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觀眾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參觀圓明園馬首銅像(右) 新華社發
圓明園馬首銅像歷百年風雨而不鏽蝕,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水準,是一件非凡的中國古代藝術品。近日,馬首回歸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注意到,馬首的鬢毛髮型非常前衛,「有些泡麵卷的感覺」。科學家為網友們揭示了這引領潮流的「泡麵卷」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國家文物局15日介紹,馬首銅像接受了北京大學專家的專業檢測。結果顯示,馬首包括頸部、臉部、眼睛、耳朵乃至舌頭都是一體鑄造而成。此外,在馬首內壁附著了疑似水垢的沉澱物,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生肖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北大專家給它做X光檢查
經過100多年的顛沛流離,此前,澳門居民何鴻燊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捐給國家文物局,馬首銅像將在國家博物館展覽後,回歸圓明園管理處。這兩天,不少到博物館親眼看過馬首銅像的網友在網上發帖稱,馬首銅像很時髦,「你看馬首的鬢毛,那個髮型不就是現在很流行的『泡麵卷』嗎?」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何鴻燊先生捐贈的圓明園馬首銅像利用可攜式X螢光光譜儀、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顯微照相、相機微距拍照觀察等方法進行了分析檢測,希望了解馬首的材質、鑄造工藝以及可能的用途等方面的信息。
成分分析結果表明,馬首使用的材質為含微量鉛鋅的紅銅。銅含量達到98%左右,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鐵和鋅。紅銅的熔點達到1083℃,澆鑄需在較高溫度下進行,使用紅銅的原因當是為了呈現紫紅色的效果。
渾鑄而成纖毫畢現
工匠紋飾手法千變萬化
馬首「X光片」顯示,馬首除了頸部前下方可見數個鋦釘外,其他各個部位都無明顯的分鑄焊接痕跡,由此可知馬首系渾鑄而成,頸部和臉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頭都應為一體鑄造。馬首頂部的鬃毛更是曲線流暢,纖毫畢現,下部可見一明顯的銅梗將一部分鬃毛撐起,造成懸空效果。但頂部鬃毛和馬首並無明顯分界,由此可知鬃毛和馬首也是整體一次性鑄造成型。據此判斷,整個馬首都是使用精密鑄造方法——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
為了研究馬臉部汗毛和頂部鬃毛的製作方式,研究人員進行了表面翻模的顯微觀察,採用可塑材料對臉部、耳部等翻模,然後在超景深顯微鏡下進行微痕觀察。
在對眼部細節翻模後,可以看出整體線條圓潤,臉部的細小毛髮也是鑄造出來的,而非刻畫形成。仔細觀察,線條並不連貫,且並不十分平行,與在蠟等柔性材料上刻畫效果類似,說明預先在蠟模等軟性材料上進行了雕刻,然後再鑄造成型。
馬首頂部鬃毛也是如此,整體線條柔和圓潤,其中可見一凸起部分鬃毛。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做蠟模時不小心所致,由於僅有1毫米左右長度,因此並未引起注意,這也說明蠟模是手工製作的,如此精細逼真製作,紋飾手法千變萬化,說明制模工匠的技藝精湛,顯示出器物的等級頗高。
馬首內壁水垢
印證「十二生肖噴泉」說
此外,研究人員還利用單眼相機的微距功能對器物內壁細節進行了拍照觀察,內部觀察結果再次確證馬鬃毛是鑄造而成,鬃毛的分層現象清晰可見。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內壁附著了不少白色殘留物,形態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澱物,這表明該器物內壁有可能和水長期接觸,使用過程中在內表面沉積了一層水垢,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生肖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資料顯示,馬首銅像為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融合了東西方藝術理念與設計風格,清乾隆年間由宮廷匠師精工製作。據介紹,除馬首外,多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還有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等6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祖國。
據新華社、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