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研究的氧化磷酸化的耦聯機制「化學滲透假說」

2020-12-03 百家號

有關氧化磷酸化的耦聯機制已經作了許多研究,目前氧化磷酸化的耦聯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多數人支持化學滲透假說(chemiosmotic hypothesis),這是英國科學家P.Mitchell於1961年提出的,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化學。其基本要點是電子經呼吸鏈轉遞時,可將質子(H+)從線粒體內膜的基質側泵到內膜外側,線粒體內膜不允許質子自由回流,因此產生膜內外質子電化學梯度(H+濃度和跨膜電位差),以此儲存能量。當質子順濃度梯度經ATP合酶F0回流時,驅動ADP與Pi生成ATP。

氧化磷酸化的耦聯機制

化學滲透假說和許多實驗結果是相符合的,是目前能比較圓滿解釋氧化磷酸化作用機制的一種學說,例如,現已發現氧化磷酸化作用確實需要線粒體內膜保持完整狀態;電子轉遞鏈確實能將H+排除到內膜外,而ATP的形成又伴隨著H+向內膜的轉移運動;破壞H+濃度梯度的形成都必然破壞氧化磷酸化作用的進行等。這也使得P.Mmitchell和證實者獲得了諾貝爾獎。

化學滲透假說

後來的實驗結果證實,複合體I、複合體III、複合體IV均具有質子泵的作用。每傳遞2個電子,它們分別向線粒體內膜胞質側泵出4H+、4H+和2H+。在分離得到四種呼吸鏈複合體的同時還可得到複合體V(compleV),即ATP合酶(ATPsynthase)。ATP合酶合成ATP的機制還未完全闡明,這也是化學滲透假說沒有完全徹底解釋的一方面,但化學滲透假說對這的解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P.Boyer提出ATP合成的結合變構機制(binding change mechanism),由於F1中的3個β亞基與γ亞基插入部分的不同部位互相作用,使每個β形成不同的構象:開放型(O)無活性,與配體親和力低;疏鬆型(L)無活性,與ADP和Pi底物疏鬆結合;緊密型(T)有ATP合成活性,和配體親和力高。當H+順濃度梯度經F0中的a亞基和c亞基之間回流時,γ亞基發生旋轉,3個β亞基發生構象改變。ADP和Pi底物結合於L型的β亞基,質子回流能量驅動該亞基變構為T型,使ADP和Pi合成ATP,然後變成O型,β亞基釋放ATP。3個β亞基依次發生同樣的循環:結合ADP和Pi合成ATP、釋放出ATP。循環一周可生成3個分子的ATP,同時推測每生成1個分子ATP約需要3個質子穿過線粒體內膜回流進入基質中,這目前還是P.Boyer的遐想,未被科學實驗及事實證明。

尚未清楚的ATP合酶合成ATP的機制

在這一點上對於每一位科學家和科學愛好者無疑是上天留給他們的一個絕佳的機會,在這一方面具有廣闊的科學研究前景,值得花費時間、精力和智慧在氧化磷酸化耦聯機制「化學滲透假說」的完善上,萬一成功了,你將功名成就。

諾貝爾化學獎必將屬於ATP合酶合成ATP

相關焦點

  • 磷酸化調控蛋白質結合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理論與計算化學組副研究員段謨傑等利用計算模擬方法及增強採樣技術,揭示磷酸化修飾對固有無序KID結構及其與KIX蛋白結合過程的調控機制。磷酸化修飾是生物體內常見的一種翻譯後修飾,在調控信號轉導及細胞生長和凋亡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較多磷酸化位點位於固有無序蛋白或無序蛋白區域上。這些蛋白的高度動態及伸展特性使其較易被化學修飾。
  • 線粒體融合介導氧化磷酸化,促使癌細胞永生化
    在科學界,確定這些發育嚴格調控的幹細胞如何擺脫其調控機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先前科學家認為,腫瘤細胞主要進行糖酵解反應,無需氧化代謝,近日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果蠅神經幹細胞腫瘤居然具有高度的氧化性,與正常細胞相比耗氧率更高。
  • 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多少ATP?
    (新人教必修1課本截圖)細胞的有氧呼吸過程需要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它們可以概括為糖酵解、三羧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三個階段。在細胞有氧呼吸的過程中,ATP有產生,也有消耗。三羧酸循環中4次脫氫反應產生NADH+H+和FADH2,通過電子傳遞鏈和氧化磷酸化產生ATP。
  • 生物物理所發現分泌途徑磷酸化調控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的新功能
    該研究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可通過磷酸化內質網巰基氧化酶Ero1a來調控內質網的氧化還原穩態,首次建立了蛋白質的磷酸化修飾與氧化摺疊之間的聯繫;為內質網等分泌途徑細胞器的環境和功能的調控提供了新的機制;揭示了蛋白質磷酸化修飾新的生物學功能。  人基因組編碼的蛋白中約有30%是磷酸化蛋白。作為重要的翻譯後修飾,蛋白磷酸化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幾乎所有方面。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研究團隊結合生化實驗和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了擬南芥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控制免疫信號傳導期間氣孔關閉的機制。中文標題:鈣離子滲透通道OSCA1.3調節植物氣孔免疫研究對象:擬南芥發表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2.778單位:東英吉利大學發表時間:2020年08月主要運用生物技術: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及結果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質膜相關的胞質激酶BIK1充當多個細胞表面免疫受體下遊的中央免疫調節劑
  • 揭示G蛋白耦聯受體信號轉導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藥物研究的重要靶點,超過30%的臨床處方藥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相關的研究已經獲得了10次諾貝爾獎。GPCR主要通過G蛋白或者Arrestin信號轉導行使功能,然而無論是G蛋白還是Arrestin,如何識別特異的受體產生的信號指令,並翻譯成下遊的功能的機制是不清楚的。
  • 磷酸化與電子傳遞的關係可以用兩種反應的準量關係加以說明
    磷酸化與電子傳遞的關係可以用兩種反應的準量關係加以說明。每對電子通過電子傳遞鏈而形成的ATP分子數,用ATP/e2-,或用P/O來表示。磷酸化與電子傳遞偶聯越緊密,這個比值越大。研究結果表明有關這個比值還存在1、1.3和2三種意見。
  • 三羧酸循環與氧化磷酸化部分知識點(生物化學)
    kJ5.下列化合物水解時,ΔG0′最大的是A.葡萄糖-6-磷酸  B.焦磷酸  C.ATP水解成ADP及PiD.烯醇丙酮酸磷酸  E.AMP水解成腺苷及Pi6.關於三羧酸循環的敘述正確的是A.循環一周可生成4分子NADHB.循環一周可使2個ADP磷酸化成ATPC.乙醯CoA可經草醯乙酸進行糖異生D.丙二酸可抑制延胡索酸轉變成蘋果酸
  • 研究揭示穀胱甘肽化修飾調控Hsp70功能的機制
    蛋白質半胱氨酸Cys上的穀胱甘肽化修飾作為一種可逆的氧化還原修飾,一方面可以保護蛋白免於發生磺酸化(-SO3H)等不可逆的氧化損傷,另一方面和磷酸化修飾一樣發揮信號轉導功能,傳遞氧化還原信號。Hsp70是蛋白質質量控制體系中的核心分子伴侶,對於生命體穩態平衡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劉濤研究團隊在JACS上發文報導蛋白磷酸化研究的新技術
    酪氨酸磷酸化修飾是常見的蛋白翻譯後修飾方式之一,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著重要作用,當該修飾發生異常時,則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產生。酪氨酸磷酸化修飾具有可逆性,由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簡稱PTKs)負責添加磷酸基團,由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簡稱PTPs)催化去掉磷酸基團。
  • 南京土壤所化學氧化修復場地土壤過程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場地汙染土壤的修復是土壤修復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也是當前國家面臨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土壤修復技術中,化學氧化技術為快速、高效修復場地有機汙染土壤提供了支撐,但氧化劑需通過活化的方式產生高活性自由基來實現汙染物的降解和修復。
  • 磷酸-硫酸陽極氧化對鋁合金表面粘接性能的影響
    提高鋁合金表面粘接性能的常用方法有機械打磨、噴砂、陽極氧化等,其中陽極氧化使用的較為廣泛。陽極氧化按所用電解液可分為硫酸陽極氧化、磷酸陽極氧化、草酸陽極氧化和鉻酸陽極氧化。本文採用以磷酸和硫酸為主要成分的混合電解液對鋁合金2A50表面進行陽極氧化處理作為粘接的前處理,發揮了磷酸和硫酸電解液成膜粘接性能良好的優點,特別是磷酸電解液成膜孔徑大、耐老化性能好及硫酸電解液成膜孔隙率高、耐蝕性能好的特點[2],避免了傳統草酸陽極氧化工藝中草酸電解液電解性能差、外加電壓高、能耗成本高的問題和鉻酸陽極氧化工藝中六價鉻離子對環境汙染大的問題。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2012年在《自然》(Nature)雜誌報導了II-型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I(NDH2)的結構,揭示了其調控及電子傳遞機制;2017年楊教授研究團隊又分別在《PCCP》、《JMC》等雜誌連續報導了NDH2的詳細電子傳遞機制,為開發新的抗瘧藥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化學解偶聯劑在活性汙泥工藝中的汙泥減量作用研究進展
    微生物體內ATP的生成方式有兩種[1]:作用物(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通過作用物(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ATP在體內所佔比例很小,大部分ATP都是以氧化磷酸化的形式生成的。在活性汙泥系統中,ATP的形成主要也是以氧化磷酸化作用為主。代謝物脫下的氫經呼吸鏈傳遞給氧生成水,同時逐步釋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這種氧化與磷酸化相偶聯的過程稱為氧化磷酸化。
  • 植物所揭示糖基化和磷酸化修飾介導小麥開花的新機制
    不同冬小麥品種的春化特性及其與冬春季氣溫適應程度會直接影響其產量。到目前為止,許多春化相關基因VRNs相繼被克隆和研究,但人們對春化時間的衡量以及春化感知機制並不十分清楚,影響了冬小麥分子育種的開展。氧-乙醯氨基葡萄糖(O-GlcNAc)修飾以及磷酸化修飾調控了植物體內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
  • 增強全氟辛酸滲透選擇性分離的聚乙烯亞胺改性氧化石墨烯膜
    全氟烷基以及它的聚合物(PFAS)是一種由羧酸基團覆蓋的完全氟化的碳骨架結構的化學物質。由於C-F鍵的電負性大和鍵長短,因此是一個特別穩定的化學鍵,耐高溫和化學腐蝕。PFOA有中性和陰離子兩種形式,能影響它在水中的溶解性(~9.5g L-1)。在所研究的環境pH中,PFOA主要在以pKa=0.2的解離形式存在。
  •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廣州地化所在氯代有機磷酸酯的還原降解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2020-11-24 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目前,一些高級氧化技術(如UV/H2O2、UV/TiO2、UV/過硫酸鹽等)已被證實可以有效地降解水體環境中的Cl-OPEs,但關於Cl-OPEs還原降解技術的研究甚少。
  • 王志珍院士課題組揭示磷酸化修飾調控內質網應激早期應答的新機制
    細胞內外環境的變化會引起ER穩態(包括蛋白質穩態、氧化還原穩態和鈣穩態等)失衡。特別是在分泌活動旺盛的細胞中,ER的蛋白質摺疊狀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因此近年來, ER應激的早期調節機制逐漸成為本領域的研究前沿。前期工作中,王志珍院士課題組王磊研究員發現分泌途徑激酶Fam20C能通過磷酸化ER巰基氧化酶Ero1α來維持內質網氧化還原穩態,在低氧脅迫、還原應激以及泌乳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Fam20C能否在ER應激過程中調節蛋白質穩態尚不清楚。
  • cell:蛋白質磷酸化修飾+全外顯子捕獲測序技術的低成本研究策略
    蛋白質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這一可逆過程調節著包括細胞增殖、發育、分化、信號轉導、細胞凋亡、神經活動、肌肉收縮及腫瘤發生等過程在內的所有生命活動。全外顯子捕獲測序(WES)技術以其相對較低的成本而受到大多數研究者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