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繆爾森為什麼是最後一個「通才」?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從早慧少年到經濟學泰鬥

  毫不誇張地說,薩繆爾森的一生是為經濟學的發展與傳播而奉獻的一生,他幾乎見證了經濟學理論在二十世紀的所有重要進展和爭議,並且在諸多重要的經濟領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探索開拓者和積極參與者。

  15歲讀大學的早慧少年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於1915年5月15日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加裡(Gary)城一個信奉猶太教的波蘭移民家庭裡。1931年,當保羅·薩繆爾森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時,他的年齡只有15歲。

  薩繆爾森是一位早熟早慧的孩子,人們通常會把此類學業出眾者稱為「神童」或「天才」。他自己在自述中說自己很早就有不同尋常的潛意識記憶。只是由於地理上的偶然性,他進入了芝加哥大學學習。

  處於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經濟學人對於經濟理論如何闡釋經濟危機、衰退、蕭條與失業現象,顯然有著更為強烈的渴求與逼問。根據薩繆爾森1985年2月的一次演講,當時的經濟學發展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文字闡釋和哲學思辨的演繹和歸納層面,數學分析工具還沒有被普遍而系統地運用到經濟學本科生的教學之中。

  雖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的「邊際革命」時期,瓦爾拉等人就已經在經濟學教科書中部分地採用數學工具,在他之前也早有橋梁工程師杜布伊、戈森、庫爾諾等人採用數學工具研究經濟問題,後來也有帕累託、馬歇爾、埃奇沃斯、費希爾等人在數理分析方法方面的積極貢獻。有關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運用傳統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經濟學早期。

  在芝加哥大學的「新哈欽斯計劃」的安排下,薩繆爾森接受了一種深刻而又廣泛的本科生教育,他20歲時以優異成績畢業,於193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學士(B.A.)學位。

  如果任由自己選擇的話,他本會繼續在芝大學習,然而就在畢業那年,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開始了一次教育性的實驗:在美國挑選8位優秀本科生,並支付幾年研究生學習的費用,但條件是不能繼續留在原先的大學學習,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

  1936年他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M.A.)學位,1941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Ph.D.)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是《經濟理論的運行意義》("The Operation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Theory"),該論文榮獲哈佛大學威爾斯博士論文獎(David A. Wells Prize)。緊張的學業並沒有妨礙他的愛情與婚姻,他於1938年7月結婚,妻子為他生了兩個女兒和四個兒子,1978年妻子先他而逝去,結束了長達40年的恩愛姻緣。

  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

  薩繆爾森是經濟學領域一位標誌性人物。他在經濟學領域中的貢獻與影響幾乎無處不在,被人們稱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

  20世紀50年代之前,經濟學的大本營在英國劍橋,20世紀下半葉則轉移到了美國,而這個歷史性大轉移完成的標誌就是薩繆爾森的湧現。他的職業生涯豐富而又穩定,似乎總是沿著一條既定的路線向前延伸:1940年至1944年他成為MIT的經濟學助教授,1944年至1947年晉升為副教授,1947年至1985年一直是該校經濟學教授。1952年,薩繆爾森擔任美國計量經濟學會會長,1961年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1965年任國際經濟學會會長,1971年獲美國科學院愛因斯坦紀念獎。

  在1947年的美國經濟學年會上,保羅·道格拉斯以會長的身份把美國第一屆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獎章授予給32歲的薩繆爾森,這項美國設立的大獎,專門用於獎勵40歲以下經濟學家。保羅·道格拉斯預言,薩繆爾森在經濟學領域中的發展前途不可限量。

  而在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之前,曾有人問薩繆爾森:學習經濟學的最大遺憾是什麼?他答道:「學習經濟學的最大遺憾是不能獲得諾貝爾獎」。沒想到23年後,他真的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自此,薩繆爾森創造了美國歷史上的兩個「第一」:第一屆克拉克獎獲獎,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也正是從薩繆爾森開始,出現了一個「雙獎連發」的有趣現象,即獲得克拉克獎的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機率會比較大。

  薩繆爾森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幾乎涉及到他所處時代經濟理論的所有重要領域,其中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勞動經濟學、福利經濟學、人口統計學和國際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與經濟思想史等諸多方面,他經常被提及的貢獻主要有「新古典綜合」、顯示性偏好理論、乘數與加速數相互作用理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薩繆爾森檢驗方法等。其特點是推導重要的新定理,或者是為既有定理發現新用途。他於1947年出版的《經濟分析的基礎》,成為經濟理論教學和研究的必讀參考書,影響了幾代經濟學人。

  他以一個經濟波動模型把乘數機制與加速機制結合在一起;以「顯示性偏好」理論改造了消費理論的基礎;他推導出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幾個重要定理,比如「要素補償定理」。諾獎委員會認為他發展了靜態與動態經濟理論並提高了經濟科學的分析水平。

  空前絕後的「教材霸主」

  薩繆爾森創造了經濟學教材領域的一個裡程碑,擔當50年教材霸主,可以說空前絕後。20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家,沒有純粹意義上的經濟學家。幾乎全部中國學現代經濟學的人都是從他的「經濟學」開始入門的,包括我在內。

  他主要著作有:《經濟分析的基礎》(1947)、《經濟學》教科書(1948年第一版)與多夫曼和索洛合著的《線性規劃與經濟分析》(1958),《保羅·薩繆爾森科學論文集》1-5卷,與伯恩斯合著《充分就業:路標與經濟穩定》(1967)。

  其中,他的《經濟學》,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和阿爾菲德·馬歇爾在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被公認為是經濟學教科書領域的三大裡程碑。需要強調的是,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從出版之日起,整整50年,獨佔經濟學教材領域霸主地位。一直到1998年之後,曼昆、斯蒂格利茨、伯南克等人陸續出版經濟學教科書,這一「壟斷」局面才被打破,至今,也沒有一本教材能創造出和薩繆爾森類似的奇蹟。

  薩繆爾森作為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新綜合的代表人物,其集大成式的綜合理論觀點與教科書體系體現了現代經濟學長達約50年的正統理論觀點,成為人們心目中「主流經濟學」的代言人,並且成為西方發達國家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他將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經濟學,幫助經濟困境中上臺的甘迺迪政府制定了著名的「甘迺迪減稅方案」。 (作者:夏業良  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

  薩繆爾森的貢獻

  斯託爾珀—薩繆爾森定理

  從長期來看,開展國際貿易後,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提高,而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會下降,而且無論這些生產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都是如此。

  從上面的分析中還可以看出,發生國際貿易後,由於生產要素報酬(價格)是產品價格與要素邊際生產率的乘積,所以生產要素報酬的變動會超過產品價格的變動。這一結果被稱為國際貿易的「放大效應」。

  斯託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的基本思想是:關稅提高受保護產品的相對價格,將增加該受保護產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收入。如果關稅保護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則勞動要素的收入趨於增加;如果關稅保護的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則資本要素的收入趨於增加。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

  只要存在產品價格的差異,兩國就會繼續開展貿易,但最終的結果將是兩國兩種產品的價格完全相等,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完全相等,此時如果其他條件不變,貿易也就停止。兩國間開展貿易的結果會使兩國的生產要素價格最終相等這一趨勢被稱為「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由於這一定理是由薩繆爾森根據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邏輯論證的,因此該定理又稱為「赫克歇爾—俄林—薩繆爾森定理」。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是指在經濟增長率越高的國家,工資實際增長率也越高,實際匯率的上升也越快的現象。當貿易產品部門(製造業)生產效率迅速提高時,該部門的工資增長率也會提高。國內無論哪個產業,工資水平都有平均化的趨勢,所以儘管非貿易部門(服務業)生產效率提高並不大,但是其他行業工資也會以大致相同的比例上漲。

 

相關焦點

  • 薩繆爾森如何成為薩繆爾森
    經濟觀察報 米格/文經濟學最後一個通才如何煉成1947年12月28日,美國經濟學會主席保羅·道格拉斯把第一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頒授給年僅32歲、剛剛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正教授的保羅·薩繆爾森。該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授予40歲以下公認「對經濟思想和知識的主要部分做出最傑出貢獻的年輕經濟學家」。
  • 假如給他三次生命:薩繆爾森的天才之路
    」薩繆爾森幾乎見證了經濟學理論在二十世紀的所有重要進展和爭議,並且在諸多重要的經濟領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探索開拓者和積極參與者。在他去世的那年,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稱他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他的那本《經濟學》教材,成為了傳世絕作。
  • 我們都是薩繆爾森的學生
    用薩繆爾森的話來說,自己涉足經濟學恰逢其時:「對於一個具有分析能力、充分意識到數學工具是經濟學領域有力武器的人來說,1935年的經濟學界,是屬於他(或她)的天下。該領域充滿了美妙的定理,等待著人們去採擷和整理。」如今回首,像那樣大師雲集、英豪輩出、群星閃耀、璀璨生輝的經濟學的黃金時代卻已經一去不返。
  • 狐狸與刺蝟:通才的過去與未來
    其實,擁有百科全書式知識的名聲反而可能毀掉一個學者的職業生涯。當今學界的正統思想信念是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一個世紀之前提出來的。「局限在專業化的領域,帶著宣布放棄它涉及到的浮士德式人類普遍性,這是現代世界從事任何有價值工作的條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韋伯本人就是不由自主的浮士德式通才,在歷史、法律、社會學、哲學、政治理論等其他領域之間縱橫馳騁,任意揮灑其才華。
  •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論學術合作
    最終,在忙碌多年之後,他在斯坦福行為科學研究中心享受了一個休假年:優厚的薪金,恬靜的辦公室,極好的秘書後援。但最後掃興的是,他發現自己什麼都寫不出來了!)與志趣相投的腦袋合作,很有可能是獲得舒心研究成果的良方。我不贊同卡萊爾和熊彼特的偉人史觀。科學是知識——公共知識。人人為之添磚加瓦:科學結果是各方努力的總和與產物。
  • 【書評】為什麼學經濟的人都要了解保羅·薩繆爾森?
    薩繆爾森幾乎見證了經濟學理論在二十世紀的所有重要進展和爭議,並且在諸多重要的經濟領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探索開拓者和積極參與者。在他去世的那年,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稱他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但是,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聲望外,人們對他的人生故事所知甚少。
  • 橫跨四大領域的通才馬斯克是如何學習的?
    作者Michael Simmons注意到了一個被許多人忽視的重點:埃隆·馬斯克是跨領域學習的專家型通才。未來定義自己與其他人差別的,主要就是「學習能力」,究竟是什麼樣的學習能力讓馬斯克在四十多歲時就創建了四家價值數十億的企業,而且是在軟體、能源、交通以及航天航空這四個不同的領域?以下,請閱讀。
  • 金融數學領域最具開創性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股票價格不可預測
    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對金融的主要貢獻之一,即對所謂的有效市場假說的研究,被譽為「最後一位偉大的廣義經濟學家」。這篇文章敘述了這項工作對後來行為經濟學領域發展的影響。01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假說認為,資產價格完全反映了市場中的所有信息。
  • 為什麼瑪雅人前四個預言都實現了,最後一個卻沒有?
    除了最後一個前面四個基本吻合。瑪雅預言實現代表著瑪雅文明的先進性,存在即為合理。看看之前的三個都實現了,那麼為什麼最後一個2012沒有實現呢?第四個預言表達的意思是;從2012年12月21日開始人類走向毀滅!人類自我反省一下吧!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川融化,凍土裡冰凍百萬年的病菌復活等等!這些還不足以毀滅人類嗎?
  • 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秦九韶:堪稱通才 背後有個導師天團
    精通六藝 主張學以致用 姚樂野介紹:「秦九韶堪稱通才
  • 萊布尼茨——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
    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本期,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歷史上少有的天才人物的傳奇人生!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他與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並且他所使用的微積分的數學符號被普遍認為更綜合,適用範圍更廣泛。現今在微積分領域使用的符號仍是萊布尼茨所提出的。除了是一位出眾的天才數學家之外,萊布尼茨亦是歐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高峰。
  • Cell Reports:果蠅為什麼不挑食?
    領導這項研究的是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生物研究所的渡邊佳織(Kaori Watanabe)和服部佑佳子(Yukako Hattori),她們解釋說:「揭示營養通才果蠅和營養專家果蠅在分子機制上的差異,有助於了解生物體適應不同營養環境的方式。
  • 人類為什麼會做夢?科學家提出三種假說,最後一個讓人害怕
    每個人都會做夢,但是每個人遇到的夢境都是不同的,對於人類來說,「夢」介於虛幻和現實之間,是真實發生在腦海中的記憶,也是很快就會被遺忘的虛假現實,為什麼人類會做夢呢?「夢」的本質又是什麼?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對人體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對「夢」也有了多種不同的解釋。
  • 考研把「馬太效應」形容到極致,但一個槓桿也有撬動地球的力量!
    那麼為什麼說馬太效應把考研形容到了極致?因為考研的成功就是努力和心態的結合。為什麼有一部分學生對考研如此重視,因為他們知道考研的成功就是一個正向的開始。有很多人可能不認可,認為人生無限可能,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也歡迎小夥伴們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真正在市場摸爬滾打過的人,都會懷念高考,都會清楚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其實是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