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2020-08-05 科學人文在線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湯鴻霄,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水質學與環境工程學專家。開拓我國環境水質學領域,建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從事薊運河汞汙染、湘江鎘汙染、鄱陽湖銅汙染等重金屬形態、汙染評價及治理研究。在我國率先研究無機高分子絮凝理論和絮凝劑,創立穩定化聚合氯化鐵生產工藝,主持建立聚合氯化鋁現代化生產廠,工藝模式推廣至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微界面水質過程和表面絡合計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論、高效水處理工藝技術、有機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環境納米材料生態效應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及國際合作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美國SCI經典引文獎等。


在八十周歲紀念會上,我作了一次長篇匯報「我的人生回憶與感悟」。回憶是真實的記錄,感悟則未必確切。以前我也應邀寫過幾次自述,都是橫剖面的綜合解析,這次則是按時間順序敘述,大抵算是歷史性縱剖面的回顧。其中也有一些新思考和感悟,算是我活到八十歲才自覺弄明白的一些人生道理。實際上,不但過去遠沒有做到「四十而不惑」,而且即使到了八十歲的現在,仍然感覺對人生大惑不解。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在紀念會上作報告

我把自己的人生解剖為由三種元素合成,也可以分為少年、青年、壯年至老年三個階段。各階段的主旋律則分別是文化人、政治人、科技人,不過實際可以說是「多元一體」。每階段或許都有自己的願望和選擇,但更多是由時代環境決定而被選擇,似是身不由己,命中注定。

因此第一個感悟就是人生雖有自我選擇的可能,但其實那是很難如願的。我並不自認為是一個意志薄弱的人,但時代的巨浪總是推動和塑造著自己,歸根結底總脫離不了時代環境,結果仍成為一個隨波逐流的「社會人」而已。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是,在任何條件下我總是不甘人後,拼命奮鬥,盡力向前而沒有沉淪隨俗。

美國華裔儒家學者杜維明曾給「公共知識分子」下過定義,大致是:關切政治並不從政,參與社會不以為職業,注重文化並不專研某一門學問。我當然不是所謂公共知識分子,更稱不上儒家,但我的大部分人生軌跡確實是:關切政治和國內外時事但自己不願從政,雖然厭惡世俗禮儀但也不能完全脫離人群而免除應酬;參與社會活動並以科研教育為主要職業,雖不經商但還要介入生產實踐過程,還要同企業家打交道;名和利仍是動力,不過儘量取予有道,不觸及心中道德紅線;注重和愛好文化,好讀書而欣賞文史哲但缺乏深入鑽研,限於時間而只能碎片式閱讀,卻不求甚解。所以,總的看來,我還是在一堆矛盾中過著社會世俗生活。杜維明等所謂理想的知識分子對我或許只是理念和幻想,比較真實的我還是「多元一體」的「社會人」,自稱「雜家」而已。

其實,我所謂「文化人」時期只不過是我在童少年時期,自己嚮往將來成為某種文化人。那時處於日本及國民黨統治下我雜亂地讀了許多文史書籍,而不求甚解,憤世嫉俗,期望國強民富,自以為作為文人墨客或許能夠達到理想、目的。當我接觸和接受革命思潮後,激情奔放,可謂身先士卒地投入群眾運動,自然也免不了成為運動群眾。我在大學畢業前後十餘年,做一名業餘兼職的「政治人」,從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到城建系黨總支書記。所幸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我竟在被選擇從事的「環境水化學」學科中,初步尋覓到途徑。我歸納歷年教學所得,編著出版了《用水廢水化學基礎》一書,樹立起「環境水質學」的求索目標,於是從此安心準備沿此道路前進而不動搖,立志在餘生不再追求政治職務。

1977年,我正式調入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全家回到故鄉北京,不久又由環境情報室轉入汙染化學研究室,成為全職科研人員,從而轉化為真正的「科技人」。這對當時已46歲的我來說,不僅是職業身份和工作性質的轉變,而且是人生目標和勞作貢獻進入新階段的截然變化。我的前半生處於國家民族積弱積貧、尋求方向的動亂年代,在憧憬文化和激情革命中度過青壯年的寶貴歲月。我的後半生正當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和探索創新的奮起年代,我則處於繼續學習積累知識,更要實踐和自我塑造,適應作個「科技人」報效社會的時期。首先是工作場景從教學課堂、工廠、工地按需求轉向江河流域等自然環境。不過,我又不舍化學工程和水處理混凝劑的知識積累基礎,於是同時結合進行著實驗室及生產企業間的操作。這種二元化交叉的活動性質貫穿了我此後長時期的工作內容,而且逐步接近多元化的邊緣集成實踐活動,成為我提出以「環境水質學」為學科目標的背景。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調入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

在這後半生,工作場景的變換對我身心潛移默化的影響便成為巨大和根本的因素,諸如:我在北京這文化科學中心大開視野,接觸到全國環境界的精英學者,討論著與國家建設直接有關的論題,提升了我的學術思想境界,並且投入更廣闊的環境汙染控制實際領域。

首次出國和在瑞士聯邦水科學與技術研究所(EAWAG)的研究實踐,使我得到擺脫一切事務的樂趣,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實驗,見識和掌握了調試操作先進儀器的技巧,有了真正「脫胎換骨」成為「科技人」的感覺。幸遇國際水化學權威學者Stumm 教授及若干國際知名學者群體,直接接受他們的指導,當面請教和討論學術及科研路徑細節,使我把對蘇聯、日本的已有知識與西方會議報告文獻上的理解相互印證,自覺萌生了全面涉獵科學的新意念,不時激發著創新立異的衝動。我見識到若干國際環境研究中心的儀器裝備設施水平後,期望著有朝一日能夠並駕齊驅,此時自卑與自傲的心態並存且與日俱增。在實驗室身體力行地調試和操作各種現代儀器,使我增強了實踐檢測鑑別數據資料的能力。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在瑞典哥德堡會議上作報告

在有限的條件下,我終於主持建成略有特色的中等規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併集合組織起尚稱精幹的研究團隊。團隊合力完成了數項國際和國家的重要環境課題項目,在環境水質學領域開闢了新模式,提出了幾類新概念,以各項成果發表了數百篇國內外文章,並編著了相關書籍。遺憾的是,我參與十數年的薊運河汞汙染、湘江鎘汙染、鄱陽湖銅汙染的考察規劃,與全國環境界一起,集體綜合提出了控制治理方案,但大多都限於國家財力未能完全兌現實施,只能以大量數據資料當作歷史文獻留存備考。

所幸的是,我致力多年實踐研發,結合國情建立聚合氯化鋁現代化生產廠,終於在團隊通力合作與外商合資經營下於唐山建成投產。它的固體粉狀噴霧乾燥生產模式在國際獨樹特色,隨後逐步推廣到全國多地,產品規模擴大出口行銷東南亞。研究領域貫穿著基礎理論—形態鑑定—生產工藝—優化模式等水處理無機高分子混凝劑系列,形成有特色的一條龍研究—生產鏈。

1995 年,我有幸被推薦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進入我人生的又一新階段。這時我已經64 歲,實際已接近暮年,但我卻仍壯心未已,奮力不負這偶得的禮遇和頭銜,拼盡身心度過80 歲前這力不從心卻貌似輝煌的十數餘年。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的工作場景和活動內容顯然又有相應的變化:一方面我要繼續完成研究團隊未了的科技項目任務,但卻離開了實驗室儀器臺,只能憑著讀文獻掌握動態科研方向,憑著經驗檢查學生們的數據曲線圖譜來改進並發表論文。盡力把分散的分析成果綜合為驗證創新的前導,並以此成為我的優勢強項,不斷充實、發展著我的環境水質學和水質微界面學科觀念。另一方面,我還要責無旁貸地應對紛至沓來的鑑審會議,發表粗知半解的評論籤署,親手繪製PPT 圖表去作大會報告,即時應答國內外學者的諮詢交流,以這些作為我撐持外界需求壓力的手段。

在此期間,我還有幸在錢正英、錢易兩位院士的指導和協作下,參加了全國和西北水資源的戰略諮詢項目和現場考察,重溫了我青年時期跋山涉水走過,如今公路、鐵路暢通的雲貴川青地區。還隨團訪問考察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水資源再生利用系統的實踐模式,並得到莫大啟發。這兩次大規模活動顯著提高了我對國家水資源環境汙染現狀的實感和控制方略的思考,初步產生社會發展與環境汙染之辯證關係的哲學概念。

憑藉團隊集體歷年來的辛勤勞動成果,我們又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獎、美國SCI 經典論文獎等一系列高級別獎項,為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果光環添上了一筆濃重的色彩。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實驗室20周年紀念會師生合照

當我在紀念會上作完報告,說了幾點人生感悟走下講臺時,聽見觀眾席上不知哪位聽眾評論說:「思想家呵!」我不禁為之愕然。我想如果這是褒義的讚許,可能他對我的感悟有所同感,如果這包含著貶義的批評,則恰觸到我的軟肋。我縱觀一生所為,作為科技知識界分子,除了建設水處理混凝劑工廠尚算是屬於硬體行為外,大部分活動都致力於縱橫捭闔在發展多元學科綜合思想軟體研究領域,也不知其社會貢獻為正為負能值幾何。即使建設生產工廠也仍是團隊主要出力,而我自己主要參與謀劃組織構思模式而已。總體稱我為:不過是個強於思想而弱於行動的雜色知識分子也不冤枉,這才應是我最重要而猛回頭已百年身的感悟!

湯鴻霄院士:80歲的回憶與感悟

本文摘編自《湯鴻霄自傳 : 環境水質學求索60年》,標題有修改,點擊下面「擴展連結」可立即購書。歡迎廣大科研工作者投稿,聊聊你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投稿郵箱:houjunlin@mail.sciencep.com。

相關焦點

  • 李圭白院士、湯鴻霄院士、張杰院士為哈工大百年校慶送祝福
    在母校百年華誕之際,請傾聽八位院士對母校的祝福,體會他們對碧水藍天的暢想,聆聽他們對師恩的感懷、對後備的期望。 李圭白院士 我國三代飲用水技術領航人,創建水質工程學精品課程。耄耋之年,筆耕不輟,依舊戰鬥在研究生培養和教學一線。
  • 「高鐵院士」王夢恕去世,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記者裴劍飛)今天(9月20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從王夢恕院士家人處獲悉,「高鐵院士」王夢恕先生於今日下午離世,享年80歲。王院士的家人對記者表示,今天下午老人剛走,現在心情太糟糕了,希望過兩天再說。
  •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10月17日,記者從武漢大學相關人士獲悉,17日晚8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
  •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新京報快訊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編輯 彭啟航來源:武漢大學原標題:深切悼念 | 著名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 院士分享智慧與感悟,寄語年輕人「見微知著」勇敢創新
    新民晚報訊(記者 孫雲)今天上午,位於黃興公園內的上海院士風採館可能是全市知識「濃度」最高的地點。更新重開的上海院士風採館迎來我國橋梁建築設計大家林元培、紅外物理學界巨擘褚君浩、海洋科學界泰鬥汪品先等三位院士,他們獲聘「楊浦區院士科普大使」,並在以「見微知著 擎天駕海」為主題的院士 Talk 秀活動中,分享他們的智慧與感悟。
  • 王福生院士:中國3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治癒率可達80%
    王福生院士:中國3歲以下兒童慢性B肝治癒率可達80% @健康時報 11月10日消息,「兒童慢性B肝不需要治療的舊觀念得改了,現在要提倡早期積極治療!」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2020-10-17 21:36 來源:
  • 南航大畢業生來錫創業 80歲南航院士前來助陣
    原標題:南航大畢業生來錫創業 80歲南航院士前來助陣   近日,在南長區科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上,南長區引進的第一個院士工作站落戶東方矽谷企業——無錫聚為傳感科研有限公司。該企業的創業者是一位南航畢業生,而前來「助陣」的院士是南航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賁德教授。
  • 86版西遊記如來扮演者,80歲再度扮演如來,不愧是集體回憶
    對於80與90後兩代人來說,86版西遊記帶給我們的感受,不僅僅是童年的快樂,也有成年時美好的回憶。86版西遊記號稱經典,劇內所有的人物造型也都成了人們心中的固定形象。如今30多年已經過去,當年追劇的孩子們大多為人父母,可是對於西遊記的執著與熱愛,卻不減當年。
  • 北洋數學講堂丨陳木法院士分享交叉研究的感悟
    本站訊(通訊員 劉麗麗)「『交叉研究的感悟』,其實我對於這個報告的標題不是很喜歡,交叉研究的帽子很大,真實的題目應該是『糊裡糊塗的交叉研究感悟』。」一位古稀之年的學者,用謙遜幽默的方式開始了自己的報告。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傑出的概率學家陳木法。2019年10月25日,陳木法院士受邀做客北洋數學講堂,以探索矩陣最大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計算為主線,暢談其對於交叉研究的心得感悟。
  • 她79歲退休享年80歲,首位中國人獲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她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0月17日晚間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張俐娜於當晚8:00因病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逝世,享年80歲。據武漢大學官網介紹,張俐娜,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1940年8月生於福建光澤。
  • 他是江西人、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女英雄,80歲的她走了
    有一位來自江西的女性,他是武漢大學首位女院士,80歲的她走了!她所做出的科研成果,貢獻大,萬眾矚目!江西人會讀書是出了名的,張俐娜教授,長相與才華都非常出眾,有江南女子的溫婉,更有英雄城的豪邁,她45歲時獲日本政府學術振興協會獎學金(JSPS)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
  • 又一80歲巨星隕落,武大首位女院士張俐娜,因病救治無效逝世
    據最新媒體報導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這個消息播報出來之後,不少人強忍悲痛為她的離世沉痛哀悼。不禁感慨一代科研巨星隕落,張俐娜的名字乃至全球在科研發展事業上都是享譽盛名的。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因病逝世,享年80歲
    據武漢大學官方微博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主要從事天然高分子及高分子物理的專業方向研究。她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成為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在全球首創的水溶劑低溫溶解高分子技術,為生物廢棄物製作新材料打開了一扇「綠色」的新大門,未來可在生物醫學等領域展開廣泛應用。
  • 意外收穫下的生命感悟!——新冠治癒患者回憶實錄
    近日,新冠治癒患者王先生對話鳳凰網山東,分享了治癒之路的意外收穫及對生命的切身感悟。回憶裡的遺憾與愛自3月8日出院至今三個月的時間裡,從事電力行業工作的王先生核酸檢測各項指標正常,目前已經回歸生活正軌,身體經過康復訓練也恢復到往日的強健。對於這段充滿遺憾與愛的治癒經歷,他仍然歷歷在目。
  • 王陽元院士與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青年師生暢談人生感悟
    在紀念五四運動97周年之際,為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教育工作和青年成長成才重要指示精神,結合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總體安排,5月4日上午,學院黨委舉辦了主題為「與大師談談心——為理想而堅持奮鬥」的青年沙龍活動,邀請了有著60年黨齡、58年教齡的王陽元院士與青年師生代表進行座談交流,闡述他對黨的認識和感悟,分享人生理想信念的選擇和堅守。
  • 80歲院士研究骨病50年,提醒:4種食物會喚醒骨疏鬆「因子」
    今年80歲的張院士,是我國骨科界的泰山北鬥,從30歲起就開始研究骨病,到現在已經有50餘年。對於骨病和骨疏鬆狀況有著自己的獨到理解。張院士笑著回答道:「這都是因為人們平時飲食和生活習慣的不在意,才導致很多年輕人易患骨病,加上我國目前老齡化速度加快,所以才造成了骨疏鬆發病逐年提升的異常情況出現。」
  • 傅恆志院士向學校贈書 書香使者傳播校園智力
    已經86歲高齡的傅恆志院士,精神矍鑠、思維依舊敏捷。他手持扶杖,饒有興致地回憶起自己的一段感言:「荊棘漫道向陽走,跌宕起伏不回頭,耕耘求索絲方盡,殘燭成灰身方休」。傅恆志感慨地說,2013年,還在病榻上調養的他,學習「中國夢」的相關論述,有所感悟,「遂成四句以自勉」。「今天,我也把這些話寫在書的扉頁上,帶給老師同學們,大家共同勉勵。」
  • 中科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享年80歲 年逾七旬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
    據武漢大學10月18日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張俐娜院士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奉獻給了祖國的科研和教育事業,為我國化學學科特別是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在教學科研一線辛勤耕耘數十載,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她的《高分子科學導論》課堂深受學生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