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吹簫伎樂紋帶板
周代玉器以禮儀玉器為主,不能隨便玩甕。漢代喪葬、闢邪玉主宰世界,把玩受到限制。唐代以前玉器裝飾有的也相當精美,但神味太濃,禮性太足。然而,唐代則擺脫此,有顯著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玉料的精美化,工用的文玩上,裝飾鑑賞化。
唐代玉料以和闐青白玉為主,其它玉料少見。除此之外,大量的雜瑪瑙、透明水晶等,多數不見於國內礦藏,可能從西域輸入。功用文玩化,是說唐代玉器比起周漢玉器更親切可愛,更具玩賞性。
唐、鵝
唐、飛天
導致唐代玉器從上古風格向中古時期轉變,並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原因為何?
1.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玉器發展。
2.朝廷對玉器需求日益增長的依賴程度,促進了唐代朝廷玉器的發展。
3. 唐代文化藝術的繁榮,是唐代玉器得以生存發展的土壤和環境。
a.唐代玉器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與其它藝術門類相比,雖是一個小小的藝術門類,但同樣得到了發展,並且受其它藝術門類的影響。
b.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唐代玉器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
c.長安當時是一國際商業大都會。
唐代朝廷玉器有祭祀及禮儀兩大系列,前者主要是封禪用玉冊,帝王蓋棺論定的玉哀冊;後者有玉帶板,玉步搖等。
唐、擊鈸伎樂紋帶銙
唐、擊鼓伎樂紋帶銙
唐代玉器造型與用途的新特點:
1.其玉器造型與用途趨於統一,功能明顯,這與早期玉器造型與用途有時相脫離,一器多用明顯不同。
2.唐代玉器舊的禮儀玉退出舞臺,出現新的禮儀玉,喪葬玉幾乎絕跡,佛教玉器、實用玉器皿、擺飾玉大行其道。
唐五代的禮儀玉,已不用周代的琮、璧等「元器」 ,目前所知只有禪地玉冊與哀冊兩種。
禪地玉冊,呈簡牘狀,多五簡為一排,以銀絲連貫,冊文作隸書。玉哀冊是帝王下葬時的最後一篇悼文,是稱頌帝王功績的文辭。玉哀冊呈扁平片狀,但均較寬長,表面磨平,正面刻楷書文字,字內填金,背後順序編號。唐代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兩種。玉飛天在傳世玉中較多,多作女性形象,其形體可與敦煌壁畫飛天相媲美。
唐代宮廷用玉實際都是裝飾玉,不過這種高貴的裝飾玉不流行於民間,而在宮廷使用,所以我們歸入宮廷玉器類,主要有玉帶板和玉首飾兩大類。器皿玉器始見於商代,由於社會及技術方面的原因,直到唐代才有長足發展。唐代的擺飾玉器,實際多半是肖生玉器,形象多為動物形象,其用途則為擺飾用。唐代擺飾玉以人物、動物居多,既有中原人、中原物,更有西域人、西域物。
唐、龍紋環
唐、獅紋帶銙
唐代玉器常見的裝飾手法有:
1.隋唐玉器在裝飾材料上,金玉並用,色澤互補,金相玉質,形成隋唐玉器絢麗多彩的面貌。在玉器上出現黃金飾件,始見於戰國至漢代,當時的黃金飾件主要起垂勾之用,如金鍊串玉佩金玉帶鉤等。隋唐用黃金飾玉,雖亦起特殊的功能作用,但主要起裝飾之用。
2.唐代玉器在裝飾圖案紋樣上,廣泛採用花卉紋,這要比繪畫先行一步,因為繪畫史上花鳥科的形成要在元代以後。花卉圖案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唐代玉器裝飾樣的花卉形,有造型與裝飾兩種形式。與花卉紋同時流行的還有如意雲紋,常飾於人體、花、鳥旁
3.唐代玉器在裝飾手法上,主要採用細密陰線與網狀細陰線,表現圖案的方法。唐以前的玉器裝飾,主要通過線條來展示紋樣,表達藝術主題。
特點:
1.衣紋、髮絲、花葉、羽翎均用平行細陰線。花蕾、動物鱗衣,均用網狀細陰線繪就。
2.所有線紋均用鉈琢出,落腳深,中間粗直,收筆細尖,線紋走向非常明顯。常見的人紋、花紋圖像外緣,都有一條粗弦紋邊框,框內地子內凹,在內凹的地子上用浮突及陰線描繪的手法,琢出人紋、花紋、禽鳥紋等圖案。
唐代裝飾藝術品有飛禽、走獸、人物等,屬佩飾掛件,立體雕刻,體形較小。在雕鑿中形象不同,表現手法也不同,在雕刻中抓大型,抓主要部位,對細部精雕細鑿,動物與人物的刻畫是在正確軀體結構比例的基礎上,採用誇張手法。玉雕動物題材廣泛,有羊、鹿、犬、獵、馬、駱駝等,性格溫馴、忠厚,吃苦耐勞,而獅子、虎、怪獸兇猛剛勁,神威有力,氣勢博大。花草、流雲等寓意吉祥。
唐代社會開放,長安的外國使官、學者、僧侶、商賈與工匠雲集,人物形象、題材不同於以前,橫掃神秘文化,同時由宮廷邁向社會各階層。西安地區發現的唐代陵墓、窖藏文物與壁畫多皇室家族、重臣、戰將之物,為他們服務。五光十色的世俗題材增加,玉雕器上的雕刻紋樣也是很好的例證,如成對鴛鴦、雙喜牡丹、龍鳳起舞、飛天侍女、顆顆石榴、各種舞蹈奏樂等等,具有濃烈的世俗人情味,是雕鑿藝術與內容交織在一起的現實美。當時婦女能騎馬狩獵,能著男裝上街觀燈,佩戴各式各樣玉器。直觀所見的唐代繪畫與陶俑中的婦女是豐碩盛裝,高髻美發,輕紗薄羅,彩色柔麗,露肩裸臂,「遊春」、「出行」、「嬉耍」、「攬鏡」,悠閒安然,她們頭上戴的,身上佩的各種玉飾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是唐代藝術構成部分,但又與以後的宋代出現大量復古玉禮器與仿古玉器不同。
唐、雙鳳紋牌
唐、雙鳳紋牌局部細節
唐代玉器特徵呈現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它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發展的。漢代以來那種程式化、圖案化紋樣,那種古拙遺風均消失了,趨向寫實的方向,是一種飽滿、健康、蓬勃向上的時代風貌,宗教用玉、禮儀用玉大大減少,谷紋、蒲紋、變形雲紋、螭紋等基本不見。唐玉紋飾有捲雲紋、卷草紋、連珠紋等,動物紋有龍、鳳、牛、馬、鹿、雁、孔雀、鶴等,有的飛鳥成雙成對,植物紋有牡丹、石榴、蓮花等,都是來自現實生活。由於與國外文化的交往,吸收外來文化,出現外來的造型與紋飾,促使玉器的發展呈現一個新局面。在品種方面,實用器增多,羽觴、長杯、牛頭杯、缽、單柄杯、碗等,實用飾品玉梳子、玉梳背、粉盒等,飾件玉帶板、玉釵頭鑲件、玉鐲、玉獸、玉鳥等,還有玉冊(上海博物館、陝西省博物館均有收藏)。
在雕刻技藝上吸收當時的雕塑與繪畫手法,使用傳統的鏟地、鏤雕與圓雕,大量使用陰刻細線,用陰刻表現細部與繪畫線描一樣。唐代玉雕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繁密的細線與短陰線表現裝飾衣紋、陰陽凹凸面等等。例如白玉胡人舞蹈絝尾,首先是按照人物舞蹈形體「鏟」周圍的地,由外向裡成斜面,具有浮雕感,突出人物,細部都用陰線刻劃,綢帶用長陰線,表示飄動的輕薄的質感,身體各部位的平行短陰線表示向背陰陽面,長袍下的較長的細陰線可以看出與地圓毯上的短陰線是起裝飾作用,從而可以看出陰線的巧妙應用。西安市考古所藏白玉鴛鴦頭花飾中的鴛鴦扇起的翅膀,用繁密的細陰線表示羽毛,花葉同樣用短陰線刻劃,質感強,生動活潑。
唐、花卉紋梳背
唐代玉器時代特徵明顯。以龍紋為例,白玉線雕龍紋璧(上博物館藏、陝西省博物館藏料龍璧),龍頭長雙角,張口露牙,嘴角長大(超過眼角),頸後有須,下唇留須,龍身滿飾方格形鱗紋,背生火焰狀鰭,四肢作騰飛狀。鳥紋,短翅,多呈展翅形,翅端向頭部扇起,排列整齊陰線表示羽毛,豐滿健壯,活潑和諧,生活氣息濃鬱,與金銀器、瓷器、銅器等鳥紋一致。人物形象也是多樣的,有西域人,善歌善舞、吹拉彈奏各種樂器,場面歡快;還有騎象人等,構圖新穎,刀法嫻熟。總之雕刻工藝精巧,注重整體造型的準確,又在細部刻劃上下功夫,大中顯精神,細中見靈氣,具有豐滿健壯,雍容大度,浪漫豪放的時代氣息。
在鑑定唐代玉器中,首先要看藝術風格,也就是造型、紋飾與「刀法」,琢磨細緻,質感強烈。還要經常看實物,特別是標準器。有的仿品僅僅是形似,而沒有唐代風格特徵。或者忽略細小部位,看起來有點呆滯。有的細看短陰線是一頭略粗,另一端略細,若掉以輕心就要上大當。其次作舊,制假包漿或制殘,也要細心觀察。有人只注意看包漿,把「包漿」放在首位,這就要上當。一般經驗是在鑑定中要分主次,主要看特徵,以此斷定真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