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農民:換田不如換種 良種對農業貢獻率達46%

2020-12-04 東方網

原標題:山城農民:換田不如換種 良種對農業貢獻率達46%

  春耕即將到來,又到一年購種高峰。1月28日,記者從市種子管理和植保植檢總站了解到,近年來良種對我市農業貢獻率接近50% 。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市種子管理和植保植檢總站站長趙月奎說,「作物的種子承載著作物的遺傳信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良種已是我市農業貢獻率最大的因素,達到49%。

  俗話說:換田不如換種。良種能在生產中給農民帶來實惠,因而在不少區縣,春耕備耕時良種最走俏。同時,記者在部分區縣調查時也發現,在種子市場品種豐富的情況下,農民依然認準了優質品種,因此出現優質稻高價還有人搶、變通品種便宜也無人問津的現象。

  曾種出全市水稻最高畝產的大足區拾萬鎮八埝村村民楊澤才說,上世紀80年代,他家的兩畝田畝產只有200多公斤。隨著品種的不斷改良、種植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2012年時畝產已能達到600多公斤。「去年用『良種+良法』,我畝產達到843.6公斤。」80歲的楊澤才說,「其中好品種還是起到了關鍵作用。」

  目前,我市作物良種推廣率普遍超過95%,其中水稻、玉米的良種推廣率均達100%。據了解,從2007年至2012年,我市自主培育的水稻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達到1990餘萬畝。(記者 羅芸)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黑龍江良種化工程讓農業贏在起跑線上
    連續11年,累計投資達2.14億元的農業良種化工程,使黑龍江省種植業品種更換周期由過去的7~8年縮短為3~5年,主要農作物品種實現了3年更換一次。全省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良種科技貢獻率達40%,分別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種子供應和安全保障能力登上了一個新臺階。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 繁育推廣良種確保高產增效
    繁育推廣良種確保高產增效   良種是農業生產中重要、不可替代和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特殊商品,在農業增產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朔州市農業農村局:良種選育促豐收
    近幾年,市農業農村局結合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不斷更新農作物品種,通過引進和選育青貯玉米新品種,積極引導農戶優化品種結構,充分發揮良種對農業生產的關鍵性作用,全力以赴促豐收。金秋九月,又到了收穫的季節。在山陰縣惠牧源農牧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種植基地裡,大型青貯玉米收割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搶抓晴好天氣收割已經成熟的玉米。
  • 農業種子庫:主題投資來一波?
    中國本身是一個農業大國,良種培育是基礎性的技術,自己掌握也是應該的。農業農村部披露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已審定、登記農作物品種3.9萬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四成。尤其是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實現完全自給,雜交水稻畝產潛力突破1000公斤並保持國際領先。
  • 中國棉花生產發展研討會在新疆舉行 良種研發成升級關鍵
    中國棉花生產發展研討會在新疆舉行 良種研發成升級關鍵2016-08-22 17:17:37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任編輯:郭凱中國棉花生產發展研討會8月21日在新疆輪臺舉行。與會專家指出,新形勢下,中國棉花生產面臨品種改良、機械化、精準化、標準化的挑戰,其中良種研發是下一步中國棉花生產升級的關鍵。
  • 造良田用良種 施良法——中央財政著力構建完善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著力支持「用良種」,加快現代種業發展和創新。穩定農作物良種補貼政策。繼續支持小麥、水稻、玉米和棉花良種全覆蓋,青稞良種在四川等西部藏區全覆蓋,在優勢產區支持推廣使用大豆、油菜、馬鈴薯原種、花生和天然橡膠等優良品種。良種補貼政策深得農民群眾擁護,為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快優良品種普及推廣,促進農業穩定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7萬家!煙臺提前兩年實現「十三五」目標
    堅持動物疫情防控和穩定生豬生產兩手抓,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生豬存欄308.1萬頭,恢復到2017年底存欄數的94.75%,生豬生產供應總體好於全省全國;肉雞產業和畜禽良種產業發展迅猛,全市年出欄肉雞3億隻以上,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系填補國內空白,結束祖代種雞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煙臺市承擔了全國首個白羽肉雞主要疫病區域淨化示範區建設項目,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均位居全國前列。
  • 我的家鄉奔小康 | 小小樹苗助力生態建設:靖江國家中山杉良種基地...
    2018年4月,中央電視臺大型節目《直播長江》一場對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庫區消落帶治理長達6分多鐘的報導改變了基地的窘境,這場報導的主角正是靖江中山杉。  隨後幾年,萬州繼續從靖江國家中山杉良種基地引種了上萬株中山杉,用於消落帶治理、長江防護林和城區綠化。目前,消落帶栽植的中山杉已達1500畝,一年中有3到5個月泡在水裡,成活率超過85%。  在長江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難題中的突出表現和中央電視臺的重點報導使靖江中山杉名聲大振,享譽全國。自此,靖江中山杉良種一戰成名。
  • 特克斯加快牲畜良種化進程
    「十三五」期間,特克斯縣哈薩克羊繁育基地、新疆褐牛繁育基地、良種馬繁育基地作用持續凸顯,牲畜良種化進程不斷加快,累計鑑定通過哈薩克羊種公羊6014隻,享受中央、自治區活體種公畜良補項目補貼資金481.12萬元。
  • 「農」墨重彩 大地生金——陝西榆林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40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立足資源優勢,把農業作為立市之基,糧食總產不斷增加,「橫山大明綠豆」「定邊蕎麥」「山地蘋果」等品牌化農產品不斷湧現,新型經營主體活力迸發,良種良法普遍適用,曾經的不毛之地長出了「金果果」「錢串串」,榆林現代農業提質增效,進入了全面轉型升級期,「農」墨重彩地書寫下輝煌的歷史。
  • 玉米良種匱乏影響非洲糧食生產
    新華網奈洛比7月28日電(記者趙卓昀)非洲農業專家28日在這裡開會時指出,由於嚴重缺乏經過改良的種子,作為非洲最重要糧食作物的玉米的產量受到影響。這些專家呼籲在玉米種子生產領域採取措施,以提升非洲國家的糧食生產能力。
  • 借雞還雞 農民老向一年淨掙36萬
    鳳鳴鎮宣傳委員譚文蓮說,就養殖來說,又採取了借雞還雞的模式,即公司提供雞苗,農民借來養,約一個月後再還給公司,根據雞的品種不同,每隻雞農民可獲利3角到7角不等。向繼平就是這樣當上雞老闆的——他租用了20多個大小不等的大棚,按每個大棚一年養12批算,一年可代養200多萬隻肉雞,加上零售肉雞的收入,除去十來人的工資,一年下來淨利潤也有三四十萬。
  • 凌繼河:跟大家分享六個字:良種、良法、良田
    10月21日,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集體採訪活動,主題為「農業科技創新圖為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凌繼河。新華網 郝廣鵬攝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 十九大新聞中心10月21日晚上7點舉辦集體採訪活動,邀請農業領域的相關代表談「農業科技創新」話題,江西省安義縣種糧大戶、綠能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凌繼河回答記者提問。
  • 楊凌農科頂天立地 現代農業展翅騰飛
    俗話說:「一顆良種,千粒好糧」。依託農業科研平臺,農科專家、農民育種家及企業育種人,通過引種繁育、雜交育種、遠緣雜交、基因工程等多種方式,初步估算累計育成動植物新品種600餘個,由楊凌育繁推的新品種增加產值超過千億元,為全面打造國家現代種業示範區奠定基礎。   種子是農作物的起點,種業是農業的基石。
  • 很多農民朋友都不知道
    要說畝這個單位,很多人會將它與農民的田地淪為一體,幾畝地什麼的,在讀書的時候,大家通常都會學到平方米與畝的換算方法,那平方米如何換算畝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各位講講吧。一、平方米如何換算畝?由此得出的換算結果:1畝=666.67平方米。1平方米=0.0015畝。
  • 【潮湧天山】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經營模式轉變——呼圖壁農民增收...
    五工臺鎮黨委書記徐傑說,以前,農民的種植結構單一,生產方式也單一。現在不一樣了,以五工臺鎮為例,已形成葡萄種植、特色種養、全域旅遊等產業鏈條。農民們一年四季都有活幹、有錢賺。2020年,該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有望突破2.4萬元。  「我們著重在培育農業產業集群上下功夫,全縣已形成苗木、葡萄、乳業等一批農牧業產業集群,助推農民增收。」呼圖壁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忠海說。
  • 農業「四季歌」新唱質量曲
    從江南魚米鄉到中原黃土地再到東北黑土地,冬去春來夏至,農民們按照時令辛勤耕耘,農業生產一環扣一環、一季接一季。農業生產「四季歌」的背後,不變的是穩產保供的決心,變化的是質量興農的導向。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果集中體現在農業經濟數據上。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魏百剛介紹,今年以來,農產品電子商務快速發展,1月份至7月份農產品網上零售額保持兩位數增長。
  • 引起良種退化的原因是什麼?防止良種退化有哪些方法?
    大家知道,一個優良品種,在一個地方連種幾年後,如果只種不選,只繁不育,優良性狀就會逐年變壞,純種變雜,良種變劣,品質變差,產量降低。因此,防止良種退化,不斷進行提純復壯,就成為生產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三)栽培環境條件不良:如密度過大,光照不足,水肥供不應求,種株生長不健壯,種子發育不良,後代就會表現退化。(四)機械混雜;種子在採收、保管和運輸過程中,由於工作不細心,人為地造成種子混雜不純。
  • 知識貼|無人機農業能給農民帶來什麼?
    農民不願意種地,原因在於種地太辛苦了,而收益又太低,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農民辛辛苦苦種地,還不如進城裡打工賺錢,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如今,國家在倡導現代農業,用機械代替人工,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能適應多種複雜地形,進行播種、撒藥的工作。
  • 農民種小麥虧本的不如種這種果子,畝產4千斤,年收入上十幾萬元
    導讀:農民種小麥虧本的不如種這種果子,畝產4千斤,年收入上十幾萬元我們都知道,農村裡面的人都是靠著種地或者是養一些東西來賺錢的,這也算是我們農村人最基本的一種賺錢的方式,從很久以前都是這樣的。在我們家那邊,人們就發現種地或者是養殖賺不了錢,他們就換了一種東西種。這個他們新種的東西就是一種果子。現在有很多人都改行來種這種果子了。我說的這種果子,它的名字叫做「無花果」,他原來是在阿拉伯那邊的之後才傳入到我們中國。他適合生長在熱帶的地區,所以他不適合長在寒冷的地區,也不喜歡雨水大的地方。但是它生長的能力特別強,而且它的生長期也特別長大概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