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遭遇引發的思考,我們的孩子缺乏了什麼

2020-12-04 妙華寫意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自己沒有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

——羅曼羅蘭

英國物理學家伊薩克牛頓,小時候心靈手巧,愛做小手工,但讀書不用功,是班級裡的差生,經常受到大家的取笑、嘲弄。

在13歲那年,他做了一架很漂亮、很靈巧的小風車帶到學校。同學們見了都圍過來看,牛頓看著大家羨慕的神情,忍不住得意地說:「怎麼樣?我的風車造得好吧?這是昨天晚上我一個人做出來的!」

聽到牛頓越來越神氣的話語,一個同學說:「是啊,這個小風車的外形造得還不錯,可它為什麼會轉動?你懂這裡面的原理嗎?」牛頓尷尬極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同學看牛頓臉紅了,勁頭更足了,說:「哼!說不出來吧,可憐!自己做的東西自己講不出原理,這說明什麼?說明你不過和木匠一樣!」牛頓被他這番話羞辱得無地自容。「木匠!木匠!連原理都講不出來,還在這裡逞能!」說著說著,有的同學動手打他的風車,七手八腳把小風車踩了個稀巴爛。望著這個冷酷的場面,牛頓傷心透了,但他孱弱的身體是打不過那些孩子的。他只有忍受這委屈,任憑眼淚一滴滴地流下來。

回到家裡,牛頓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他把自已關在屋裡,翻來覆去地想:「這些同學為什麼敢欺侮我呢?難道是因為自己長得瘦小嗎?不!絕不是因為這個。大家都瞧不起我,是因為我只會造風車卻說不出它的原理來。」

從那以後,牛頓變了,變得肯動腦筋、愛學習了。什麼事情他都要刨個根,究個底。他決心要向那些瞧不起他、嘲笑他、侮辱他的人證明,自己絕不只是個不懂原理的木匠。

從那時起,他看到磨麵的風車,就去看個究竟;看到太陽光下的人影,他就想辦法製造「太陽鍾」;黑夜裡,他仰望星空,就思索蒼茫宇宙;颳風天,他又思索起如何測量風速的問題……

當牛頓從學校畢業時,校長自豪地在畢業典禮上宣布:「在這個班級裡最使學校驕傲的學生是優秀的伊薩克牛頓!」1661 年,18歲的牛頓被著名的英國到橋大學錄取,從此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並取得重大成就,建立了成為近代物理學基礎的牛頓運動三定律,還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一系列輝煌成就,使他成為一位舉世公認的科學巨人。

自強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美好的道德品質。然而,我們的學生在這個方面的情況卻並不如人意。

學生的現狀和社會的要求有較大的差距。在獨生子女道德狀況的自我評價中,有關獨立性的道德優點評價指標均未超過半數。其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為38. 9%,「做事有獨立性不依賴他人」為40. 3%,「有責任心」為45. 9%。在道德缺點的自我評價中,20. 4%的孩子明確表示「缺少生活自理能力」,18. 3%的孩子「做事容易依賴別人」,28. 0%的孩子「很少幫助家長幹活。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競爭的日益激烈,社會的變化發展對現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只有自強者才能生存與發展、才能成功。一個人如果在兒童時期事事依賴別人,沒有獨立做事的能力,在成年之後是難以獨立於社會,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的。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我會一直在原地等你~

相關焦點

  • 牛頓的一個實驗,簡單到人人可做,卻引發了人類三個世紀的思考
    試想如果給你一個水桶,你能用它做出什麼最有影響力的事?實驗分析:看似簡單無奇的實驗,背後卻是牛頓深深的思考這使得牛頓桶和絕對空間的論證失去了意義。但正是有了牛頓桶和絕對空間的論證,才使得其後300年科學家有了更進一步思考
  • 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因為什麼?
    1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會有以下這三種表現: 1、經常害羞或者害怕 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感到害羞、害怕,面對陌生環境退縮、不敢自我表現,就是典型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 你的孩子真的會思考嗎?會思考的孩子的三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儘管思維對一個人而言是如此的重要,我們仍然不斷的在犯同一個錯誤,那就是不假思索的隨波逐流。 什麼時候最容易看出一個人沒有判斷力,沒有主見呢?當流言四起的時候,最能夠看出誰是比較有自我,具備一定的思考力。
  • 孩子天生都能成為牛頓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成長發育>正文孩子天生都能成為牛頓   孩子天生對世界好奇,而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極大動力。
  • 牛頓是如何思考問題的?他的一段語錄概括很全,值得所有人學習!
    我們都想學習一套不錯的思考方法,那麼說起不錯的思考方法,如果不去往下讀,也不去讀牛頓的名言,會想到那些不錯的思考方法呢?大家不妨一起來思考一下。比如說思考的環境,一定是不能被打擾的,是一個獨立的空間,這樣思考起問題來就很快,很清楚。
  • 愛因斯坦:中國人缺乏邏輯思考能力,沒有數學天賦,勤勞但是遲鈍
    在愛因斯坦出版的亞洲日記中,詳細記錄了愛因斯坦對中國人的偏見,他說中國人缺乏邏輯思考能力,沒有數學天賦,勤勞但是遲鈍。並還有其他歧視性的詞彙。同時,在日記中,他還對中國女人進行了十分難聽的形容,表示發現香港的中國女人和男人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他不明白中國女性有什麼吸引力,讓中國的男人如此著迷,讓他們沉迷於繁衍活動。民國時,愛因斯坦到上海呆過幾天,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當時的上海,有遠東第一都市之稱。愛因斯坦和上海的進步青年交談得非常順利,愛因斯坦對中國的進步青年們也十分看好。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01尖叫、摔東西、打人,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一位親戚家的3歲小孩,完美詮釋了什麼叫"難帶"。孩子總是被大人引導,是他們將自己最直接的情感與不愉快的事情相聯繫。無數的研究和實例告訴我們,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家庭氛圍良好、父母關係和睦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通常都很健康,情緒平和穩定;而父母整天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整日接收到負面的信息和情緒,心中也會被影響,缺乏情緒相關的能力。
  • 《終極大腦》爆冷學霸隊接連敗北 引發教育思考
    網易娛樂8月4日報導 都說暑期檔被各種真人秀霸佔,但爆笑科學實驗節目《終極大腦》一開播,就在熒幕上迅速竄紅,颳起了一股科學實驗節目的另類之風,這檔節目不僅家長和孩子喜歡看,在科學達人的圈子裡也大受歡迎。在日本,科學與生活相結合」的節目非常豐富。這檔《終極大腦》就是引進日本NTV(日本電視臺)的原版基礎上再升級。
  • 有趣的力學-是什麼讓蘋果「 親吻」牛頓
    正當他翻動書頁的時候,頭上的樹枝開始晃動起來,終於,史上最著名的蘋果掉了下來,砸到了牛頓的頭上。牛頓心想:「這蘋果為什麼要垂直落到地上呢?為什麼不往天空中或者斜上方飛去呢?」冥思苦想之後,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看到這裡,我們也許會認為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一個偶然,覺得他真是一個幸運的傢伙。那顆蘋果如果砸到別人頭上,也許就是別人發現萬有引力了。
  • 由《金剛》系列的電影,引發我們國產劇的思考
    由《金剛》系列的電影,引發我們國產劇的思考很多人都會對「金剛」這個角色印象深刻,那個超級巨大的大猩猩,看著很嚇人,但卻熱衷於保護柔弱的女主,與壞人不停的在打鬥。但這種「金剛」似的故事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搬上銀幕,而且每次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這背後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因素。
  • 不要被「牛頓的名字」限制了思考
    不要被「牛頓的名字」限制了思考:1,萬有引力=莫名其妙。萬有引力,它只是表面說引力,你細想深究一下,它怎麼引力?地球怎麼引?沒有答案,沒有機理。牛頓並不知道重力產生的機理,也就是說萬有引力對蘋果下落的解釋是莫名其妙。
  • 牛頓:沒見過爸爸的孩子
    因未足月,剛出生的牛頓,小得幾乎可以放在一個大玻璃杯子裡,而且呼吸急促,整天不停地啼哭。  望著懷中瘦弱的小生命,媽媽又心疼,又焦急,常常止不住淚水譁譁地往下流。  好心的鄰居們看到這種情形,都過來安慰牛頓的媽媽說:  「難過也沒用,但願上帝能夠保佑這個孩子平平安安。」
  • 牛頓的故事:通向劍橋
    儘管如此簡單的期望對於牛頓來講也並不簡單,學校大多數課程都是一些語法,簡單的邏輯以及一些教義相關的內容,這些顯然不符合牛頓的胃口。相反牛頓對諸如《自然與工藝的神秘》課外內容興致盎然,可問題是這些東西統統不考!這一點自古至今來講似乎沒有什麼變化,總是會得不考,考的不會。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作品的完成以及鄰居們對這些小玩意的佩服與讚嘆才是牛頓感到最為幸福的時刻。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其實,這句話已經從側面說明教育需要以愛為契機,才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並且對孩子實施更加深刻且全面的教育。如果說父母選擇用謾罵的方式去"脅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和教育的方向,則會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愛,教育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 愛因斯坦一思考,牛頓就哭了!這是為什麼?
    300年前,牛頓在伽利略、笛卡爾等人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典物理學,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顛覆沿用了2000年的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這事和麥克斯韋有關……牛頓絕對時間和絕空間的提出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提出,是因為物體的加速運動。我們知道運動都是相對的,我們說誰在運動誰是靜止時,得有一個參照物,就是運動只有在相對的條件下才意義,否則就是「耍流氓」。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這幫孩子的四維模型終於開口了:「當一個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它將會保持靜止或均速直線運動狀態!」第九道測試題:請敘述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間力的關係。孩子們答:「當一個物體對第二個物體施加一個力,第二個物體也會對第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這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牛頓一思考,亞里斯多德就哭了?地球在運動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
    這幫孩子的四維模型終於開口了:「當一個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它將會保持靜止或均速直線運動狀態!」第九道測試題:請敘述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間力的關係。孩子們答:「當一個物體對第二個物體施加一個力,第二個物體也會對第一個物體施加一個力,這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雖然牛頓的童年生活貧苦,但讓他養成了獨立思考和愛動手的好習慣
    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為了生活辛苦奔波,根本無法把孩子送到私塾去念書,而且除了少數的職業以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用不到課本上的那些知識。牛頓對學校感到陌生,又不免覺得好奇。在來到學校之前,他整天纏著外祖母問有關學校的問題:「外婆,我為什麼要上學呢?」「上學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呀!還可以讓你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呢!」「快告訴我學校有哪些好玩的事,我現在就想到學校去!」
  • 遺腹子、3歲被母親拋棄、上學沒有朋友,牛頓的童年有點慘
    伍爾斯索普莊園 然而,林肯郡的小村子伍爾斯索普卻沒有受到什麼影響。這是個毫不起眼的小村子,不是什麼戰略要地,也沒有什麼大人物住在這裡——在這個英格蘭最普通的小村落裡,居住著牛頓家族的成員。 牛頓家族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到了牛頓父親老艾薩克這一代,雖然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卻依然是農民階層。
  • 牛頓的硬核隔離經歷給我們這些啟示
    隔離生活中發現萬有引力1661年,18歲的牛頓前往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學習,四年後不幸遭遇倫敦爆發大瘟疫。疫情兇險,政府、企業和學校也開始以大範圍的社交隔離方式減少疫情的傳播。劍橋大學也不得不關閉,不少學生回到遠郊地區躲避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