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次石刻七部經典,歷時八年,見識了書法雍容大度之美

2021-01-08 一閱而啟

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之深不言而喻,而在孔子時代之後,儒家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就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尊崇儒學,有一項標誌性的歷史見證,就是東漢末期出土的中國第一次官定石刻儒家經典的大工程——《熹平石經》,內容上不僅承載歷史文明的傳承,形式上也是書法界的文化瑰寶。

《熹平石經》的誕生

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蔡邕為首的學者上書,民間流傳的儒家典籍各種版本,謬誤較多,為正視聽應由官方統一校勘,漢靈帝遂召集蔡邕和堂溪典等人訂定六經文字,然後由蔡邕親自用硃筆寫到碑上,後稱書丹「使工鐫刻於太學門外」,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經》。

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這次石經刻制工程浩大繁軼。從熹平四年開始,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才全部完成,歷時八年。因為開始於熹平年間,所以世稱《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是一組46塊純用隸書寫成的碑刻群體,內容為《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七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本校刻儒家經典,足見工程的浩大。石經刻於高一丈、寬4尺的長方形石碑之上,共46塊,計20多萬字,因僅用隸書一種書體刻成,所以又稱「一體石經」。

《熹平石經》勘刻完成後,立於洛陽開陽門外的太學講堂前,以供眾人瞻仰學習,太學是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一千九百多年前創建的太學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個太學舊址就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漢魏故城南,朱家圪當村附近。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經典以石經方式豎立起來,很快就成為參觀學習的聖地。後儒晚學們爭著前來觀看和摹寫,車乘每天達到千餘輛之多,以至把巷陌進出的通道都給堵塞了。可見當時文化盛事影響之大,儒學的影響力也深入人心。

《熹平石經》的流離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的經典工程沒有保存多久,太學也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就歷經動蕩戰亂,命運多桀。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一把大火燒毀了洛陽宮廟,太學的興旺不復存在,殘敗荒廢,付儲心血的石經也遭破壞。

後來石經幾番顛沛流離,據說北齊高澄曾將石碑從洛陽遷往鄴都,石碑卻途中掉到水裡,運到鄴都的所剩不到一半。隋朝開皇年間,又從鄴運往長安,但營造司竟用石碑做了柱子的基石,沒有善存保護。至唐貞觀時期,魏徵也曾設法收集過的殘存石經,這樣石經一路流散各處,已幾乎毀壞殆盡。

自宋代以後,陸續在河南洛陽、陝西西安兩地發現一些零碎殘石,至民國時期在太學舊址時也有殘石出土,達到數百餘塊,據統計共8275字。新中國建立後又發掘和收集的600餘字,總計共有8800多字。現在這些極為珍貴的殘石分別收藏於西安碑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圖書館等,還有的已流散到國外。

漢隸書法之美的典範

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曾經這樣評價:「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

石經的書寫者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精通音律,才華橫溢,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曾創造了飛白書字體,但傳世書法作品很少,《熹平石經》便是代表之作,對於他書法的精妙之處,梁武帝曾經讚嘆「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我們來欣賞這些經石的部分殘塊,遠看字型端莊,筆力雄健,雍容典雅,很適合書寫於宮殿廟堂,與恢宏大氣的整體氣象相得益彰。細看局部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布置之勻稱工穩,簡直是無懈可擊。

而正是這般的齊整也被人詬病,因為一些筆畫雷同,結字平正,也有人認為過於方整,傷於整飭,歸之以書法「館閣派」。

其實蔡邕寫石經的目的就是要作為官方的樣板,一心致力於此,書寫的文字必然力求端正規範,就像我們現在的印刷體一樣,力求標準統一,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也不難理解,石經上的書法為何整飭且顯拘謹。

其實,仔細欣賞石經,整齊但並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時期拘謹呆滯的「館閣」體大有不同,其中的風韻氣度歷歷在目。所以《熹平石經》被專家認可,是集漢隸之大成的,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而且影響深遠。

結語

我們現在欣賞留存下來的《熹平石經》殘石,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不免也有些唏噓。舊物是載體,當年幾十萬字的碑林,也蔚為壯觀。如今物是人非,當年的弘揚儒學的盛景似乎浮現眼前,當時的大學者有識之士耗時盡心弘揚文化,規範社會文明的宏願也彪炳史冊。

中華文化就是這樣歷經滄桑,仍用各種方式在傳承。經典刻石立碑的方式,在《熹平石經》開先河之後,也被廣泛的效仿。此後歷代都有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百經》等等,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也在刻石中代代流傳,經久不衰。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書法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
  • 秋天的第一次旅行——邂逅醉美紅安
    國慶長假的第一天 忙碌的人們都可以選擇放下工作 約上父母兒女 摯愛親朋 在微涼的秋色中靜享時光 讓身心在紅安的美景中慢下來 聆聽秋天 共賞醉美紅安
  • 《書法美學》之四——書法的空間美、有力美
    書法的空間美書法的空間美指欣賞作品時所獲得的藝術空間感受。書法裡線條的枯溼濃淡,長短粗細、正斜俯仰以及結體、布局,給人以立體、深度、流動、虛靈之感,造成一種東方情調的空間之美。確切地說就是一種書法的空間創造。又《中國藝術表現裡的虛和實》:由舞蹈動作伸延,展示出來的虛靈的空間,是構成中國繪畫書法戲劇,建築裡的空間感和空間表現的共同特徵,而造成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特殊風格。《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黑因白出,白隨黑留,虛起實結,實起虛結,互為制約而又相得益彰,方可形成顧盼多姿,讓就傳情,黑白對應,虛實相生的藝術妙趣。
  • 書法「高考」100題
    16、什麼是北魏石刻? 北魏石刻是北魏碑版及北魏前後書風相近的魏碑石刻書法的總稱,包括墓誌、造像、碑碣及摩崖石刻等。也有人把北魏石刻稱為「魏楷」。 17、什麼是行書?
  • 學習書法不可越過這位東漢時期的書法家,他的隸書作品是經典教材
    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非常之多的,但是歷史越久遠,其流傳形式多以金石、碑碣的形式留存,給後世學習研究書法帶來了無窮的方便。而很多包括摩崖在內的作品都是沒有署名的,還有一些書法理論在研究時不能參考對照,無法證明其書法意義。
  • 清朝皇帝比賽書法,冠軍將花落誰家?
    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書法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
  • 佛道教給中國書法帶來了什麼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書法有著極為深厚的中 華文化思想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練的物化形態。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創作及書寫者人格塑造都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摩崖石刻」永州閃亮的黃金名片!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明皇不作包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烏擇棲。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事有至難天幸爾,上皇跼蹐還京師。內間張後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南內悽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臣結舂陵二三策,臣甫低頭杜鵑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斷崖蒼蘚對立久,涷雨為洗前朝悲。
  • 上海書展·見識城邦經典圖書大賞
    ,見識城邦的3位小夥伴也會如期出現在中信的展位為大家服務,歡迎前來相約~為了方便您了解,小編整理了一份見識城邦經典書單,以及上海書展5折特惠書單,不要錯過哦!學科分界之後,學術日益專精,整體性視野日漸萎縮,碎片化的知識並不能增長人的見識。見識城邦致力於人的深度學習,打破學科邊界,精選具備整體性通識、突破性思想的經典和新作,陸續推出重點品牌叢書:「見識叢書」。見識叢書,提供嶄新的通識和思想,助力我們的認知升級,應對碎片化的世界。
  • 中國第一奇洞,貴州織金洞的摩崖石刻一覽,現代人刻的
    織金洞有著「天下第一奇洞」的美譽,放眼整個中國,規模如此宏偉的鐘乳石溶洞,也是極少的。織金洞的大名也早已傳到世界各地,很多外國友人也慕名前來觀賞。進入織金洞,首先會經過一片摩崖石刻,高聳的石壁上雕刻了許多讚美織金洞的名句。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在我國臺北故宮風光秀美的雙溪水邊,有一座花木扶疏、風雅雍容的建築「摩耶精舍」,這是著名的一代書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多年漂泊海外後定居寶島之處。誠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言:「萬裡歸遲總戀鄉。」他提筆所書的菜單,也構成了他書法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筆墨經典的建構意義與書法名篇的藝術價值,成為張大千書畫譜系中的精品力作。這種獨闢蹊徑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書法創作形態與表現方式,可以說不僅在同時代的書畫名家中、即使在歷史上的書畫大家中,也是鳳毛麟角,很少見到的,可謂是中國歷代書法藝術長廊中的「風景這邊獨好」。
  • 看過一半的應該在搬磚 26部中國經典老電視劇
    那時候也沒有那麼多奇葩的編劇和導演,每部電視劇也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內容。1 《紅樓夢》87版紅樓夢(央視版紅樓夢)是中央電視臺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攝製的一部大型古裝連續劇。1987年上演後,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 現代書法就是無恥書法和白痴書法!
    世風日下,經典的風景正在遠去。達未能兼濟天下,窮也不能獨善其身,中國的知識階層或許當哀書法之亡、筆墨之絕時,方能覺醒麼?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世界文化遺產。「書法」一詞最早可見於宋、梁間古人談藝或書論著作。隨著書寫藝術性的提高,漢唐時,已把單純的寫字這一技藝,上升到很高的境界了。
  • 盛唐玉器:兼收並蓄豪放灑脫,盡顯雍容大度的時代氣息
    在玉器上出現黃金飾件,始見於戰國至漢代,當時的黃金飾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鍊串玉佩金玉帶鉤等。隋唐用黃金飾玉,雖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裝飾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裝飾圖案紋樣上,廣泛採用花卉紋,這要比繪畫先行一步,因為繪畫史上花鳥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唐代玉器裝飾樣的花卉形,有造型與裝飾兩種形式。
  • ——揭開中國古代書法的神秘...
    我們來看石刻工具,其尖部頗像豬腳趾,所以和彖扯上了。再來看小篆,主要刻在竹木簡上,要用到木工工具,其尖部也能和豬蹄聯繫上。有人該說了,那大篆屬於石刻,為啥也帶個竹子頭呢?這是因為大篆的叫法,是後人加的,用的都是雕刻工具,而以小篆為參照物,所以石刻大篆也帶竹字頭。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的「入門」 書法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種類不同,象鋼琴、提琴、古箏等樂器,有聲有韻,能調動人的情緒。書法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整天面對的就是筆墨紙硯,黑白線條,而且環境是靜謐的,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
  • 書法愛好者看過來 青島市博物館「以易貫之——館藏書法五體作品展...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精神的表徵,在孕育之初,就具備中國經典文化的精神。從漢字的起源來看,漢字的創造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這與中國古代經典《易》中所載八卦起源說一致。《易》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宗,其核心即「陰陽」。易象至簡(卦爻符號「—」和「- -」),易道卻「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書法的線條猶如爻卦,可謂至簡,卻可表現宇宙的律動和個人的情思。而在創作規律上,中國書法充分顯示了《易》的闡釋方式:簡單的漢字之「形」,被書家賦予個性文化而成為「象」,由此而生的氣韻境界為「意」。
  • 欣賞: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的12幅行草書書法創作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馮彬先生擅長行草書寫法,從學生時代就酷愛書法,早期臨習王羲之、米芾、文徵明等諸家行草書風格,對書法理論也頗有研究,寫了100多篇學習心得在各類書刊發表各種書法理論性文章300隨著不斷的磨練和寫法的創新,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創作特點,既保留了一定的古法元素,又突顯現代書家的創新風格。
  • 張家祥先生書法作品欣賞
    書法作品入展中國第三屆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全國第八、九屆書法篆刻展,中國書壇名家工程千人展,中國書壇名家工程五百家展,全國首屆冊頁書法作品展(二等獎),全軍第四、五屆書法展(連續一等獎),全國書法藝術大賽「冼夫人獎」(優秀獎),第三、四屆全國「書法百家」精品展,全國第二、三屆草書展,全國第三、四屆扇面書法展等數十次全國大展。獲山東省委、省政府首屆「泰山文藝獎」。
  • 「寧靜致遠」書法欣賞
    國賓禮書法家觀山鬥方書法《寧靜致遠》【作品來源:易從網】觀山,原名田觀潮,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國務院國賓禮特供書畫藝術家,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理事,中國書畫界聯合會會員,國家品牌戰略委員會副理事長,觀山老師曾多次參加國內外知名書畫大賽並獲獎,曾受邀在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地舉辦書法展覽,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讚揚與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