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他三次生命:薩繆爾森的天才之路

2020-10-21 商業家

最近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壓軸公布了。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 Robert B.Wilson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這次獲獎的又是美國人,縱觀歷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迄今為止共85位,其中65%都是美國人,而且大多是在青壯年時期就與經濟學結緣,並且很早就在該領域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和成績。

這讓人不禁回想起,歷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人——保羅·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


說起這位經濟學家,可以說在經濟學領域無人不知,因為他的經典著作《經濟學》至今仍是經濟學專業學生的教科書。這本書從1948年誕生到現在,已經出到了第19版,累計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光是英文版全球銷量就超過400萬本,堪稱是30年內美國最暢銷的教科書。同時,它也是每一個步入經濟學殿堂人的必備鑰匙。從這個角度講,所有經濟學人士都是薩繆爾森的學生。

而薩繆爾森其實早在青年時期就與經濟學產生了不解之緣,他的一生可謂是與經濟學「相愛、相知、相守」的一生。他曾經這樣形容自己與經濟學的「姻緣」:「如果說經濟學是為我而設的,也可以說我是為經濟學而出現的。

薩繆爾森幾乎見證了經濟學理論在二十世紀的所有重要進展和爭議,並且在諸多重要的經濟領域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探索開拓者和積極參與者。在他去世的那年,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家,稱他為「經濟學界的最後一個通才」。他的那本《經濟學》教材,成為了傳世絕作。

但是,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聲望外,人們對他的人生故事所知甚少。

而本月,剛好首次出版了關於薩繆爾森的詳實類大部頭個人傳記《薩繆爾森(第一卷)》,這是一本關於年輕人探尋自己道路的故事,一本關於經濟學領域一位標誌性人物的故事,同時還是一部經濟學斷代史。

相信對很多經濟學愛好者而言,閱讀一本關於保羅·薩繆爾森的傳記,似乎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薩繆爾森自稱出生了三次,而這本書的出現,完整復刻了他前半生的人生故事,仿佛讓這位偉大的現代經濟學奠基人——薩繆爾森再次重生,薩老和那段重要的歷史,將再次回到我們的視線和生活。

「出生了三次」的經濟學家

薩繆爾森是一對猶太夫婦的兒子,父母雙方的家庭均離開波蘭來到美國中西部,主要收入來自一家藥房和一家餐館的合夥事業,因此家庭背景並不能給予他支持。幸運的是,他的天賦得到了認可,機會的大門也不斷向他打開,先是讓他到了芝大,接著使他進入哈佛,之後他又加入了哈佛研究員學會。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當時的主要經濟學家,吸收了一位又一位老師的思想。有時,一位老師的思想會取代另一位老師的思想,例如,他和漢森的關係就改變了他對經濟穩定的看法。有時,正如與哈伯勒和威爾遜的關係那樣,他能夠把從不同老師那裡學到的東西融為一體,迸發出一些有別於任何一位老師教給他的東西。

通過他那個時代領先的兩個經濟學系,薩繆爾森從一個多少拜運氣垂青的門外漢,成長為經濟學領域舉足輕重的經濟學家。

薩繆爾森說,他自己實際出生了三次。

第一次當然是他的自然出生,其後的兩次都跟經濟學息息相關。

薩繆爾森曾甚至在演講中以第三人稱來描述經濟學與自己的關係:「經濟學這一行天造地設般地適合他,仿佛是歷代經商先祖的基因找到了命定的歸宿。」而他也不枉負「天造地設」這個詞,他對經濟學研究具有別人無法想像的熱忱,「說他做夢都在思考工作也不為過」。外人看來枯燥無味的工作在他眼裡卻是另一番景象:「讓我幹這麼好玩的工作,還要付給我這麼多錢,我真是撿了大便宜了!」

二次重生:與經濟學的「一見鍾情」

1932 年 1 月2日,16歲的薩繆爾森在芝加哥大學上了第一堂課,這堂課對他來說非常重要,以至他多次將其形容為一次「新生」,因為是這次課讓他得到了第二次生命——一位經濟學天才少年重生了。

這一天正是芝加哥大學開學,早晨8點,當薩繆爾森第一次走進芝加哥大學講堂之時,講座主題剛好是馬爾薩斯膾炙人口的人口理論:直到密集程度超過了每英畝土地所能夠維持的人口生活水平達到最低限度之前,人口都將像兔子一樣的繁殖,之後不斷增長的死亡率則與出生率達到了平衡。

這一切迅速佔據了這個天才少年的心:「它們是如此簡單易懂的一些不同的微分方程,以至於我懷疑自己是不是遺漏了什麼神秘的複雜性。」

那一刻,經濟學選擇了他,他也選擇了經濟學。

《薩繆爾森傳》中記載了薩繆爾森在當時的真實心情寫照:「在寒冷的 1932 年 1 月 2 日早晨 8 點,我就像進入了天堂,一個屬於我的天堂。我邁進芝加哥大學的一間教室,從此迎來了另一種人生。」

然後薩繆爾森居然直接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改為了1932年1月2日,地點就是芝加哥大學。

許多在大蕭條時期進入經濟學領域的人(例如詹姆斯·託賓),都是出於想為失業問題做些什麼的願望。然而,儘管薩繆爾森在大蕭條最嚴重時期進入芝大,他也確實在某個時候提到過這個原因,但他通常給出的是一個更加以自我為中心的動機—他非常適合經濟學。

他聲稱自己天生就是一個經濟學家。

這種態度和他沉迷於奈特(曾經的懷疑論者和反傳統主義者),以及稱自己吸收了許多老師倡導的保守主義經濟學,完全一致。

但是,在芝大的最後兩年裡,他開始認識到數學對經濟理論至關重要,這意味著他對奈特所持立場的重大背離。他選修了重要的研究生理論課程,但不是由奈特教授的,而是由雅各布·瓦伊納教授的。他在課上發現並糾正了瓦伊納的錯誤,這使他在一大批研究生中脫穎而出,而這些研究生中的許多人在 20 世紀 40 年代也都成了美國經濟學領域的重要人物。

三次重生:天賦的解放

1940年,25歲的薩繆爾森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並用他的經濟學天才思維開創了該校經濟系的新氣象。在他的帶領下,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系從1940年時一個尚未招收研究生的教學型小系,成為當今經濟學界頂禮膜拜的聖地,學生包括克萊因、默頓、阿克洛夫、恩格爾、斯蒂格裡茨、克魯格曼等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以及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裡斯蒂娜·羅默。

與離開芝大的決定不同,1940 年 10 月離開哈佛前往麻省理工學院的決定並非薩繆爾森的被迫選擇。他在哈佛接受了一個講師職位,並確信這個職位可能會被續聘,但麻省理工學院給他提供了一個級別更高、薪水和條件也更好的職位。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與社會科學系致力於為科學家和工程師提供服務性教學,實力上顯然比不上哈佛大學經濟學系,但從地理位置看它距離哈佛只有兩英裡遠,薩繆爾森可以與他的朋友和前同事們保持聯繫。他繼續生活在離哈佛校園一步之遙的地方。還有一個問題是,他的猶太血統很可能會成為哈佛甚囂塵上的反猶太環境的一個障礙。由於熊彼特給了他強有力的支持,加上許多其他教員對他的尊敬,薩繆爾森對此視而不見。他已經被接納為研究員學會的一員,儘管一些人,比如系主任哈羅德·赫欽斯·伯班克,可能不太待見他,但薩繆爾森可以將他們明顯的反感歸因於政治分歧,或者是對比他們聰明的人的質疑,而不是反猶太主義。另一方面,瑪麗昂比薩繆爾森更清楚地看到,哈佛的反猶太主義終將成為一個問題,搬到麻省理工學院則會把他從中解放出來。她說服他接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職位,加入哈佛教員隊伍不到一個月,他就離開哈佛來到麻省理工學院。

薩繆爾森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們對他表示熱烈歡迎,對他們來說,聘用他是一次巨大成功,儘管他可能只是一名助理教授,但他得到了強大的支持。開始他們可能是在從事服務性教學,但隨著戰爭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系成了一個因擁有共同目標而緊密聯結的系。薩繆爾森同拉爾夫·弗裡曼和魯珀特·麥克勞林相處融洽,和哈羅德·弗裡曼也很親近。在他加入後不久,麻省理工學院設立了一個經濟學博士項目,並在 20 世紀 40 年代進行了多項任命,聘請了許多哈佛不願接受的猶太背景的學者,這使該系顯著壯大。他得到了迅速提拔,當有機會重返芝大時,麻省理工學院的吸引力已經因離威斯康星州和他自己的家更近而變得非常強大了。

正如他搬到麻省理工學院一樣,瑪麗昂最清楚地看到,留在他原來的地方(同他們日益壯大的家庭和郊區的一所房子一起)他會更快樂。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實力與芝大或哈佛相比可能仍然弱小,他們依舊是一所工程院校的經濟學家,但隨著戰爭時期大量研究實驗室的發展(輻射實驗室是其中之一),戰後麻省理工學院作為美國「大」科學研究中心的顯赫地位獲得了巨大聲望。其他大學的經濟學家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理解這一點—他不斷收到關於他是否對其他地方的某個職位感興趣的詢問,似乎清楚地反映了這一看法,即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定然希望在其他地方謀取職位。但是,對那些致力於把經濟學當作一門科學來研究的人來說,麻省理工學院是一個自然的首選之地。

麻省理工學院靠近哈佛,這使其在課程設置和研究合作方面頗具優勢。但這也導致激烈的競爭,結果是,當麻省理工學院招到一個明顯優於他(這一時期的大多數學者都是男性)在哈佛的競爭者的學者,比如諾伯特·維納或諾姆·喬姆斯基(Noam Chomsky)時,此人便會被譽為學術明星。

到 1948 年,在《經濟分析基礎》引發熱烈反響和《經濟學:入門分析》取得巨大成功後,薩繆爾森就處於這樣的地位。

康普頓的接班人、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詹姆斯·基利安認為,薩繆爾森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成功的關鍵原因—他就像是吸引其他優秀經濟學家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的磁石。這顯然是薩繆爾森當之無愧的角色。

薩繆爾森獲得約翰·貝茨·克拉克獎時,年僅 32 歲。儘管他尚處於一個極其高產的學術生涯的早期階段,但這個獎項和他的兩本書的出版, 以及他被評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標誌著他的經濟學思想和他在經濟學界的地位得以確立。這一階段構成了《薩繆爾森傳》這本書的重要主題,即從 1932 年開始(當時他還是芝加哥大學的本科生,第一次接觸經濟學),至 1948 年結束,在這 16 年間,經濟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變化中最著名的便是「凱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它涉及一種關於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實施的、與國民核算中的一場革命密切相關的新的經濟思維方式。這一時期也見證了數理經濟學和使用形式化統計方法(計量經濟學)的經濟數據分析,由少數經濟學家關心轉變為在經濟學中居於穩固地位。美國經濟學也從一門缺乏佔主導地位的理論框架,以及「制度主義者」(他們試圖把自己的思考建立在可靠的數據上)和「新古典經濟學家」(他們 認為抽象數學理論的作用更大)之間存在分歧的多元化學科,轉變為一門「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佔主導地位的學科。

在這些發展過程中,薩繆爾森起到的作用是如此重要,以至理解了他的學術發展脈絡,也就理解了這個劇烈變革時期一些最重要的發展脈絡。

因此,這是一個既和薩繆爾森有關,又是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經濟學轉變有關的精彩故事。

可能有人會好奇這本傳記的厚度,僅僅是前三十年的人生故事,居然厚如辭海?

但我想說,因為是薩繆爾森,所以他值得。

本文整理自《薩繆爾森傳:現代經濟學奠基者的一生》羅傑·巴克豪斯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及作品出處。圖片來源於網絡。

推薦閱讀

《薩繆爾森傳:現代經濟學奠基者的一生》 [英] 羅傑·巴克豪斯著

經濟學界,無人不知薩繆爾森。

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當代凱恩斯主義的集大成者,創立了新古典綜合學派,被稱為「最後一位經濟學通才」

現代經濟學奠基人薩繆爾森傳記,對很多人而言,閱讀一本關於保羅·薩繆爾森的傳記,不需要任何理由。

薩繆爾森影響巨大,我們如何讚譽他似乎都不為過。可以說,他代表了經濟學的一個時代。然而,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聲望外,人們對他所知甚少,也缺少相關的權威傳記作品。

本書作者窮盡各種資料、檔案,鴻篇巨製,記錄了薩繆爾森這位經濟學大師成長、其經典著作誕生的過程;更記錄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經濟學發生劇烈轉變的歷史,是了解薩繆爾森和經濟學發展一個很不錯的參考。

相關焦點

  • 薩繆爾森如何成為薩繆爾森
    《經濟分析基礎》一書雖然在薩繆爾森到麻省理工學院7年後才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但本質上是他在哈佛時期的產物;與此相對,《經濟學》則全然是一本麻省理工學院意義上的作品,其初衷是滿足麻省理工學院為培養理工類本科三年級學生「良好的寫作和表達能力」的人文學科新課程的教學需要,就像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系時任系主任拉爾夫·弗裡曼所要求:「如果學生們喜歡,你的經濟學就是好的經濟學。
  • 我們都是薩繆爾森的學生
    1970年,當薩繆爾森成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位美國人時,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公告稱讚他的著作「幾乎涉及了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所有領域」,認為他大大提高了經濟理論中的科學分析水平,在此方面沒有任何當代經濟學家可與他並肩媲美。的確,光是薩繆爾森的五卷本《科學論文集》,就收入了他50年間的388篇論文。
  • 薩繆爾森為什麼是最後一個「通才」?
    1931年,當保羅·薩繆爾森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時,他的年齡只有15歲。  薩繆爾森是一位早熟早慧的孩子,人們通常會把此類學業出眾者稱為「神童」或「天才」。他自己在自述中說自己很早就有不同尋常的潛意識記憶。只是由於地理上的偶然性,他進入了芝加哥大學學習。  處於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經濟學人對於經濟理論如何闡釋經濟危機、衰退、蕭條與失業現象,顯然有著更為強烈的渴求與逼問。
  • 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論學術合作
    他說:「是的,我知道薩繆爾森是個有前途的經濟學家。但他會與人合作嗎?」哈羅德回答說:「合作?笑話,他的文章都是與人合寫的。」歷史女神克利俄(Clio)有種幽默感。那是我的第一篇合著論文,也是十年中唯一的一篇。此外,我是理論工作者,並非註定會成為經驗統計——如對1939年前美國就業總人數的測度——方面的多產作家。
  • 腦科學與奴役之路
    我們切忌用盲人摸象的局部方式來看待生命。生命何其偉大。現在的人,創造不出生命,卻想控制生命,這是一個妄念。問:關於實驗的短期和局部有效,有沒有例子。凡其:科學家告訴你,刺激一個老鼠的大腦某個區域,他就興奮了。但他們沒有告訴你,老鼠自己是不是喜歡這種興奮。如果一直刺激下去,老鼠還會保持同樣的反應嗎。他們沒有告訴你,長期的刺激會不會讓老鼠性情大變,會不會短命。
  • 三次方程的求解之路
    在一元二次方程問題被徹底解決後,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儘管類似「x^3+ax+b=0(三次方程的特殊形)」這樣形式的三次方程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人研究過,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數學工具,當時人們對這個方程仍然知之甚少。誰也不曾想到,這條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路,人類竟然走了300多年。一元三次方程的求解之路,起源於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
  • 愛因斯坦是天才,他的三個子女中為什麼有兩個是瘋子?
    常言道: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中間的大多是庸人和俗人,這句話的確實不無道理。作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愛因斯坦的成就令人矚目,可是,愛因斯坦一生有兩段婚姻,三個孩子,裡面卻有兩個子女是精神病患者,也就是我們眼中的瘋子。愛因斯坦是公認的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 我國北大天才拒絕回國,三次輸給了時間,寧願在國外流浪!
    古人有「花無百日紅,人無再少年」之對時間流逝感嘆,也有「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之對於珍惜時間的勸誡,時間對於他們、對於我們而言如同生命,特別是對於一個科技人才、一個亟待發展的國家而言,時間更是尤為可貴。
  • 天才數學家與職業數學家的成長之路
    數學家的成長之路現在,絕大多數的數學家的成長道路大同小異。始於對數學的愛好和興趣,表現出對已有數學的一些理解,開始有些創造性的工作。然後經過一定的訓練和培養,逐步成為成熟的數學家,一般走上職業數學家的道路。最後是在學術階梯上逐步攀登,在學術界及社會上產生影響。
  • 《最後的假期》|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三個星期
    作者/老襄好【今天是堅持日更的第99天】在這個感冒的下雨天,我躺在床上看了個影片——《最後的假期》,看完後忍不住問自己: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三個星期,你會去做怎樣的自己?片中女主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售貨員,一次意外,醫生告訴她得了嚴重的病,只剩下三個星期時間活命。
  • 66年來,他的祖囯向他道歉了3次
    這個拯救了世人的英雄,卻因為時代的偏見和歧@視,在屈辱中走完自己年輕的生命之路。這個拯救了世人的英雄,卻因為時代的偏見和歧視,在屈辱中走完自己年輕的生命之路。為什麼選擇圖靈?他所獲得的榮譽與對世界做出的貢獻,讓他當之無愧地被選為新鈔人物。
  • 未出生父親便亡故,母親棄他再嫁,自學成才科學家牛頓的天才之路
    ,但不是每個天才最終都能成為成功的天才,而牛頓顯然又是一位極幸運的天才。直到牛頓11歲時繼父過世,母親才帶著三個異父同母的弟弟妹妹回到牛頓身邊。牛頓小時候恨透了繼父史密斯,他認為是他從身邊奪走了母親,同時他幼小的心靈裡也恨母親棄他而去,這些憎恨的情緒在他遺留下來的手稿裡都有體現。三歲到十一歲,是一個孩子個性的重要形成期,特別的經歷使得牛頓從小生性孤獨隔絕。
  • 北大天才馮奚喬:20歲上哈佛,34歲跳樓自殺,美國大學為他降半旗
    就像鼎鼎有名的天才馮奚喬,先後到北大、哈佛等世界都著名的高校就讀,最終卻選擇一躍而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就連美國一流的大學加州大學都為之嘆惋,降半旗表示哀悼。這樣的一個人,有什麼的秘密,為何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 天才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叔本華15句話道出天才的特徵,一針見血!
    二、正是有了天才,人類才可以有指望得到至關重要的指導。因為對最為重要事務的最為深刻的洞見的獲得,並不是通過某種對事物外物細節的觀察和留意,而是通過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貼近的研究。三、世界敬重一位稟賦非凡的天才,以期望從他那裡學到關於人生及其真正本質的某種知識。但是,要想誕生一個天才,需要專門的極為適宜於天才產生的外部環境狀況的協調配合,而這是一件非常難辦的事。
  • 一場發燒讓他下肢癱瘓,又患上腎病,自殺三次後,他終於開始逆襲
    心灰意冷的他也想過一了百了,三次自殺想要終結自己年輕的生命,但都沒有成功。挺過這道難關之後,他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於筆尖之上,最終成了中國文壇上的巨人,這位作家就是——史鐵生。
  • 從川大到清華後,天才王垠3次中途退學博士學位,與谷歌微軟鬧翻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或許所謂的天才與瘋子僅有一步之遙。 每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仿佛都曾演繹了一番人生戲劇,尤其是曾三次讀博卻中途主動退學的學霸王垠,為人們所熟知。
  • 莫言贊楊振寧是天才:假如有來生我要學物理
    京華時報記者 王儉 攝/視頻   昨日,一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在北京大學舉行,楊振寧、莫言兩位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相聚北大,與年輕人聊「科學與文學」「天才」「中國夢」等話題。在談到天才話題時,莫言稱研究物理學的楊振寧才稱得上天才,而文學的評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笑言:「假如有來生,我要去學物理,研究天文學。」
  • 《莫扎特傳》:音樂是他的生命,成就了他短暫輝煌的一生
    這樣坎坷的人生和他的性格息息相關,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莫扎特我行我素,不修邊幅,這也是他最終走向如此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在音樂中莫扎特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他的才華令世人傾倒,但在生活中莫扎特確是不能生活自理的一個人,他的一切都由他的妻子來照顧,他單純的沉迷於他的音樂世界,不世俗,不懂得人情世故。
  • 《天醒之路》:「侍女」凌紫嫣三度重生,堪比女主角
    《天醒之路》是一部真正能讓人大開眼界的電視劇。女主角秦桑提前去世,以悲劇告終。但是「侍女」的女主人凌子妍卻得到了三次非常幸福的結局,那就是愛情事業雙豐收。兩者的區別可以從比較中看出。一個「侍女」三次重生真的有點意想不到,堪比女主角。這樣的經歷往往是女主人所能擁有的唯一東西,就好像她是女主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