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界諾貝爾獎」頒發 華人科學家首次摘得

2020-12-05 環球網

來源:中國科技網

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時,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 Award)在義大利羅馬市奎裡納爾宮頒發,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科學家獲得該獎。

(埃尼獎官網截圖)

(王中林於頒獎現場)

王中林是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埃尼獎組委會對王中林創立的納米能源技術的總體評價是對「物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生產」具有重大意義,認為「該研究成果為物聯網、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提供了能源技術」。同時,埃尼獎組委會認為他「建立了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隨機機械能來驅動移動傳感器的原理和技術路線圖」。

此次埃尼獎共分4個獎項,即埃尼「前沿能源獎」「能源轉化獎」「環境先進技術獎」「非洲青年人才獎」和「年度優秀青年學者」。王中林院士獲得的獎項是埃尼「前沿能源獎」。

(頒獎現場)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與獲獎科學家、埃尼集體領導及其相關工作人員等合影)

當天,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了獎章,他高度評價了王中林院士的科研成果特別是納米發電機和海洋「藍色能源」技術對世界能源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並對納米能源的應用前景充滿期待。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埃尼獎獎章)

埃尼獎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並稱為自然科學領域性的最高獎項。王中林院士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

王中林簡介(來自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

王中林是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創始所長和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校董事講席教授、Hightower終身講席教授。王院士還是美國物理學會、科學發展協會、材料學會、陶瓷學會、顯微學會會士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相關焦點

  • 問鼎能源界「諾貝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獲埃尼獎
    問鼎能源界「諾貝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獲埃尼獎 2018年07月28日 10:14   來源:新民晚報   參與互動
  • 王中林獲「能源界諾貝爾獎」 系獲該獎首位華人科學家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獲悉,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時,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 Award)在義大利羅馬市奎裡納爾宮頒發,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科學家獲得該獎。
  • 王中林獲埃尼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
    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所供圖  北京時間10月22日下午5點,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頒獎典禮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出席活動。  馬塔雷拉為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獲獎科學家頒發了獎章。
  • 2018全球華僑華人年度人物——王中林
    埃尼獎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 「能源界諾貝爾獎」。王中林成為迄今為止獲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科學家。  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為王中林頒發獎章,高度評價王中林的科研成果,特別是納米發電機和海洋「藍色能源」技術,對世界能源發展做出的重大貢獻。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該獎項是諾貝爾各獎項中頒發次數最多的,也是華人科學家獲獎最多的諾貝爾獎項。今年的物理學獎又將花落誰家呢?
  • 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晨興數學獎
    華人數學家大會頒發晨興數學獎
  • 中科院納米能源所所長王中林獲能源界最高獎埃尼獎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 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中科院納米能源所)23日發布消息說,該所所長王中林院士22日在義大利獲頒世界能源領域最高獎、被譽為「能源界諾貝爾獎」的埃尼獎(EniAward),成為第一位獲得埃尼獎的華人科學家
  • 諾貝爾獎正在頒發:中國人獲獎究竟有多難
    目前,諾貝爾獎正在頒發之中,諾貝爾獎雖然是一年一頒發為了噁心中國,以前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給中國人,但這兩個中國人,卻並不認可自己的祖國。當然我們也不認可瑞典頒發的這兩次諾貝爾和平獎。早在民國時期,就有人在議論中國人得諾貝爾獎的事情了。比如他們希望林語堂得諾貝爾獎,因為林語堂擅長用英文寫作,但是其有影響力得作品,今天沒幾個中國人知道。當然了,魯迅也是推薦對象,但是魯迅卻沒有長篇小說,基本都是短篇,所以也是不行的。
  • 屠呦呦之後,國人還有誰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中國籍作家首次獲此殊榮。在莫言之前,中國有著強烈的諾貝爾獎情結,一直苦苦盼著自己能夠拿一個諾貝爾獎,尤其是希望能夠拿到科學方面的諾貝爾獎。能不能獲諾貝爾獎文學獎具有比較大的偶然性,在莫言獲得諾貝爾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他能夠獲獎。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和莫言獲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在屠呦呦獲得「美國的諾貝爾獎」拉斯克獎之前,並沒有多少人看好她,在國內她也和一些同行關係搞得比較遭,連院士都評不上。當屠呦呦獲得了2011年的拉斯克獎後,有一些人才意識到屠呦呦有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 清華大學的薛其坤為啥有望摘得諾貝爾獎?
    每年的10月份是諾貝爾獎的開獎月,今年會有諾貝爾獎花落中國嗎?可能性不是很大。不過中國已經出現了有可能在未來拿到諾貝爾獎的成果,清華大學薛其坤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就是其中一例。霍爾在1938年去世,當時電子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霍爾沒有拿到諾貝爾獎。霍爾沒有想到的是,在他之後霍爾效應不僅在技術領域有了大範圍的應用,也引出了多個諾貝爾物理學獎。1980年,克裡青等人觀察到,在低溫及強磁場的情況下,霍爾效應表現出了量子化的特徵。這一發現使克裡青獲得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6日揭曉 那些年的他們 距離摘冠只差一點點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早在1916年已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引力波這個概念,不過包括韋斯在內的科學家在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才證實了這個理論。愛因斯坦雖未能因相對論獲獎,不過也曾在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提到愛因斯坦,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相對論,不過他的獲獎原因卻與相對論無關。
  • 《諾貝爾物理學獎》那些年的他們距離摘冠只差一點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早在1916年已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引力波這個概念,不過包括韋斯在內的科學家在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才證實了這個理論。因同一緣由「錯失」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還有霍金(Stephen Hawking)。他1974年提出通過「霍金輻射」來觀察黑洞,但也因為理論「過於超前」,無法被證實,成為他永遠的遺憾。他2016年1月在一次講座上開玩笑稱,自己未能獲得諾貝爾獎是可惜的事,人類至今仍未找到任何黑洞,倘若有的話,他將獲得諾貝爾獎。
  • 那些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的華人科學家
    今天,材料人梳理幾位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國內外華人科學家。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公布,獎項同時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然而,卻有很多記者和學者在為華人科學家、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陳列平。
  • 今年又有華人獲諾獎?機構公布諾獎預測名單兩位華人在列
    自2002年以來,每年發布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今年引文桂冠獎名單這次再推24位科研精英,值得注意的是,有兩位華人科學家位列席上。此外,從2014年起,引文桂冠獎名單中已連續第三年出現華人科學家——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華裔科學家張鋒、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均入選今年引文桂冠獎化學領域的獲獎名單。
  •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諾獎」 2018-08-07 14:40> 2018年08月07日 14:4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    華人科學家王中林問鼎能源
  • 諾貝爾獎獎金是多少?為什麼能頒發100多年?
    諾貝爾獎包括獎金獎品  諾貝爾獎的獎金總是以瑞典的貨幣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當時相當於瑞典一個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
  • 2018年諾貝爾獎首開,為何諾獎能成為學界最高獎項?答案讓人感慨
    疑惑的是: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於2015年合作設立「復旦-中植科學獎」,用以表彰在數學、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全球科學家。歷史總在上演驚人的巧合!2016年「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頒發,摘得桂冠的正是在本屆諾獎中拔得頭籌的日本學者本庶佑和美國學者詹姆斯·艾利森。
  • 華人科學家摘得狄拉克獎章 系理論物理界最高殊榮
    環球網綜合報導 當地時間8日,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在其官網宣布將2018年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頒發給三位傑出的物理學家:哈佛大學的Subir Sachdev、芝加哥大學的Dam Thanh Son,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華人科學家文小剛
  • 再落選的華人科學家有多牛?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