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2021-01-09 搜狐網

  文:霍金    譯:凌高

  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完備形式是指一套規則,這些規則至少原則上可使我們任意精確地預測未來,了解任一時刻宇宙的狀態。

  決定論流傳久遠

  從亞里斯多德往後,哲學家和科學家都一直只是定性地認識規律。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包含其萬有引力理論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正是牛頓的這一著作使人們開始來定量和精確地認識規律。這導致了「科學決定論」思想,這種思想大概是由拉普拉斯最先表達的。如果在某一時刻,一個人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根據科學規律我們就能計算得出它們在任何其它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20世紀初期,一系列的科學發現諸如放射性原子的衰減似乎是隨機發生的,使決定論思想瀕於破產,用愛因斯坦的語言來說,似乎是「上帝在擲骰子」。不過,科學界通過重新定義什麼是對宇宙的完整理解及更改目標,重新挽救了決定論。這主要是狄拉克的貢獻。

  狄拉克表明,薛丁格和海森堡的工作可以整合到對實在進行描述的新圖景——量子理論中。在量子理論中,一個粒子不是像在經典牛頓理論中那樣用位置和速度兩個量來描述,而是用單一量——波函數來描述。

  打了折的決定論

  波函數給出粒子可能在某一點出現的概率和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之間運動速度變化的概率,人們可以在波函數中求解到精確的位置或者精確的速度,但不能同時確定兩者。乍看這似乎是使完整的決定論變得不可能。因為人們不能同時精確地知道粒子在某一時刻的位置和速度,怎麼能預測其未來狀況呢?但是在量子理論中,人們不需要同時知道位置和速度兩個量。如果一個人知道物理規律及某一時刻的波函數,那他就可用薛丁格方程計算出該波函數隨時間變化有多快,進而計算出任何其它時刻的波函數。

  人們因此可以宣稱這還是一種決定論,不過這種決定論是一種打了折的決定論。因為人們不能精確地預測位置和速度這兩個量,而只能預測波函數一個量。我們得到的是一種被重新定義的決定論,剛好是拉普拉斯所設想的決定論的一半。

  為了計算出波函數如何隨時間變化,人們需要了解在整個宇宙都成立的量子規律。因此問題是,我們對這樣的規律知道多少?

  沒有理論能預測未來

  儘管量子理論以及涉及電磁力的麥克斯韋方程的確適用於絕大部分領域,但還有兩個重要的領域在其適用範圍之外,一個是核力,一個是引力。核力決定了太陽發光、元素的形成,而引力導致了恆星和行星乃至宇宙本身的形成。所以,為了完整地理解宇宙,至少能夠原則上精確地預測各種事物,需要把這些方面都統一起來。

  弱核力已與麥克斯韋方程統一起來,形成電弱統一理論。對強核力,則由另一種不同的理論——稱為QCD——加以描述。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我們尋求一個完備理論的真正原因是我們想理解宇宙,我們覺得我們不只是黑暗而神秘力量的犧牲品。如果我們認識了宇宙,那麼我們就可在某種意義上控制它。而現在的標準模型很清楚不能滿足這個要求。

  如果我們要理解宇宙的話,就必須有一個完全協調一致的量子引力理論。在過去30多年間,構建量子引力理論成了理論物理學界的最重大問題。但是這非常困難。

  從1985年以來,我們就認識到超引力和超弦理論都屬於一個更大結構,即M-理論,而M-理論不是一種通常意義上的理論,而是一系列理論的集合。該集合中的每一理論在限制條件如低能量或低輻射情況下都成立,但是超出這限制條件就不適用了。這意味著它們中沒有任何一個理論能夠精確地預測宇宙的未來。

  我們不是天使

  直至目前,大多數人都含蓄地假定存在一種終極理論,我們最終能夠發現它。事實上,我本人就曾說過我們會很快找到這個理論。但是M-理論讓我懷疑這是否是真的。也許要以有限數量的命題來闡述宇宙終極理論是不可能的。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該定理說任何有限公理系統都不足以證明其中的每一個數學命題。

  哥德爾定理和我們是否能以有限數量的原理構建宇宙終極理論有什麼關係呢?一個聯繫是明顯的。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

  在標準的實證論科學哲學看來,物理理論無償居住於柏拉圖式理想數學模型天國中。也就是說,一個模型可以任意程度地詳細,可以包含任意多量的信息,而不會影響它們所描述的宇宙本身。但我們不是天使,可以從外面觀察宇宙。相反,我們和我們的模型兩者都是我們所描述的宇宙中的組成部分,因此一個物理理論是自指的,就像哥德爾定理所說的那樣。人們因此可以認為它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完備的。我們迄今所有的各種物理理論既是不一致的,也是不完備的。

  如果不存在一種可從有限條數原理推導出來的終極理論,一些人將非常失望。我過去就屬於這個陣營。但是我已改變了我的看法。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到達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沒有這種挑戰,我們就會停滯。哥德爾定理保證了數學家們總有事情要做,我想M-理論也將為物理學家們做同樣的事情。

  來源:愛思想

http://cul.sohu.com/20160112/n434288140.shtml cul.sohu.com true 愛思想 霍金 http://cul.sohu.com/20160112/n434288140.shtml report 2432 文:霍金   譯:凌高本次演講中,我想問的是,我們在追求理解和知識方面能走多遠:我們是否能最終發現一套完備形式的自然規律?我所說的

");}

相關焦點

  • 霍金為什麼說哥德爾定理是物理學的終結?
    霍金在去世之前做過一次演講,題為「哥德爾與物理學的終結」。他在演講中說道,「這和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非常相似……根據實證論科學哲學,一個物理理論乃是一個數學模型。因此如果有數學命題不能證明的話,那就有物理問題不能預測。……現在我很高興我們尋求知識的努力永遠都不會達到終點,我們始終都有獲得新發現的挑戰。」
  • 霍金: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電弱統一理論和QCD理論加在一起就組成粒子物理學的所謂「標準模型」,其目標是描述除引力外的所有事物。 儘管標準模型在一切實際用途中都已足夠用,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孜孜尋求,試圖闡發出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的完備理論。這種追求的動力不在於經濟原因。從伽利略以來,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是為了金錢而進行基本理論研究的。
  • 霍金演講摘要 哥德爾和物理學的終結
    牛頓在1687年發表了包含其萬有引力理論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正是牛頓的這一著作使人們開始來定量和精確地認識規律。這導致了「科學決定論」思想,這種思想大概是由拉普拉斯最先表達的。如果在某一時刻,一個人知道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那麼根據科學規律我們就能計算得出它們在任何其它時刻的位置和速度,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
  • ...黑洞|史蒂芬·霍金|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物理學獎|羅傑·彭羅斯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研究黑洞的三位科學家。圖為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傑·彭羅斯(右)與史蒂芬·霍金(左)。Genzel)和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阿南塔斯瓦米巧妙地描述了一個至今仍困擾著物理學家的簡單實驗科學和歷史。2.《大問題的簡要回答》,史蒂芬·霍金著對於那些試圖理解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等)思想的人來說,這本最後的著作為他對人類存在的本質和未來的思考提供了一個非常容易理解和幽默的指南。他問:「有上帝嗎?」這僅僅是個開始。3.
  • 物理學終結了嗎?
    物理學終結了嗎? 21世紀通常被稱為生物學和人工智慧時代。這使物理學回到上個世紀——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革命震驚世界的黃金時代,基本粒子的發現導致了一系列諾貝爾獎。如今,人們擔心的是「沙漠場景」出現,即有的話,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不會發現新的顆粒。
  • 史蒂芬·霍金去世,仰望星空的人成為了星空
    霍金的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作為當代理論物理的代言人,霍金對於在公眾面前宣傳理論物理作用的影響力更無人能及。
  • 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與人工智慧
    今天,天縱檢測(SKYLABS)為您介紹哥德爾和他的不完備定理。哥德爾是奧地利裔美國著名數學家,不完備性定理是他在1931年提出來的。這一理論使數學基礎研究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更是現代邏輯史上很重要的一座裡程碑。該定理與塔爾斯基的形式語言的真理論,圖靈機和判定問題,被讚譽為現代邏輯科學在哲學方面的三大成果。
  • 物理學巨星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
    資料顯示,史蒂芬·霍金 1942 年 1 月 8 日出生於英國牛津,他是英國物理學家與宇宙學家,是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 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霍金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在領域內做出很多重要貢獻,最主要的是他與羅傑·潘洛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關於黑洞會發射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為現代物理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霍金還撰寫了多本闡述自己理論與一般宇宙論的科普著作,如《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廣受大眾歡迎 。
  • 書評:被愛因斯坦視為知己的哥德爾的邏輯人生
    他的不完全性定理不僅使數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且改變了整個科學世界和建築於此定理之上的哲學,還波及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宇宙學,甚至包括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對於人類來說,不了解哥德爾就不了解人類已達到的智力水平與人類智力奮鬥的歷程,也就無法了解我們這個世界在思想觀念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 哥德爾被認為是自亞里斯多德以來最偉大的邏輯學家。
  • 哥德爾旋轉宇宙新發現
    他的工作對公理公理集合論有重要影響,而且直接導致了集合和序數上的遞歸論的產生。不完全性定理徹底粉碎了希爾伯特的形式主義理想。1906年,哥德爾出生在奧匈帝國的布爾諾。1924年,哥德爾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學,但很快又被數學吸引住了。因為他的教授欣賞,他很快被邀請加入了鼎鼎大名的研討小組「維也納學派」(the Vienna Circle)。
  • 哥德爾證明 (下)
    字符哥德爾數:8,4,13,9,8,13,5,7,17,9定義這個公式的哥德爾數為:28×34×513×79×118×1313×175×197×2317×299,指數是對應符號的哥德爾數,底數是從2開始的素數(質數),從小往大排,儘管這個數非常非常大,但是一個確定的整數,為了方便書寫和閱讀,用m表示這個數。
  • 人類認知的大限,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令科學家絕望!
    1938年,哥德爾證明了:連續統假設與zfc公理具有相容性!亦即,zfc公理體系下,無法證明連續統假設不成立。1963年另外一位科學家又證明了,連續統假設與zfc公理相互獨立。哥德爾生於1906年,逝於1978年!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之一!
  • 史蒂芬·霍金的追悼會歡迎「時間旅行者」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於今年三月去世,而他的骨灰將於6月葬在西敏寺(又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最後一次展示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智慧和對物理學領域的貢獻的儀式上,似乎「時間旅行者」已出現在客人名單上。
  • 史蒂芬·霍金去世 曾提出黑洞蒸發理論
    史蒂芬·霍金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4日訊 本網綜合報導,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 哥德爾邏輯謎題no.1
    哥德爾島上只有君子和小人,君子只說真話,小人只說假話,如果現在有甲乙二人甲:乙是君子乙:或者甲是小人,或者我是小人這可能嗎?世紀天才——庫爾特·哥德爾哥德爾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世紀,伴隨著眾多偉人的誕生,庫爾特·哥德爾就是其中之一。哥德爾是位邏輯學家,數學家和哲學家。哥德爾發展了馮諾依曼等人的工作,其主要貢獻在邏輯學和數學基礎方面,並以發現了著名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而聞名於世。
  • 哥德爾:邏輯的邊界,一切都可證偽.
    關於哥德爾不完全定理  哥德爾是20世紀偉大的數學家,有人將他與牛頓相提並論。他在數學中的地位很象愛因斯坦在物理學中的地位,但是在中國他的名氣遠沒有愛因斯坦大。只在計算機人工智慧領域為國人熟知。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工作成就是在數學邏輯領域一般人不易理解,另一方面是他的性格內向不喜歡參加公共活動。
  • 搗蛋鬼哥德爾
    但是現在發現這種做法也是徒勞,因為你即使補充進來了新的公理,根據哥德爾定理,仍然會有新的超出理性能力範圍的命題在這個被補充之後的公理體系內出現。其二,方法的否定。不存在一個通用的方法能夠判定一個命題究竟是不是無法證明且無法證偽的。假使我們知道一個方法來判斷一個命題是否是這樣的命題,我們就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不浪費在理性能力之外的命題上。
  •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
    史蒂芬·霍金(資料圖)海外網3月14日電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導,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1979至2009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獲得CH(英國榮譽勳爵)、CBE(大英帝國司令勳章)、FRS(英國皇家學會會員)、FRSA(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
  • 一代科學巨匠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3月14日中午消息,據多家英國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