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丙酮酸激酶在癌症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2021-01-09 科學網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對一個促癌蛋白的信號通路進行了追蹤,發現這一蛋白最終進入到了細胞核中,且一旦進入它會觸發一條葡萄糖新陳代謝信號促進腦腫瘤生長。

 

沿著這一蛋白的旅程他們還發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點,採用一種藥物攻擊這一位點可有效對抗最常見和致命的一種腦癌形式——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這篇在線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上的研究論文進一步地闡明了丙酮酸激酶M2 (PKM2)在癌症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細胞快速增長的嬰兒期PKM2非常的活躍,但最終它會被關閉。腫瘤細胞逆轉性地開啟了PKM2,其在多種類型的癌症中過表達,」論文的資深作者、MD安德森癌症中心神經腫瘤學系副教授呂志民(Zhimin Lu)博士說。

  

今年早些時候呂志民博士和同事們證實在細胞核中PKM2可以激活多種與細胞分裂相關的基因。最新的研究表明它觸發了有氧酵解一種將葡萄糖轉化為能量的代謝過程。有氧酵解又稱作為Warburg效應,許多類型的實體瘤均依賴於這一過程維持生存和生長。

 

呂志民說:「PKM2必須進入到細胞核中才能激活與細胞增殖和Warburg效應有關的基因。如果我們將其阻止在細胞核外,我們就可以阻斷這兩個促癌信號通路。PKM2可能是癌症的阿基裡斯之踵。」

 

通過精確確定PKM2進入細胞核的必要複雜步驟,呂志民和同事們發現了一個潛在的藥物靶點,可將PKM2鎖定在細胞質中。

 

MEK、ERK作為靶點

 

這一過程以表皮生長因子結合細胞表面的受體作為開始。

 

這導致了:

 

* MEK蛋白激活,轉而激活ERK。

 

* ERK將一個磷酸基團附著到PKM2的一個特異位點上。

 

*磷酸化作用啟動PKM2進入一系列步驟,最終導致其與importin蛋白結合,importin「名副其實」地讓PKM2通過了核膜。

 

研究小組證實PKM2一旦進入到細胞核,會激活對有氧酵解至關重要的兩個基因,以及另一個與PKM RNA剪切相關的基因導致生成更多的PKM2。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用幾種激酶抑制劑藥物處理了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證實只有MEK/ERK抑制劑可以阻斷EGR誘導的PKM2核易位。ERK激活是PKM2進入細胞核的必要條件。

 

「過去未曾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對MEK/ERK抑制劑進行過測試,」呂志民說。磷酸化的PKM2是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物,一旦這些MEK/ERK抑制劑被開發出來,可利用PKM2來鑑別哪些患者適合使用這些藥物。

 

MEK抑制劑阻止腫瘤生長

 

研究人員還發現PKM2激活了兩個糖酵解基因GLUT1和LDHA,它們是葡萄糖消耗以及將丙酮酸轉化為乳酸的所必需的,Warburg效應中的關鍵因子。在腫瘤細胞系中抑制PKM2可導致葡萄糖消耗和乳糖生成減少。

 

在小鼠中,耗盡PKM2阻斷了腦腫瘤生長。再表達野生型蛋白則引起了腫瘤生長。然而,表達一種喪失入核能力的PKM2突變蛋白則不能促進腫瘤形成。在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系中的實驗顯示了相同的效應。

 

當研究人員將MEK抑制劑selumetinib注入到小鼠腫瘤發現其抑制了腫瘤生長,減少了ERK磷酸化、PKM2表達以及乳酸生成。在48個人類腫瘤樣本中,研究小組證實EGFR, ERK1/2 和 PKM2活性密切相關。

 

PKM2過表達的原因

 

呂志民和同事們在發表於《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雜誌上的另一篇論文中揭示了膠質母細胞瘤中PKM2過表達的機制。他們發現EGF受體激活開啟了NF-KB,引發了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PKM2基因激活。

 

研究人員對來自55名接受標準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患者的腫瘤樣本進行了PKM2水平測試。20名PKM2表達較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34.5個月,相比之下具有高水平PKM2的35名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13.6個月。

 

27個低級別星形細胞瘤中PKM2的表達水平是高級別膠質母細胞瘤中PKM2表達水平的一半。

 

「在這兩篇論文中,我們揭示了PKM2在腫瘤中過表達的機制,以及它進入細胞核的機制。入核是腫瘤形成的必要條件,發現潛在的藥物和生物標記或可有效地治療患者,」呂志民說。(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Cell Metabolism:Warburg效應新視角:M2型丙酮酸激酶如何調控細菌...
    2015年1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逆轉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Warburg效應M2型丙酮酸激酶在穩定Hif-1α 和調節Hif-1α 下遊的靶基因表達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2型丙酮酸激酶四聚化能減弱細菌內毒素LPS引起的M1型巨噬細胞反應M2型丙酮酸激酶是激活的巨噬細胞糖酵解代謝途徑轉變的重要決定因子
  • 丙酮酸則回到葉肉細胞,通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丙酮酸二激酶
    葉肉細胞質中的PEP羧化酶固定CO2產生草醯乙酸(OAA),由葉綠體中NADP專一的蘋果酸脫氫酶催化形成Mal。Mal從葉肉細胞運輸到鞘細胞,通過鞘細胞葉綠體中的NADP專一蘋果酸酶催化形成丙酮酸和釋放CO2。CO2通過卡爾文環固定產生PGA,再轉化為糖和澱粉等;而丙酮酸則回到葉肉細胞,通過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丙酮酸二激酶作用生成PEP(圖3-27)。
  •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丙酮酸激酶調控胰島素分泌通路的信號強度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4:19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Matthew J. Merrins和耶魯大學Richard G.
  • 【學術前沿】糖尿病治療新途徑:丙酮酸激酶可同時改善胰島素分泌和...
    這個過程始於丙酮酸,丙酮酸通過線粒體丙酮酸羧化酶(PC)進入三羧酸循環,產生草醯乙酸(OAA),OAA通過GTP依賴的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CK2)分解生成PEP,PEP通過丙酮酸激酶(PK)水解,使得胞質ADP減少,循環完成,這個過程刺激了胰島素的釋放(圖1)。於是作者提出問題:1)PK激活劑加速PEP循環在體內是否起作用?2)是否依賴於PCK2?3)胰島性能有沒有損傷?
  • Mitapivat治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Mitapivat治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2:17:46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Rachael F.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吃什麼食物好?
    中文名: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英文名:pyruvatekinasedeficiency丙酮酸激酶(pyruvatekinase,PK)缺乏症是發生頻率僅次於G-6-PD缺乏症的一種紅細胞酶病。如果不幸患了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的話,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多選擇如下這幾樣食材:什麼是豬肉?豬肉又名豚肉, 就是豬科動物的肉,又具有骨細筋少肉多的特點,為日常食用肉最多的一種;其性味甘鹹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脂肪、鈣、磷、鐵、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豬肉有哪些藥用價值?
  • 綜述|呂志民團隊總結代謝酶在癌症等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非經典功能
    該文全面概述了近20年來代謝酶的非經典/非代謝功能在基因表達、細胞周期、DNA損傷修復、細胞增殖、存活、凋亡和腫瘤微環境調控中的重要發現,詳盡闡明了代謝酶的非經典功能在癌症等疾病進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深入分析了代謝重編程中具有非經典功能的代謝酶作為治療新靶點的前景。
  • Nature:揭示DNA依賴性蛋白激酶在rRNA加工和造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儘管科學家們早在幾十年前就知道了這一點,但他們還不完全了解哺乳動物細胞中DNA-PK結合哪些類型的RNA,也不了解這種結合的生理後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DNA-PK與參與核糖體組裝的RNA結合的機制。作為細胞的蛋白合成裝置,核糖體可確保幹細胞產生足夠的紅細胞。
  • 癌症研究:利用細胞代謝治療癌症的新發現
    據報導:辛辛那提大學(UC)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細胞新陳代謝在細胞啟動稱為自噬的生存程序的能力中起著重要作用,自噬是某些抗癌藥物不理想的副作用,有助於某些腫瘤細胞逃避治療。「細胞通過增加自噬來適應營養飢餓,細胞主要自食並循環細胞內容物以支持基本過程,直到營養再次變得充足。」
  • Science:揭示ABL激酶的動態構象變化,為開發新一代癌症靶向藥物...
    2020年10月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可視化觀察了之前未知的ABL激酶的結構,從而為設計針對成年和兒童癌症患者的靶向療法提供新的見解。這項研究將推進對癌症靶向藥物產生的耐藥性的理解。
  • 蛋白激酶Erk3對胎兒生長具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人員發現蛋白激酶Erk3在胎兒生長和肺成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針對點突變的激酶抑制劑的開發策略
    激酶作為藥物發現的主要靶標類已被廣泛研究,,自2001年以來,FDA已經批准了59個小分子激酶抑制劑(SMKIs)。儘管這些抑制劑臨床有效,SMKIs仍然面臨兩個關鍵的挑戰。首先,I型和II型SMKIs結合在靶激酶保守的ATP結合袋上,因此缺乏對人類激酶組其他靶點的選擇性。其次,SMKIs的獲得性耐藥通常發生在臨床使用1 - 2年後,由二級或三級激酶突變(靶向突變)或激酶旁路信號(脫靶耐藥)驅動。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由於線粒體在細胞內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線粒體有時候和很多疾病的發病直接相關,比如癌症,日前,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Bi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Wistar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含有一種特殊的蛋白質網絡,該網絡對於維持線粒體的清潔功能非常重要,其不僅可以使腫瘤細胞擴散,而且還可以幫助腫瘤實現擴散。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多種癌症中的circRNA進行了編目,並進行了初步研究,表明這些穩定的結構可能作為血液或尿液中的癌症生物標誌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7日的Cell期刊上。circRNA是一種非編碼RNA,它們形成閉合的環狀結構而不是線性結構。新的RNA測序方法曝光了這些circRNA,但是人們對它們起作用的原因或方式知之甚少。
  • 原核生物粘菌中發現雙鳥苷酸環化酶
    「The prokaryote messenger c-di-GMP triggers stalk cell differentiation in Dictyostelium」的文章,首次在一種原核生物粘菌(Dictyostelium)的所有主要類群中發現了真核生物的雙鳥苷酸環化酶(diguanylate cyclase),這不僅解答了長期以來關於誘導形態發生的一個謎團,而且也有助於解析真核生物中的相關作用機制
  • 浙大團隊發現腫瘤細胞特異性脂質合成代謝機制,成果登《自然》
    因此,INSIG1/2是脂質合成的重要開關,其意義在於可以避免浪費過多資源,起到自我保護、自動調控的作用。然而這套機制在腫瘤細胞中失靈了。脂質合成就像脫韁的野馬,源源不斷地為腫瘤細胞的快速增殖提供物質和能量。
  • 糖酵解過程及中的重要酶類及其調控(二)
    2,3-DPG特異性地與去氧血紅蛋白結合,並形成鹽鍵穩定構象,降低了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從而增加在組織中的氧釋放量。而在氧分壓較高的肺泡,血紅蛋白主要以氧合形式存在,所以對氧的親和力不變。紅細胞中大約有15-50%的1,3-DPG被轉化為2,3-DPG,以調節運氧能力。
  • 基於結構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設計
    蛋白激酶是經過很多實驗和事實驗證的有效的抗癌藥物靶點,截至2017年,美國FDA總共批准了38個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其中大部分用於癌症的治療。同時激酶作為其他疾病的靶點有效性的驗證工作也在進行中,包括神經失調,炎症及代謝類疾病。
  •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增加多組織線粒體磷酸烯醇丙酮酸循環可改善全身性代謝健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53:25 美國耶魯大學Richard G.
  • 研究發現多個癌症體細胞突變
    來自Genentech、Affymetrix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錯配修復檢測技術和互補方法,發現了幾種人類癌症中的體細胞突變,文章發表在7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