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12月1日(今日)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每一件獸首回家的路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值得一提的是,馬首捐贈者何鴻燊先生,於2003年出資購買的豬首銅像也送歸國家。
在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共7尊獸首回到國內。
▲ 《國家檔案》圓明園獸首截圖
令人遺憾的是,仍有5尊獸首流落在外。這5尊獸首中,龍首可能為中國臺灣私人收藏家收藏,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一直下落不明。
更令人痛心的是,依舊有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難回故土。其中就包括很多孤品紫砂壺,一起來看一下。
01歐洲
1、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孟臣款圓肩直筒壺
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壺身有桃花、桃葉紋貼花裝飾,壺底刻款:天啟丁卯年 友善堂 孟臣制。
2、丹麥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菱花宮燈壺
現藏於丹麥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
3、大英博物館——高頸酒壺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壺流、壺把為龍吐水形制,壺身頸部有祥雲貼花裝飾和刻字裝飾。
刻字內容為:「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4、大英博物館——陳鳴遠扇形壺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壺深呈拱橋狀,扇形。底款:陳鳴遠制 年代:1700-1725
5、丹麥歌本哈根國家博物館——六方雙流折肩提梁壺
現藏於丹麥歌本哈根國家博物館
壺身一分為二,壺面有貼花裝飾。六方壺身搭配提梁、雙流與壺蓋提梁連接裝飾。
6、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八方連續紋飾壺
現藏於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八方連續紋飾壺, 紋貼花裝飾;壺鈕為靈芝雕塑,寓意長壽。
7、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陳孟瀛 桃形對杯
▲ 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陳孟瀛 桃形對杯
陳孟瀛是清代初期的陶藝大家,其傳世作品很少見。2017年3、4月份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宜興紫砂花盆藏品展中,展出朱家溍先生珍藏的陳孟瀛款紫砂花盆,為陳孟瀛又一件難得一見的紫砂精品傳器。
▲高8.5cm,縱21.5cm,橫31.5cm
漁翁家不遠,只隔岸西山。
鈐廉慎、陳、孟瀛三方印。
鈐廉慎、陳、孟瀛三方印。
盆底鈐荊溪山容水態方印。
02美國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大彬 梅花壺
此壺整體作五瓣梅花式,周身閃現淺色的細小顆粒,砂粗而質古、肌理勻,妙趣天成。底款刻「玉照閣 大彬」,此壺是伍德沃德基金1982年購買並贈送給大都會的禮物。
2、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時大彬 瓜稜壺
▲ 壺底刻款:品外居士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此壺呈淡黃色,砂粒隱現,以較密的瓜稜均分壺身,凹稜線自鈕至底相交成一點,製作嚴密、技藝精湛。
己酉是公元1609年,品外居士即陳繼儒,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品外居士等,是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董其昌齊名。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鏤空竹紋壺
▲ 鏤空竹紋壺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八方壺身玲瓏有致,壺面有竹葉紋鏤雕裝飾
4、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雲紋壺
▲ 雲紋壺 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壺身用中國傳統雲紋裝飾, 把作行雲流水狀。
5、華盛頓弗裡爾藝術館——沈子澈 葵花式壺
壺底刻款:崇禎壬午。此壺溫潤細膩,造型為六瓣筋紋的葵花式樣,筋紋清晰、一貫而下,古拙雅健。(刊於《虛齋名陶圖錄》上冊,為龐元濟舊藏。)
沈子澈,明末清初陶藝家,浙江桐鄉人。《桐鄉縣誌》雲,其「善制砂壺文具,時人謂與時大彬齊名,款制極古雅渾樸,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價值甚貴」。
6、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徐友泉 三足壺
▲ 徐友泉 三足壺 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7、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李仲芳 瓜稜壺
▲ 李仲芳 瓜稜壺 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03日本
1、京都府·萬福寺藏——紫泥大圓壺
▲ 紫泥大圓壺
隱元禪師
東渡所持
京都府 ·萬福寺藏
2、梨皮泥方壺 許龍文制
此壺流直而方,鋬矩而成「口」字形,蓋坦平,鈕似覆鬥。泥色淺紫,鋪砂梨皮,造型方正。
3、京都府萬福寺藏——紫泥茶壺
▲ 紫泥茶壺 京都府萬福寺藏
4、梨皮泥六方壺 許龍文制
▲ 梨皮泥六方壺 許龍文制
此壺流帶稜,鋬環稜,蓋、腹、底都呈六方形,乳突鈕。泥呈紫色,鋪砂梨皮。通體有龜方,流昂鋬曳,如動似止。
5、梨皮泥方壺
此壺流方而徐起,半折凹字鋬、四方平蓋、四方鈕。泥色呈紫色、鋪砂梨皮。通體清雅溫厚,頗有隱者風度。
底印:「閉門即是深山」。筆法古峭,是明人本色。
6、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梨皮泥水仙壺
▲ 梨皮泥水仙壺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此壺從蓋到底呈水仙花狀,六瓣吻合之處嚴密合縫,不差毫髮。蕾狀鈕,無銘。泥呈淺紫色,肖狀水仙。
7、梨皮泥 傾心佳侶
通體以秋葵花為式,千瓣參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語,嬌冶柔媚之態,與麗人倦妝無異。
瓣在腹為最大,在底次之,在蓋又次之。鈕、流、鋈等處也精雕細飾。泥呈紫色,鋪砂,精製窮神妙。
這些流散海外的文物,承載著我們的歷史、鐫刻著我們的輝煌、銘記著民族的過去,更是我們文化的根脈。希望終有一天,它們都能夠重新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