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水新科技:從空氣中的巨大湖泊裡取水喝

2021-01-08 騰訊網

從乾燥的沙漠到潮溼的城市,所有空氣中都含有水汽,全球估計有3,100立方英裡(1.29萬立方千米)的水以溼氣的形式漂浮在我們周圍的空氣裡,水量多於北美最大的湖泊蘇必利爾湖(Lake Superior,1.16萬立方千米),或者差不多相當於5個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非洲最大湖泊,2700立方千米)。或者,是尼斯湖(Loch Ness)的418倍之巨。

但我們說的並不是雲,而是我們所呼吸的空氣中的溼氣,它可以化成冷飲杯身上的水珠,或是草葉上的晨露。將這些溼氣作為飲用水加以採集的技術競賽,眼下正在展開。如果新出現的「空氣水」設備能夠破解這個難題,將會在解決世界淡水問題上大有作為。

到2025年,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而且在快速增長中)將嚴重缺水。目前,已經有21億人缺乏乾淨的飲用水。最貧窮的人明知道水不安全卻別無選擇不得不喝,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受汙染的飲用水每年導致50萬人死於腹瀉。而富裕些的國家,因為集約化的農業和工業,比貧窮國家消耗的水量更多,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消耗速度均超過了補給速度。

除此之外,還有信任問題,民眾懷疑當局在水質安全上不說實話。在美國密西根州弗林特市,人們發現自來水含有放射性物質,以及砷和鉛。中產階級轉而喝瓶裝水。自2013年以來,全球瓶裝水市場每年增長10%,2017年銷售量達到3910億升(比15萬個奧運遊泳池的水量加起來還要多)。減少疾病和貧困迫切需要一個可行的、無需電網供電的淡水來源,而且對富裕消費者也很有吸引力。

從無形的空氣中抽出水來並不是什麼新概念,你家裡可能有除溼機,它就在做這件事。但它收集的水不乾淨,也不含人體所需的礦物質,耗能對於滿足一戶家庭的用水需求也是不現實的,就更別說整個社區了。

不過,有幾家企業採用了除溼機的技術來收集飲用水。機械除溼設備包含充滿了製冷氣體的製冷金屬盤管,跟廚房的冰箱非常像,製造出一個「露點」(指空氣中的水汽飽和,水從氣態變成液態的溫度,冰鎮飲料杯身上的水珠就是這種變化)。進入空氣水裝置的水汽以相同的方式冷凝在製冷盤管裡,但還要經過過濾、紫外線消毒、礦化,然後才儲存在食品級的水箱中以供飲用。

加拿大的水務顧問沃爾格倫(Roland Wahlgren)一直在自己的網站Atmoswater.com上更新著空氣水的最新成果。在他資料庫中保持活躍的71家企業當中,有64家專注於機械製冷,令機械製冷成為了市場的主流技術。沃爾格倫估計,耗電量大多為每升水0.4千瓦時(按美國目前的電費計算為每升水5.2美分)。

以南非企業Water from Air為例,它生產的家用空氣水飲水機每天可以生產32升水。與傳統飲水機相比,好處是不用總換塑料水桶,它可以自己從無形的空氣裡汲取水。還有印度的WaterMaker公司,產品型號從小型到大卡車尺寸的都有,後者"適合村莊(和)封閉社區"。

然而,要想發揮最佳效能,很多設備還需要一些重要條件。比如,效率高低通常取決於相對溼度——空氣中的水分含量與達到飽和所需水量的百分比。對於大多數設備而言,相對溼度超過60%才能獲得最理想的效果,如果你住在哥斯大黎加就沒問題,溼度通常達到90%甚至更高;如果你住在伊朗,就不那麼理想了,伊朗的溼度可能會降到17%。但一家名為Requench的英國新企業將於今年(2018年)晚些時候進入市場,它推出的設備大小相當於一個貨櫃,據說在相對溼度只有15%的情況下也能運轉。樣機在潮溼環境下每天可生產2000升水,即使氣候乾燥也不少於500升。

另一種解決方案則可能採用完全不同的空氣水技術。它不使用製冷盤管,改用「乾燥劑」材料,像一塊化學海綿般從空氣裡吸收水分,而且零耗能。這種技術最近才從研發走向商品化,沃爾格倫說:「乾燥劑系統可以採用更便宜的原材料,所以生產同樣多的水,成本可能比機械除溼技術更低……(而且)對溼度的要求也沒那麼高。」

201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材料科學副教授弗裡森(Cody Friesen)創辦了Zero Mass Water公司,產品Source是一塊小型屋頂太陽能板(他稱之為「水力板」),裡面放入了乾燥劑。

「我們的乾燥劑由我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研發,」弗裡森說。他在亞利桑那的荒漠環境裡長大,對節水天生就感興趣。「需要一種能在溼度極低時吸收水分的東西,哪怕溼度只有5%。」例如,如果不蓋上糖碗的蓋子,糖就會結塊。糖是一種天然的乾燥劑,但速度很慢。試想現在有一種工程材料,乾燥的速度非常快。

乾燥劑的材料成分是商業機密,不過他說裡面混合了氯化鋰和有機離子。太陽能板本身含有光伏材料,發動一個小風扇將空氣吸入系統,但制水主要是靠太陽能將水從「化學海綿」中蒸發出來,以便冷凝和收集。它不需要製冷盤管來冷凝,因為外部的"環境"溫度本身就低於太陽能板的溫度。

Source的售價從4000美元起(約合3100英鎊),平均每天生產3~5升水,遠遠少於機械方式。但它的能耗也少得多,僅需要100瓦的太陽能供電,無需電網(相比之下,Water From Air的造水機每天生產25~30升水需要電網供電500瓦和80%~95%的溼度)。Source設計感和功能性兼備,弗裡森希望它能夠吸引那些每年已經在瓶裝水上花費數百美元的消費者。他說:「全球每年售出的瓶裝水有5000億升,產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和塑料垃圾。」

使用5年後,Source生產每升水的平均價格約為16美分,還替代了大約3萬個500毫升的塑料瓶。到目前為止,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農村家庭買的最多,墨西哥的一些學校、黎巴嫩的一所孤兒院和波多黎各的一個消防站也有購買。(2017年的颶風過後,一名消防隊員告訴弗裡森,「軍隊撤離後……我們唯一能喝的就是這個水。」)

還有一種空氣水的收集方法也不需要用電——不管是太陽能發電還是其他方式——這是為世界上最貧困地區設計的。在衣索比亞和多哥鄉村,佇立著近10米高的瓦爾卡塔(Warka Tower),很快在海地也會有。這是一個巨大的花瓶狀竹架,上面有數百平方米的細密化纖網,像是格拉斯頓伯裡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露天音樂節)上的東西。細網收集晨霧,並通過一個用石頭搭建的過濾系統將水滴入地下水箱。它的設計者、義大利建築師維託裡(Arturo Vittori)在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設計月球基地時,產生了這個想法。「為外太空那樣的極端環境做設計時需要從地球帶水去,然後在封閉的系統中回收和再利用,」維託裡解釋說:「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地球上——水循環為我們自然而然做了這個事情。」

第一座瓦爾卡塔於2015年在衣索比亞建成。當霧季到來時,塔就會不斷地生產水。「但即使沒有雨和霧,夜間時冷凝也會發生,」維託裡說:「(我們的)水箱容量從1600升到10萬升不等。」這座塔由當地村民按傳統方法、用當地的竹子建造。「在海地和多哥,我們正在試驗其他當地材料……包括棕櫚葉。」瓦爾卡塔是"另一種"獲取空氣水的方式,他說:「要理解當地的傳統和材料……並不僅僅是部卡車送來的機器。它零耗能,沒有機械部件,一切都只依靠重力、空氣和風來完成。」

不過,這樣的露水採集方法需要非常高的溼度和濃霧。沃爾格倫認為,這種又名「輻射冷卻」的方法「很挑地點……全球只有極少數地方合適」。對於這些極少數地方來說,瓦爾卡塔的方式很值得讚賞——它易於維護,使用的是本地技術和材料。維託裡希望,當地工匠能在無需他參與的情況下,繼續在周邊的城鎮和村莊建造更多這樣的塔。但如果最終目標是為無法獲得潔淨水的21億人服務,僅僅指望瓦爾卡塔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

維託裡估計,一座(小型)水塔可以滿足約50人的用水需求,(5米高的塔)前期建設成本至少為3000美元。一座更大、25米高的塔將耗資3萬美元,可以滿足約250人的需求(顯然會對景觀造成重大改變)。在特別乾燥的夜晚,就沒有水滴到塔下面的水箱,但使用製冷劑和乾燥劑則可以持續獲取更多的水。它們雖然不是零能耗,但像Zero Mass Water這樣的太陽能方案能自行發電不用電網,算是能量中立,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成為主要的淡水供應方式。

也許未來還會出現更多新發明。國際XPRIZE創新大賽前幾年就已經包含了人工智慧和亞軌道飛行項目,目前拿出175萬美元(約合140萬英鎊)獎勵「從空氣中獲得淡水」的最佳新發明。甚至有人建議將空氣水項目擴大到海水淡化廠或太陽能發電廠的規模。

空氣水會有什麼不利影響嗎?會影響當地的降水和雲的形成嗎?在亞利桑那州跟我通話的弗裡森笑了起來。他說,即使每個人都擁有一臺空氣水設備,也消耗不完交通尾氣產生的水蒸氣,「所以絕對不會影響天氣系統。」也許重新布線的冰箱、化學海綿和從空氣中收集水的巨大竹塔現在看起來很奇怪,但目前地下水系統每況愈下,我們需要新的解決方案。

相關焦點

  • 德國獨創「沙漠取水神器」1天能取水40升,網友:這是什麼原理?
    這裡蒼涼、荒蕪、炙熱,就像是一片死寂之地,降水稀少,晝夜溫差大,人在這裡極易處於脫水狀態,就算專業的探險家也有可能在沙漠中失去生命。但不久的將來,人們或許不用再擔心乾渴的問題,只要帶夠了食物,就完全可以去沙漠探險。那麼,這飲用水從哪裡來呢?據悉,德國研究人員發明了個新方法:向無處不在的空氣要水。這是一款可以將空氣中溼氣轉化為飲用水的設備,讓沙漠裡的人擁有一個取之不盡的「天然水庫」。
  • 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團隊在Joule期刊上發表「空氣取水技術進展與...
    近日,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製冷與低溫工程研究所王如竹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旗下期刊Joule發表綜述文章,聚焦全球性的缺水問題,指出空氣取水技術是潛力巨大的解決方式。
  • 我軍高工獨創空氣取水技術 一天可制水30公斤
    資料圖:法國埃歐樂水公司研製的風力發電取水設備,既能發電又能取水,每小時從空氣中提取數十公升水。在阿聯阿布達比的一個原型機已經可以做到每小時生產62升的水。因為喜歡新事物,所以總能不斷地創新進入新世紀,中國的建築領域在悄然中發生著巨變,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作為一個新課題,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節能減排成為一個熱點話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更多地從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從生活質量需求的更高層次來思考如何讓建築既好看又好用的問題。羅繼傑就是較早應用了創新理念,研發的供暖產品和設計系統一直保持國內領先的地位。
  • 「水神話空氣制水新產品啟動會」海口隆重舉行
    由海南水神話科技有限公司主辦的「水神話空氣制水新產品啟動會」,2019年9月22日在海口康年皇冠花園酒店隆重舉行,500嘉賓共飲健康「無根水」。現場由公司創始人發起人、中國空氣與水產學研聯盟委員陳曉超先生介紹水神話空氣造水機這個科技如何讓神話變成現實。
  • 三明東牙溪水庫分層取水工程將動工,你喝的水會有哪些變化?
    東牙溪水庫分層取水工程將動工今後不再單層取水而是從水質最好的水層取水供給居民3月4日,三明市水利局發布了關於三明市東牙溪水庫進水口改造工程實施方案的批覆,同意三明市閩江上遊防洪工程建設有限公司報送的《關於請求審批三明市東牙溪水庫進水口改造工程實施方案的請示》,施工總工期為5
  • 《Angew》空氣取水!基於MOFs的新型吸附材料!
    Harvesting from Arid Air with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dified by Hygroscopic Salt」的熱點研究論文,針對乾旱地區缺水難題,開發了基於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的新型複合吸附材料,應用在空氣取水裝置中,實現了從空氣中吸附收集液態飲用水,具有效率高、零耗能、循環穩定性好等優勢。
  • 【見識】從空氣中取水的裝置
    而在Indiegogo上出現了一個名為WaterSeer的項目,可以有助於緩解目前這種狀況,可以為當地缺乏飲用水的地區提供清潔的飲用水,而WaterSeer主要採取的方式就是從空氣中提取水資源。  WaterSeer來自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而WaterSeer每天的飲用水產量可以達到37升,是其它同類取水設備的十倍。
  • 《缺氧》怎麼取水 缺氧管道取水方法
    導 讀 很多玩家都不知道缺氧遊戲中怎麼取水,具體操作流程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缺氧管道取水方法,還不了解的玩家快來看看吧,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世園會打造科技盛宴 空氣取水牆能呼吸
    、空氣取水、呼吸牆體等園藝與科技的手段,塑造了一個生態節約、富有生命力的展園,既形象地契合了「讓生活走進自然」的展會主題,又體現了本屆世園會「花開青島」的寓意。    亮點 3 空氣熱循環 玻璃可自動開啟閉合    整個園區可以說是一個 「科技的生命體」,空氣取水、垂直綠化、幻影成像技術、風光互補發電、光伏玻璃、可開啟式玻璃幕牆、霧森系統、地源熱泵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引領低碳、環保、自然的生活潮流。
  • 炎夏綠樹紅花都「喝」什麼水?大部分取河水灌溉
    原標題:炎夏綠樹紅花都「喝」什麼水?大部分取河水灌溉   中國江蘇網7月21日訊 城市綠地大部分取河水澆灌,而再生水因運輸成本高推廣有點難  進入三伏天以後,錫城持續高溫,綠化養護抗旱又開始了。植物需要天天澆水,綠化灌溉用水量也越來越多。對於水質型缺水的無錫,綠化用水主要來自哪裡呢?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中方後勤保障又有突破,從永凍層取水成功,高原官兵喝上甘甜井水
    在冬季到來之後,邊境氣溫將達零下40度,這對於鎮守邊境的官兵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時候雙方抗寒物資在這場對峙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此時最大的敵人已經不是對方,而是寒冷的氣候環境,誰應對好了就是對峙的勝者。除了抗寒物資外,在海拔高達5000米的地方如何取水也成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不過這一難題最近被我國攻克。
  • 掃碼就能喝「空氣水」,全球首個共享空氣制水機現身華僑城溼地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戴曉曉)3月31日,天泉空氣制水機的空降,改變了傳統飲水方式。深圳獅子會及深圳企業天泉科技向華僑城溼地捐贈兩臺天泉「空氣制水機」。  這是全球首款共享空氣制水機,無需外接水源,利用空氣萃取直飲水,只需帶上水壺就可盡情暢飲空氣水,把溼地新鮮空氣真正融入身體。
  • 海水淡化廠取水型式的分析及設計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海水淡化的取水系統作為海水淡化廠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的優化設計及穩定運行直接影響到海水淡化廠的產水量、產水水質及運營成本。本文簡要介紹了海水淡化的取水方法、各方法的優缺點及選擇依據,以及海水淡化取水工程設計中需注意的關鍵問題。
  • 空氣中取高標準直飲水 高交會見識高科技
    第18屆高交會11月21日結束,周末兩天大量深圳市民湧入高交會觀摩高科技,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展覽成一大亮點,有參展商認為這展現政府對環保的重視,還能培養市民的環保意識。其原理是利用被加速的電子束流轟擊或輻射被處理對象,電子束輻照產生的自由基和活性基因破壞有機物結構,讓廢水裡的有機物更容易降解。據了解,單臺設備處理能力可突破5000噸/天。其公司與深圳的相關合作正在洽談中。  該位工作人員感覺,本次高交會特別展出環保節能的相關展覽,是對環保領域的重視。
  • 高原高寒地區部隊打井取水技術有新突破
    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實施過程中,軍委後勤保障部、陸軍和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各級密切協同,任務部隊和承建單位集智攻關,精準勘探、鎖定取水點位,因地制宜制訂供水方案,多線並行展開打井試驗。
  • 排隊取的山泉水或受糞便、農藥汙染,你還會喝嗎?
    山泉水指山上泉眼產生的天然水,在民間普遍被認為是飲用水中的「極品」。不少老百姓也有接取山泉水作為日常飲用的習慣,那麼山泉水真的那麼好麼?水質是否達標呢?請來看「山泉水調查」系列報導取樣送檢 結果未達標記者隨機在幾個人員比較密集、取水頻率較大的取水點,用專業部門提供的水樣採集袋,分別接取了一定量的山泉水水樣,並在取水的當天,選取全市一家具有生活飲用水檢測資質的機構進行送檢
  • 水停百日生毒——妙玉在甕裡存了五年的雪水,還能喝嗎
    《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情節:妙玉把寶釵黛玉拉到自己的房間,偷偷煮體己茶給她倆喝,用的水是五年前,妙玉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時,收集的梅花上的雪,總共收集了一鬼胎青的花甕一甕,埋在地下,總捨不得吃。
  • 科學家們如何在沙漠中憑空取水?是科學不是魔術。
    當提及沙漠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缺水,因此在電影中會經常出現沙漠中找水的橋段。通過頭條搜索我們發現有很多沙漠找水的視頻,尤其是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那位。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讀一讀論文,看看科學家們怎樣在沙漠中憑空取水。
  • 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 邊防官兵喝上甘甜...
    實現在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點位打井,有效解決永凍層施工難題近日,我軍在高原高寒地區永凍層打井取水試點獲得成功,高原邊防部隊官兵喝上了甘甜井水。多年來,各級採取運送河(泉)水、融冰化雪取水、安裝淨水設備、上送純淨水等措施,解決高原高寒地區部隊供水保障難題。今年以來,軍委後勤保障部著眼進一步改善戍邊官兵生活條件,遴選陸軍部分高原高寒邊防點位,按照「因地制宜、多措並舉、一點一案」思路,組織開展高原高寒地區打井取水試點。
  • 中山檢測取水點顯示多菌落超標 建議市民煮沸再渴
    去神仙井取水的市民   五桂山甘甜的礦泉水、身邊幾十年的龍井水,都能喝嗎?   專家釋疑:山泉水井水酸性未必影響代謝   陸軍軍醫大學環境衛生學教研室主任舒為群教授專注於飲水研究,今年年初,舒為群與該校曹佳教授領銜的項目榮獲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就健康飲水的各種熱點問題,記者專門採訪了舒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