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28日 10:14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7月23日,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他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也是第一位在中國境內現職工作期間獲此有能源界「諾貝爾獎」之稱重大獎項的科學家,頒獎儀式將於10月22日在羅馬奎裡納爾宮舉行。
小城走出的物理天才
王中林1961年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1978年考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學習物理。三年後,學校得到了送學生去美國進修的名額,20歲的王中林因英語太差名落孫山。次年的第二次選拔,苦練英語的他順利通過並成為西北五省唯一被錄取的學生。王中林選擇了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投入考利教授門下。這位全名叫做約翰·麥斯威爾·考利的教授是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祖師級人物。就這樣,王中林開啟了自己的科研路。
僅用4年時間,王中林就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又順利完成了多個研究課題。1995年,他應聘進入喬治亞理工學院當副教授,從事納米科學研究。初來乍到,王中林沒有專用的實驗室,只能蹭別人的實驗室。就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用三年時間發表了80多篇論文,並獲得了終身教授席位。
絆倒你的可能是「金磚」
2011年,有學生在測試一款納米發電機時觀察到了5V的電壓信號,起初大家以為這是一個誤差——數值比預想的要高出一個數量級——但王中林覺得其中或許另有玄機。仔細研究發現,原來這次測試器件使用的材料表面比較粗糙,在實驗中封裝不穩,發生了滑動,造成了摩擦起電。王中林頓時想到:為什麼不把這個效應利用起來呢?
經過整整一年的探索,2012年初,王中林團隊終於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納米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這個裝置可以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更重要的是,摩擦發電具有極強的輸出性能,可以實現高達數千伏的電壓輸出。通過小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把走路、呼吸、心跳等日常中的零碎能量收集起來,轉換成電能。當初的一個「實驗誤差」,如今已經發展出了一個全新研究領域。王中林總喜歡說,絆倒你的不一定是石頭,可能是個金磚。
女兒眼中的「納米爸爸」
王中林熱愛祖國,積極參與祖國教育、科研事業的發展。自1992年以來長期推進中美科技、教育的交流和發展,幫助擴大中國科技界在國際科學舞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並為國內培養、鍛鍊和輸送了一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王中林積極參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建設工作,他在國內出版了12本中英文著作和編刊書籍,對促進國內的納米科技發展和教育事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王中林的辦公室裡,除了滿屋子的書,最顯眼的莫過於妻子和女兒的照片。他的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在家照顧三個孩子。多年前,亞特蘭大當地報紙刊登了王中林的成就,女兒的老師拿著報紙,誇她有個好爸爸。從此,女兒就自豪地改叫他「納米爸爸」。有一年父親節,王中林收到女兒送的賀卡,上面寫著:「納米宇宙中最偉大的納米爸爸」,讓他激動不已。
見習記者 郜陽 記者 董純蕾
【責任編輯: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