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限塑20年: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將退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13 新京報網

超市買完的菜,順手裝到隨身攜帶的布袋中;快遞小哥送達你的快遞後,細心將快遞盒收起,繼續使用;出差住賓館,拿出自帶拖鞋穿上……這些理想中的環保生活,將是北京的未來。

 

12月24日,《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限塑10條」)正式發布。按照計劃,2025年,北京建成區基本告別非降解塑膠袋;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等六大行業,成為減塑的重點。

 

有專家表示,塑料製品的便捷性和超低價格,使得它的使用被無限放大,其實很多情況下,不是非用不可。用可降解塑料製品做替代也不能完全達到限塑目的,建立塑料製品回收制度,或許是另一種可行途徑。

 

「垃圾桶裡的塑膠袋太多了」

 

「現在垃圾桶裡的塑料製品很多,雖然執行垃圾分類之後,廚餘開始裸投,但其他垃圾裡面的塑膠袋還是很多。」東城區朝陽門街道新鮮社區盯桶志願者姜秀萍去年11月開始「盯桶」,根據工作經驗,她覺得可以專門設置收集塑料製品的裝置。

 

今年11月中旬,北京「限塑10條」公開徵求意見,記者曾探訪北京多家超市、咖啡館、快遞點,發現連卷袋、快遞填充物等之前未列入禁限名單的塑料製品,仍存在過度使用情況。

 

比如,在物美超市崇文門店,一位女士走到連卷袋前,撕下幾個袋子直接放進了購物車,但並沒有購買果蔬。在物美超市惠新店,每個盛放果蔬的臺子都備了兩到三卷連卷袋,有的顧客購買商品時不想弄髒手,就把連卷袋套在手上當手套。

 

作為老一輩人,趙芬榮習慣拎一個布袋去買菜,「方便,髒了洗一洗還能用」。這也是王樹香的習慣,她住廣渠門北裡社區,也用過社區發的可降解的塑膠袋,「那種袋子厚一些,如果塑膠袋太薄,用得更多」。

 

這種「無廢」的生活理念也逐漸向年輕人滲透。

 

東城區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27號是一個網紅院落,今年這裡已經舉辦4場「無廢生活」線下活動。院裡有面牆,畫著一個倒金字塔形的垃圾管理與垃圾分類概念圖,參觀者可以直觀了解到源頭減量的意義。參與活動的張阿姨說,無廢生活就是艱苦樸素、重複利用、然後節約生活,「我們以前都是這麼生活的,反而是年輕人應該過來好好學習一下。」


11月20日,北京某綠色快遞點,工作人員設置了快遞包裝回收處,市民可以將廢棄快遞盒放到此處。快遞員打包時,優先使用這裡的包裝袋。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北京限塑:起步早、標準高

 

北京的限塑行動起步很早。

 

1999年,北京頒布實施《北京市限制銷售、使用塑膠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管理辦法》,明確禁止銷售和在經營中使用厚度在0.025毫米以下的塑膠袋。

 

這個塑膠袋的標準一直沒有變。

 

2008年6月1日,全國性的「限塑令」實施,提出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同時,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

 

在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和北京最新的「限塑10條」中,這一標準依然被沿用。

 

不過,由中國公益組織和環保人士共同發起的零廢棄聯盟曾在2018年進行了一次「十年限塑令」調研,通過搜索電商平臺,他們發現塑膠袋批發店鋪幾乎都存在售賣違規塑膠袋行為,包括單層0.015mm和0.02mm的塑膠袋。零廢棄聯盟政策主任謝新源認為,北京應當加強管理,防止外地違規一次性塑料用品流入。

 

北京新舊兩版「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均對減塑提出了要求。

 

2012年版提出,單位和個人應當減少使用或者按照規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勵淨菜上市;2020年版提出,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在減塑和垃圾減量中走在前面。2019年,北京市副市長張家明在市人大常委會會議作報告時提出,考慮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記者當時探訪多家機關單位,發現絕大多數已經在執行。

 

此次發布的北京「限塑10條」中,這一項又被強化,要求全市各級黨政機關單位減少一次性中性筆等塑料辦公用品使用。機關單位食堂禁止提供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杯子,各類會議不得主動提供塑料瓶裝飲用水和一次性塑料杯,鼓勵參會人員自帶飲水杯。


責任主體過多 政策落實難

 

至今,塑料製品仍面臨過度使用和處理困難,有諸多原因。

 

「最大的問題是過度浪費和使用,這是由於塑料製品帶來的極端的便捷性,而且以工業文明的促銷手段帶來了超低價格,使得它的使用被無限放大了。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是必須使用的,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說。

 

極端便利性帶來了塑料製品濫用,主體過多則導致一些措施推動起來沒有抓手。

 

比如,北京「限塑10條」鼓勵外賣平臺在點單環節設置「無需餐具」等選項,並給予積分等形式的獎勵。鼓勵外賣平臺加大宣傳力度,樹立主動減少一次性塑料餐盒(具)使用量餐飲企業履行生態環保責任的良好形象,並通過發放平臺「專屬綠色優惠券」等措施引導消費者選擇。


其中,「可重複利用餐盒」是很多專家認為比較好的方式,並設計了一些回收制度。比如生產者責任延伸(EPR)制度和押金制。

 

EPR制度指將生產者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境責任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品設計、流通消費、回收利用、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的制度。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率先確定對電器電子、汽車、鉛酸蓄電池和包裝物等4類產品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但在快遞和外賣行業,實施起來頗有難度。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團隊對於外賣行業塑料汙染治理有詳細研究,他們追蹤了幾萬單外賣餐盒的去向。「EPR需要很明確知道生產者是誰,知道責任要落給誰,外賣行業特殊性在於不知道責任該落給誰,很難明確界定生產者是誰。環境責任主體實在太多了,難道說這個責任就是餐盒生產廠家的嗎?」博士生張宇婷說,外賣餐盒對環境的影響是全過程的,不僅僅是丟掉餐盒這一步,前端生產、餐盒使用、廢棄處置等,都存在潛在環境風險。整個過程中存在多個主體,前端生產到外賣平臺,再到運輸體系,哪怕是配送小哥,再到每一名消費者和後端回收企業,每個主體都應該承擔責任。

 

孫巍的企業已經做了很多年快遞循環包裝。「只要產品一到用戶手裡面,快遞箱子就被用戶收走了,如果不在源頭購買時收押金,丟失率非常高,大概在60%,持續不下去」。


11月14日,物美超市惠新店,有顧客購買商品時不想弄髒手,就將連卷袋當成了手套。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凱祥

 

減塑六大行業 建議分別設置總體減量目標

 

針對以往塑料汙染治理出現的問題和國家最新限塑政策,北京出臺了「限塑10條」。

 

條例除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和銷售,還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住宿會展、農業生產等六大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嚴控一次性塑料製品向自然環境洩露,「減塑」幾乎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餐飲方面,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1年6月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咖啡攪拌棒。


批發零售方面,到2020年底,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門店或電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鼓勵探索逐步實施對塑料連卷袋明碼標價並在商品價外單獨收取塑料連卷袋價款,引導消費者減少塑料連卷袋使用量。


住宿方面,2020年5月起,全市賓館不得主動提供六類一次性用品。到2025年底,根據實施情況逐步擴大不得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範圍,並將實施範圍擴大至鄉村民宿。鼓勵通過設置自助購買機、提供續充型洗潔劑等方式提供相關服務。


多個環保組織對於北京「限塑10條」評價很高,謝新源認為「這顯示了北京市政府對此項工作的高度重視」;筆觸媒的姚佳認為這是「階段性禁塑,到了2025年基本不能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謝新源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雖然明確了6大重點行業,但只針對其中部分種類一次性塑料用品提出禁限,也沒有設定包含這些行業所有一次性塑料用品的總體減量目標,容易出現摁下葫蘆又起瓢的現象。」謝新源說,他們2018年在北京調研200家門店,發現各類商家中雖然不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但往往採用其他種類一次性塑料替代,如採用連卷平口袋裝散裝生鮮、保鮮袋裝熟食等。

 

「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是『限塑10條』的一大亮點,但如果沒有法規、規章的配套保障,或規定不夠具體,就很可能會落實不到位。」謝新源說。

 

可降解技術已經成熟 降低成本是關鍵

 

「限塑10條」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做替代。

 

比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咖啡攪拌棒;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可重複利用的購物袋替代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5年底,建成區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我們現在提到的可降解塑料都是生物降解、全降解塑料。」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塑協降解專委會秘書長翁雲宣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此前一些廠家用「聚乙烯+石灰粉」或者摻麵粉冒充可降解塑料,這種塑料裂解後危害更大。

 

所謂生物降解材料包括生物降解天然高分子材料如纖維素、澱粉、紙等,也包括了生物合成或化學合成得到的生物降解塑料等。

 

「限塑10條」提到的產品,目前都有了可降解的替代品。

 

「吸管有聚乳酸生物降解吸管、紙吸管等,紙吸管在星巴克已經能看到。可降解的咖啡攪拌棒很早以前就有,但以前是出口為主。浙江、安徽等某些公司生產的可降解咖啡攪拌棒,都已經過實驗驗證。海南、吉林有企業能夠生產可降解連卷袋。」翁雲宣說。

 

如何推廣可降解塑料製品?翁雲宣認為,目前主要的阻礙是成本有點高,不過隨著市場規模慢慢擴大,原材料的規模也會擴大,成本應該會越來越低。「普通情況下,可降解塑膠袋價格是不可降解塑膠袋的兩到三倍,因為目前規模小,等將來規模大了以後,成本肯定會下來一點。現在常見礦泉水瓶的製作材料,在20多年前也要兩萬多一噸,現在就很便宜了,有的時候七千多一噸。」


7月30日,東城區新世界家園,居民將一袋廚餘垃圾投入裝有破袋器的垃圾桶。破袋器會打破塑膠袋,傾倒垃圾,再將塑膠袋轉入其他垃圾桶。攝影/新京報記者 吳江


限塑如何與垃圾分類結合?

 

「經過億萬年時間,地球學會了處理自己產生的廢棄物,但還沒有學會處理人類產生的廢棄物。」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循環分會常務副會長王旺認為,塑料產品成本非常低,丟棄幾乎沒有成本,但是回收的成本非常高。

 

可降解的塑料製品同樣如此,雖然它們能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甲烷、水,但也是有條件的。

 

「認為生物降解塑料在空氣或使用中會降解,或者認為在任意環境中會降解,這些觀點都是不對的」。翁雲宣強調,可降解塑料要在溫度、溼度和微生物條件適合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微生物降解,日常使用或保存期內是不會被生物降解的。因此,他建議生物降解塑料應該像傳統塑料一樣,能回收物理再利用的先回收再利用,不易回收或難回收的採用生物回收或化學回收。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宋國君認為,解決塑料製品汙染問題,並非只有可降解製品替代這一條途徑,塑料製品的回收利用也是一種途徑。「技術角度來說,所有的塑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瀋陽有的工廠就在做這方面工作,建議相關部門通過政策引導或者補貼的方式推動塑料回收利用。」

 

目前,北京的大部分塑料製品沒有得到回收。

 

「按照北京新的垃圾分類標準,大部分的塑料都被分入了其他垃圾,只有塑料容器,比如塑料瓶或者塑料盒,才是可回收垃圾,我們小區連塑料盒也不要。其他垃圾中的塑料大部分被焚燒,或者被填埋。焚燒其實有很大風險,如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二噁英超標。」宋國君說。

 

謝新源也認為限塑應該和垃圾分類結合,遵循生活垃圾管理優先序原則,按照「源頭減量-重複使用-循環利用-其他方式利用(如能源化利用)-末端處置」的優先序來採取措施。

 

「以餐具使用為例,環境影響最小的是堂食,從源頭不產生塑料垃圾;如果點外賣,則優先選擇自帶餐具等;如果用了一次性餐盒最好循環使用,最後才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製品,因為後者還是會產生大量垃圾。」謝新源說。

 

新京報首席記者 李玉坤 攝影記者 李凱祥

編輯 張暢 校對 趙琳

相關焦點

  • 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將退出北京建成區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將退出北京建成區超市買完的菜,順手裝到隨身攜帶的布袋中;快遞小哥送達你的快遞後,細心將快遞盒收起,繼續使用;出差住賓館,拿出自帶拖鞋穿上……這些理想中的環保生活,將是北京的未來。昨日,《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限塑10條」)正式發布。
  • 最嚴「限塑令」: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紛紛下架
    最嚴「限塑令」: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紛紛下架2021年01月12日 15:11:0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2021年1月1日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杯等。面對最嚴「限塑令」,我區各超市、奶茶店積極響應,將各類不可降解塑料製品下架,換上了全生物降解塑膠袋、紙質吸管等。
  • 北京超市限塑亮招,可降解塑膠袋、可租賃購物筐上崗
    超市備足可降解塑膠袋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下稱「北京『限塑10條』」)要求,到 2020 年底,北京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門店或電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爭鮮、小恆水餃等仍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有餐飲外送「忽視」限塑
    來源:新京報網北京「限塑10條」已正式實施,餐飲打包袋、外賣袋以及商超的購物袋是否仍有不可降解塑膠袋?外賣平臺設置的「無需餐具」能否落實?1月5日至1月7日,新京報記者先後走訪了北京3家餐飲門店、在外賣平臺上點單5次,並在7家超市、生鮮店購物。
  • 北京餐企限塑已「安排」: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進入日程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出臺(下稱「限塑10條」),其中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
  • 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 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出臺(下稱「限塑10條」),其中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
  • 北京餐企限塑「動起來」:打包袋、吸管換裝,可降解餐盒排上日程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出臺(下稱「限塑10條」),其中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建成區、景區景點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等。
  • 北京「限塑10條」徵求意見:六大行業成塑料製品禁限重點
    北京「限塑10條」昨起徵求意見——六大行業成塑料製品禁限重點泛濫的快遞包裝,無法降解的塑料餐盒,不限量的超市連卷袋……老百姓身邊的這些塑料製品即將成為禁限的重中之重。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限塑10條」,本市將嚴控塑料廢棄物向環境洩露,減少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促進替代技術和替代產品供給,促進塑料廢棄物分類回收和循環利用。聚焦使用:市民「吃住購」生活全面減塑北京是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型城市。
  • 最嚴「限塑令」落地 可降解塑料發展未來可期
    該文件規定,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 「部分可降解」塑膠袋現身麵包新語門店,限塑也要防「李鬼」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限塑令已執行數日。新京報記者近期走訪北京6家烘焙門店發現,多數企業已明示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外帶包裝使用紙質手提袋或可降解塑膠袋。有的門店還將飲品塑料封膜更換為紙質封膜,提前將塑料咖啡棒更換為木質材料。儘管整體執行情況較為理想,但也有個別門店存在違規情況。
  • 部分可降解」塑膠袋現身麵包新語門店,限塑也要防「李鬼
    2021年1月1日起實施的限塑令已執行數日。新京報記者近期走訪北京6家烘焙門店發現,多數企業已明示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外帶包裝使用紙質手提袋或可降解塑膠袋。有的門店還將飲品塑料封膜更換為紙質封膜,提前將塑料咖啡棒更換為木質材料。  儘管整體執行情況較為理想,但也有個別門店存在違規情況。
  • 2020限塑令新規定來了 年底前本市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新版「限塑令」來了 年底前本市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19日,被稱為新版「限塑令」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發布,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遞塑料包裝等被納入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製品範圍。
  • 北京「限塑10條」正式實施——年底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購物袋、吸管、攪拌棒、外賣餐盒、快遞包裝……這些塑料製品成為北京未來治理塑料汙染的關鍵。近日,《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簡稱「限塑10條」)正式印發實施。到2020年年底,全市將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全市快遞網點「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0%、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5%以上;本市建成區外賣(含堂食打包)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零售業門店(含門店或電商提供的零售配送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最強限塑令: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  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其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一次性發泡餐具重新合法化。不過,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將其拉入黑名單。禁止、鬆綁政策交替,容易導致限塑效果反彈。
  • 新「限塑令」來襲!向一次性塑料製品說「不」
    原來,新「限塑令」已經來了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其中的相關規定已經於1月1日起正式實施對一次性塑料製品又有了新的限制一起來看看吧部分地區、場所禁止使用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 塑料已入侵人體?河北年底封禁這些塑料製品,限塑你該這樣做→
    這兩天,「拆拆拆」之餘,不妨關注一下塑料垃圾汙染問題和今年的「新版限塑令」↓↓↓>> 塑料垃圾已經「到達」深海海底和世界最高峰在科學史上完全人工合成的塑料發明已有120餘年,工業史上塑料大規模生產也有60多年。現今塑料的使用量是半個世紀前的20倍,預計未來20年內塑料的生產量和使用量還會再翻一番。
  • 限塑令倒計時!記者實探商超餐飲動向,除了可降解塑料,這個板塊也受益
    北京、上海、海南等多地都加快了推進限塑令執行的腳步。隨著限塑令的推進,可降解塑料概念大漲。由於紙袋、紙杯為一次性塑料製品的重要替代物,造紙板塊也受益。12月3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成都多家商場超市、餐飲門店,並採訪了限塑令涉及的重點行業企業,了解塑料使用大戶們的現狀和應對計劃。
  • 「限塑」加速可降解塑料概念股走強
    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非常驚人。以塑料購物袋這項「限塑令」中重點管制的對象為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從2008年開始,我國一直在執行「限塑令」,12年間,國家及地方政府先後共出臺了14項法案、規劃,加速推進限塑政策落地。今年以來,20多個省份又相繼密集發布了新的升級版「限塑令」,堪稱史上最嚴,「限塑令」的涉及範圍將會進一步擴展。
  • 可降解塑料並不等於環保
    「另外,可降解塑料也是一次性材質,不能跟環保畫等號,使用起來需要謹慎。」  「限塑10條」還需明確的激勵機制  新京報: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塑料汙染問題,開始關注北京的限塑行動?  謝新源:2008年「限塑令」頒布前後,我對塑料汙染關注過一段時間,但不夠系統。
  • 2020年中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品產業鏈及行業前景分析
    北極星固廢網訊:為了防治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汙染,保護和改善環境,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國家鼓勵研發推廣性能達標、綠色環保、經濟適用的塑料製品及替代產品。目前,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替代品主要為:可降解塑料製品、紙製品、布製品、竹製品、木製品等。我國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替代品目前尚處於產業發展前期階段,規模小而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