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頁論文、20年數據,加州理工團隊能否發現太陽系第9顆行星?

2021-01-20 DeepTech深科技

自從 2006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投票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後,天文學家們尋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繼任者的熱情仍然不減。最近的幾年,不斷有證據表明,在太陽系的最外延極有可能存在著真正的第九行星,通過對周圍星體的引力拉動來宣告著自己的存在。

就在上個月,Physics Report 上刊登了一篇名為《第九行星假說》(The Planet Nine Hypothesis),的論文。在這篇長達 92 頁的論文中,加州理工學院地質與行星科學部的 Konstantin Batygin 教授的團隊提出,在距離太陽約 600 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一個天文單位,約 1.5 億公裡)的軌道上,很可能存在著一顆質量為地球質量的 5 到 10 倍的星體。

這顆星體的亮度在 19 和 24 之間。「現有的廣角望遠鏡足以足以捕捉到這樣亮度的星體,比如位於智利的 Victor Blanco 4m 和位於夏威夷的 Subaru 8.2m 望遠鏡」,Batygin 說,「如果存這顆星體真的存在,它將會是太陽系的第九大行星,而且極有可能會在未來十年中被發現。」

圖丨這幅圖描繪了遙遠的柯伊伯帶天體和 9 號行星的軌道。紫色軌道主要受 9 號行星的引力控制,比較密集。另一方面,綠色軌道與海王星緊密耦合,相對鬆散。最新的軌道計算表明,9 號行星是一顆質量約為地球 5 倍的行星,它大概位於軌道的偏心上,運行周期約為 1 萬年。(來源: James Tuttle Keane /加州理工學院)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們尋找新的行星的方法都是引力攝動法。即一顆已知行星的運行軌跡與理論計算值之間出現了偏差時,就可以判定它受到了另一顆星體的影響,天文學家因此可以順藤摸瓜,找到隱藏在暗處的行星。1846 年發現的海王星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找到的。

然而,越往外找,情況就越複雜。引力攝動法不再足以確定一個星體,在對「第九行星」的搜尋中,Batygin 教授就動用了過去二十年來積累的各種數據,加之以計算機模擬,才做出了這樣的推測。「即使這樣,也有 0.2% 的可能只是一個偶然」,他說。

圖丨 Konstantin Batygin(來源:加州理工學院)

九號行星假說

這次的論文,《九號行星假說》是一篇受邀發表在 Physics Reports 上的綜述。這篇論文提供了數千個關於太陽系遠端動態演化的新計算機模型,並對九號行星的性質提出了最新的見解。

這其中包括一種預估,即這個行星比之前所猜測的更小,離太陽更近。基於新計算模型,Batygin 、Konstantin Batygin以及密西根大學的 Fred Adams 和 Juliette Becker(BS '14)得出的結論是,九號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五倍, 軌道長半軸約是 400 個天文單位 ( AU )。這使得它比以前假設的更小,更接近太陽,並且可能更亮。

行星科學助理教授、Van Nuys Page 學者 Batygin 說:「九號行星的質量為 5 個地球,很容易讓人認為是太陽系外典型的超級地球(Super-Earths,超級地球是質量大於地球,但實質上體積小於地球的星體)。這是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中缺失的一環。在過去的十年中,對太陽系外行星的調查顯示,類似大小的行星在其他類太陽恆星周圍非常常見。九號行星將是我們能找到的最接近了解銀河系典型行星特性的窗口。」

早在這一次的論文,Batygin 和 Konstantin Batygin 就曾發表過一篇名為《太陽系遠端的軌道聚集》(Orbital Clustering in the Distant Solar System)的論文,介紹了 9 號行星假說的基礎。有證據表明,柯伊伯帶 (位於海王星之外的一片由冰封物體組成的區域) 的天體群受到一顆看不見的行星的引力影響。關於這種軌道聚集是否確實發生,或者,它會不會是由觀察柯伊伯帶天體的方式和位置存在偏差而造成的假象,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為了評估明顯的軌道聚集背後是否存在觀測偏差,Brown 和 Batygin 開發了一種方法來量化每個單獨觀察的偏倚量,然後計算出該聚集是假象的概率。他們發現,這個概率大約是 500 分之一。

雖然這個分析並沒有直接說明第九顆行星是否在那裡,但它確實表明這個假說是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的。

2016 年 1 月 20 日,Batygin 和 Brown 提出了第一個證據,證明可能有一顆巨大的行星沿著一個奇怪的、高度拉長的軌道穿過外太陽系。2016 年 6 月,Batygin 和 Brown 提出了對這顆行星軌道位置觀測限制的更多細節。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們建立了這顆行星的理論模型,解釋了其他已知的現象,比如為什麼柯伊伯帶的一些天體的軌道垂直於太陽系的平面。由此產生的模型增強了他們對九號行星存在的信心。

在最初宣布九號行星存在之後,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包括 Batygin 和 Brown,開始尋找這顆新行星的觀測證據。儘管 Batygin 和 Brown 也在懷疑九號行星可能不存在,但他們表示,他們對太陽系軌道動力學的研究越多,支持這一觀點的證據似乎就越有力。

Batygin 說:「我最喜歡九號行星假說的特性就是它是可以被觀測到的。有一天我們可能會看到九號行星的真實圖像,這絕對令人振奮。雖然在天文上發現第九顆行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我非常樂觀,我們將在未來 10 年內對它進行成像。」

行星發現簡史

目前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前六個行星很早就被古人發現並記錄,除地球之外,它們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古人的觀測手段有限,曾一度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和其它五大行星圍繞著地球轉動。日心說統治了西方一千多年,在東方的古代中國也對「天圓地方」的渾天說深信不疑。

直到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並觀察到了木衛體系這一重要證據後,人們才開始慢慢接受一個事實: 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它行星都圍繞太陽轉。

望遠鏡也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天王星,在人們研究天王星的軌道時,發現它的運動軌跡與理論計算值出現了偏差,而且這個偏差越來越大。這個觀察使天文學家們相信,在天王星之外還存在著另一顆行星,對天王星的軌道產生著引力攝動。1846 年 9 月 23 日晚間,法國天文學家勒維耶在用望遠鏡仰望星空時,發現了一顆星球發出了幽暗的深藍色光芒,這顆星球與他計算的預期位置相差不到 1°, 這就是海王星,以希臘神話中的海神名字命名為 Neptune。

海王星的發現,是引力攝動法在行星軌道推算上的一次巨大的成功。十九世紀末,天文學家用同樣的方法計算海王星對天王星的影響時發現,僅僅海王星一顆行星還不足以解釋天王星的軌道擾動,他們推測,海王星之外還應該存在著一顆星體。

人們興奮地將這個未知行星命名為「X 行星(Planet X)」,並希望用這個萬能的引力攝動法,牽出一個又一個行星來,X 行星之後還有 Y 行星,之後還有 Z 行星。

這個方法果然奏效了。1930 年 2 月,美國天文學家克萊爾·湯博根據前人的計算,多次對 X 行星預計出現的星區拍攝了照片,他在這堆照片中發現了一顆緩緩移動的亮點,由於亮點與 X 行星的預期位置相差無幾,當時人們相信,這就是他們一直苦苦搜尋的 X 行星,並用希臘神話中冥王的名字為其命名:Pluto(冥王星)。

冥王星行星身份之爭

從被發現之日起,冥王星的行星身份就一直存在著爭議。人們因其圖像模糊而懷疑冥王星不是羅威爾所設想的 X 行星。

最初的理論計值表明,這顆 X 行星應該擁有 7 個地球大小的質量,約為海王星的一半。而 1931 年的計算得出它的質量僅與地球相當。1948 年的進一步計算結果則接近火星質量(地球質量的十分之一)。隨後的近半個世紀中,冥王星的質量一路縮水,最終降到了只有最初理論值的 1/3200。即使這樣,它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地位仍然沒有被撼動。

一直到 1987 年,飛掠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旅行者二號探測器傳回了精確的這兩顆行星的精確的軌道數據,他們才發現這兩顆行星的軌道擾動是觀測誤差。奇怪的地方出現了,實際軌道沒有發生擾動,卻根據錯誤的計算發現了一顆真實存在的行星。X 行星只是一種偶然嗎?

隨後的發現對這些問題給予了肯定的答覆。自 1992 年起,陸續在冥王星周圍發現了諸多相似的天體,顯示冥王星其實是太陽系外圍柯伊伯帶的中的一顆普通星體。天文學家內部出現了分裂的聲音,一部分人開始質疑冥王星的行星身份。而 2005 年發現的鬩神星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的質量甚至比冥王星質量多出 27%,如此一來,它豈不也應該在行星序列中佔有一席之地?

天文學家們終於坐不住了。

2006 年 8 月 24 日,在布拉格舉行的第 26 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了第五號決議,正式將冥王星從太陽系行星行列除名,降級為矮行星。在被發現七十多年後,冥王星終於正式卸任了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頭銜,加入矮行星的大家庭。

這界會議還搬出了行星的新定義。新定義中,太陽系內的天體要成為行星必須滿足以下的三個條件:1. 軌道環繞太陽 2. 有足夠的質量能保持接近球體的形狀;3. 能清除附近區域內的其它天體。如果一個不是衛星的天體只滿足了前兩個準則,就會被歸為矮行星。

冥王星滿足了前兩條定義,卻在第三條定義上面載了跟頭。它的周圍還有很多的兄弟姐妹:鬩神星,鳥神星,穀神星和妊神星。它們一起被劃入了矮行星的行列。

圖丨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時拍攝的它的表面細節

誰是繼任者?

冥王星的降級,並沒有影響人們繼續探尋新行星的熱情。

太陽系的邊緣其實熱鬧得很,這裡遍布著由巖石和冰塊組成的星體。這些位於海王星軌道外側的星體數量眾多,它們組成了著名的柯伊伯帶,冥王星在其中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星體。

柯伊伯帶上的星體被分成了幾大類,有的星體個頭很小,容易受到附近大行星的引力擾動,海王星的引力就對它們影響很大。所以,在研究引力動力學的天文學家眼裡,這些小物體被當作擁有質量的小點,用來追蹤引力的變化。而它們的軌道也必然是受到大星體的引力作用的結果。實際上,有一大部分小星體的軌道與海王星的軌道發生了共振。

但是,柯伊伯帶中卻還存在著一組運動十分獨立的星體,它們的軌道大不相同。一些星體甚至塑繞太陽公轉,另一些的軌道具有偏心率極高(很扁的橢圓),還有一些軌道平面上翹,與黃道面形成了顯著的夾角。

要產生這樣的效果,一個海王星是不夠的,當然一個冥王星也遠遠不夠。於是,Batygin 教授提出了一個假設,一定有其它大質量的星體也在某個地方暗暗發力,他把它叫作「第九行星(Planet Nine)」。這個假設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第九行星的登場和 X 行星如出一轍,引力攝動法在這裡又發揮了作用。

第九行星會不會步 X 行星的後塵,最後被證明並不存在,竹籃打水一場空呢?早在 2019 年 1 月 23 日,《天文學雜誌》就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質疑了第九行星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人員認為,雖然這些跨海王星天體擁有不同尋常的橢圓軌道,可能是一顆行星所為,但是如果把第九行星從模型中移除,並允許大量小天體分布在應該廣闊的太空區域,那麼這些天體的共同引力也很容易就解釋跨海王星天體的偏心軌道。

與此同時,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美國貝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模擬了跨海王星天體和大型外部行星的關係。他們認為在海王星軌道之外存在著多顆小天體構成的巨大圓盤狀結構,這種結構,完全可以解釋這些跨海王星天體的奇特集群軌道。

面對質疑,Batygin 教授也承認,的確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這些獨立星體的軌道和它們形成的星簇只是一個偶然,天文學家仰望星空,而它們恰好在那裡而已。但是他也強調,第九行星存在與否,還要靠全世界的天文臺的共同努力,在搜尋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能下結論。

發現太陽系內的一個新行星,是古往今來天文學家們夢寐以求的至高榮譽,而歷史上這個名額只有九個。無論誰發現第九行星,都將在天文學的榮譽殿堂中刻下自己的名字。

這邊,Batygin 處心積慮用長論文廣發英雄貼;另一邊,天文學家們也端起了茶杯,調試好瞭望遠鏡,在鏡頭前蠢蠢欲動。一場無聲的競賽已經悄悄展開。

相關焦點

  • 太陽系或存在第9顆行星,質量是地球10倍,天文學家推測來自系外
    我們都知道,原來太陽系中第9顆行星——冥王星,是由美國天文學家於1930年發現的,當時發現這顆冥王星時,美國人為此感到十分的自豪。然而在2008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對行星下了新的定義,按照新的定義,冥王星就不再屬於行星行列,因此,冥王星被降級為了矮行星,從此,太陽系也由擁有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多年來,天文學家們一直在爭論冥王星之外是否存在難以琢磨的太陽系第9顆行星。但最近的一些新研究可能能夠證明這一神秘的「第9顆行星」是真實存在的。
  • 太陽系第9顆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始黑洞
    太陽系第9顆行星可能是一個原始黑洞天文學家多年來一直在理論上認為,在太陽系的最外層區域存在著一顆質量比地球大這顆被稱為第9號行星的假想行星可能是引力效應的來源,它可以解釋現有宇宙學數據所強調的跨海王星天體軌道的異常模式。跨海王星天體是圍繞太陽運行的天體,位於海王星之外。美國達勒姆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兩位研究人員雅各布·斯科茨和詹姆斯·尤溫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探索第9號行星是原始黑洞的可能性。
  • 美國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行星不止9顆可能是23顆
    9顆,估計還應該有12顆或14顆行星隱藏在太陽系遙遠的邊緣地帶,它們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陽的距離是地球離太陽距離的1000倍至10000倍。9大行星和大量冰塊及小行星,都處在一個距太陽約50個AU的平面環上(AU是一個天文單位的英文縮寫,即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 太陽系重現第九大行星(圖)
    新華/法新  曾經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隨著2006年冥王星被降格為「矮行星」後而只剩八大行星。不過,美國科學家、「冥王星殺手」麥可·布朗20日發表文章說,第九大行星回來了。不過,這一次可不是要拯救已被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的冥王星,而是天文學家新發現了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大行星的證據。
  • 太陽系或有第九大行星(圖)
    1月20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
  • 太陽系行星軌道傾角謎團將解:或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根據計算,這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20倍,擁有一個偏心率極高的軌道,在軌道最遠處距離太陽可以達到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0倍以上。研究人員在論文預印網站arxiv上發表論文寫道:「太陽自轉軸存在的6度左右的傾角表明,要麼在當初太陽系形成初期的環境中存在不對稱情況,要麼就是有外界力量改變了太陽和各大行星的角動量矢量方向。
  • 太陽系邊緣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這顆科學家們設想中的大行星應該是一顆氣態巨行星,非常巨大,其大小甚至可能與海王星相當,但距離太陽的軌道要比海王星軌道還要遠數十億公裡,因此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可能需要1萬~2萬年。對於這顆可能存在的大行星,提出這一設想的兩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將其稱作「第九大行星」(Planet 9),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它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被找到。
  • 冥王星被踢出局,新的「第九大行星」將出現?
    現代快報訊(見習記者 阿里亞)自 2006 年冥王星被"驅逐"出太陽系的行星家族後,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的存在了。可是你知道嗎?太陽系有可能還存在第九大行星。近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兩位研究人員最新研究推測,在太陽系邊緣有第九顆神秘行星的存在。這顆"第九大行星"有 5 個地球大小,距離地球 400 個天文單位,並將有可能在 10 年內"現形"。
  • 新發現:太陽系不止有8顆行星,其實還存在第9顆小行星
    現在我們知道太陽系中有八顆行星,但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第九顆行星。據說第九顆行星就在海王星旁邊。並且多年來,有一些證據表明它可能存在。周二,科學家宣布在海王星之外發現了一個新的、距離極其遙遠的天體。在提交給《天文學報》的一篇論文中對它進行了詳細介紹,它被命名為2015 TG387。雖然它本身並不是行星,但它可以被認為是理論上的第九顆行星。這個物體非常小,直徑只有300公裡左右,比冥王星小了90%。在2015年,科學家對它進行首次觀察時,這顆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為80AU(AU為天文單位)。
  • 太陽系邊緣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這顆科學家們設想中的大行星應該是一顆氣態巨行星,非常巨大,其大小甚至可能與海王星相當,但距離太陽的軌道要比海王星軌道還要遠數十億公裡,因此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可能需要1萬~2萬年。對於這顆可能存在的大行星,提出這一設想的兩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將其稱作「第九大行星」(Planet9),唯一的問題就在於:它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被找到。
  • 太陽系的七顆矮行星
    美國小行星中心證實了它的存在,它有望成為太陽系的第7顆矮行星。科學家還推測,太陽系可能有數十顆,甚至超過100顆矮行星尚未被發現。   2005年7月29日,美國天文學家麥可·布朗宣布,他的團隊在太陽系柯伊伯帶發現了一個新天體2003UB313,暫起名為齊娜星。
  • 太陽系外發現首顆密度接近地球的行星
    2009年9月18日,天文學家最終獲得了確鑿證據,他們成功測得太陽系外的一顆行星的質量,發現其密度和地球接近。這是科學家證實的第一顆同地球密度接近的類地行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薩拉-西格爾說:「這是一個我們很長時間夢寐以求的日子。」
  • 科學家或發現太陽系第九大行星
    在今年一月份曾宣布這一發現的科學家之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麥克·布朗(Mike Brown)教授表示他發現了支持這一行星存在的進一步證據。這顆巨大的隱藏行星被認為位於太陽系邊緣,比地球大10倍,屬於氣體行星,類似於天王星和海王星。上周,麥克·布朗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照片顯示新發現的古怪的柯伊伯帶天體(KBO)。在推文中布朗寫道:「第九行星的粉絲們,我們發現了古怪的KBO。」
  • 發現「迷你」太陽系第8顆行星,太陽系終於有了對手
    太陽系終於有了對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於北京時間周五(15日)凌晨2時宣布,谷歌人工智慧對克卜勒望遠鏡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做出重大發現,圍繞恆星Kepler-90旋轉的第8顆行星Kepler-90i被找到,使Kepler-90實現重大「逆襲」,與太陽並駕齊驅,成為目前擁有最多已知行星(8顆)的恆星系統。
  • 被稱為太陽系第9顆行星的行星X是什麼顏色?
    自從1846年發現第八顆行星海王星之後,就有人不斷的在猜想是不是還有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行星存在。被稱為X行星或Planet X。歷年來,在海王星軌道外側的區域發現了形形色色想像中的天體,並且曾經幾乎被確認為可能是第九顆行星和第十顆行星。
  • 太陽系行星軌道為啥會有傾角?這可能與"第九大行星"有關
    根據計算,這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第九大行星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20倍,擁有一個偏心率極高的軌道,在軌道最遠處距離太陽可以達到地球到太陽距離的250倍以上。而根據法國蔚藍海岸天文臺(Cte d』Azur-Observatory)的太陽系動力學專家亞歷山德羅·莫比德利(Alessandro-Morbidelli)所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假想中存在的第九大行星的軌道傾角,而非其質量,將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莫比德利的研究組在論文中寫道:「我們評估了一顆遙遠的行星——通常它被稱作第九大行星——對於太陽系中其他大型行星運行可能產生的影響。
  • 太陽系第九顆行星是冥王星是真的嗎圖片 第九行星資料
    ­  太陽系「家底」仍未摸清­  但這份質疑也不能讓所有人信服。­  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家裡諾·馬霍特拉表示,在2016年那份調查中存在一些未知的偏差,這確實讓這顆「老九」與預想的尺寸和距離有些不同,但OSSOS團隊卻並沒有清楚地描述出這些偏差。
  • 太陽系真有第九顆行星嗎?
    曾經被冠以「第9顆行星」,而現在距離其被逐出行星之列並降級為矮行星已經過了十年。這一切都始於2005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鬩神星,它目前也是一顆矮行星。那時,鬩神星到太陽的距離比冥王星的更為遙遠,因此被認為它的直徑會更大。
  • 不是冥王星,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本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是在2006年的時候突然被踢出太陽系九大行星,引起了天文愛好者的質疑,近日,冥王星上發現有不明生物出現,本以為冥王星有望恢復行星身份,但卻有消息稱替代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找到了。  冥王星(天文行星)於1930年2月18日由克萊德·湯博根據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的計算發現。它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後來因為質量不足被降格為矮行星。
  • 科學家在太陽系附近發現95顆褐矮星,比行星大但比恆星輕!
    比如太陽系邊緣是否有一顆大行星等待發現?為此美國宇航局(NASA)在2017年資助一個由公民科學家組成的「後院世界(Backyard Worlds:Planet 9)」的項目計劃,讓他們也去探索太陽系尋找「第九大行星」和褐矮星(brown dwarf)等天體。最新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一篇研究報告稱,該項目團隊在太陽系附近發現了1500顆「褐矮星」,其中已識別了95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