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演講摘要 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2021-01-09 搜狐網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決定論流傳久遠

  從亞里斯多德往後,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一直只是定性地認識規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包含其萬有引力理論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正是牛頓的這一著作使人們開始來定量和精確地認識規律。這導致了「科學決定論」思想,這種思想大概是由拉普拉斯最先表達的。如果在某一時刻,一個人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根據科學規律我們就能計算得出它們在任何其它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科學發現諸如放射性原子的衰減似乎是隨機發生的,使決定論思想瀕於破產,用愛因斯坦的語言來說,似乎是「上帝在擲骰子」。不過,科學界通過重新定義什麼是對宇宙的完整理解及更改目標,重新挽救了決定論。這主要是狄拉克的貢獻。

  狄拉克表明,薛丁格和海森堡的工作可以整合到對實在進行描述的新圖景——量子理論中。在量子理論中,一個粒子不是像在經典牛頓理論中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兩個量來描述,而是用單一量——波函數來描述。打了折的決定論

  波函數給出粒子可能在某一點出現的概率和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運動速度變化的概率,人們可以在波函數中求解到精確的位置或者精確的速度,但不能同時確定兩者。乍看這似乎是使完整的決定論變得不可能。因為人們不能同時精確地知道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怎麼能預測其未來狀況呢?但是在量子理論中,人們不需要同時知道位置和速度兩個量。如果一個人知道物理規律及某一時刻的波函數,那他就可用薛丁格方程計算出該波函數隨時間變化有多快,進而計算出任何其它時刻的波函數。

  人們因此可以宣稱這還是一種決定論,不過這種決定論是一種打了折的決定論。因為人們不能精確地預測位置和速度這兩個量,而只能預測波函數一個量。我們得到的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決定論,剛好是拉普拉斯所設想的決定論的一半。

  為了計算出波函數如何隨時間變化,人們需要了解在整個宇宙都成立的量子規律。因此問題是,我們對這樣的規律知道多少?沒有理論能預測未來

  儘管量子理論以及涉及電磁力的麥克斯韋方程的確適用於絕大部分領域,但還有兩個重要的領域在其適用範圍之外,一個是核力,一個是引力。核力決定了太陽發光、元素的形成,而引力導致了恆星和行星乃至宇宙本身的形成。所以,為了完整地理解宇宙,至少能夠原則上精確地預測各種事物,需要把這些方面都統一起來。

  弱核力已與麥克斯韋方程統一起來,形成電弱統一理論。對強核力,則由另一種不同的理論——稱為QCD——加以描述。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我們尋求一個完備理論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想理解宇宙,我們覺得我們不只是黑暗而神秘力量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認識了宇宙,那麼我們就可在某種意義上控制它。而現在的標準模型很清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如果我們要理解宇宙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完全協調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論。在過去30多年間,構建量子引力理論成了理論物理學界的最重大問題。但是這非常困難。

  從1985年以來,我們就認識到超引力和超弦理論都屬於一個更大結構,即M-理論,而M-理論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理論,而是一系列理論的集合。該集合中的每一理論在限制條件如低能量或低輻射情況下都成立,但是超出這限制條件就不適用了。這意味著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精確地預測宇宙的未來。我們不是天使

  直至目前,大多數人都含蓄地假定存在一種終極理論,我們最終能夠發現它。事實上,我本人就曾說過我們會很快找到這個理論。但是M-理論讓我懷疑這是否是真的。也許要以有限數量的命題來闡述宇宙終極理論是不可能的。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該定理說任何有限公理系統都不足以證明其中的每一個數學命題。

  哥德爾定理和我們是否能以有限數量的原理構建宇宙終極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聯繫是明顯的。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

  在標準的實證論科學哲學看來,物理理論無償居住於柏拉圖式理想數學模型天國中。也就是說,一個模型可以任意程度地詳細,可以包含任意多量的信息,而不會影響它們所描述的宇宙本身。但我們不是天使,可以從外面觀察宇宙。相反,我們和我們的模型兩者都是我們所描述的宇宙中的組成部分,因此一個物理理論是自指的,就像哥德爾定理所說的那樣。人們因此可以認為它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備的。我們迄今所有的各種物理理論既是不一致的,也是不完備的。

  如果不存在一種可從有限條數原理推導出來的終極理論,一些人將非常失望。我過去就屬於這個陣營。但是我已改變了我的看法。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哥德爾定理保證了數學家們總有事情要做,我想M-理論也將為物理學家們做同樣的事情。(凌高/摘譯)(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這種偉大的生命不屈的精神力量,已經使得霍金在中國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楊振寧。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 作者霍金 翻譯凌高 」 本次演講中,我(霍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
  • 史蒂芬·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文:霍金    譯:凌高  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
  • 霍金最新演講:AI或帶來人類文明終結,我們該盡力確保其發展方向
    大會以「天·工·開·悟」為主題,上午領袖論壇首場Keynote由霍金帶來。霍金先生通過視頻的方式對現場觀眾做了題為《讓人工智慧造福人類及其賴以生存的家園》的演講,他對未來人工智慧過度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表達了擔憂,同時也和與會者探討了關於未來是否要為人工智慧賦予「人格」以期限定其權利責任問題。視頻最後,霍金回答了李開復和傅盛等業內領袖與網友的問題。
  • 霍金用眼睛演講(圖)
    北京青年報供圖  世界科學大師史蒂芬·霍金教授19日在北京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無法預言宇宙如何由大爆炸而形成,如果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相結合,就有可能預言宇宙是如何起始的,「這是回答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的宇宙學的核心問題。」霍金此次的演講仍舊通過由美國發明的語音合成器回答,3000多人在現場聆聽了霍金教授的演講,學術報告持續了近一個小時。
  • 霍金曾三次來華演講 鼓勵癱瘓病人有所作為
    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963年,22歲的霍金被診斷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使他全身癱瘓,不能說話,而唯一能動的地方只有兩隻眼睛和3根手指,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動。醫生當時認為,他只能存活2-3年。
  • 書評:被愛因斯坦視為知己的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不僅使數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且改變了整個科學世界和建築於此定理之上的哲學,還波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宇宙學,甚至包括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對於人類來說,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也就無法了解我們這個世界在思想觀念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哥德爾被認為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 牛津大學緬懷史蒂芬·霍金教授
    3月14日牛津大學緬懷史蒂芬·霍金教授(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他是最知名的牛津學子之一,享年76歲。,展開了非常成功的學術生涯;同時,他還通過著書、發表演講、及出演影視作品等形式,將他的思想傳播給廣大受眾。
  • 物理學家霍金逝世 科技界隕落一位巨星
    霍金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受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折磨長達55年,卻身殘志堅,將《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科學巨著留存世間,讓我們對科學有了更深的認知,尤其他在天體物理學、宇宙學等方面的成就,讓我們後人受惠無窮。
  • 【科普課堂】霍金和他的時序保護猜想
    紐西蘭數學家和宇宙學家馬特·維瑟,1994年在《核物理學B》(核物理學專門致力研究理論上的、現象學的、實驗性的高能物理學、量子場論和統計系統的分支)上發表文章寫道:最近蟲洞物理學的復興,已經導致了一個非常令人不安的觀察結果。很顯然,雖然這些假想中的穿越時空的隧道迄今仍然只是一種完全的假設,但是蟲洞物理學的『復興』已經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了。
  • 霍金眼皮演講1小時
    6月19日,霍金(右)在2006北京國際弦理論大會上。當日,2006北京國際弦理論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世界科學大師史蒂芬·霍金出席此次會議並作學術報告。新華社記者陳樹根攝  綜合新華社、《華夏時報》消息昨日,世界科學大師史蒂芬·霍金教授在人民大會堂發表演講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無法預言宇宙如何由大爆炸而形成,如果把廣義相對論和量子論相結合,就有可能預言宇宙是如何起始的,「這是回答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的宇宙學的核心問題。
  • 霍金:人工智慧或終結人類文明,但讓人類滅絕的,遠不止它
    4月27日,GMIC 2017北京大會拉開帷幕,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遠程發表了主題演講。演講中,霍金仍保持了其對人工智慧一貫的謹慎性,提醒AI科研者們在利用AI造福人類的同時,還需注意消除可能的威脅。
  • 哥德爾與被迫害妄想症:書寫最高成就,恐懼耗竭餘生
    史丹福大學物理教授張首晟問霍金:「如果讓你告訴外星人我們人類取得的最高成就,寫在一張明信片的背面,您會寫什麼?」霍金答道:「告訴外星人關於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式都是無益的,因為這是人類特有的。」「我會告訴他們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和費馬大定理,這才是外星人能夠理解的事情。」
  • 南科大教授演講時講黃段子回應:段子是霍金的
    近日,李淼教授演講時講黃段子事件引發關注,對此,李淼稱段子來源於霍金。相信大家都此事件來龍去脈已經非常熟悉了,雖然作為局外人也不是這次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也許很多人抱著吃瓜的心態在觀察事情的走向。事件背後的東西也許值得我們去深思。
  • 哥德爾與被迫害妄想症:書寫人類最高成就,在恐懼中耗竭餘生
    史丹福大學物理教授張首晟問霍金:「如果讓你告訴外星人我們人類取得的最高成就,寫在一張明信片的背面,您會寫什麼?」​霍金答道:「告訴外星人關於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式都是無益的,因為這是人類特有的。」「我會告訴他們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和費馬大定理,這才是外星人能夠理解的事情。」
  • 紀念霍金|霍金對物理學的貢獻
    在這篇文章裡,讓我們來盤點一下他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產——他對物理學的貢獻。霍金一生的工作是跟黑洞聯繫在一起的,我們就從黑洞談起。2017年因引力波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在一本書中寫道:「在人類大腦所有的概念中,包括氫彈、獨角獸,最為奇特的可能就是黑洞。
  • 霍金三部曲|回答物理學的終極問題
    這是物理學和哲學的終極問題是上帝創造了宇宙還是大爆炸?我們真的能回到過去嗎?你知道為什麼世界是十一維嗎?宇宙是否需要一個創造者?......它的起點在哪裡,又將在何地終結?史蒂芬·霍金,將這些只有上帝才知道的宇宙奧秘寫進了《時間簡史》。
  • 物理學終結了嗎?
    物理學終結了嗎? 21世紀通常被稱為生物學和人工智慧時代。這使物理學回到上個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革命震驚世界的黃金時代,基本粒子的發現導致了一系列諾貝爾獎。如今,人們擔心的是「沙漠場景」出現,即有的話,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不會發現新的顆粒。
  • 教授演講出現「黑洞」段子,女生質疑性別歧視,教授回應出自霍金
    比如說下面這位女生,就因為一位南科大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演講時,講了一個關於「黑洞」的段子,從而質疑其語言中存在性別不平等的問題。該女生表示:性別不平等在哪裡體現?在我身邊。今天聽了個物理學講座,期間演講者(男)有這樣的發言,「法國人把黑洞想歪了,黑洞嘛,black hole」。
  • 霍金去世!享年76歲 | 他最後一次專門給中國人做的演講是這樣的……
    三位物理學巨子,在沒有盡頭的時間長河中,就這樣彼此聯繫到了一起。據外媒報導,霍金家人發布聲明稱:「今天,我們親愛的父親走了,我們深感悲痛」。小編發現,百度百科中,霍金的詞條已變為黑色。在21歲時,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79至2009年,霍金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