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稱:"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古代的城市攻防戰,為什麼要求這麼高?
攻城戰,確實是最為艱難、殘忍的作戰形式。南北朝時期,西魏、東魏之間曾爆發了一場玉璧攻防戰,雖然只有短短50天,但幾乎為我們展示了古代城市攻堅戰中的所有戰術,雙方的鬥智鬥勇、士兵們的悲慘命運,時至今日,腦洞再大的編劇也許都無法復原。
這場戰役,一代梟雄高歡在佔盡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最終卻付出了七萬人的代價後無奈撤退,憂憤交加之下一病不起,第二年鬱鬱而終。
戰役爆發背景:東西魏並立,高歡試圖乘勝追擊、覆滅宇文泰
北魏末年,一代梟雄爾朱榮被孝莊帝元子攸擒殺,北方再度大亂。到了公元535年,宇文泰擁立元寶炬、高歡扶植元善見,出現了關中/山東(崤山以東)對峙、西魏/東魏並立的格局。
在之前的百餘年間,中原一直是北魏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因此,無論從人口還是整體實力而言,當時的東魏都佔據絕對優勢。高歡也計劃趁著宇文泰羽翼未豐之際,對其保持高壓態勢,以儘快統一北方。因此,自雙方分道揚鑣的那一天起,高歡就連續對宇文泰發動攻勢。
公元535年正月,東魏大行臺尚書司馬子如進攻潼關,宇文泰親自率軍迎戰,司馬子如見狀掉頭連夜渡過黃河,偷襲王羆鎮守的華州。東魏軍隊一度殺進城內,猝不及防的王羆光著膀子率軍反擊,才驚險擊退敵人。
第二年3月,高歡親自率騎兵奔襲夏州,奪走居民5000戶;不久後故技重施,又搶走了靈州的5000戶。高歡希望通過這種小刀切黃油式的持續施壓,在精神、實力上逐漸削弱原本就相對貧弱的西魏。
但西魏也不甘示弱,公元537年正月,高歡在潼關左方的小關遭到西魏軍的襲擊,落敗後被迫撤退;此後,又爆發了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雙方互有勝負。
但在公元543年的邙山之戰中,西魏脆敗,多年打拼積累起來精兵一戰損失6萬。與家大業大、皮糟肉厚的高歡不同,這種損失讓宇文泰幾乎傷筋動骨,他不得不改變以往倚重鮮卑將士的做法,轉而與關中地主豪強合作,徵募民間武裝。
在這種背景下,公元546年8月,高歡「悉舉山東之眾」(保守估計十餘萬)惡狠狠地捲土重來,作勢要一舉擊垮宇文泰。9月,大軍抵近西魏的戰略前沿玉壁(今山西省稷山縣)
,計劃一舉拔下這顆釘子,其後席捲而入。
相比之下,城內的西魏軍隊勢單力薄(數目不詳,估計不到敵人的1/5),而且此時的關中地區並沒有能力組織大軍救援。但好在這時的統帥,是防守功力出神入化,被杜牧視為能跟韓信、李靖比肩的韋孝寬。
見招拆招,韋孝寬擊退東魏、氣死高歡
就在一個月前,韋孝寬才在王思政的舉薦下,接任了并州刺史一職。事實證明,這次換將堪稱宇文泰的一次神操作。(小知識:王思政,是後來唐高宗李治首任皇后王氏的高祖父)
在包圍玉壁後,起初高歡以各種方式引誘西魏軍隊出戰,以發揮自己強大的鮮卑騎兵優勢。但韋孝寬識破了這一圖謀,果斷採取龜縮大法,無論對方怎麼示弱、辱罵、挑釁,一律堅決關起城門不予理會。
高歡無奈,於10月發起了全面攻城戰,他依仗懸殊的兵力優勢,白天、夜裡連軸轉,不給城內守軍喘氣的機會。而韋孝寬也早有準備,倆人你來我往,展開了南北朝時期最精彩的一次攻守大鬥法。
起先,高歡組織軍人在玉璧城南堆起土山,一邊居高臨下、俯攻城內。面對這種常規攻城招數,韋孝寬已有對策:他拿出早已備好的木料,迅速加高城樓,總能對城外土山保持著高度壓制;
堆土山的工程量當然比搭塔樓大了許多,高歡又生一計,甚至直接派使者挑釁韋孝寬:"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就算你把城樓搭得比天高又能如何?看我挖地道取你小命!
於是,高歡調集人手,共同開挖十條地道逼近玉璧城牆;與此同時,他還採取術士李業興的「孤虛法」(道家奇門遁甲理論的一種),命人從玉壁城北面一同夾擊。
而城內的韋孝寬胸有成竹,他讓將士們圍著城牆外圍挖了一條又深又長的壕溝,這樣一來,東魏吭哧吭哧把地道挖到城邊,卻毫無意外的掉進了溝裡,成了溝上西魏軍人的活靶子;你說東魏為啥不把地道挖深點?那工作量跟挖溝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更過分的是,韋孝寬覺得這還不過癮,他甚至讓人準備了很多木材、草料,一聽到地道裡有人,就把材料往裡面猛塞,然後架起鼓風機煽風點火;地道裡的東魏軍人苦不堪言,大量被窒息、燻燒而死;
天上、地下都受挫,高歡只好在地面強攻。他也有一個秘密武器:堅固的衝車,砸不爛、燒不動,一經撞擊,城牆大面積損毀,城內局面極其不利。高歡得意洋洋,甚至產生了勝券在握的成就感。
但韋孝寬的頭腦讓人驚嘆,他迅速讓人用布匹縫成一片巨大而厚重的幔帳,攻城衝車在哪個方向,城內就把幔帳張開,順著攻車撞城的方向撐過去;衝車被卸去力道,起不了任何作用。
高歡見狀,命人把火把綁在長長的竹竿上,試圖伸出去點燃幔帳;然而韋孝寬早已經準備了一些綁在竹竿上的長鉤,敵人的火把剛要接近就被鉤斷,高歡氣得簡直要口吐芬芳。
高歡無奈,只好繼續轉為地下。這次他發揮了人力優勢,共同開挖20條地道!他採取了古時地道戰常用的戰術:挖到城牆附近後支起木樁,接下來放火燒木頭、人員撤離;不一會兒木樁被燒斷、地基垮塌、城牆塌陷。
然而,當興奮的東魏軍隊鼓譟著殺上來時,發現塌陷處已經建起了幾層堅固的木柵欄,西魏人一邊在後面放箭、一邊繼續修築城牆,東魏死傷無數。韋孝寬甚至還派人殺出城來,搶佔了高歡之前修建的那座土山,對東魏軍隊居高臨下盡情的射箭、砸石頭。
高歡實在是沒招了,轉而發起攻心戰,他派人前去勸降韋孝寬:「您獨守孤城,外無救兵,這樣好下去早晚也是輸,幹嘛不早點投降?」韋孝寬不屑一顧:「我城堅兵多、糧食富餘、以逸待勞,日子好的很,倒是怕你們不能活著回去。我堂堂關西男兒,哪有投降的道理!」
勸降韋孝寬不成,高歡又命人往城裡射誘降書:「城裡的將士百姓,幹嘛要陪韋孝寬這個高官受苦?凡是能斬殺韋孝寬而投降的人,就拜他為太尉,並且加封他為開國郡公,賞賜萬匹絹帛。」韋孝寬哈哈大笑,在招降書的背面提筆寫道:「能殺掉高歡的人,也能得到同樣獎賞。」然後射出城外。
就這樣,東魏軍隊在城外苦耗了50多天,七萬多精銳戰士慘死,為了防止產生瘟疫,只得就地挖了個大坑悉數埋葬。憂憤交加、氣急攻心的高歡猝然病倒;好巧不巧,當晚有顆流星墜落在東魏軍隊大營,士兵們驚恐無比。高歡眼見大勢已去,只得在11月1日率領殘軍撤退。
第二年初,高歡病重而死,接班的高澄忙於對付叛亂的侯景、穩定內政,短期內無法再對西魏用兵。因此,玉璧之戰也成了改變兩魏對峙格局的關鍵戰役。接下來的宇文泰坐收漁利,趁著侯景之亂奪下南梁的四川以及長江上遊大片土地,搖身一變成了三足鼎立中最強大的一方,為後來北周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玉璧之戰,在後世廣為人津津樂道;而韋孝寬則一戰封神,成為北朝一代名將,「男子當生為韋孝寬,死為張巡」。公元577年,在韋孝寬的建議下,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亡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0年,楊堅掌權,韋孝寬率兵擊敗起兵的尉遲迥,為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他在長安去世,享年七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