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影響之深不言而喻,而在孔子時代之後,儒家最重要的發展階段就是東漢時期。東漢時期尊崇儒學,有一項標誌性的歷史見證,就是東漢末期出土的中國第一次官定石刻儒家經典的大工程——《熹平石經》,內容上不僅承載歷史文明的傳承,形式上也是書法界的文化瑰寶。
《熹平石經》的誕生
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蔡邕為首的學者上書,民間流傳的儒家典籍各種版本,謬誤較多,為正視聽應由官方統一校勘,漢靈帝遂召集蔡邕和堂溪典等人訂定六經文字,然後由蔡邕親自用硃筆寫到碑上,後稱書丹「使工鐫刻於太學門外」,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經》。
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這次石經刻制工程浩大繁軼。從熹平四年開始,至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才全部完成,歷時八年。因為開始於熹平年間,所以世稱《熹平石經》。
《熹平石經》是一組46塊純用隸書寫成的碑刻群體,內容為《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等七部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本校刻儒家經典,足見工程的浩大。石經刻於高一丈、寬4尺的長方形石碑之上,共46塊,計20多萬字,因僅用隸書一種書體刻成,所以又稱「一體石經」。
《熹平石經》勘刻完成後,立於洛陽開陽門外的太學講堂前,以供眾人瞻仰學習,太學是我國古代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一千九百多年前創建的太學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個太學舊址就在今河南省偃師市漢魏故城南,朱家圪當村附近。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經典以石經方式豎立起來,很快就成為參觀學習的聖地。後儒晚學們爭著前來觀看和摹寫,車乘每天達到千餘輛之多,以至把巷陌進出的通道都給堵塞了。可見當時文化盛事影響之大,儒學的影響力也深入人心。
《熹平石經》的流離
令人痛惜的是,這樣的經典工程沒有保存多久,太學也只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就歷經動蕩戰亂,命運多桀。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一把大火燒毀了洛陽宮廟,太學的興旺不復存在,殘敗荒廢,付儲心血的石經也遭破壞。
後來石經幾番顛沛流離,據說北齊高澄曾將石碑從洛陽遷往鄴都,石碑卻途中掉到水裡,運到鄴都的所剩不到一半。隋朝開皇年間,又從鄴運往長安,但營造司竟用石碑做了柱子的基石,沒有善存保護。至唐貞觀時期,魏徵也曾設法收集過的殘存石經,這樣石經一路流散各處,已幾乎毀壞殆盡。
自宋代以後,陸續在河南洛陽、陝西西安兩地發現一些零碎殘石,至民國時期在太學舊址時也有殘石出土,達到數百餘塊,據統計共8275字。新中國建立後又發掘和收集的600餘字,總計共有8800多字。現在這些極為珍貴的殘石分別收藏於西安碑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圖書館等,還有的已流散到國外。
漢隸書法之美的典範
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曾經這樣評價:「石經是兩漢書法的總結」,「兩漢寫字藝術,到蔡邕寫石經達到了最高境界」。
石經的書寫者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東漢名臣,文學家、書法家,精通音律,才華橫溢,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曾創造了飛白書字體,但傳世書法作品很少,《熹平石經》便是代表之作,對於他書法的精妙之處,梁武帝曾經讚嘆「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我們來欣賞這些經石的部分殘塊,遠看字型端莊,筆力雄健,雍容典雅,很適合書寫於宮殿廟堂,與恢宏大氣的整體氣象相得益彰。細看局部用筆方圓兼備,剛柔相濟,其結體方正,字字中規入矩,一絲不苟,點畫布置之勻稱工穩,簡直是無懈可擊。
而正是這般的齊整也被人詬病,因為一些筆畫雷同,結字平正,也有人認為過於方整,傷於整飭,歸之以書法「館閣派」。
其實蔡邕寫石經的目的就是要作為官方的樣板,一心致力於此,書寫的文字必然力求端正規範,就像我們現在的印刷體一樣,力求標準統一,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也不難理解,石經上的書法為何整飭且顯拘謹。
其實,仔細欣賞石經,整齊但並不刻板,靜穆而有生氣,和明清時期拘謹呆滯的「館閣」體大有不同,其中的風韻氣度歷歷在目。所以《熹平石經》被專家認可,是集漢隸之大成的,不但在當時被奉為書法的典範,而且影響深遠。
結語
我們現在欣賞留存下來的《熹平石經》殘石,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不免也有些唏噓。舊物是載體,當年幾十萬字的碑林,也蔚為壯觀。如今物是人非,當年的弘揚儒學的盛景似乎浮現眼前,當時的大學者有識之士耗時盡心弘揚文化,規範社會文明的宏願也彪炳史冊。
中華文化就是這樣歷經滄桑,仍用各種方式在傳承。經典刻石立碑的方式,在《熹平石經》開先河之後,也被廣泛的效仿。此後歷代都有石經,《正始石經》《唐開成石經》《蜀石經》《北宋百經》等等,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也在刻石中代代流傳,經久不衰。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