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馬首回歸圓明園|國寶歸國難,細數流落海外的國寶紫砂壺

2020-12-05 宜興紫砂之家

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12月1日(今日)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 @新華社 馬首銅像

每一件獸首回家的路都牽動著國人的心。值得一提的是,馬首捐贈者何鴻燊先生,於2003年出資購買的豬首銅像也送歸國家。

在國家文物局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目前,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豬首和馬首,共7尊獸首回到國內。

▲ 《國家檔案》圓明園獸首截圖

令人遺憾的是,仍有5尊獸首流落在外。這5尊獸首中,龍首可能為中國臺灣私人收藏家收藏,蛇首、羊首、雞首和狗首一直下落不明。

更令人痛心的是,依舊有大量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難回故土。其中就包括很多孤品紫砂壺,一起來看一下。

01歐洲

1、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孟臣款圓肩直筒壺

▲ 孟臣款圓肩直筒壺

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壺身有桃花、桃葉紋貼花裝飾,壺底刻款:天啟丁卯年 友善堂 孟臣制。

2、丹麥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菱花宮燈壺

▲ 菱花宮燈壺

現藏於丹麥哥本哈根國家博物館

3、大英博物館——高頸酒壺

▲ 高頸酒壺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壺流、壺把為龍吐水形制,壺身頸部有祥雲貼花裝飾和刻字裝飾。

刻字內容為:「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4、大英博物館——陳鳴遠扇形壺

▲ 陳鳴遠扇形壺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壺深呈拱橋狀,扇形。底款:陳鳴遠制 年代:1700-1725

5、丹麥歌本哈根國家博物館——六方雙流折肩提梁壺

▲ 六方雙流折肩提梁壺

現藏於丹麥歌本哈根國家博物館

壺身一分為二,壺面有貼花裝飾。六方壺身搭配提梁、雙流與壺蓋提梁連接裝飾。

6、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八方連續紋飾壺

▲ 八方連續紋飾壺

現藏於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八方連續紋飾壺, 紋貼花裝飾;壺鈕為靈芝雕塑,寓意長壽。

7、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陳孟瀛 桃形對杯

▲ 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陳孟瀛 桃形對杯

陳孟瀛是清代初期的陶藝大家,其傳世作品很少見。2017年3、4月份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舉辦的宜興紫砂花盆藏品展中,展出朱家溍先生珍藏的陳孟瀛款紫砂花盆,為陳孟瀛又一件難得一見的紫砂精品傳器。

▲朱家溍先生與陳孟瀛紫砂花盆

▲高8.5cm,縱21.5cm,橫31.5cm

▲行書銘文:日出打魚去,日斜沽酒還。

漁翁家不遠,只隔岸西山。

鈐廉慎、陳、孟瀛三方印。

▲行書銘文:山青煙樹眾,江晚遠帆疏。

鈐廉慎、陳、孟瀛三方印。

盆底鈐荊溪山容水態方印。

02美國

1、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大彬 梅花壺

此壺整體作五瓣梅花式,周身閃現淺色的細小顆粒,砂粗而質古、肌理勻,妙趣天成。底款刻「玉照閣 大彬」,此壺是伍德沃德基金1982年購買並贈送給大都會的禮物。

2、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時大彬 瓜稜壺

▲ 壺底刻款:品外居士清賞,己酉重九大彬

此壺呈淡黃色,砂粒隱現,以較密的瓜稜均分壺身,凹稜線自鈕至底相交成一點,製作嚴密、技藝精湛。

己酉是公元1609年,品外居士即陳繼儒,陳繼儒字仲醇,號眉公、品外居士等,是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與董其昌齊名。

3、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鏤空竹紋壺

▲ 鏤空竹紋壺 現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八方壺身玲瓏有致,壺面有竹葉紋鏤雕裝飾

4、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雲紋壺

▲ 雲紋壺 現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壺身用中國傳統雲紋裝飾, 把作行雲流水狀。

5、華盛頓弗裡爾藝術館——沈子澈 葵花式壺

壺底刻款:崇禎壬午。此壺溫潤細膩,造型為六瓣筋紋的葵花式樣,筋紋清晰、一貫而下,古拙雅健。(刊於《虛齋名陶圖錄》上冊,為龐元濟舊藏。)

沈子澈,明末清初陶藝家,浙江桐鄉人。《桐鄉縣誌》雲,其「善制砂壺文具,時人謂與時大彬齊名,款制極古雅渾樸,士大夫家藏及其手制者,價值甚貴」。

6、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徐友泉 三足壺

▲ 徐友泉 三足壺 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7、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李仲芳 瓜稜壺

▲ 李仲芳 瓜稜壺 現藏於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

03日本

1、京都府·萬福寺藏——紫泥大圓壺

▲ 紫泥大圓壺

隱元禪師

東渡所持

京都府 ·萬福寺藏

2、梨皮泥方壺 許龍文制

▲ 梨皮泥方壺 許龍文制

此壺流直而方,鋬矩而成「口」字形,蓋坦平,鈕似覆鬥。泥色淺紫,鋪砂梨皮,造型方正。

3、京都府萬福寺藏——紫泥茶壺

▲ 紫泥茶壺 京都府萬福寺藏

4、梨皮泥六方壺 許龍文制

▲ 梨皮泥六方壺 許龍文制

此壺流帶稜,鋬環稜,蓋、腹、底都呈六方形,乳突鈕。泥呈紫色,鋪砂梨皮。通體有龜方,流昂鋬曳,如動似止。

5、梨皮泥方壺

▲ 梨皮泥方壺

此壺流方而徐起,半折凹字鋬、四方平蓋、四方鈕。泥色呈紫色、鋪砂梨皮。通體清雅溫厚,頗有隱者風度。

底印:「閉門即是深山」。筆法古峭,是明人本色。

6、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梨皮泥水仙壺

▲ 梨皮泥水仙壺 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此壺從蓋到底呈水仙花狀,六瓣吻合之處嚴密合縫,不差毫髮。蕾狀鈕,無銘。泥呈淺紫色,肖狀水仙。

7、梨皮泥 傾心佳侶

▲ 梨皮泥 傾心佳侶

通體以秋葵花為式,千瓣參差,向背分明。如笑如語,嬌冶柔媚之態,與麗人倦妝無異。

瓣在腹為最大,在底次之,在蓋又次之。鈕、流、鋈等處也精雕細飾。泥呈紫色,鋪砂,精製窮神妙。

這些流散海外的文物,承載著我們的歷史、鐫刻著我們的輝煌、銘記著民族的過去,更是我們文化的根脈。希望終有一天,它們都能夠重新歸國。

相關焦點

  • 圓明園馬首回家,一個「水龍頭」為什麼是國寶?
    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12月1日,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我們的國寶——圓明園馬首終於結束了百年的流浪。圓明園馬首銅像,是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獸首噴泉主要構件之一,由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設計融合了東西方的藝術理念,由乾隆年間的宮廷工匠製作,工藝精良。
  • 圓明園馬首回歸!那些流失文物背後的唏噓往事
    13日,圓明園馬首銅像捐贈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這也意味著,離家一個半世紀有餘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正式回歸。  捐贈儀式結束後,馬首銅像併入正在舉行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與公眾見面。  其實,在這個展覽上亮相的每一件珍寶,背後都有一段令人唏噓的往事。
  • 被偷160年後,馬首回來了!還有1000萬件國寶,何時可以回家?
    12月1日,一條消息刷屏了:馬首銅像「回家」了!這是160年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除了赫赫有名的獸首銅像,我們流失海外的國寶還有多少?對於那些在戰亂年代被掠奪、流傳過程不清晰的國寶,我們通常只能在拍賣會上一窺它們的動人風採,然後對著高企的拍賣價格扼腕嘆息。在這樣的背景下,每一個從拍賣會回歸祖國的國寶,都凝聚著無數愛國同胞的心血。今天,阿信就想來講講那些關於拍賣會和國寶的故事。
  • 經過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
    這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同時也標誌著馬首不再是一件皇家私藏,而是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在圓明園正覺寺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馬首歸園,樹立了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
  • 馬首回歸,十二生肖銅首現有幾個在中國?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攻陷北京,將圓明園內無數珍寶劫掠一空,掠走了十二個青銅獸首,致使這批國寶流失於海外一百多年。十二生肖像是展現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珍品,在國際上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鑑賞價值。當年侵略軍搶劫時,也是將其作為最珍貴的寶物對待。如今,距離第二次鴉片戰爭已近兩百年,這十二個獸首銅像身在何方呢?現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各個銅首的現狀。
  • 近日回歸圓明園的馬首,在曾經的圓明園中是何地位?
    近日一則有關圓明園文物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那就是曾經流落海外的十二生肖獸首中的馬首回到了圓明園展出,這是我國回收海外流失文物的一件大事。圓明園作為中國皇家園林的代表,其曾經是清朝皇室休閒辦公的重要場所,連嘉慶皇帝都是在這裡出生的。
  • 闊別160年,馬首銅像終於回家,聊聊圓明園馬首那些事
    截至2019年11月,已有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在內的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通過不同方式回歸祖國。而在2020年12月1日,馬首銅像又正式回歸圓明園。這也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當天,「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國家文物局正式將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收藏。
  • 馬首回歸圓明園,其他的獸首現在在哪裡?為什麼價值會這麼高?
    2020年12月1日對圓明園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在這一天,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的馬首銅像結束了百年的流浪,回歸到了他原本的家。
  • 時隔160年,馬首銅像今日回歸圓明園,背後的曲折故事你知道嗎?
    至此,馬首成為了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這就是圓明園獸首,也被叫做十二生肖人身獸首銅像,今天回歸的馬首就是其中之一。 12 個銅像原本是用作西洋水法噴泉機關,由來自義大利的宮廷洋畫師郎世寧協同來自法國的水法設計師蔣友仁共同設計,並由當時宮廷造辦處的工匠們採用精煉的紅銅用心打造而成。
  • 熱評丨馬首回歸圓明園,歷史故事裡有記憶更有情感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2020年最後一個月的第一天裡,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是一個重大新聞。結束百餘年流離的馬首銅像,是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從皇家私藏到屬於全體人民的文化遺產,馬首銅像的故事既是一個新時代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地的成功範例,也是一個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契機。 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鑄造於清朝乾隆年間,由宮廷西洋畫師義大利人郎世寧主持設計、專門為皇帝服務的宮廷造辦處的匠師們精心製作,既揉合了東西方審美,也體現了我國宮廷匠師極高的工藝水準。
  • 馬首時隔160年重回圓明園 至此鼠首等七尊獸首已回歸
    160年後,2020年12月1日,國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圓明園正覺寺舉行「圓明園馬首銅像劃撥入藏儀式」,圓明園馬首銅像結束百年流離,成為第一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在儀式上,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羅靜向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交接了馬首銅像劃撥入藏清冊。這也就意味著圓明園馬首銅像的管理權正式劃歸圓明園管理處。
  • 闊別160年,馬首回歸圓明園|十二生肖|馬首|中國國家博物館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回歸圓明園,成為首件回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圓明園的歷史記憶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
  • 圓明園馬首「泡麵卷」誰燙的
    13日,觀眾在「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上參觀圓明園馬首銅像(右) 新華社發近日,馬首回歸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一些網友注意到,馬首的鬢毛髮型非常前衛,「有些泡麵卷的感覺」。科學家為網友們揭示了這引領潮流的「泡麵卷」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國家文物局15日介紹,馬首銅像接受了北京大學專家的專業檢測。結果顯示,馬首包括頸部、臉部、眼睛、耳朵乃至舌頭都是一體鑄造而成。此外,在馬首內壁附著了疑似水垢的沉澱物,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生肖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 馬首回歸圓明園:我們與它們的相逢,便是使命!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這是紀錄片《圓明園》裡的一段解說詞。圓明園,一個刻在所有中國人心底的名字,無法抹去、無法遺忘。小時候,第一次知道圓明園時知道了它是已有缺憾的美,長大些知道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恥辱和遺憾。
  • 此國寶是圓明園景泰藍精品,卻成法國皇宮私藏,今遭偷竊下落不明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創史人」,今天筆者將繼續帶領大家,了解中國歷史,感受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在圓明園當中,有眾多景泰藍瓷器的精品,其中香爐的製造工藝中,皇室香爐常常會把香爐製作的千姿百態,獨具自身特色:此國寶是圓明園景泰藍精品,卻成法國皇宮私藏,今遭偷竊下落不明,那麼究竟是什麼樣一件國寶,命運如此多舛呢?
  • 圓明園馬首「泡麵卷」髮型用了什麼工藝
    馬首「髮型」引發熱議    近日,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此外,在馬首內壁附著了疑似水垢的沉澱物,很有可能和其作為十二生肖噴泉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北大專家給它做X光檢查    經過100多年的顛沛流離,此前,澳門居民何鴻燊將圓明園馬首銅像捐給國家文物局,馬首銅像將在國家博物館展覽後,回歸圓明園管理處。
  • 成龍曾為它們拍過電影:圓明園12生肖獸首的「藝術人生」
    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致使大批珍貴文物流落海外,其中四尊十二生肖獸首最引人關注,收藏家們開出天價競拍,更有奸邪的文物販子試圖偷盜這些國寶。他們以重金懸賞,邀請國際大盜JC(成龍 飾)協助尋寶。在險象環生的尋寶路上,JC被中國文物專家關教授父女的愛國情懷所感動。一向惜金如命的他在最後關頭放棄了金錢,轉而加入挽救國寶的隊伍,最終將尋回的獸首歸還中國。
  • 離家160年「駿馬」歸園,流失海外重要文物馬首銅像亮相圓明園
    12月1日,北京圓明園正覺寺,參觀者在展廳內觀看馬首銅像。  圖/新華社160年前,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慘遭劫掠焚毀,十二獸首銅像一同流失海外。至此,十二獸首不僅是一套古代藝術珍品,更成了圓明園被外國列強掠奪、焚毀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