瘓手還不能獨立活動,而必須通過健側上肢的運動來帶動,但隨著癱瘓手不斷被帶動,大腦半球發生了可塑性的變化,患者逐漸能獨立地控制癱瘓手的活動。他推測這個臨床現象包含了兩個階段。
-
突破性進展:定向電脈衝療法或使癱瘓病人重新行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新社11月1日報導,一項突破性治療能使癱瘓病人再次行走,重新激活了神經連接,甚至為經歷事故後多年的人們也帶來了希望。該團隊包括神經外科醫生和工程師在內,使用定向電脈衝來達到這一效果,按順序觸發單個肌肉單元,如同大腦發出的信號。
-
北大教授談人機結合與智能假肢:運動意圖識別仍是難題
女主阿麗塔由人類的大腦和機械的身體組成,動作靈活,戰鬥力極強。這種半是肉體半是機器的生命,有一個特別的學名叫「賽博格」(cyborg)。它曾被認為只屬於科幻的世界,如今卻也已走進現實的生活。不過想要真正讓人類變得像阿麗塔一樣,還有很多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10月22日,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在北京召開。
-
意念移物"魔術"成真 癱瘓患者能用大腦操縱電腦
美國兩家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神經運動修復術方面取得新進展,藉助於植入大腦運動皮層的特殊裝置,幫助一名四肢癱瘓的病人用大腦操縱電腦完成某些動作,癱瘓患者藉此做到"心想事成"。 試驗 這項研究由美國麻薩諸塞綜合醫院的利·霍赫貝格和布朗大學的約翰·多諾霍共同領導。試驗對象是3年前因脊髓損傷而四肢癱瘓、現年25歲的馬修·內格爾。
-
手外科醫生發現腦的奧秘,癱瘓手也能「換大腦」
徐文東教授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發現成人大腦的特殊可塑性,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成人一側大腦半球具有支配雙側上肢的潛能」,並首創「左右頸七神經互換」顯微手術,讓一側大腦管起一雙手,開闢了「通過外周功能的改變治療中樞損傷」的新領域。這個「中國方案」巧妙避開損傷半球,讓人稱奇,就連70歲的腦中風後上肢偏癱殘障患者都有機會擁有靈巧的雙手,至今這種新方法在臨床應用已400餘例。
-
法國科學家成功研發「腦控設備」,讓癱瘓病人恢復行走。
2019年10月4日,法國格勒諾布爾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由大腦控制的AI外骨骼讓癱瘓的病人自主移動手臂和腿恢復行走。研究人員在癱瘓病人的大腦和皮膚之間的頭部的每一側植入了一個傳感器,能夠讀取並感知運動皮層中的大腦活動。
-
【AI與生命科學】全球首例「大腦—微機」輔助癱瘓病人自理生活
幾年前,世界各地許多有身份的人都在為一種罕見遺傳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募捐並推動該疾病的臨床研究。現在有些成果了。
-
四肢癱瘓患者用「大腦意念」操控機械臂
不僅如此,在最近的演示中,他們使四肢癱瘓的殘疾人能夠用自己的「大腦意念」同時控制兩支機械臂,拿起餐刀、餐叉切下一塊蛋糕,然後把蛋糕送到自己的口中。 經醫學鑑定,這是 C6 脊髓損傷,不同程度的脊髓損傷會影響人的手、手臂和腿的運動,嚴重點也會影響腸、膀胱和其他器官功能,其中 C1 至 T1 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四肢癱瘓,對於克米勒維斯基來說,C6 脊髓損傷讓他從肩膀以下癱瘓,肩膀和手腕僅剩一點微弱功能,此後 30 多年生活難以自理。
-
大腦能不能直接和網絡進行通信?
那麼有沒有可能實現大腦與網絡的通信呢,直接讀取大腦的神經元電信號,或者將外界信號回傳大腦,實現互相通信呢?科學家在這個領域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就是腦機接口技術(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這個腦機接口,實現了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
-
Nature:利用無線神經接口讓癱瘓的猴子恢復腿部運動
2016年11月11日/生物谷BIOON/--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利用一種無線的「腦-脊髓接口」來繞過一對恆河猴體內的脊髓損傷部位,讓一隻暫時癱瘓的腿部恢復有意識的行走運動。研究人員說,這是一種神經義肢首次被用來直接恢復非人靈長類動物的腿部行走運動。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將健側(健康的一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復功能。提出觀點這一觀點的提出緣於醫院的創新實踐。
-
科學家利用大腦電極實現將思想直接轉化為語言!
第一個大腦-計算機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BCI)讀取運動皮層中與運動意圖相對應的電信號,並使用軟體將這些信號轉換成操作計算機光標或機械手臂的指令。2016年,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的科學家們則更進一步,他們在一隻由大腦控制的機械臂上增加了傳感器,這樣它就能產生觸覺。
-
華裔教授AI解碼腦電波,大腦所想直接合成文本或語音
從大腦「讀取」人的意圖說話似乎是一件毫不費力的事,但實際上說話卻是人類執行的最複雜的活動之一。十多年前,科學家首次從大腦信號中解碼語言,但是一直以來,語言解碼的準確性和速度遠遠低於自然語言交流。目前一些用於大腦控制打字的腦機接口技術,其實依賴的是頭部或眼睛的殘餘非語言運動,或者依賴於光標控制以逐個選擇字母並拼出單詞,這種方式目前可以幫助癱瘓的人通過設備每分鐘輸出多達 8 個單詞。但與流程自然語言交流時每分鐘 150 個單詞的平均速度比起來,現有技術的輸出速度還是太慢了。
-
斯坦福開發腦機接口:這只能敲出莎士比亞全集的猴子,帶來了癱瘓...
這個假設,基本上是用來描述大數法則概率問題的,被視為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現實中我們很難有「無限」這個條件。那麼,史丹福大學的這項研究是否是在對這個定理的一種挑釁?並非如此。事實上,生物工程師們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動力。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小猴子的測試來證明腦機接口能夠用來幫助更多患有嚴重交流障礙的人群,比如 ALS 漸凍症或者癱瘓病人,讓他們與外界進行溝通。
-
「意念控制」從科幻走向應用 大腦會被控制嗎
【新華社「新華視點」】 記者 王琳琳、馬曉澄、孫飛用意念指揮檯燈、無人機甚至小白鼠運動,不用目測就能判斷一個人注意力是否集中,癱瘓病人動動腦子就能依靠機器重新站立……這些似乎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部分已經成為現實。在美國,馬斯克創立腦機交互公司;扎克伯格成立項目組研發意念高速打字;幾天前
-
用意念開出世界盃第一球,讓癱瘓孕婦感受胎動的喜悅
當猴子可以熟練操控以後,撤走機械臂,讓它動腦想像玩遊戲,實驗人員同時記錄下電信號,提取其中能夠控制真實手臂活動的運動指令,使之控制機械手臂來完成遊戲。「逐漸地,猴子能越來越熟練地,用大腦控制機械手臂完成遊戲,無需任何身體動作。」 初步實驗獲得成功。但這只是腦機接口發展之初的情況,教授介紹說。
-
大腦植入物的首次人體試驗成功地使癱瘓患者操作計算機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對一種旨在通過電刺激治療大腦的首創裝置進行的人體試驗已經取得了一些非常有希望的結果。這種被稱為Stentrode的植入物有可能治療多種神經系統疾病,但在這些最初的試驗中,已經為兩名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MND)的澳大利亞男子帶來了顯著的生活質量改善。
-
腦機接口新突破:癱瘓患者成功用大腦控制電腦光標,馬斯克看了要淚目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用大腦控制假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證明,機器學習技術幫助癱瘓患者學習用大腦來控制電腦光標,而無需大量的日常訓練,這是過去所有腦機接口(BCI)工作中的一個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