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棘鯛,又稱黑鯛,海釣最常見的目標魚,俗名烏格、黑格、厚唇,海鮒、青鱗加吉、青郎、烏頰、牛屎鱲、烏翅、黑加吉、黑立、海鯽、銅盆魚等。是輻鰭魚綱鱸形目鯛科的其中一種。本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韓國、臺灣、中國東海、香港等海域。本魚體側扁,背緣彎曲,腹緣較平。背鰭單一,硬棘強大,與軟條間缺刻不明顯。側線上方至背鰭硬棘中央部位有鱗片7~8枚,側線起點有一不規則黑斑。體側並有若干黑色縱帶。背鰭硬棘11~12枚,軟條11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側線鱗片數48~56枚。體長可達50釐米。本魚屬於熱帶、溫帶沿岸雜食性底棲魚類,為廣溫、廣鹽性魚類,喜棲息在沙泥底質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內灣。幼魚期全為雄性,到3~4年生才轉變成雌性。春季到初秋為其產卵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強。
黑鯛的一種,黑沙立
黑鯛也分黑沙立、白臘與黑牛之說,這一條廣東人稱黑牛,或稱牛屎立
大白臘
黃花魚的兄弟
大白姑魚,也叫日本白姑魚
大頭叫姑魚
皮氏叫姑魚 俗名:黑鮸、加網
白叫姑魚
紅牙,石首科,與黃花、叫姑魚同科
鈍頭叫姑魚(團頭叫姑魚)俗名:黑加網
道氏叫姑魚(灣叫姑魚) 俗名:春子
沙鑽
沙鑽臺灣人統計大概有35種之多,在北海常見的有兩種,即是多鱗鱚和斑鱚(也叫雜色鱚),背部青色的為多鱗鱚,有花紋的叫斑鱚,還有一種金線鱚,但少見
金線鱚
多鱗鱚
多鱗鱚的背
斑鱚,這是我在螺棚釣的
褐菖鮋
褐菖鮋,海口最常見,被叫做石狗公(也有叫石頭公,石九公)
鯻魚,多叫北立弓,町公, “沙牯頭”,臺灣叫花身雞魚,也叫茂公魚,唱歌婆,硬頭浪,花甲,打爛碟,細分鯻魚又分幾種,分別是細鱗鯻,突吻鯻,六帶牙鯻,四帶牙鯻,最上面這條細鱗鯻就是我們常常釣獲的那種
細鱗鯻
突吻鯻
六帶牙鯻
四帶牙鯻
把真鯛和二長棘鯛放在一起比較一下是有意義的,因為真鯛幼魚和小一點的二長棘鯛粗看上去幾乎沒有區別,只有通過背上有沒有那兩根長棘才能分辨出來。我在北海釣到的巴掌大的紅臘裡面其實經常是兩種魚都有。還有一種四長棘鯛,背部四根棘
二長棘鯛,對比一下與真鯛的背部
「閱讀原文」查看潮汐
我有筆,你有故事嗎?
加我微信(ei19840609)把你的故事告訴我
輕描天地失色,淡寫日月無光
喜歡我的文章請長按上面二維碼關注「陽江釣魚頻道」
也可以到我的網站「dy.eisk.cn」上面觀看更多有關釣魚的視頻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