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在寧陵縣石橋鎮呂新莊扶貧產業基地,果農靠種反季節水果走上致富路。本報資料圖片
孟津縣魏家坡古村落景區依託清代古民居,走出一條發展鄉村旅遊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本報資料圖片
在內黃縣首屆電商直播節上,網絡主播正在為當地的農產品直播帶貨。本報資料圖片
□河南日報記者曾鳴本報通訊員許保疆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尤其是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已經成為我省不少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門路。紫花苜蓿被譽為「牧草之王」,發展苜蓿產業,對於我省調整種植業結構,推進優質草畜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省沿黃草業帶發展勢頭良好,逐漸形成了規模發展、種養一體的產業新模式,日益成為貧困農戶實現持續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苜蓿品質佳牛羊吃得好
「飼料好不好,養牛羊的最知道。」近日,在蘭考縣河南花花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紫花苜蓿基地舉行的「規模化紫花苜蓿高產高效生產技術示範暨現場測產會」現場,河南花花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戩告訴記者。
苜蓿蛋白質含量高,是餵牛羊的好飼料。經專家組現場測產,該苜蓿基地示範田苜蓿長勢較好,病蟲害少,平均鮮草產量每畝為1700.35公斤,青乾草產量每畝為404.85公斤,按第一茬佔比35%折合年乾草產量每畝為1.157噸,呈現出優質高產的特點。
蘭考縣毗鄰黃河,土壤性質主要是瘠薄沙地,偏鹼性,漏水漏肥現象突出,制約當地的牧草產量與質量。2017年,該基地與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牽手」,成為「四優四化」優質牧草示範基地。
在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草業研究室主任馮長松團隊的指導下,該基地開展品種換代、測土配方施肥、高效適期灌溉,優化了病蟲草害高效防控、青乾草加工調製、苜蓿倒茬等技術方案,不斷加強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有效提升了牧草產量和質量。去年,基地全年苜蓿乾草畝產達到了900公斤,粗蛋白平均達18%以上。
要想養好牛,先得種好草。優質苜蓿已經成了奶牛場的「標配」。近幾年,該基地全年生產苜蓿草產品優良率達91.5%以上,供應自有牧場的高產奶牛,奶蛋白含量達到3.48%,乳脂率達到4.18%,平均每頭年產奶量達到9.5噸。
種養一體化綜合效益高
距離苜蓿基地不遠,就是牧場的另一個核心區——奶牛養殖基地。這裡目前存欄荷斯坦良種奶牛1600頭,設有擠奶工坊、奶牛月子中心、牛犢區等。「近年來,我們致力於發展集有機奶牛養殖、生態循環牧草種植於一體的種養結合生態農牧基地。」趙戩說。
隨著進口苜蓿供應日益緊張,實現優質苜蓿本地化生產、就近供給成為我省各大牧場發展的必然趨勢。據省農業農村廳飼草站站長李鵬飛介紹,圍繞牧場周邊發展苜蓿種植,實現糞汙還田、飼草供應,可以有效緩解養殖場糞汙處理難、飼草料採購緊張的狀況,改善養殖場髒亂差的形象,進一步樹立綠色循環、生態養殖的理念,不斷完善種養一體發展模式。
種好小牧草,撬動大產業。「發展優質牧草,可以帶動養殖、加工等多個環節,可以延伸整個草畜產業鏈,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省農科院畜牧研究所所長徐照學說,隨著優質牧草的發展,畜產品質量在得到提升的同時,畜產品加工也會隨之轉型升級,將會有更多優質畜產品走上大市場。
產業有前景增收不用愁
近年來,我省大力發展苜蓿產業,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為契機,以高產優質苜蓿建設項目為抓手,持續推進黃河灘區優質草業帶建設,培育了20餘個苜蓿專業化生產企業,連片種植面積10多萬畝,全省苜蓿乾草、苜蓿裹包青貯等產品開發能力不斷加強,年產商品化苜蓿乾草約15萬噸,規模奶牛場基本實現苜蓿飼餵全覆蓋,畜牧產業前景看好。
蘭考縣將產業脫貧作為主攻方向,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與農民實現全面小康相結合,充分調動和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把畜牧業培育成為貧困農戶實現持續增收和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記者從蘭考縣畜牧部門了解到,近年來,該縣按照「龍頭企業做兩端、農民群眾幹中間、普惠金融惠全鏈」的產業發展扶貧模式,打造雞、鴨、牛、羊、驢和飼草「5+1」產業體系,加快轉變生產方式,積極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畜牧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轉型升級。
「截至目前,多家涉牧龍頭企業積極參與扶貧帶貧,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訂單收購、安置就業、直接參與等方式開展產業扶貧,直接帶動貧困戶實現增收。」蘭考縣畜牧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