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畢業季 讓青春在田園瓊海精彩綻放

2020-12-06 海南日報數字報
  田園瓊海騎行N+1之旅

  騎行瓊海,青春不留白。從大學生自身的角度出發,專門推出的三款風格迥異、主題鮮明的騎行線路。線路最大的特色在於將競技性、娛樂性、體驗性與文化性相結合。

  「騎行n+1」線路中還融入了不少新理念:

  「換寢」、「借廚房」、「以物換物」以及「差價補貼法」等。降低線路設計成本的同時,帶給遊客與眾不同的體驗感。

  騎行n+1線路博鰲站點:

  瓊海站—博鰲—老房子—孟蘭媽祖廟—大路坡村—南強生態村—博鰲禪寺—蔡家宅—華僑中學—海的故事—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會址

  古宅、漁鎮,探險峽谷漂流之旅

  激流萬泉河 探險神鰲峽谷

  線路第一站安排在神鰲峽谷風景區開展探險活動。深入到峽谷中,在教練的指導下,在同伴的鼓勵配合下,和同學們一起勇敢地親近自然,四濺的水花就如同學生們激情與活力的釋放。

  漁舟唱晚 漫步古鎮倍滄桑

  伴著落日的餘暉,來到千年古漁鎮——潭門。在這裡露營海邊,伴著漁家的嫋嫋炊煙入睡。清晨伴著船笛聲,體驗出海打漁,品嘗海鮮大餐,參觀硨磲加工,購買貝殼紀念品。

  華僑大宅 騎行南洋舊風光

  富有南洋風情的蔡家老宅,成為海南近代南洋華僑變遷史的見證。 騎行在小村古宅,感受歲月時光。

  特色小鎮休閒之旅

  DAY1:

  坐動車到達博鰲站(在中原鎮),花5元錢乘坐當地風採車到中原鎮,小鎮街道兩旁是五彩斑斕的南洋風情小樓,百葉窗、小花臺、繁體字的招牌,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異域風情。欣賞美景的同時,不能忘了美食, 「雞屎藤」、樹葉粑、香草糕和高粱粑,在涼風下品嘗瓊海雜糧。

  DAY2:

  早上六點小鎮變得熱鬧起來,吃完早餐沿著街道一直走,20多分鐘後來到老南洋鐘樓,旁邊的老南洋咖啡館也十分有特色,是拍畢業照不錯的背景。乘坐白色的公交車(中原—長坡)在朝烈村村委會下,美雅國際青年旅社入住。青年旅社永遠是學生的優選,價格便宜,住宿方便,還能認識更多朋友。博鰲鎮有老房子咖啡館,去那裡點一杯「歌碧歐」(黑咖啡),當烈日當空的時候,這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下午五點,陽光不再那麼的熱烈了,到海邊長滿海苔的礁石上一起尋找「海虹」(一種貝類),享受「尋寶」的美妙過程。吃完晚餐,到小鎮感受夜的熱情。「海的故事「已經發展成為一條酒吧街,各具特色,小鎮在這裡展現出她熱情澎湃的一面。

  DAY3:

  起個大早,去博鰲小鎮上吃早餐,這裡的炒粉讓人回味無窮。吃完早餐,到租車行租輛車,據說學生群體可以享受優惠,一路騎行去「蔡家宅」和「樂會古城」。一路上田園風光和農家生活,當地人悠閒自得的生活,慢調的生活節奏,此刻唯一能做的就是盡情享受這裡的田園時光。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五一」去哪兒?瓊海田園美!
    瓊海美麗田園  悠遊之旅  如今,一個個特色濃鬱的特色小鎮像一顆顆珍珠,鑲嵌在瓊海1710多平方公裡的美麗田園之上;一個個農業公園為村莊注入新的活力;一條條散發著熱帶風情的綠道將城市、小鎮和村莊連成一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學生的瓊海風情小鎮遊
    ,參加第二屆海南大學生線路設計大賽的同學們奔赴他們心儀的地方踩線、體驗,希望為全國的大學生們設計出一個不一樣的海南精彩之旅。在去年第一屆大賽中成為海南大學生最喜愛的旅遊目的地瓊海,這個端午小長假再次成為同學們熱捧的時尚旅遊之地。  DAY1:坐動車到達博鰲站(在中原鎮),花5元錢乘坐當地風採車到中原鎮入住小鎮「怡美旅館」。傍晚的中原顯得格外寧靜,街道兩旁蔥蔥鬱鬱的雨藤樹將整條街道給掩蔽住了,投下斑駁的光影。街道兩旁是五彩斑斕的南洋風情小樓,百葉窗、小花臺、繁體字的招牌,一切都顯得那麼的異域風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斑斕流彩歷久彌新
    文\見習記者 陳怡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在海南文昌、瓊海、定安、海口一帶瓊北民居的牆上,常見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壁畫,它們裝點著宅院的門面,記錄著宅院的歷史,承載著主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
  • 海南日報數字報-拼搏最幸福彩虹來相映
    5月18日8時許,晴空萬裡,在「奔跑海南」2019環島全民健跑(瓊海站)活動激情進行時,賽道上卻突然出現道道彩虹,引來在終點區休息的眾多跑友拍照記錄。  當天的瓊海,天氣晴朗,天空中見不到半朵烏雲。那麼,沒有經歷風雨,為什麼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呢?  「這得『歸功』於我們準備的3臺噴淋車。」活動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 海南日報數字報-騎駿馬坐花轎 這場婚禮很「吸睛」
    4月14日,一場盛大而特別的中式婚禮在瓊海官塘假日度假酒店舉行。新人卻不是中國人,新郎官蒂莫來自法國,新娘子安奈來自西班牙,他們都是北京市海澱外國語實驗學校海南校區的網球教練。  去年8月,看到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前景後,安奈和蒂莫決定到海南來試試。在海南工作8個多月,安奈和蒂莫已經完全愛上這裡。「我家是哪裡的?海南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親水運動季打造雨林探險特色賽事
    本報海口10月24日訊 (記者 王黎剛)昌江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瓊中熱帶雨林穿越挑戰賽、樂東尖峰嶺熱帶雨林登山大會……今年的海南親水運動季雨林探險活動巧用雨林資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抹不去的時代印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5月13日至15日,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代表將雲集海南博鰲,參加「中國知青文化博鰲高峰論壇」。論壇圍繞知青和知青文化,將一個特定年代的特殊事件重新梳理和解讀。1700多萬人的龐大知青群體,到海南插隊的就有30萬人之多。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在長期的海洋生產、生活中,海南人民用漁歌表達著對海洋的感情。這些漁歌就題材、形式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漁歌,一種是船歌。海南漁歌的內容比較廣泛,涉及了漁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海南漁民的思想、生活、情感與願望,曲調豐富而抒情。而船歌是漁民在海上拉網、捕撈、收網等時候唱的,具有一定的勞動號子的功能性,故而韻律強勁,富有節奏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從一燈如豆到萬家燈火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從一簇篝火到一盞油燈,從一根蠟燭到一顆電燈泡,昏黃的燈火搖曳升起,被照亮的一方天地裡升騰著溫熱的氣息,照明技術的變革與普及過程飽含著時代變遷的生動印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島,這個夏天有點涼
    實際上,今年海南的夏天確實有點涼。據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7月1日-29日海南各市縣降水量絕大部分地區偏多,雨日也比常年明顯偏多,保亭達到了29天,也就是7月以來天天在下雨。雨水多了,炎熱也就難以「張揚」,據氣象部門統計,2013年7月1日-29日海南島平均氣溫27.3℃,比常年偏低0.9℃;高溫日數1.3天,比常年的4.9天明顯偏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冷門的肉食小動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計思佳  10月3日,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該論文將一種新的海生昆蟲——羚羊礁海蝽,帶到世人面前。
  • 海南日報數字報-激發孩子們的無限想像力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瓊海嘉積第二中學教師王喜今年獲得了省科協「第七屆海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他是唯一一位沒有憑藉科研成果
  • 海南周刊 | 用雞屎藤、班蘭葉製作月餅 瓊海這家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瓊海用雞屎藤、班蘭葉製作月餅  老字號試水新味道  瓊海的雞屎藤月餅。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當清香的班蘭葉,遇上中秋月餅,會摩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今年中秋節前,瓊海市昌隆酒店新推出一款班蘭月餅,成為當地月餅市場上的爆款,8月份生產的首批5000盒班蘭月餅,在短時間內就被消費者搶購一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年文脈潤萬州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從空中俯瞰萬寧大地,蜿蜒的河流跨過重重大山,奔騰向東匯入大海,構成一幅青山秀水、壯麗絕倫的美麗畫卷。
  • 海南瓊海:隆冬時節,紫荊花街頭盛開!
    2019年12月27日,海南瓊海,瓊海市嘉積鎮道路兩旁的紫荊花鬱鬱蔥蔥爭奇鬥豔,據介紹,紫荊花每年11月份至來年3月開花,紫荊花喜歡光照、耐寒。近年來,海南各地在綠化美化和鄉村振興建設中廣泛種植紫荊樹。隆冬時節,盛開的紫荊花成為海南美化環境,裝點城鄉的主要樹種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