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瀉籮蟹,字面意義是打翻了裝蟹的籮,比喻亂七八糟。
詹憲慈《廣州語本字》考云:「寫者,瀉也。
《禮記》:『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註:『寫,瀉也。』廣州謂瀉為『寫』,此古義之僅存者。」
詹說是,這個俚語中「瀉」的本字是「寫」。
「倒瀉籮蟹」之所以比喻亂七八糟,是因為舊時賣蟹者把不加捆綁的活蟹放在蟹籮中,方便顧客觀察蟹是否生猛。顧客選中蟹後,賣蟹者把蟹取出用水草捆綁過秤,與而今把蟹捆綁好展售的方式不同。
這種蟹籮直徑約0.5米,高約0.3米,眼較大,便於通風透氣,籮頂上有活蓋,因此打翻了裝蟹的籮,蟹們便紛紛逃跑,廣府人遂用「倒瀉籮蟹」比喻亂七八糟。
古代漢語中「寫」有傾瀉義,《說文解字注》:「寫,俗作瀉。」
例見晉·陶潛《五月旦作和戴主簿》:「神淵寫時雨。」又見白居易《五弦彈》:「水寫玉盤千萬聲。」「寫」指傾瀉時讀「四夜切」(《集韻》),通語今音xie第四聲,粵音se2。
「瀉」的基本義項是傾瀉,《玉篇》:「瀉,傾也。」
例見《周禮·地官·稻人》:「以澮寫(瀉)水(用田間的排水溝瀉水)。」宋· 陸遊《雨夜》:「急雨如河瀉瓦溝,空堂臥對一燈幽。」也指傾倒,例見《搜神記》:「掘堂上作大坎,瀉水其中。」
又見《世說新語》:「(陸玩)索美酒,得,便自起,瀉箸梁柱間地。」「瀉」讀「司夜切」(《廣韻》),通語今音xie第四聲,粵音se3。
「倒瀉籮蟹」的「瀉」粵語按「寫」音念se2,即詹氏所謂「廣州謂瀉為寫,此古義之僅存者」。
【附識】
一、「寫」不但是「瀉」的本字,也是「卸」和「洩」的本字,「寫」通「卸」的用例見《後漢書·皇甫規傳》:「有旋車完封,寫之權門。」又,清·顧炎武《日知錄》:「今人謂馬去鞍曰寫,貨物去舟船亦曰寫。」「寫」通「洩」的用例見唐·朱桃椎《茅茨賦》:「簷則摧頹而寫日。」
二、由於古代漢字較少,應用中與時俱變,形成一字多義的現象,新的意義固定後古人便創造新字承載原字的某個特定義項,文字學將原字與新字稱「古今字」。本條的「寫」便是「古字」,「瀉」便是「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