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數學符號是這樣來的,終於懂了

2020-12-06 旅遊奇事集錦

+ー×÷=,這些符號是怎樣來的?

這五個符號,小學生,甚至有些學齡前幼兒就已經懂得它們的意義和用法,在高等數學裡也少不了它們。然而,它們的來歷確實經過了一段相當曲折的發展道路。古希臘和印度人不約而同,都是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表示加法,例如8+就寫成了8を。直到今天,從帶分數的寫法中還可以看到這種方法的遺蹟。如果要表示兩數相減,他們就把這兩個數字寫得離開一些,例如6。的意思就是6後來有人用拉丁字母的P(P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加)或P代表相加用( Minus的第一個字母,意思:是相減)代表相。例如5P3就表示5+3,7M67-5中世紀後期,歐洲商業逐漸發達。一些商人常在貨箱子上畫一個+」字,表示重量略為超過一些;畫一個字,以裝示重量略有不足興時期,文義大利的藝術大8在他的一些作品中國用過奇「-」的記號。公元1489年,德國人威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才正式用這兩個符號來表示加減運算。後來又經過法國數學家韋達的大力宣傳和提倡,這兩個符號才開始普及,到1630年終於獲得大家的公認。不在中國,以「李善蘭恆等式」聞名於世的數學家李善蘭,曾經用「上」表示「+"用「T」表示「一」。由於當時社會上普海使用第算和珠算來做加、減、乘、除,因而還沒有創立專用的運算符號。

後來人們逐斷採用了印度數碼12、3,45、67、8,0(一般叫做阿拉伯數碼,其實是印度人發明的),同時也採用了「+"和「-」的記號。但在我國清朝末年出版的數學書上,算式還是用直寫格式,例如3160+6247-9406,那時卻定得寫成:968421014B679。

很明顯,這種記法不論是讀或寫都不方便。率亥革命後,在啟蒙的算術課本上,才逐漸改成現在的記法。至於×、÷符號的使用,也不過300多年。據說英國人威廉奧特來德於1631年在他的著作上用「×」表示乘法,後人就把它沿用至今。中世紀時,阿拉伯數學相當發達,出了一位大數學家阿爾:花拉子富,他管用4"或ー」來表示8被4除。許多人認為,現在通用的分數記號,來源即出於此。至於「÷」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680年一位英國人約比爾的著作。人們推測他大概是根據阿拉伯人的除號「-」與比的記號「:」合併轉化而成的。在我國,人們曾把單位乘法叫做「因」,單位除法叫做「歸」,被乘數叫(實」,乘數叫(法」,乘的錯果叫「積」。在除法中,雖然被除數和除數也叫「實」與「法」,但相除的結果卻叫做商」。現代絕大多數國家的出版物中,都用「+」「一」來表示加與減,「×」「÷?的使用則遠沒有「+「一」來得普遍。例如一些國家的課本中「-「代替×」。在蘇聯或德國出版3:BMAlt物中,很少看到÷」一般都用比的記號「:」來代替。事實上,比的記號的用法可以說與「÷」號基本一樣,大可不必再畫出中間的一條線。因此,這個「÷」號,現在似乎用得越來越少了。

在這些符號當中,等號是至關重要的。巴比倫和埃及曾用過各種記號來表示相等,但最先得到公認的,是古代大數學家丟番圖的記法eSら和isas,簡寫為s和。在中世紀,用來表示相等的記號有過很大混亂。第一個使用近代「」號的是雷科德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但是「=」號的直到18世紀才普及,當時「-「號的兩條線的長度常常被畫得很長。雷科德曾說,他所以選擇兩條等長的平行線作為等號,因為它們再相等不過了。

相關焦點

  • 「加、減、乘、除、等於」這些運算符號原來是這樣來的!
    小學一年級就學會的加減乘除,原來還有這麼有趣的故事。運算符號並不是隨著運算的產生而立即出現的。
  • 數學符號,鮮為人知的偉大發明!
    運算符號可是在歐洲中世紀才被發明出來的,而在這之前可是並沒有數學運算符號哦!在之前的漫長的將近5000年時間裡,從古美索不達米亞人到古希臘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以及我們中國人,在數學的表達裡都是沒有運用數學符號的,那麼人們是怎麼來書寫數學公式的呢?
  • 「符號數學」終於向「神經網絡」屈服:AI 學會數學證明了?
    照片應用用它們來識別相冊裡面的老面孔並對其進行分類。由神經網絡驅動的程序在圍棋和西洋棋等遊戲中擊敗了全世界上最好的棋手。 但是,在一個很惹眼的領域神經網絡始終滯後,那就是:解決困難的符號數學問題。包括微積分課程的標誌,比方說積分或常微分方程。障礙源於數學本身的屬性,那需要有精確的解決方案。但神經網絡擅長的往往是概率。
  • 莫拿「數學符號情詩」當佳句
    原標題:莫拿「數學符號情詩」當佳句   「INPUT(-∞,+∞),IF(-∞THEN+∞],ELSE+∞)」這是什麼?這是武漢長江工商學院剛剛評出來的「三行情詩」徵文比賽一等獎作品!(1月4日人民網)  有誰見過,數學符號不僅能寫出詩歌,而且還能得大獎。
  • 車主一定要懂的車燈暗語,車燈閃三下原來是這個意思,終於懂了!
    車主一定要懂的車燈暗語,車燈閃三下原來是這個意思,終於懂了!汽車現在已經是我們當下的剛需產品,只要有車的小夥伴,相信不管是出遠門還是在城市中都會開上自己的小汽車,很多人開始抱怨,汽車買後悔了,現在油價這麼高,還不如坐地鐵省心呢,雖然大家都是這樣的想法,但是還是無法阻止汽車銷量的爆發,主要現在汽車價格也比較低,很多新手就想著買一臺二手的先練練手,只是這些新手司機有時候在路上真的挺讓人反感的,尤其是堵車的時候,你給他們閃燈,它們根本看不懂什麼意思,
  • 趣味數學:x和y,數學符號是怎麼產生的?
    今天看來,用字母代替數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在數學發展史上,這是非常驚人的進步呢。字母是數學中的重要工具,把字母和符號引入到數學之中,實現了數學抽象化歷程中的一次巨大飛躍。當然這項工作也耗費了數學家相當長的時間,差不多到18世紀,代數中的符號問題才基本得到解決,讓數學的發展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那麼數學符號的發展到底經歷了一個什麼歷程呢?
  • 小學生都愛讀的數學科普經典,數學三書——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
    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在輔導小學生的過程中,經常感覺學生對數學沒有興趣,對數學問題感到為難,甚至逃避學習數學,為此很多家長也很困惑,經常痛苦不解地問,孩子也參加了很多輔導班,也刷了很多題,為什麼數學成績提不高?學數學的興趣也沒有提高?……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努力想找到一本能讓小學生讀得懂的、有趣的數學科普讀物,能讓一些數學概念趣味化。
  • 數學符號:宇宙的語言
    正是古希臘人把數學變成一個抽象系統,一種特別的符號語言。這使人們不僅可以描述具體的現實世界,而且可以解釋它最深層的模式和規律。數學符號簡化的記法,常常是深奧的理論的源泉,沒有數學符號就沒有今日的數學。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前主席、數學家H.弗賴登塔爾(H.Freudenthal,1908—1990)有一句名言:「沒有一種數學思想,以它被發現時的那個樣子發表出來。
  • 發現數學之美——數學中的符號
    數學符號就像一座橋梁,其作用不言而喻。通過運用數學符號我們可以表達出數學世界中紛繁複雜的邏輯關係,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這些符號的來源呢?而數學符號,則是數學學科專門使用的特殊符號,它可以使數學思維過程更加準確、概括、簡明、直觀,易於解釋數學對象的本質。可以說,不掌握數學符號,就很難接受數學知識、進行數學研究,更無從表達數學思維。
  • 【趣味數學】發現數學之美——數學中的符號
    數學符號就像一座橋梁,其作用不言而喻。通過運用數學符號,我們可以表達出數學世界中紛繁複雜的邏輯關係,那麼大家是否知道這些符號的來源呢?
  • 來之不易的數學符號十、一、×、÷
    「*」與「一」的誕生在數學中:「2加 3」、「8減5」之類的計算我們並不陌生。將它們列成算式的話,就是」2+3」、「8-5」,不過,你知道這裡面「+」與「-」是怎麼來的嗎?」一」就是一條橫線。據說,在航行中,水手們會用橫線標出木桶裡的存水位置。隨著水的減少,新的橫線越來越低。
  • 把數學概念編成遊戲,德國人也太會玩了,這樣學數學太歡樂
    那德國人是如何解釋平均分這個概念的呢?結果加倍的解釋是:增為兩倍大,指程度比原來深得多。看完這個解釋,我笑了笑,我自知給孩子講完會更蒙圈,那我們看看德國人是咋用遊戲表述的吧。    看看德國人怎麼用遊戲讓孩子了解這些抽象的符號吧!依然是設定一個角色,名字叫貪吃蟲,那貪吃蟲就要吃多的。
  • 數學簡史之「數學的符號化」
    數學符號的產生或發明,是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必然的事情。那麼,數學符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數學符號不是數學家主觀臆造的,也不是開會達成的協議;數學符號既不先於文字產生,也不早於數學產生,而是隨著數學發展的需要同時產生的。
  • 數學符號手冊-字母
    在數學領域中,我們用字母來指代研究對象。這些對象通常是數字,但也可以是公式、向量、矩陣、集合等等。我們熟悉的拉丁字母則經常被使用,而且有大小寫之分。在大部分數學領域相關書籍中,這些字母則被寫成斜體,像這樣:
  • 「最美解析圖」震驚網友 嘆原來數學也能這麼美
    想當年學生時代,相信它可沒少折磨那些從小就害怕數學的童鞋,以至於很多童鞋一提起「數學解析式」就頭疼,更別提能在這其中看出什麼「美」來。沒錯,就是「美」!最近,北京大學數院學生會極具創意地舉辦了個「最美解析式大賽」,於是牛人輩出、技術宅們霸氣外露,日前,大賽的最終評選結果公布,看完這些解析圖,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感慨那些年,我們的數學都白學了!
  • 【知識 】代表男女的符號是怎麼來的?終於知道了
    他們還將一些不同的天體與他們的神祗聯繫起來,比如愛神維納斯的名字被用來命名金星等。  就像每個特定的天體和神祗有聯繫一樣,這些天體也與特定的金屬聯繫在一起。比如太陽與金有關,火星與鐵有關,金星與銅有關。
  • "最美解析圖"震驚網友 原來數學也能這麼美(圖)
    想當年學生時代,相信它可沒少折磨那些從小就害怕數學的童鞋,以至於很多童鞋一提起「數學解析式」就頭疼,更別提能在這其中看出什麼「美」來。沒錯,就是「美」!最近,北京大學數院學生會極具創意地舉辦了個「最美解析式大賽」,於是牛人輩出、技術宅們霸氣外露,日前,大賽的最終評選結果公布,看完這些解析圖,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感慨那些年,我們的數學都白學了!
  • 常用數學符號大全、關係代數符號
    現代數學常用的數學符號已超過了200個,其中,每一個符號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一開始簡寫為m,再因快速書寫而簡化為「-」了。數學符號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裡的酒賣了多少。
  • 復旦學子數學符號演繹三行情詩 爆紅網絡
    在新媒體平臺上,學生們的原創作品引來大片圍觀者,大家熱烈地討論著看不看得懂,同時也刷新了對高校中埋頭苦讀的基礎學科學生的固有印象,而數學詩歌以及這場圍觀,也使得這群學生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了改變。  數學情詩寫出意料之外的浪漫  「[/陌生,愛/)」  三個漢字、兩個數學符號、一個標點符號就組成了一首情詩。
  • 【數學趣味】你知道「加、減、乘、除、等於」這些運算符號是怎麼來的嗎?
    我國在商代就已經有加法、減法運算,但同埃及、希臘和印度等文明古國一樣,都還沒有加法符號,只是把兩個數字寫在一起來表示相加。公元6世紀,印度人開始把單詞的縮當成運算符號。後來歐洲人承襲印度人的做法,如16世紀,義大利科學家N·塔塔裡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先使用「+」當加號,「+」是在橫線上加一豎來表示增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