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擁有積極樂觀的思維被譽為通往幸福的途徑,但一項新研究表明,現實主義者比樂觀主義者更能享受長期的幸福感。也許,是時候拋開那些「心靈雞湯」了。
巴斯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研究人員研究了生活中人們對財務狀況的期望值,並將其與十八年來的實際結果進行了比較。他們的最新研究發表在Sage Journa上,題為:Neither an Optimist Nor a Pessimist Be: Mistaken Expectations Lower Well-Being。他們發現,與設定實際的期望值相比,對結果有過高期待的人幸福感更低。
研究結果指出了基於準確、公正的評估做出決策的好處,對「積極思維的力量」提出了質疑。這種力量將樂觀主義定義為成就自我的預言,人們憑藉對成功的信念獲得這種力量,同時也收穫了通過設想美好未來帶來的即時幸福感。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消極思維就應取而代之。與現實主義者相比,悲觀主義者同樣處境艱難,削弱了「降低期望就不會太失望,是獲得滿足感的一種方法」這一觀點的說服力。
但悲觀主義者的人數與不切實際的樂天派一比,可就算小巫見大巫了。據估計,後者佔據了總人口的80%。他們往往高估好事發生的可能性,而低估壞事發生的可能性。一旦希望破滅,高期望值會讓他們深陷毀滅性打擊的囹圄之中。
「基於錯誤信念的計劃會導致糟糕的決定,而且註定會比理性的、現實的信念帶來更糟糕的結果,降低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幸福感。尤其在涉及就業、儲蓄以及與風險和不確定性有關的選擇上,很容易出現這種狀況」,巴斯大學管理學院商業經濟學副教授Chris Dawson解釋道。
「研究表明,大部分人都不必時刻保持樂觀,這可能會讓人們鬆一口氣。我們看到,對自己的未來懷有切實的態度並基於事實做出合理的決定就可以帶來幸福感,不必勉強自己非得時時刻刻保持積極向上。」
研究人員表示,也可能是因為情緒間能相互壓制,所以導致了這一結果。對於樂觀主義者而言,失望最終可能會壓倒對最好結果的憧憬,因此,幸福感開始滑坡。對於悲觀主義者來說,持續擔心最糟糕的情況可能會壓倒積極情緒,使他們無法做得比預期更好。
在新冠危機的背景下,研究人員強調,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都是基於有偏見的預期做出決策:這不僅可能導致決策錯誤,而且可能導致人們無法對潛在威脅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樂觀主義者認為自己相比其他人更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因此不太可能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另一方面,悲觀主義者可能會產生再也不出門或再也不讓孩子去上學的念頭。這兩種策略似乎都不是獲得幸福感的良方。現實主義者會根據我們對疾病的科學理解來進行評估,承擔適當的風險。」研究論文的合著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管理系教授David de Meza如是說。
該研究結果基於英國家庭小組調查(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的分析,發表於美國期刊
《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通報》(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英國家庭小組調查是英國國內一項重要的縱向調查,每年對1600人開展長達十八年的跟蹤調查。
為了調查樂觀主義者、悲觀主義者還是現實主義者的長期幸福感最高,研究人員衡量了他們自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困擾度。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參與者的財務狀況,以及他們高估或低估財務狀況的傾向。