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山探洞:發現了苔蘚蟲、海百合莖化石 | 湖湘地理

2020-12-04 瀟湘晨報

卷首語

永不消逝的洞穴圖騰

村裡有個山洞,叫作犀牛巖,常年有水流出,在雜亂的石山中,不難找到。

黑暗未知的巖洞,最容易衍生故事,並且代代相傳,每一代老人講起來,都篤定而且繪聲繪色,像親眼所見。他們說,原來洞中住著一頭白犀牛,後來遠走他鄉,而白犀牛離去的原因在不斷演繹中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離洞口不遠處的一個清晰「牛腳印」,讓他們對白犀牛的傳說深信不疑。

「全身雪白,身上厚厚一層甲,刀槍不入;頭上一個角,能夠頂穿石頭。」面對孩子對於白犀牛的追問,老人們煞有介事,多半是為了阻止不懂事的孩子進入洞穴冒險。不過,老人們的篤定、誇張,卻往往激勵了少年的探險熱情。

探險犀牛巖,是男孩的成人禮。幾根蠟燭,自製的火把,或者偷偷拿出家裡的手電,是孩子所有的探險裝備。進入黑暗與未知的勇氣,來自於小夥伴的相互打氣,更來自於相互賭咒:「誰先撤,誰是小狗。」稚嫩的賭咒,關乎少年的尊嚴。跌跌撞撞進洞,黑暗和恐懼伴隨著忙亂的腳步逐漸加深,水聲、不知名的巨大聲響,在孩子豐富的想像力裡,早就幻化成各種妖魔鬼怪。一群突然騰起的蝙蝠,終於打破孩子最後的鎮定,後面的孩子開始驚叫著往回走,故作鎮定的前行者也有了撤離的理由。探險,總是以出洞之後「五十步笑百步」的相互埋怨結束,卻也總會約定再次探險的時間,經歷過多次反覆,終究沒能完成對洞穴的探險。好奇心卻在屢次失敗中愈加強烈起來,總覺得那個神秘的洞穴中,藏著天大的秘密。新成長起來的村中少年,依舊前赴後繼地在洞口試探。

人類對於洞穴的好奇與嚮往,與生俱來。洞穴為人類提供了最早的庇護,讓我們恐懼的洞穴,卻是人類最初的安全感。據說,在人的瀕死體驗中,會感覺被一個黑洞吸入,在洞中被拉扯、擠壓,心情卻格外平靜。餘秋雨甚至在散文《白蓮洞》中得出結論:「人類最後還得回到洞穴中的老家。」「走向文明的人類,深層的意識中也會埋藏著一個洞穴圖騰。」

第一次深入洞穴,將所有的燈光熄滅,黑暗包圍中,只有自己的呼吸和流水聲,恐懼感逐漸褪去,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失去了時間和空間感,也許只有在洞穴中,人類才會重新找到最初的「我」。

△5月1日,湘西洞穴探險隊進入八面山涼風洞,來自永州的探險隊員小鹿被涼風洞「大會堂」吸引。 圖/楊翌斌

八面山上,燕子洞最有名,三千土匪曾經佔據燕子洞,並與剿匪的解放軍長期拉鋸。所以,燕子洞在節假日裡遊人如織,因為,燕子洞會講關於戰爭的故事。其實,洞穴所能講的故事,遠比那場戰爭寬廣、久遠。五一假期,湖湘地理跟隨湘西洞穴探險隊,在八面山探洞。洞穴就是一部浩瀚的百科全書,歷史學、植物學、地質學,無所不包,你甚至還要學會鑑別一副骸骨。我們撫摸一塊苔蘚蟲化石,仿佛捧起幾億年前的海浪,我們在一個發黑的熬硝池前發呆,土家人的歷史就在身旁。這個黑暗世界,值得我們用好奇的眼光仔細打量。

△先鋒組組長末路進入雲龍洞豎井。圖/唐兵兵

探索八面山的滄海桑田,感受時間的力量

八面山,因為有八個面而得名,橫亙在湖南與重慶之間,南北長約50公裡,寬10餘公裡,最窄地區僅3公裡,像一條兩頭尖尖的船。平均海拔1200餘米,最高峰1414.5米,稱得上是一艘巨輪,八面懸崖峭立,臺地之上卻是高山草場。我們的營地在天堂村,風景十分秀麗,多長滿青草的小山丘,身居其間,很難想像自己處於巖溶臺地之上。

遊客多來八面山體驗高山草場的豪邁,但是溶洞、陰河、絕壁、天坑、天斬、天橋、石林才是八面山更為真實的樣子,它們靜默無言,它們的故事卻要從數億年前講起。彼時此處還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鈣質骨骼以及其他碳酸鹽類物質不斷沉積,形成厚達10千米的碳酸鹽巖地層。滄海桑田,汪洋成陸,碳酸鹽巖從海底抬升為陸地,湘西多降雨,水中的二氧化碳與碳酸鹽發生化學反應,碳酸鹽被溶解並隨著流水流走,塑造了溶洞、天坑,也鍛造了石林、天橋、天塹的獨特景觀,這是八面山的滄海桑田。

在這樣的地方探洞,最能體驗到時間的力量。

△雲龍洞豎井內景。圖/楊翌斌

珊瑚、腕足化石,見證一場生物大滅絕

探洞最大的樂趣或許在於,你不知道你將遇見什麼,就像我們在雲龍洞中意外遇見化石一樣。在一處豎井,湘西洞穴探險隊發現了諸多珊瑚、腕足、頭足化石,如果單獨看,只能說明這裡曾經是海洋,生活著無數的海洋生物。而結合三疊紀地層,我們就會發現,它們曾經遭遇了一場滅頂之災。

這次生物滅絕,是著名的「二疊紀滅絕」,地史稱為「第三次生物滅絕」。它導致地球上96%的生物,其中包括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關於這次事件的起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二疊紀大陸漂移成了盤古大陸,是地質活動和氣候變化導致生物滅絕;有人認為是隕石撞擊導致生物滅絕,這種說法的證據是,四川廣元、重慶、浙江長興二疊/三疊界線中有隕石撞擊造成的銥異常,較界限上下巖層中含量高出約10到20倍;還有人認為是缺氧,其證據是二疊紀地層中發現大量富含有機質的頁巖,有機物不能有效分解,證明當時的海洋已經嚴重缺氧。原因難以考證,但是湖南省上二疊統地層中的珊瑚、腕足、頭足在下三疊統地層中都沒有了,而出現了新的化石菊石類和瓣鰓類,說明這次生物滅絕在湖南省確實存在過。

湘西山洞中是否藏著遠古人類的秘密?

在八面山的洞穴裡,其實不難尋見人類的遺蹟,甚至時間並不久遠。在解放前,湘西還有不少人住在洞裡。而熬硝更是土家族人曾經興盛一時的產業,歷史悠久,在明清時,土司就開始讓百姓在洞中熬硝,甚至私造銅錢,洞穴是土家族人避難、謀生之所。湘西洞穴探險隊,就不止一次在洞穴中發現熬硝池。而在戰亂時,逃避戰亂的百姓,佔山為王的土匪,都格外鍾愛遠離塵世的洞穴,他們在此生活,留下遺蹟,最終成為洞穴故事的一個部分。

湖湘地理的地質顧問童潛明一直堅信,湘西的山洞中一定藏著遠古人類的秘密,「湖北有,與它交界的湘西,也一定有的」。

從湘西龍山縣裡耶古鎮遠眺八面山巖溶臺地,像個睡美人。用航拍機俯瞰卻像一艘由北往南航行的船,穿過億萬年的光陰,傷痕累累,巖洞、天坑,是它的「傷疤」。地球的傷疤,往往是探險者的天堂。

湘西洞穴探險隊在五一假期裡,集結了來自貴州、四川、湖北、廣東、湖南五省的探洞愛好者,在八面山涼風洞巖洞群、雲龍洞以及一個未命名的豎井進行系列的洞穴考察。探險隊在前期已經有過民調和勘察,但在未完全深入洞穴之前,一切都是未知,這也是探洞最大的樂趣所在。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通往涼風洞的小路陡峭,幾乎貼著崖壁。圖/楊翌斌

△來自四川的探洞者tony,在涼風洞門前準備拍攝視頻。

△涼風洞洞口,在海拔1200多米的峭壁之上。

△涼風洞曾經有一個道觀,殘留的石牆。

[涼風洞]土家族人曾在洞內熬硝

我們到達營地時,已經是4月30日晚上10點。營地在海拔1000多米的天堂村,村民老劉家暫時閒置的兩層新房,離洞穴位置不遠,有院子、衛生間、廚房,甚至還有熱水器,是探洞者們最理想的營地。老劉打著手電在村口迎接,熱情散著煙,好奇地打量著探洞者們,藉助簡單的繩索與工具下到深達數百米的豎井,超出了這個老農的生活經驗。

△涼風洞洞口,探險隊員們在拍照。圖/楊翌斌

在院子裡打地鋪或者扎帳篷,安頓下來已經是深夜十二點。在開過會,分好組之後,隊員們似乎並無困意,圍著火塘熱烈聊起天來,不像是一場探險,倒更像久別重逢的聚會。

第二天早上8點,我們在一片濃霧中上山。涼風洞在海拔1200多米的一處峭壁之上,到達的小路幾乎貼著懸崖,令人心驚,洞口是一個坍塌形成的巨大洞廳,足以容納兩棟一層的樓房。當地的村民在夏天裡到這裡乘涼,涼風洞,大約因此得名。洞廳裡有大石塊壘成的牆壁,在廢棄前,這裡曾有一所道觀,叫作懸空觀,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前,還有香火。更為傳奇的說法是洞裡埋藏著寶藏,當地村民對於這種傳說並不十分相信,卻總不乏尋寶者在洞內到處挖掘,進入洞內,不難發現挖掘過的痕跡。探險隊選擇這個洞穴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寶藏,而是聽說洞內還有一個難以發現的暗道。

進洞前,有莊重的祭洞儀式。隊長燒鳥燃起紙錢,舉起香,用吉首方言念著大段祭詞,大概是「多有打擾,請勿見怪」的意思,隊員們跟著念,跟著磕頭,上香,一臉虔誠。這些黑暗與未知的挑戰者,更深切懂得對大自然的敬畏。

探洞者先鋒組最先進入洞穴,為後進入的掘進組、測量組、攝影組探路,在分工上,先鋒承擔巖體勘察、架設繩索等任務,不僅要經驗豐富,體力充沛,更要有責任意識、全局觀,綜合考慮隊員的身體素質,合理架設繩索,保證每一位隊員的安全。後勤組主要是後勤保障,負責補寄器材、食物,而測繪組則是負責對洞窟進行測量,以及製圖工作。

涼風洞是個平洞,屬於幹洞,難以見到鐘乳石,地面多是坍塌的碎石,行進並不困難,恍惚間總覺得是在夜裡行走,路面甚至能夠感覺出有人修整過。我們很快在洞穴的深處發現了臺階和幾個熬硝池,用石頭壘成的圓形小池,石頭被燻成了黑色,旁邊隨處可見硝土。在湘西,熬硝曾經盛極一時,熬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土家人產硝用於槍藥自製,用於打仗,也用於打獵。湘西土家族的熬硝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據周邊的老人介紹,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一批老硝客常駐涼風洞,在洞中熬硝時多半赤身裸體,在幽暗的地下世界裡,硝客們憑著香計算時辰,憑著香的顏色分辨日夜,火光金亮為白天,火光紅暗則是黑夜,硝客像一群原始的地下生物,努力討地上的生活。

△涼風洞是個平洞,地面多是坍塌的碎石,行進並不困難。圖/楊翌斌

涼風洞的探險,並沒有發現傳說中新的暗道,幾個支洞都在水潭或者消水眼處畫上句號。探洞的意義在於尋找人類沒有到達的深處,但是在與世隔絕的洞中,邂逅人類曾經生活或者為生活奮鬥的痕跡,同樣令人震撼而感動。

在黑暗中行走,時間概念就變得模糊起來,我們在洞中吃過乾糧,順便煮了一回咖啡,返回洞口時,已經是黃昏,再次見到陽光,感到無比親切。

△五把刀豎井,深達148米。探險隊員正在下井。 圖/楊翌斌

[五把刀豎井]洞內有動物骸骨

5月2日,山上下起雨來,探險隊只好在營地等待。按照原計劃,探險隊將去一個叫五把刀的地方探尋一口豎井。在村民老劉的印象裡,那口豎井深不可測,「底下有龍的」。對於探險隊將下到豎井底部,他始終覺得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雨一直到上午10點才停,雲開霧散,探險隊才開始向五把刀出發。在八面山上,有三把刀、四把刀、五把刀等36個以「刀」命名的小地名,匪氣十足;卻也有以上營、下營、七家營等48個以「營」命名的自然村落,兵匪長時間在此拉鋸、徵戰,戰爭早已平息,卻在地名上留下深刻印記,實在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從營地出發,到五把刀去,需要翻過兩道山梁,雖然一路上坡,卻是穿行在高山草甸的小路,加上山上的春天來得遲,杜鵑花含苞待放,路旁的竹筍、蕨菜還是鮮嫩模樣。這種跋涉自然少了辛勞,像一場春遊。

看著我們往山上走,在田間勞作的婦人突然大聲朝我們呼喊。聽了好久才聽清,是讓我們在經過之後記得給她帶上農場的門,在土地拋荒之後,這高山草場成了絕佳的農場,用鐵絲網很容易就能圈出一塊偌大的農場來。黑豬是不需要圈養的,悠閒地行走在山間覓食,這種寧靜的鄉村圖景讓人嚮往,這塊傲立於群山的巖溶臺地,似乎在時間上也獨立於大地之外。

豎井是一種坍陷漏鬥,在平面輪廓上呈方形、長條狀或不規則圓形。長條狀是沿一組節理髮育,方形或圓形則是沿著兩組節理髮育。五把刀豎井處於山頂的一處低洼地,如果不是當地人帶領,很容易錯過,洞口被樹木遮擋,要經過一段陡峭的山路才能到達洞口。前一天,一個先鋒組提前下了井,布好了線。洞口是個直徑十多米的橢圓,巖壁深不見底,井壁陡峭,近乎直立,讓人望而生畏。「下去容易,上來難,有時候腳式上升器蹬上十幾腳,人還在原地,繩子有延展性,越蹬越長,這種情況最讓人絕望。」先鋒組組長末路說,豎井深148米,上下需要膽量,也需要體力,因為沒有經過繩索訓練,我最終沒能下井,實在算得上是一種莫大的遺憾。

豎井沒有探險隊希望的橫洞出現,洞底是一片碎石,洞道橫向延伸的長度很短,盡頭是一個消水眼。豎井探險的發現並不多,除了巖壁上的貝殼化石,還有一副散落的動物骸骨,難以分清是哪種動物。骸骨在豎井中並不少見,除了失足掉落的動物,探洞者們時常遇到輕生的人和棄嬰的骸骨,深邃的豎井,最容易掩蓋罪惡。「看骸骨是否有包裹的衣物,如果在骸骨旁發現小孩子的衣物,就很有可能是棄嬰。」隊長燒鳥在當天晚上的分享會上,分享鑑別骸骨的方法。有些特殊的年代裡,豎井和天坑收容了不少被拋棄的嬰兒。與世隔絕的豎井,也不總是獨立於人類歷史之外,有時,也進入人類最隱秘的一段歷史。

△先鋒組組長末路在雲龍洞布繩準備下井。

[雲龍洞]意外發現大量化石

探險隊對於雲龍洞的期盼不高,把對雲龍洞的探險視作是一場休閒遊。因為在前期的考察中,雲龍洞處於開發狀態,而且只有一個40多米的豎井值得探索。

雲龍洞離營地半個小時車程,就在馬路旁不遠處。馬路邊是一個門樓,上面寫著「雲龍洞」,是曾經的售票處,一塊「門票二十元」的牌子被擱置在路邊,無人看管,不知道開發者暫停了項目還是已經完全放棄了開發。

進入雲龍洞,一條水泥小道直通洞內,沿路的電燈顯得有些粗糙。入口不遠就是一處豎井,像一個巨大的裂縫,先鋒組組長末路往豎井裡丟下一塊石頭,試探豎井的深度:「四秒聽到回聲,大概深度就四五十米的樣子。」用石頭的墜落時間來衡量洞的深度,是最為簡單的方式。先鋒組組長末路開始準備布繩下井,我們繼續往洞裡走,水泥路很快走到盡頭,前方的路變得艱難起來,貼著巖壁的小路沿著一條水不多的河流延伸,偶爾坍塌的巨大巖石擋住了去路,只能下到河裡攀爬著前行。

洞道的盡頭是一個大的豎井,來自懷化的先鋒組隊員華仔經過簡單的測算,知道比洞口的豎井更深:「可能在一百米以上。」這讓探險者們感到興奮,營地的隊員也為此感到振奮,隊長燒鳥在得知消息後迫不及待帶了裝備趕到雲龍洞,準備對大的豎井進行探查。豎井口的巖石破碎,並不十分容易找到適合打錨點的位置,在膨脹釘打入巖石後,巖石迅速裂開來,隊長燒鳥將打入的釘子重新取出:「不然後來探洞的人,會以為這個錨點是好的,容易出現危險。」探洞講究協作,更崇尚責任,而這種責任,不僅僅在隊友之間,還有後來的探險者們。隊長燒鳥更換了幾個錨點位置,依舊不甚理想,鑽頭卻已經磨平,只能無奈放棄下豎井的打算,「下次再來吧」。

我們出了洞口,夜幕降臨,攝影組的隊員在洞口等待,而洞口豎井的先鋒組卻依舊不見上來。他們回到營地已經是晚上十點,滿身疲憊,卻看得出他們的興奮。豎井遠比最初估計的豐富,在他們的講述裡,豎井底部還有豎井和橫洞,藏著一個曲折而美麗的地下世界,而且深不可測,他們在一個不大的洞廳中,還發現了化石層,有苔蘚蟲、海百合莖、腕足類等化石。八面山億萬年的滄海桑田,海洋變陸地,化石讓這種變化更具體可感起來。而這種意外的邂逅,大概就是探洞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第二天,探洞者們陸續撤離,雲龍洞,卻被重新提上下次探險的日程。

△五把刀豎井,到達洞口需要通過一段陡峭的山路。組圖/記者唐兵兵

探洞者

探洞,不只是簡單的繩索技術

在探洞的三天時間裡,我一直為沒能下洞遺憾。憑藉一條繩索上升下降,進入常人難以到達的深處,實在是令人羨慕的事情。

「現在探洞的隊伍越來越多了,不過,大多數還停留在繩索技術層面,更確切地說,是玩洞。」隊長燒鳥算得上湘西甚至湖南探洞者的先行者,「他的技術應該在全國排在前十位,他布繩簡潔有效,新手也能輕鬆通過。」隊員笑笑如此評價自己的隊長,隊員笑笑加入探洞隊,多少因為「偶像」的力量。

2004年,湘西花垣大龍洞水資源枯竭。州水利局邀請美國洞穴探險隊,組成中美聯合探險隊,查找水源來源和枯竭的原因,湘西洞穴探險隊元老飛躍,參加了此次聯合探洞,並向國外隊友學習了單繩上下技術(簡稱SRT)及相關知識。「在美國探險隊離開幾個月後,我和探險隊元老飛躍還有幾個朋友,在一個酒吧裡商量組建湘西洞穴探險隊。」可以想像,那場酒喝得格外熱烈,幾個年輕的湘西漢子懷抱著「老外能幹,我們也能幹」的情懷,組建了湘西第一支洞穴探險隊。

只是,在探險隊成立之初,探險隊幾乎處於停滯狀態:「有點苦悶,沒有信息來源,找不到學習的途徑,所以一直沒有對外活動。」雖然無法接觸國外最先進的技術,簡單的訓練,燒鳥一直堅持著。

2007年,探險隊從燒鳥、飛躍兩人發展成了五個人,彼時,獲取資料的途徑變得便捷。探險隊在網絡中吸取營養,「剛開始學的是英式,後來改學法式,英式求穩,法式簡潔,但是保證安全沒有問題」。隊員中,不少人參加了法國洞穴救援培訓班。

燒鳥的技術進階之路可謂勵志,不過他認為,探洞,不只是簡單的繩索技術。「通過繩索技術到達別人到不了的地方,當然會有成就感,但是這不是全部。」在深入探洞多年之後,燒鳥愈加覺得探洞實在是門包羅萬象的科學,「有一次,我跟一些專家去探訪一個天坑,經過植物學家指點,發現同一種花,天坑內外是不一樣的,外面的花在經過傳播之後,品種不純,天坑裡的,才是最原始的品種。」他震驚於大自然的神奇,作為一個專業的探洞者,自覺多了一份對於自然和大地的責任。

「地質、水文、歷史、動物學、植物學……探洞,需要各種知識。」技術能劃破黑暗,到達深處,卻難以抵達未知,2015年,探險隊隊員天悟和隊員皮三完成了洞穴測量的學習,有了測量組,每一次深入洞穴,都是對未知的更全面探索。

△準備進入雲龍洞的探險隊員。

「作為第一批到達洞穴深處的人類多有成就感」

隊長燒鳥在洞裡最喜歡把頭燈熄滅,把自己置身在巨大的黑暗之中,點起一支煙,時間與空間都變得模糊,與現實世界的距離感,讓他覺得內心平靜。這幾乎是所有探洞者的共識,與黑暗融為一體,或許是探索黑暗的最佳方式。

先鋒組組長末路也享受洞中的孤獨與平靜,卻更傾向於探險:「作為第一批到達洞穴深處的人類,多有成就感。」他剛從豎井上來,回到營地,坐到火塘旁,興奮就很快掩蓋了疲憊。對那個新發現的豎井而言,他確實應該算第一批抵達那裡的人類。

△涼風洞的另外一個出入口,隊員們在此休息。

末路進入洞穴探險隊的時間不長,不過兩年時間,已經成長為隊裡絕對的先鋒。兩年前,他還熱衷於戶外,對於探洞不甚了解。「天悟介紹過來的。」隊員天悟,像是一個潛伏在戶外群的星探,招攬了不少戶外愛好者加入洞穴探險隊。或許因為中學時練體育的緣故,繩索技術很快就上了手。「練了兩次,就開始探洞了。第一次去的是『狗洞』。」「狗洞」名副其實,洞道狹窄,大部分的時間裡都需要匍匐前進,「前面推著包,還要時刻小心洞壁的尖銳石頭」。在狹窄的地方,探洞者常被卡住,需要使出渾身解數掙脫出來,「哪裡有空隙,身體就往哪裡挪」。這是他在洞穴掙脫的訣竅。作為探洞的先鋒,末路有太多成為「第一批」的機會,太多的深處無人抵達;也有太多「柳暗花明」的驚喜,穿過一段狹窄的洞道豁然開朗,這在戶外運動中,大概是難以感受得到的。同樣從徒步中轉入探洞的隊員笑笑,似乎更樂於享受探洞的過程,按照她自己的說法,她天生就熱愛洞穴,小時候拿著蠟燭就往洞裡衝。

我總想去窺視這群勇敢探索者的心境,熱愛黑暗?喜歡挑戰?不過,當在夜裡探洞者們聚攏在火塘旁,聊著天,開著玩笑,笑聲不斷時,我想,我大約找到了答案:他們凝聚的光,才能照亮幽深的洞穴。

相關焦點

  • 俄羅斯發現2.5億年前「晶片」化石,真的假的?
    問題:俄羅斯發現2.5億年前「晶片」化石,這是真的假的?!
  • 苔蘚蟲
    苔蘚蟲是固著生活的群體動物。個體小,不分節,具體腔。體外分泌一層膠質,形成群體的骨胳。
  • 廣西南寧最大的收藏市場探秘——1.化石篇
    這件海百合莖化石是在廣西南寧最大的收藏市場——南寧唐人文化街看到的,寶主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這塊化石板子上,一串串如同銅錢的東西就是海百合莖。夾雜在海百合莖中有部分腕足類的化石。一問價,寶主開價500。
  • 海百合化石有哪些
    海百合化石是稀有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由於海百合對生存環境要求苛刻,且機緣巧合能成為完整化石,其收藏和欣賞價值不可估量,科學研究價值則更高。如廣東省博物館內有一塊海百合化石,高3.2米、寬2.6米,作為鎮館之寶被珍藏。
  • 地大逸夫博物館「鎮館之寶」:距今2.3億年海百合化石
    1月8日,記者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逸夫博物館獲悉,該館展出的一塊產自貴州關嶺的海百合化石,距今2.3億年,是其「鎮館之寶」之一。走進地大逸夫博物館二樓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迎面就可看到:一座15.7平方米的化石上,數十朵綻放的百合花栩栩如生,根、莖、冠全都清晰可辨,整個造型如花似畫。
  • 南京湯山發現王冠蟲化石 證明3億年前此地是片海
    王冠蟲化石「第八屆化石鑑賞大會」上,市民們拿出很多收藏珍品,其中不少連古生物專家都覺得很「難得」。3億多年前湯山地區是一片海南京市民張先生是「化石鑑賞大會」的「常客」,幾乎年年都會帶「寶貝」來,今年也不例外。「這塊化石來自南京湯山附近的墳頭村,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的。」張先生剛拿出一塊小石塊,就引起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許漢奎研究員的注意,立即拿過來鑑定。
  • 貴州獨山大河口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8月18日,筆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發表的《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文章中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黔南州獨山縣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位於獨山縣大河口景區,泥盆紀研究團隊經過多次系統野外研究,運用精細採樣方法選取28個樣方,在礁體縱面7平方米的範圍內原位採樣665塊,並製得化石薄片2804張,原位繪製化石標本10823個。
  • 來自未知的吸引:法國洞穴探險家在中國探洞34年
    瞿宏倫 攝中新網貴州遵義7月30日電 題:來自未知的吸引:法國洞穴探險家在中國探洞34年作者 楊茜 袁超 瞿宏倫 唐一在中國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的「家」裡,穿上解放鞋、調試好GPS定位系統、整理好裝備、背上背包的法國洞穴探險家讓·波塔西,親吻8個月的女兒後與妻子告別,開始了他新一天的探洞旅程。
  • 貴州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貴州網友激動:以前是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我國貴州的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貴州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郄文昆、梁昆介紹,此次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位於貴州省獨山縣,有3.85億年歷史。
  • 科學家在獨山大河口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8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發表的《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文章中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黔南州獨山縣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距今已有3.85億年歷史。
  • 科學家在獨山大河口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8月18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生物研究所發表的《貴州獨山中泥盆世雞窩寨生物礁的生物多樣性》文章中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黔南州獨山縣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距今已有3.85億年歷史。
  • 海百合化石不允許買賣
    金陵晚報記者 王君 於飛金陵晚報報導汪先生的海百合化石能不能賣?張定源說,這是因為化石是否有科研的價值、是否珍貴,有很強的「地域性」,比如同樣的海百合化石,如果在一塊盛產地,以往這裡海百合化石的研究已比較詳盡,那麼這塊化石的科研價值可能就不大,珍貴程度也就不高,但是如果在另外一個特殊的地方,因為這塊化石的發現,可以將該物種在該地出現時間提前,那麼這塊化石就異常珍稀了。
  • 探洞秘訣及術語名詞解釋
    探洞 無限想像無限欲望   戶外探洞,對很多人來說還比較陌生。黑暗和喪失方向感是絕大多數人從未體驗過的,黑暗、幽閉給人的緊張和恐懼遠遠大於人對洞穴本來奇形怪狀風光的認識。人要怎樣克服自身對未認知世界的恐懼、現有感官在黑暗未知中所產生的種種不安?探洞正是這樣一種挑戰。
  • 貴州發現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
    貴州發現迄今為止世界最大海百合化石 jx.zjol.com.cn 2007年01月01日  浙江在線嘉興頻道   據新華社消息,日前,貴州省在黔南獨山縣發現一塊面積達27.3平方米的三疊紀時期海百合化石。
  • 灰峪化石之旅
    灰峪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軍莊鎮北面,是一個四面皆山的盆地式村子。在這裡發育有典型的晚古生代石炭—二疊系地層剖面,砂頁巖中保存了大量陸生植物化石,如真蕨類、種子蕨類、楔葉類和石松類等植物。在北京地區以灰黑、黑色粉砂巖、頁巖為主,夾細砂巖、薄層泥灰巖1-2層,泥灰巖中有海相動物化石如紡錘蟲、厚壁珊瑚及海百合莖等,上部夾有礫巖透鏡體。並且該組為主要的含煤地層,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如鱗木類及羊齒類化石等山西組原稱山西系。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在貴州修復完畢(圖)
    圖為海百合化石金黔在線訊 12月19日,筆者從獨山縣文物管理所獲悉,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修復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現已修復拼接完畢。這批海百合化石是上月初被文物走私團夥從貴州運往廣西準備銷往海外途中,在貴新高速公路被截獲。據專家考證,這批海百合化石保存完好,形成於2.2億年前,厚度為4釐米至5釐米,經過拼接,面積最大的為27.3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面積最大的海百合化石。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
  • 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呈現世人面前
    新華網貴陽9月1日電(記者張藝)世界上最大的海百合化石將於9月28日在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境內的國家地質公園向公眾展示。  海百合是一種高等無脊椎的棘皮動物,以吸食海洋微生物為生,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
  • 科學家在貴州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
    新華社南京8月17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在我國貴州的雞窩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發現80多種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員郄文昆、梁昆介紹,此次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位於貴州省獨山縣,有3.85億年歷史。
  • 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
    何況等-GRL: 化石磁小體可作為古環境代用指標——來自伊比利亞西南邊緣海沉積物的新證據化石磁小體是由趨磁細菌產生的保存在沉積物中的納米級磁性礦物,通常為磁鐵礦或膠黃鐵礦。常見的化石磁小體的形狀有立方八面體狀、稜柱狀和子彈頭狀,是趨磁細菌基因嚴格控制的產物。由於趨磁細菌生理活動和細菌類型對包括氧氣濃度等多個環境因子都較為敏感,因此,化石磁小體有潛力作為古環境重建的代用指標。化石磁小體屬於單磁疇、強磁性顆粒,亦是沉積剩磁的良好載體。
  • 歙縣雞母山又發現兩處恐龍化石
    江淮晨報1月21日訊 歙縣橫關鄉雞母山恐龍化石發掘工作第一階段於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