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訓練聽起來簡單粗暴,實則複雜精細。重量的選擇、節奏的控制、乃至發力部位的把握……
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會帶來不同的訓練效果或不同的訓後狀態。
套用知乎上的一句話,不說健身目的,談最佳訓練方式就是耍流氓……
所以說,在訓練之前,了解自己的身體和想通過健身來達到的效果,給自己制定合理的訓練目標和訓練計劃,非常重要!
很多童鞋健身的主要目的無非就是改善外形,讓自己肌肉線條清晰,有一定的肌肉維度,穿衣有範兒,脫衣有自信罷了。
關於增加肌肉維度的訓練方式,我們以前說的也不少,動作啦、負重啦、向心收縮的節奏控制啦……但要把這個問題說清楚,這些還不夠。
今天,我就來說說:如果以增加肌肉維度為目標,力量訓練中的離心收縮階段,速度慢點好還是快點好?
· 何為離心運動?·
離心運動(離心收縮階段):所謂離心運動,就是肌肉在對抗外力時,肌纖維被拉長的一種收縮方式。
想像一下,你的肌肉有個中心,所有的肌纖維被拉開,遠離這個中心的肌肉運動,就叫離心運動。
比如你舉著啞鈴緩緩放下,肱二頭肌被外力拉長,做離心收縮。
再比如你跳起下落時,腿部肌肉被重力的衝擊拉長,就在做離心收縮。
離心運動與向心運動相對,向心運動是肌肉纖維在抵抗外力時,肌肉纖維變短的收縮方式。
一般力量訓練中都同時包含有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比如硬拉的時候,用力拉起槓鈴的過程就是向心運動,控制節奏地緩慢放下槓鈴的過程就是離心運動。
我以前介紹過,離心運動有很多的好處,其中包括能有效地增加肌肉維度,促進肌肉力量增長等作用。
離心運動對肌肉維度增長的正面效果我們講了,那麼回到今天的話題,離心運動中,快速和慢速哪一種對肌肉維度增長更有效?
· 增加維度,離心階段快不如慢!·
答案是:要想肌肉長得快,離心階段需得慢!最近有項研究表明:增加肌肉維度,離心訓練階段,慢速比快速更有效!
有科學家找來了有一年阻力訓練經驗的12名健康成年人(他們的年齡、身體素質、體脂率相當),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進行了12周的上半身的力量訓練。
快速訓練組 較快的肌肉離心收縮(1s向心收縮,1s離心收縮),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之間的轉換時間為0s,一次3組,每組8次, 2次/周,共計12周;慢速訓練組 較慢的肌肉離心收縮(1s向心收縮,4s離心收縮),向心收縮和離心收縮之間的轉換時間為0s,一次3組,每組8次,3次/周,共計12周;
在12周的訓練結束後,研究者測量了他們的大臂肌肉維度。
測量結果如上圖所示:相比訓練前,經過12周的力量訓練之後,快速訓練組(快離心)的受試者的上臂肌肉維度增加了6%,而慢速訓練組(慢離心)的上臂肌肉維度增加了17%,慢速訓練組比快速訓練組的大臂肌肉維度增加更多!
也就是說,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慢速的離心收縮比快速的離心收縮對肌肉維度增加更有效①!
*另外請注意,此研究有一處缺陷,就是此項研究是只針對了上半身,未涉及到腿部。
那麼,增加肌肉維度,為什麼慢速離心訓練比快速離心訓練來得更有效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肌肉維度增長主要訓練的是肌肉的無氧耐力,和訓練過程中身體的乳酸濃度有很大關係。
而更長時間的離心收縮,意味著更充分的乳酸堆積,肌肉無氧耐力和抗疲勞的能力也能更強,同時肌纖維發生的適應性變化和激素變化也更顯著,所以對肌肉維度的增長也更有利。
· 訓練建議,還得慢起慢落!·
我以前講過,離心運動是導致運動後酸痛的主要原因,但是,多做離心運動也會讓我們逐漸適應酸痛。
所以說,要塑形(增加肌肉維度),不僅不要因為肌肉酸痛而放棄離心運動,還要慢慢地離心,享受緩慢放下的過程。
另外,慢速向心對肌肉維度的增長也很有效。所以說我的建議是:為了肌肉維度更有效地增長,應採用慢向心(>2s)慢離心(>2s)的訓練節奏。
最後,介紹一組針對上半身的訓練動作,注意在做這些訓練的過程中,向心和離心階段的速度控制:
>>>彈力帶推舉:
訓練肌群 三角肌、肱三頭肌、胸大肌;
動作特點 雙手持彈力帶握柄,掌心向前,置於肩部兩側;肩部發力,向上推舉彈力帶手柄高過頭部,靜止1-2秒;
訓練節奏 上舉過程(向心運動)>2s;緩慢控制下放過程(離心運動)>2s。
>>>寬距伏地挺身:
訓練肌群 胸大肌、肱三頭肌;
動作特點 雙手撐地,雙手距離1.5倍於肩寬;緩緩下放,使身體接近地面,堅持2~3秒;
訓練節奏 身體下放過程(向心運動)>2s,控制速度緩慢上升(離心)>2s。
>>>正手俯身啞鈴划船:
訓練肌群 上背肌群、背闊肌;
動作特點 上半身俯身站立,膝蓋微曲,雙手持啞鈴自然下垂,手心向內下;上身不動,雙臂沿體側上拉至最高點,堅持1-2秒;
訓練節奏 啞鈴上拉過程(向心運動)>2s,控制速度緩慢下放啞鈴(離心)>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