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單位保暖用品發放不到位、符合防疫要求的臨時避寒點不夠……疫情防控下,出現戶外核酸採樣員、防疫卡點工作者、冷鏈食品消殺員等新型低溫作業勞動者。在滴水成冰的寒冬,他們的防護措施和制度短板亟待補齊。(1月7日《工人日報》)
俗話說:「小寒勝大寒」。最近兩天,強寒潮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局地降溫幅度超過10℃,多地刷新今冬以來氣溫新低。與此同時,面對部分地區出現多點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各地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小區、商超、餐館紛紛恢復測溫驗碼,瀋陽、石家莊等地陸續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防疫遇上寒冬,無疑是嚴峻考驗。一方面,新冠病毒具有耐冷不耐熱的特性,嚴寒低溫更有利於病毒的擴散傳播。同時,寒冷也給戶外核酸採樣員、防疫卡點工作者等開展工作造成不便。部分防疫點雖然臨時搭起塑料帳篷,但帳篷不能封閉,也缺乏取暖設備,禦寒作用十分有限。由於有的羽絨服太厚,塞不進防護服,一些採樣工作人員只好不穿羽絨服,在身上多套幾件衣服,在寒風裡凍得直跺腳。
根據我國國家標準《低溫作業分級》規定,作業人員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工作地點平均氣溫等於或低於5攝氏度的作業即為低溫作業。戶外核酸採樣員、防疫卡點工作者、冷鏈食品消殺員等群體,就屬於新型低溫作業勞動者。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對於這些特殊群體的防寒措施也必須跟上。這不僅事關勞動者的健康權益保障,更關係到防疫工作大局。
首先,完善防寒設施供應。有關部門應根據防疫工作的特點,為核酸採樣、防疫卡點等工作人員提供輕便防寒勞動保護用品。同時,摒棄「拍腦袋」決策,多傾聽一線工作人員的心聲,真正把溫暖送到心坎上。怎樣可以既能保暖又不影響工作,他們最有發言權。比如,有核酸採樣員建議,徵集一批流動避寒機動車,統一管理,統一消殺,比搭建一次性的防寒棚更合算。
其次,加強用人單位指導。凍傷已於2013年起納入法定職業病。《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用人單位應從為勞動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等方面做好低溫環境工作的職業健康保護。時下,疫情防控使得冷鏈食品消殺員成為新型低溫作業勞動者,但一些用人單位的勞動保護意識未能與時俱進。雖然為其配備了一次性手套、醫用口罩等病毒防護用品,但防寒用品卻很少。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用人單位的指導,幫助其改變「重防疫,輕防寒」的觀念,切實為勞動者提供所需的保暖用品,並做好科學調度,適當調整低溫作業勞動者作息時間。
此外,探索改進防疫措施。在寒風中排隊等待採樣,對於群眾也是一種煎熬。在關注防疫工作人員防寒保暖的同時,如何儘可能減少低溫天氣給群眾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樣值得思考。北京一些體檢機構推出「免下車」核酸檢測採樣服務,市民可以不用排隊受凍。瀋陽鐵西區通過不同顏色的採樣卡,將檢測時間分成八個時段,從而實現有序分流。這些做法都值得借鑑推廣。
防疫防寒,都關乎民生。從某種意義上講,有溫度才會更有力度。只有防寒措施做好了,才能為防疫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進一步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整個疫情防控才能做實、做細、做到位。
文/張淳藝
圖源/視覺中國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